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顿之路下的自我救赎

2022-02-03李慧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自我救赎

摘 要: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描述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与中国作家鲁迅在《祝福》中描述的祥林嫂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被婚姻抛弃而成为不幸的女人。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为了追寻他的画家梦想,毅然抛弃了自己十七年的婚姻,留下生活无以为继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一对儿女。而在《祝福》中祥林嫂在春天沒了丈夫祥林之后变成了孤家寡人,之后第二任丈夫贺老六和儿子阿毛也相继去世,她再一次变成孤家寡人。面对不幸的婚姻,两位女性似乎穷途末路,被命运所抛弃。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经历相近的人生命运和类似的人生困顿后,她们却走上截然相反的人生轨道与结局。本文试图从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祥林嫂两位女性的性格异同出发,结合其在自我救赎之路上展现出的不同特质,窥探作者的写作意图,给现代人尤其是女性以人生启迪。

关键词:困顿之路 自我救赎 性格命运 自我觉醒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祝福》是中国作家鲁迅的短篇小说。两部小说差不多产生于相同的社会时期,前者成书于1919年,后者写就于1924年。但是,尽管时代相同,两个国家的社会背景却迥然不同,也造成女性在社会生活、个人性格上的差异。

一、 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其实已经历经了欧洲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英国发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猛烈抨击着当时社会的旧制度、旧观念,人们渴望挣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此时的英国,女性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解放,比如争取政治地位获得选举权(比如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在1903年创建了“妇女社会和政治联盟”),但在阶级制度固化的英国社会,女性仍然是男性的附庸,基本服务于家庭生活。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经营着自己的中产阶级家庭,她的丈夫是一名忠厚老实的证券经纪人。衣食无忧的她酷爱参加宴会,结交文人名士。她是一个完美的宴会妇人:“她总是将自己的住处布置得极其优雅,将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摆着各种漂亮的花,让人看了觉得很舒服”,“午餐的味道往往是很不错,茶品也是极其丰盛的”,而且温柔体贴,具有极强的同情心。可以说,如果没有思特里克兰德的离家出走,她的一生都会富裕体面、衣食无忧,而她自己也是宴会交际场中标准、得体的女主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刚刚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思想上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动荡的社会再一次冲刷着中国人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礼仪制度。尤其是作为启蒙运动重要阵地的《新青年》专门开辟了“女子问题”专栏,抨击“夫为妻纲”“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等封建旧道德、旧思想。但是,在男权势力依然强大的背景下,女性获得的仅是在不触动男权中心的权力框架内的有限解放。

而远在中国南方鲁镇乡下艰难生存的老百姓,仍然操习着这些旧有的封建礼制,尤其是女性受到旧有思想观念的残害与束缚。祥林嫂死了第一任丈夫祥林之后,自己出来做工,还是“诚然是逃出来的”;而婆婆来找祥林嫂的时候,颇讲礼法的老监生四叔认为“既然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而婆婆因为要给小叔子准备聘礼钱把祥林嫂绑架卖到山里去,四婶说“我们见得多了”。由此可见,女性仍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而从鲁镇人在祥林嫂改嫁之后的嘲笑以及祥林嫂也自认为捐门槛的重要性中,又可以看出女性的精神已然被长久的礼仪观念所驯化。

由此可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和中国,女性仍然囿于传统婚姻的牢笼,人与人之间的阶级性,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但英国的女性开始了不同程度上的自我觉醒,而中国的女性仍然深陷在人身自由、精神自由被羁绊的泥潭中。

二、 两位女性形象的相同之处

即便身处传统婚姻的枷锁,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祥林嫂身上都有着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勤劳、能干,并且一直在为自身的处境寻找出路,与命运做抗争。这两个人物身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质:

(一)闪耀女性光辉的基本品质:勤劳能干的主动性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作为宴会的女主人,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有不少本领,她能引导人们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交谈,并且每当出现冷场的时候,她总是可以通过一句恰当的话语促使交谈继续下去;而且她具有很强的同情心,让参会的人感受到体贴,人们会觉得在她家“高雅别致的小小的餐厅中用餐是一种很不错的享受”。她爱丈夫,抚养一对儿女,管理两个侍女做事,还能有点自己的小爱好,结交文人名士。应该说,在思特里克兰德离家出走之前,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把自己的小日子经营得非常成功。而且作者丝毫不掩藏地写道:“任何一个人都能够看出来,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十分能干,是一个贤良的家庭主妇。”

而祥林嫂去四叔家做女工也是不惜力气的。“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是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居,每月工钱五百文”。到年底准备祭祀的日子里,她做工也丝毫没有懈怠,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而当她被迫嫁给贺老六之后,虽然文中没有明确写祥林嫂的生活,但在“母亲也胖,儿子也胖”的侧面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以自己的勤苦劳作与“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的贺老六相互配合,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所以,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祥林嫂都是本本分分、勤勤恳恳的家庭劳动妇女,经营着自己的生活,闪耀着女性的光辉品质。

(二)被迫困顿之路下的独特品质:寻找出路的反抗性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和祥林嫂都是不幸的女人,命运的不公让她们的生活轨道发生了悲剧性的转折,也催发了她们戏剧性的人生。思特里克兰德毫无征兆地离家出走,谁也没有想到一个证券公司的经纪人,一个“看起来不喜欢说话,对于文学艺术没有任何兴趣”的人会因为渴望画画,而不是另外一个女人而离家出走,从伦敦到巴黎。作为读者,我们会去思考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怎么办?如何解决生存的问题?还有孩子的抚养问题?以后的路如何走?而坚强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针对这一变局,很快地做出了调整:抓紧一切时间学习速记与打字,让身为上校的麦克安德鲁夫妇承担儿女的未来抚养,将家具卖掉,把自己的大房子租出去,自己租住小房子,重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她用她的勤劳、精明、勇敢很快走出一条自我救赎的道路。

而祥林嫂同样有着对生活的反抗,在祥林死之后,她大胆“逃”了出来,努力在鲁四老爷家干活。而当婆婆找上门来要她改嫁的时候,她更是拿出宁死不屈的精神来保住自己的贞洁名声。在描述祥林嫂对礼节的遵从和坚守时,鲁迅先生用到了“真出格”“与众不同”“异乎寻常”等词,不仅说她一路嚎、骂,喉咙全哑了,还讲她到成亲的时候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她对自身命運的反抗,和对他人安排命运的反抗,都是在努力为自己寻找一条新的出路。等到贺老六死后,她又走投无路了,来求老主人。而当听柳妈说死后灵魂被阎王爷锯开后,她又到镇西头的土地庙去求捐门槛。可以说,命运给予她的每一次打击,她都想方设法地挣扎,以困兽犹斗的方式来做负隅顽抗。

三、 两位女性形象的相异之处

与祥林嫂相比,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在精神上更独立,更有自己的主张,这可能源于她过去的学习经历。文中提到,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年轻时内心深处渴望读书,经常从穆迪图书馆借阅书籍,后来不但举办宴会招待作家们,还跑到作家们的家中。可以说生活范围的扩大,让她更有见识,在坚持自己立身处世原则的基础上,追求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趣更精致。而对于祥林嫂,鲁迅并没有对她的过去经历做过多描述,但读者可以推想:作为卫家山人的祥林嫂,恐怕不会有读书的机会:其一,被婆婆随意卖掉改嫁,被大伯强行收走房子,祥林嫂本人甚至鲁镇人似乎都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其二,祥林嫂的能干似乎是被生活熟练驯化的结果,她做工越娴熟,越能说明她的劳动强度;其三,即便是读了书的老监生仍“大骂其新党”,说明其思想落伍、守旧,更何况是贫贱的祥林嫂,恐怕还未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有女训中觉悟,还未催发自我意识。归纳二人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自己的要求:自我行为的建立

丈夫离家出走后,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极其坚强,不管受多大的委屈,都不曾表现出来。文中写到“她非常精明,心中很清楚总是向别人诉说自己遭遇的不幸,用不了多久,人们就会感到厌烦的,因为总是表现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的人是不可能讨人喜欢的”。所以,当很多朋友对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并“总是有意地将她邀请过去坐坐”的时候,“她的行为举止始终都很恰当”。她表现得十分勇敢又不露骨,“她似乎不愿意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不行,而更乐意听别人说自身的烦恼与忧愁”。

而在《祝福》中,祥林嫂第二次去鲁镇做工,卫老婆子给四婶解释原因,祥林嫂就忍不住絮絮叨叨了阿毛的死因。后来镇上人即便对她笑容冷了,她也“全不理会那些事儿,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她反复地向人诉说她悲惨的故事,乃至全镇的人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最终在她又开口别人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而且走开后,她领悟到别人的打趣,也领悟到自己的没趣,但仍妄想从别事,如小蓝、豆、别人的孩子身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终于她从大家又冷又尖的笑影中觉悟到自己再也没有开口的必要了,最终,“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祥林嫂未必能理解为何她的悲哀经大家拒绝鉴赏之后早已成为渣滓,只落得烦厌和唾弃。而面对鲁迅如匕首般的文字,作为读者的我们,如何理解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借用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以主人公口吻说出来的话进行理解:那个时候,我对于人性是多么矛盾还没有太多的了解,我不清楚真挚当中藏着多少做作,高尚当中含有几多卑鄙,抑或是,就算在邪恶中也可以找到美德。

回归正题,如祥林嫂一样受了伤的人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自拔,喜欢对人倾诉自己命运经历的悲苦,不管别人爱不爱听,也不管别人听了之后是否焦虑,只是一味地没完没了地碎碎念。这种行为说到底,还是缺乏自我要求,没有建立良好的自我行为机制,势必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而相比较之下,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为了攀援各种机会和资源以达到谋生的目的,却有着节制约束的自我要求。

(二)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的觉醒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丈夫离家出走的初期,她试图用尽所有的手段将思特里克兰德的怜悯心打动,听说文中的主人公“我”要去巴黎,她便万般嘱咐“我”:“我到那个地方后应该聊些什么,她一句一句地告诉了我。她甚至将思特里克兰德可能会说些什么都想到了,并且将如何答对也告诉了我”。而当她确定丈夫无法回心转意之后,她又告诉“我”:“倘若有人与你议论起了此事,如果说他是带着女人一块私奔的话,你不需要进行辩驳。”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为什么不在意思特里克兰德的名声?甚至故意编造一个谎言“栽赃”自己的丈夫?以至于没过多久就在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朋友之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思特里克兰德在帝国大剧院看芭蕾舞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来自法国的女舞蹈家,并且深深地迷恋上这个女人,后来,跟着她一块儿去了巴黎。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为什么要让这样的传言发生,甚至是“助推”这样的传言?因为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早就算计好了:这不仅为她挣得了很多同情,而且也会大大地增加她的名望,有利于她以后准备做的速记与打字工作。她所遇到的不幸也为她招来了很多主顾,因此很多朋友乐意帮忙她接活儿,而且还尽可能地将她推荐给自己所认识的人。可见,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很会利用别人的同情心,别人的善良是她利用的工具。她已经把这些事拎得很清楚,想得很明白了。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声无息地把身边的人都给愚弄了,可见她是非常精明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能成为自己命运的掌舵者,缘于她早早觉醒的、超前的自我意识,不受他人影响地去践行、推进自己的想法。

而祥林嫂的内心没有那么强大,精神也没有这么独立;她精神依附于别人,容易受他人评价的影响。我们可以来做一个反推:祥林嫂在第二次去四叔家做工时,因为寡妇身份不吉利,且伤风败俗,四叔怕祖宗吃了不干不净,祭祀的时候就不用她沾手。因此,四叔家雇了一个男短工,但还是忙不过来,还要另叫柳妈做帮手,祥林嫂还要负责烧火等。而祥林嫂在第一次去四叔家做工的时候,“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竟然没有添短工”。由此可见,作为劳动力来说,祥林嫂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用,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祥林嫂为什么感觉到满足?因为这段中有非常重要又极可能被人忽视的一句话:“人们都说鲁四姥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可见,祥林嫂是非常介意别人看法的,在鲁镇得到的来自大家的认可、欣赏,让她“脸上也白胖了”。而她听信柳妈的话,脸上立马“显出恐怖的神色”,几天不说话,非常苦闷;捐了门槛之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而四婶慌忙大声呵斥她让她放下祭祀的酒杯和筷子时,她又失神地站着。所以,祥林嫂内心的激荡起伏完全来自于别人的看法、想法、说法。甚至死之前,还在问前来鲁镇拜访的“我”灵魂的有无,认为“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多,能给出很好的建议。可见,祥林嫂精神的依附性。她絮絮叨叨自己的故事,直到别人厌烦才有所收敛,逐渐察觉到自己的无趣,认为自己没有开口的必要。

相比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先知先觉,祥林嫂无疑是后知后觉的,甚至是不知不觉的。所以,鲁四老爷、卫老婆子、柳妈等人构成的“鲁镇”社会才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并决定她的命运。

(三)给未来的考虑:自我规划的计谋

19世纪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那部举世闻名的《进化论》中有一句名言:“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能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在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方面,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是一位难得的高手。思特里克兰德离开之后,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有着一系列迅速机敏的动作。

对自己的安排:她不仅亲自规划了自己的“人设”(丈夫因为法国女舞蹈家抛家弃子),而且合理利用了“人设”的力量博得了大家的同情和营造了对自身有益的舆论导向;紧接着,“她决定对她与很多作家认识的这个有利条件加以利用,抓紧一切时间学起了速记与打字”,她尽早地规划了自己的谋生道路;五年后,她经营了一家事务所,事业做得非常好,生意很火,赚了不少钱。

对儿女的安排:麦克安德鲁夫妇,也就是她的姐姐和身为上校的姐夫,他们有着非常优裕的生活条件,把抚养儿女的事情承担了下来。所以,当时生活没有保障的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不仅给了儿女一个非常良好的成长条件,最重要的是她仅仅只需要养活自己就可以了;后来儿子去了剑桥大学,她开始规划女儿的未来,不让她去舞台同一些“乱七八糟”的人工作,而是利用她美貌的长相找了一门很好的亲事,后来果不其然成为炮兵团少校的夫人。

对丈夫“后世名”的安排:美国闻名中外的评论家要来写一些有关思特里克兰德的东西,因此造访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家中的墙上挂了不少有关思特里克兰德所画的最棒的画作的彩色复印品,并声称有人想来了解情况,她应该尽量把她知道的提供给人家,还声称“作为一个伟大天才的未亡人,这该是一种义务吧”。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所表现出的圆滑、周全令小说的主人公非常惊讶:她所说的每一句都不是假话,但却通过暗示的方式让人们觉得她与自己丈夫关系非常融洽,从来没有任何间隙。

以上,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用心地创造人设,利用人设,利用社会资源与人脉,包括重要家庭关系,甚至于死人的荣誉为自己谋求最大化利益。相对于祥林嫂沉浸在伤痛中无法自拔而成为到处诉苦的怨妇以及走一步算一步的人生节奏,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自我救赎有着对未来的深谋远虑。

四、 结语

笔者在对两篇小说的女性进行比较时,一直在思考——作者如此设计人物性格的意图。毛姆和鲁迅为什么这么安排两位女性?想说明什么?又推崇什么?毛姆对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态度和鲁迅对祥林嫂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呢?现代女性可以從中得出哪些以资借鉴的精髓?以下从两点来分析:

(一)女性要勇于打破外在和内在的精神枷锁,破茧而出

比起祥林嫂,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更具有现代女性精神:她有独立的人格,尤其是精神独立性强,且有自我主张,她由内而外地打破了钳制她的精神枷锁,主宰自己的人生命运。然而,祥林嫂只能受命运的摆布,她曾经有过“试图去主宰”的行动,比如从婆家逃出来做工,改嫁前要寻死,捐门槛,可是得到的结局却是:被婆家硬拉回去,寻死不得被迫改嫁,捐了门槛外人也觉得你不“干净”。祥林嫂为何如此努力,却还是被拉回到既定的人生轨道上去呢?因为他人不给女性这种主宰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无数个他人是封建思想的信奉者和践行者。因此,作为个体的我们,要警惕自身的精神枷锁,勇于打破;也要自省那些根植在脑海中的理念有没有妨害到别人,给别人造成枷锁。

(二)人性是复杂的,人要有自我觉察意识,隐恶扬善

其实思特里克兰德太太虽然很精明能干,作者似乎不是很喜欢,总认为她十分有心计: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后来生意赚了钱,如果思特里克兰德真的过得十分贫苦,她可以寄一笔钱给他,而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出于帮助,而且是出于胸怀狭小报复心强;即便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对丈夫怀恨在心却可以逢场作戏表现出二人感情恩爱,而她把自己称为“伟大天才的未亡人”,把为死去丈夫做宣传视作一种义务;她明明在借死人的名气来抬举自己的荣誉名声和社会地位,但在做这一切的时候表现出“眼睛的可爱,目光的真挚,态度的亲切”,让文中主人公有一种耍弄感和欺骗感。在世俗世界里,她获得了大成功,这是自我救赎的华丽逆袭,而代价是什么呢?毛姆在小说最后一段有一句极其令人意味深长的话“魔鬼要做坏事往往能够从《圣经》中进行引证”。

而祥林嫂,鲁迅给予的态度是什么呢?其实鲁迅在驾驭《祝福》这部小说时,有一种“上帝”的视角,他看到了所有人的所有问题,他毫不留情地批判着鲁镇上的所有人,甚至毫不留情地批判着祥林嫂。但,与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逢场作戏及自创剧本演戏不同,祥林嫂尽管令人厌烦,毕竟还有一份“真”和“不欺人”,她全程都在真情出演,有骨气的自食其力,有骨气的头破血流。而反观鲁镇人的态度,虽有怜悯之心,却有一份“假”和“欺人”在里面。

在毛姆《月亮与六便士》里,主人公后来说到“现在我已经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了:善良和阴毒、伟大和卑鄙、热爱和仇恨彼此之间是能够不排斥地同时存在的”。像毛姆和鲁迅这样伟大的小说家,对生活、人性都有着十分深刻的体察,他们的文字像匕首一样启迪着后世人。读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总能够反躬自省,俯仰高下,唤醒觉知,以兹改正。这是世人存活于世应该完成的自我救赎。时代的伟大思考者通过小说对世风产生涤荡与影响,推动着人类历史文明向前行进的滚滚车轮。

参考文献:

[1]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月亮与六便士[M]. 傅惟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鲁迅.彷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3] 闻蔚.《月亮与六便士》中的女性形象浅析[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5) .

[4] 吴昊旻.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月亮与六便士》[J].名作欣赏,2019(10).

[5] 李晓涵.浅析《月亮与六便士》女性角色的形象[J].大众文艺, 2018(8).

[6] 王明霞.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J].海外英语, 2014(12).

作 者: 李慧,硕士,北京中学教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自我救赎
后危机时代食品安全的伦理叩问及救赎
在希望与绝望的漩涡中
“摸金”中的自我救赎
寻爱之路,自我救赎
电影镜头中寂然独立的女性身影探究
大型货代企业的“自我救赎”
关于《小狗包弟》一文情感目标的设置和达成过程
论《追风筝的人》主人公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