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都市词创作对比

2022-02-03张琪琪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南渡词风李清照

摘 要:自北宋建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崛起和都市文化的繁荣,而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南渡前的李清照成长于繁华都市,同时受书香世家的熏陶,形成了清新自然、委婉细腻的少女创作心态并呈现于词中,与之相映照的是国破家亡后南渡晚期词中透漏出的凄怆悲楚、无可奈何的人生失意。本文将对李清照南渡前后都市词作中的题材选择、典型意象“花”进行对比分析,并探寻在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面临遭际的双重因素下,其词风的转变及成因。

关键词:李清照 都市词 南渡 词风 对比

据中华书局出版、黄墨谷辑校的《重辑李清照集》所载,李清照词现存共45首,其中有43首可划为都市词的范畴,李清照的都市词作涵盖了宫苑庭院、山亭园林、湖光水色、宴饮游乐、闲雅富丽等富含城市生活气息的内容。因其独特的身份与经历,她的都市词创作前后期整体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南渡前侧重展现其闺阁情怀,细腻精致,深于情感;南渡后更多的是饱经忧患后对夫死寡居、国破家亡的哀思与感怀。本文以李清照的都市词为立足点,探讨其都市词南渡前后题材选择、典型意象的对比差异,并从时代背景、个人遭际的双重因素探寻其词风的转变及成因。

一 、题材对比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都市词创作具有明显的差异,首先是题材的选取,前期以闺阁与纪游为主,南渡后对故国之思、抒愁达志和应酬附和题材的选取占据了主要位置。

南渡前的李清照都市词中主要书写了闺阁相思与纪游等传统题材。作为一名宋时的闺阁女子,李清照的思想、见闻几乎都被拘禁在这一狭窄的空间,在她的都市词创作中,十之七八都是都市闺情词的题材选取。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是彼时词人与赵明诚新婚过后,截取买花的一个生活侧面,把李清照年少时期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呈现于词中,是对爱情热烈执着的向往之作;或作于汴京暮春时期,词人独处深闺,对丈夫明诚的相思之情,如《怨王孙·春暮》。此等闺情书写,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绮艳,给人以清新、明媚之感。纪游词作唯有出嫁前一篇描绘晚秋山水的《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出嫁后、南渡前一篇纪游抒怀之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前者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渲染出一幅萧瑟的湖景,却因易安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情致、活力而呈现出明丽动人的景色,二者调适得恰如其分;后者追述郊游往事,从“沉醉不知归路”到原来是喝醉误入藕花深处的倒装手法,本意在寻找出路,却由于争渡,吓起四周停驻的水鸟,词却戛然而止,言尽意未尽,使人思绪不断,遐想连篇,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极富自然之美。这两首词也若隐若现地体现了南渡前李清照居于都市的享乐思想。

南渡后漂泊无依的生活和故国家园的难归情绪导致了易安再无纪游之作,对故国之思、抒愁达志,以及应酬附和渐渐成为其都市词创作的主要内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北宋词人常常在词中抒愁达志,李清照也不例外。如作于赵明诚去世以后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和晚年抒写国破家亡的悲痛以及孤独无依境况的《多丽·咏白菊》,词人以菊自拟,表现出对腐败污浊的社会风习的不满。李清照常常在此类都市词中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南渡后的都市词表达对故国之思的题材较多,共存十首。无论是南渡初期思乡怀远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还是赵明诚去世后《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怀念汴京旧日生活,抑或晚年《永遇乐·落日熔金》对故国的思念,这一题材在李清照南渡后的都市词中占比近半,可见北宋的灭亡、丈夫的去世、南宋生存的艰苦都让她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折磨。南渡后的李清照不再拘禁在闺阁一方天地之中,南宋晚期因主和派把握了政权,获得暂时的太平,声色之娱复渐兴起,李清照唯一的一首“应酬附和”词便在这一時期所作。赵明诚去世后的一首祝寿词《长寿乐·望日边六叶》,是李清照的词里唯一一首用于应酬的词,满篇对寿公及其家族进行夸赞,委婉含蓄,用典自然。

总而言之,李清照南渡前的都市词中多是期盼美好爱情与生活之作,南渡后历经赵明诚亡故与颠沛流离,渐渐以怀念故国、怀念亲人丈夫为主题。而李清照都市词南渡前后的创作除了题材内容选取有所不同,其词中的典型意象也存在南渡前后的差异。

二、 意象“花”的对比

李清照习惯以花入诗,无论是在少女时期热爱自然的澄澈心境创作下,还是南渡后国破家亡导致她生活的孤苦飘零,多用“梅花”“海棠”“桂花”“牡丹”“荷花”“菊花”“梨花”“丁香”等不同的花卉意象,坚持以花的意象予以情感寄托,代表了她作为一名女词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及审美。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很是富足,出身书香门第的她并不受家族礼法严禁外出的约束,经常外出踏青游玩。少女时期所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a是醉兴晚归之时,恰被荷花的繁茂阻挡了回去的路,又肆意地在莲花花海中畅行的乐趣;是时下易安无忧无虑的少年生活以及对自然美好事物的痴迷。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后生活也非常幸福,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以花为引,衬托词人爱情生活的“春欲放”。在《鹧鸪天·桂花》中更是大力赞咏“桂花”的心性高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b李清照认为历来文人喜梅与菊,反不如桂花颜色清雅、香气怡人。桂花虽不如一般花草“浅碧深红色”,但这样毫不张扬的个性却是“花中第一流”,暗指自己有如桂花般的内在美。如此可见,南渡前花的意象大多是幸福欢欣、烂漫明快的。

南渡后李清照与赵明诚被迫分离,以《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藕香残玉簟秋”c中的“红藕”凋谢,象征自己的青春如荷花一般盛开又衰落,哀伤冷落之际,心上人却不在身边,往后何情何景无法预料。此时“荷花”意象已无年少记忆中的欢快愉悦,而是充满了对红颜逝去的感慨和对丈夫绵延不绝的思念。《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d,有异曲同工之妙。此时的菊花意象亦是自比,孤雁残菊比喻自己的孤独煎熬与憔悴风霜,充满了愁惨而凄厉的身世之叹。比较之下不难看出,李清照词中花与人相融,她爱花,并以花格自标,欲以彰显自己无论身处何境,始终有着如花一般的高洁品质。

从南渡前李清照的都市词创作中“花”呈现的闲适风雅、轻快明媚、情思缱绻,至南渡后愁思深婉、红颜易老、身世孤零的意象表达来看,李清照都市词中的“花”既记录了一名女子人生的离合悲喜,又将李清照柔性十足的都市儿女情调支撑得更加饱满。

三、 南渡前闺阁清丽词风及成因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相差甚远,清新自然、委婉细腻、怡丽别致的格调是易安南渡前都市词的整体风貌;南渡后的词风则是趋于含蓄深沉、凄艳哀婉、无处话凄凉的情调。南渡之前的都市词词风以时间可主要划分为两个时期。

首先是少女时期的明丽轻快、清新馥雅。李清照生长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之所,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其《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以为证;其母王氏的祖父是当朝状元王拱辰,善诗词文章。生活环境的优越,家庭教育的开明,为李清照学习写诗作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更使其少年不知愁滋味,造就了李清照志趣高远、超凡脱俗的性格。

《点绛唇·蹴罢秋千》描写的是年轻的易安在春日清晨的花园中蹴罢秋千的场景,“起来慵整纤纤手”中的“慵整”二字用得恰到好处,把秋千蹴罢后,少女两手微麻却又懒得舒展,尽显少女性情的娇憨。“薄汗轻衣透”是由于荡秋千出了一身薄汗,与身上的微微热气共成一幅“露浓花瘦”的明媚少女图景,以花喻己,虽是以静写动,却依旧神态逼人。下片写宾客乍来急忙回避的匆忙惶遽、羞涩疾走的样子。“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最妙,寥寥几字把李清照少女的懵懂情态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得淋漓尽致。

其次是成婚后描写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呈现出哀婉轻愁、清俊疏朗的都市词风。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给了左仆射赵挺之第三子赵明诚,两人同住在京都汴京,门当户对。赵明诚善作诗词文章,并因喜金石碑刻,潜心研究所著《金石录》,志趣相投使得二人婚姻美满,感情甚笃。婚后第三年,赵明诚外出做官,独留李清照深居闺中,委婉含蓄、缠绵悱恻的都市闺阁词作由此而生。

《怨王孙·春暮》一词即抒写易安的独居心情。上片先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氛围:暮春时节的京城汴梁虽然是热闹繁华的所在,可是李清照独处于“重门深院”,已经有府第森严、幽深闺阁的寂寞惆怅之感,不禁叫人顿生愁怨。眼前虽是“草绿阶前”,可是雁书已断,赵明诚的音讯全无,纵使春色诱人,诗人独自一人亲近大自然也索然无味。大雁尚且知道回归,而今人竟杳无音讯,诗人心中的幽恨自然延绵不绝。下片又说女子本就多情善感,巧妙地点明自己多烦恼是因为多情,频生挂念是因登楼望远之故。“又是寒食也”语言浅近,却格调雅致、情致生动。尾句“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e一语双关,“梨”同“离”为谐音,描写夜晚寂静,唯有皎洁清辉的月光,犹如一汪清水,浸润着人的离愁别绪,萦绕不绝三句,衬托出一个幽静凄清、梦幻清奇的境界。李清照都市词中的凭楼望远、月浸梨花的景象和白描手法突出了她遣词精工、动笔灵巧的写作特色,摈弃了花间词对世俗之物描绘的作词传统,呈现出格调高雅的词风。

四、南渡后凄清愁怨词风及成因

虽然南渡前李清照的都市词创作中偶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但膏粱文绣的闺阁生活清闲自在,政治危机、民族危机带来的罹难毕竟不能使她直接感受到,于是这一时期的词风相较南渡后并不显得那么深沉了。恰是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与丈夫的分离使李清照切身地感受到政局的动荡,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结合到一起,致其詞风转向激情豪迈,更多地抒写家国悲痛和身世怨愁。总之,如吴熊和在《唐宋词通论》中所评价的:“她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她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不随众流,戛戛独造。”f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风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靖康之变是宋朝历史的转折点,宋词发展的契机亦是由此而来。原本还沉溺于享乐的市民随着金兵的铁骑踏及,不得不以满腔哀苦和愤恨之情而南渡,这一巨变和苦难是宋词词风转变的根本原因。对国破与家亡的哀伤与愤怒代替了北宋词的婉约绮丽,加之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的态度,再一次将词中报国无门的苦痛刻之入骨。李清照由丈夫逝世的深沉感伤心境渐至国破家亡、孤寂无依的凄惨心境,其南渡后都市词的内容集中呈现在思乡怀国与感时伤世上。

一方面,南渡初期丈夫赵明诚的逝世与国家的灭亡使其词风由哀婉轻愁转向凄凉悲苦。诚如张毅在《宋代文学思想史》中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承担精神和责任感,作为一种忧患意识凝集在士人心态里,影响着作家的抒情方式和行为方式,导致了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批判,同时亦具有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悲凉之意。”g如此庞大的士人群体一致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批判现象是前所未有的,空前强烈的爱国意识在南渡初期爆发。李清照词《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以秋景的凄凉寄托故国之思,抒发了自己对旧时家国思绪万千的悲凉凄怆之感。整首词以酒浇愁,却欲模仿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故作达观之想,可是表不及里,袒露在浅层意识上的达观,深层却含着无限的乡愁。这首词是李清照流寓越中所作,其中呈现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孤苦无依的苦痛结合起来而忧愤更深。

另一方面,李清照晚期饱经离乱之苦,夫妻二人所著《金石录》与珍藏金石大多毁于战乱,飘零辗转之中,她把个人的不幸同国破家亡联系在一起,委婉曲折地表现出她无可奈何的心情和凄凉悲苦的境遇。如《永遇乐·落日熔金》 一词虽作于元宵时节,却寓居异乡,对比客观现实中旁人的愉悦欢快,突显出诗人主观内心的孤苦凄凉。下片“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h,语言质朴自然,抒发的伤感情绪以及孤凄的心境真切动人。爱国词人刘辰翁在《须溪词》中言:“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逐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i这颇能体现出李清照此词作在当时文人群体中的影响。

结语

李清照在经历靖康之变后,不仅将时事政局的关注与个人命运联系起来,在多地的辗转飘零亦使其都市词的风格呈现出巨大的转变,由一开始天真烂漫的少女心性明丽之风格,转变为南渡后初期的哀苦凄楚词风,再进一步呈现出晚年忠愤豪放的风格。这一系列转变,是受到了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遭际的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并间接地影响了此后词风的变化。李清照作为一名女词人,为我们在研究南渡前后的都市词作提供了一个性别领域内不同的崭新视角,她在词史上的别具一格为宋词的发展研究以及风格变化研究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bceh唐圭璋编:《全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926页,第930页,第928页,第931页,第931页。

d〔宋〕 李清照著,黄墨谷辑校:《重辑李清照集》,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页。

f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8页。

g张毅: 《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26页。

i〔宋〕 刘辰翁撰,吴企明校注:《须溪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45页。

参考文献:

[1]王国维著,施议对译注.人间词话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

[2]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杨庆存,李欣玮.论宋词中的都市风采与人文精神[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3(5).

作 者: 张琪琪,北方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南渡词风李清照
溧阳市南渡镇推进“联防联治联建”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他睡在九月的昙花里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清初词风嬗变——以朱彝尊、陈维崧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