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四点历史经验
2022-02-03王英
王英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 100206)
前言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隆重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从一定角度讲,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了解金融、学习金融、运用金融的历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非常重视金融工作,认为货币政策是对敌作战的重要武器,视发展工商业和金融业为党的重要工作。依托毛泽东货币金融思想,我党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制度,创立了新的货币金融系统,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提供了有力支撑[1]。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对金融业作出重大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2]。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从战略高度认识、开展金融工作,视金融安全为经济安全的关键,多次强调繁荣金融业,确保金融系统稳定,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加速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行业接轨,同时也遭遇多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为本、以国家利益为重,科学分析、沉着应对、多措并举,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国际性金融危机挑战,积累了大量历史经验,获得了大量的国内国际赞誉。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应对历次金融危机的历史经验,对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防范、化解和应对未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上破浪前行、行稳致远,有助于增强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信心、底气和勇气。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矢志不渝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步推进中国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显著增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实力能力。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形势风云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维护国家经济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积极倡导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不懈推动金融开放,同时坚决维护国内金融稳定,持之以恒推动金融业发展繁荣,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重要性,成功战胜历次金融危机的挑战,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预期目标,推动我国金融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全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最终化险为夷、变危为机、开创新局,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坚持党的全面、坚强领导。自诞生之日,中国共产党就以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深入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增强执政能力和水平。坚持党的领导,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就能获得中国人民的不竭支持,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就有了抵御各种连带风险的底气和信心。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果断决策和持续高度重视,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得以有序稳步推进,金融业不断走向成熟繁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对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做出极为重要的贡献,也为我国抵御外部金融冲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正是在党的坚强和统一领导之下,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各种挑战,我国方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镇定自若,才能统筹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协调好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关系,真正做到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最终化危为机,化险为夷,不仅快速走出危机阴霾,还实现弯道超车,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二、统筹推进金融稳定与金融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金融开放则是对外开放的一项关键内容。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牢固把握金融开放的大方向和总节奏,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开放金融业的政策举措,大力推动国内金融业和国际市场的接轨,不断把我国金融开放推升到新的水平。
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现外汇并轨、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初步完成了当代中国金融开放政策的制度设计。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继续扩大金融开放的前进方向。其次,在市场准入方面,从《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6),到《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再到外资股比限制全面放开(2021),外国投资者进入我国金融机构的门槛不断降低,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不断减少。在金融市场方面,加快“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总体要求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之后,我国陆续推出沪港通(2014)、深港通(2016),以加强资本流动,降低融通资金的成本,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加强国内外金融市场互通互联。最后,在货币国际化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2017年正式形成“收盘价、篮子货币和逆周期因子”三足鼎立局面,加之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为我国进一步探索资本账户开放打下了夯实基础。同时,我国加强人民币作为支付、结算和计价标准的功能,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9年7月份,跨境人民币结算在中国香港进行试点,201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截至2018年1月,国际支付货币中人民币的份额达到1.66%,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3]
不过,金融开放的另一面是金融风险。一个经济体的金融业越开放,它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遭受的冲击越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多个亚洲国家就是例证。泰国、韩国、印尼及俄罗斯等国在外汇储备不充足、国内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不充分等情况下,过早开放金融业,金融自由化过度,在外国投机资金面前毫无招架之力,最终陷入金融和经济危机。我国在推进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稳定为要、由易入难、循序渐进、把控节奏、积极作为的金融开放原则,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经济稳定的条件下,审慎推进金融开放政策。正是在此原则之下,有效地截断了金融危机向中国传导蔓延的路径,保证了货币和外汇市场的稳定和安全。[4]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系统稳定,强调加强金融监管和治理,防止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从制度建设上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发展,同时还把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作为常抓不懈的“永恒主题”“根本性任务”[5]。在2018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大局、百姓财产安全,是实现更好发展必须跨过的重要步骤。
由此可见,统筹推进金融稳定与金融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策略,也是一条主要经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共产党主要政策文件可知,我党把发展和开放金融业放在经济建设事业的关键位置,坚定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的基本原则,同时高度重视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视之为关乎经济安全、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大事,强调在维持金融稳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实现二者的协调并进。正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要提高金融业全球竞争能力,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6]
三、统筹维护国家利益和承担国际责任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确立为初心使命,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有着非常直观明确的反映,一言以蔽之,就是高度重视民生、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外部危机,党中央稳住节奏、冷静应对,提出“坚定信心、心中有数、未雨绸缪、沉着应付、埋头苦干、趋利避害”的指导方针,推动扩大内需,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在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稳定,各项改革稳步推进,社会安稳,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十年后,面对更为凶猛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再次果断决策,坚决落实“扩大内需、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年间,企业得市场、农民得实惠、经济得发展、政府得民心。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为尽早摆脱危机采取了一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对中国在美资产构成威胁,有损我国经济利益。对此,我国政府和领导人通过多种场合、渠道表达立场,要求美国切实维护好我国在美资产安全。在2009年中外记者会上,温家宝直接表达了对在美中国资产安全状况的担心,郑重要求“美国保持信用,信守承诺,保证中国资产安全”,并强调“在外汇储备这个问题上,我们第一位的是维护国家的利益”[7]。此外,为更好地防范未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开始探索构建新型国际金融秩序,积极引领建设更加多元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2016 年,IMF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开启国际化进程后的阶段性重要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新的位置,从此进入全球金融体系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保持增长工作要以改善百姓生活作为出发点及落脚点。在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再次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下的重重困难,要更加高度关注百姓生活,大力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聚集力量办好经济发展大事、利于人民的大事实事。[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对金融工作给出重要批示,始终强调以服务人民生活为本,如要把服务实体经济当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更多金融资源放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深化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金融的服务职能,把握金融服务要点,以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为根本。[9]这些政策明确了中国金融“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为本”的重大取向和基本遵循,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原则。
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各国经济休戚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党和国家在注重维护国家、人民利益的前提下,还勇担大国责任,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更好地防范、化解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 在2017年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全面、详细、深邃地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此后,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纳入各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决议,成为应对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在内的各种全球问题的一剂良药。
中国共产党人言必行、行必果。面对1997年亚洲危机时,中国政府向各国郑重承诺,保持人民币不会贬值,在国家储备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决定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提供高达几百亿人民币的援助,向印尼等国家给予出口信贷、紧急无偿医疗用品援助[10]。2009年底,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后来引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希腊等国濒临破产,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施以援助的同时,也落井下石,提出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面对各国求援,中国及时提供无条件援助,购买了数十亿欧元的希腊等国国债,投资了希腊第一大港比雷埃夫斯港并帮其扭亏为盈,并在十年间持续大规模投资,帮助希腊彻底走出危机,又一次显示了中国勇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承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防范和应对未来金融危机,中国更加重视对外金融战略,更加积极作为、彰显大国风范。例如,中国同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合作推动设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积极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金融治理新秩序,推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诚意、责任、能力和奉献;设立丝路基金,利用我国资金实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和金融合作等提供投融资支持;主导发起亚投行,通过帮助本区域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共同促进亚洲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共同提升应对未来金融危机和其他外部冲击的能力,加速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这些重大举措有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为完善国际金融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国风范和大国的责任。
四、统筹发展金融业和实体经济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金融业和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期召开,高度重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论述,强调金融业是我国重要竞争力,金融系统安全是国家整体安全的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制度。“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这是关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全局中作用和地位的最生动写照。[4]正是随着党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深,我国不断推进国内改革,积极创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繁荣的内部环境,稳步推进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国内国际两个金融市场的对接融合。
在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又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实体经济,金融业将变得无源无本。党和国家多次强调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特别是运用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鲜明地指出,金融业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国家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业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就是血脉,两者相辅相成。金融一定要为中国实体经济服务,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老百姓需要。只有充分发展和壮大金融市场,方可更充分地为社会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而且,与实体经济深度结合是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根本策略,要把应对金融风险和服务于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聚焦金融服务“痛点”“难点”,持续优化金融体系,完善政策措施,为我国实体部门更好发展提供积极支持。要大力坚持新发展理念,开创实体和金融、房地产和金融、金融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通过盘活金融业,实体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活力,实体经济的壮大反过来又增强了金融系统的稳定,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增强了我国应对外部金融危机冲击的底气。协调推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两大领域的融合发展,这就避免走上西方大国偏废其一的邪路错路,消除了可能导致金融泡沫进而金融危机的隐患风险,根本性地减少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这一点,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做到,是我国道路、制度、理论优势的最鲜明体现,更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大法宝。
五、小结
简而言之,自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稳住阵脚、沉着应付、科学应对、多措并举,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大局安全稳定,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迎战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历史经验,头一条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坚强和正确领导,同时统筹推进金融开放和金融稳定,在坚定维护人民和国家利益的同时勇担国际责任,并协调推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应对国内国际经济问题的实力也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我国面临的任务也更为艰巨,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乃至遏制进一步加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不断增加,要求中国发挥更大的带头作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些是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的国际环境。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际金融危机展现出的新的发展态势,对中国和世界造成的冲击更大、更快、更深,需要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坚强应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带领人民的百年奋斗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是我国应对未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最有力武器、最宝贵经验。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充分发掘这四条历史经验,我国一定能够在前进路上披荆斩棘、平稳向前,取得更伟大的历史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