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术界习近平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2022-02-02张卫东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思想发展

张卫东

创新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着显著位置。创新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创新”也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 “创新”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创新思想,并在实践方面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 “创新”为首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 年,我国要跻身全球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学高地。

习近平创新思想,视野宏阔,内容丰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方法、思想、制度、实践、文化、社会、科技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因此,近年来,习近平创新思想也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根据 “中国知网”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2015—2021年底,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习近平创新思想、创新思维、创新发展理念或创新观的学术论文大约有57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50 篇,硕士学位论文7 篇,上述论文分别从哲学、理论、社会、文化、科技、创新驱动等方面对习近平创新思想展开了研究,其中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整体概述和科技创新思想研究相对较多,而其他方面的研究则相对缺乏。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本综述暂时只关注了国内学术期刊关于习近平创新思想的论文,而对于数量庞大的报纸以及通俗刊物上刊登的关于习总书记创新思想的文稿暂不论及。

一、整体性研究

所谓整体性研究,就是对习近平创新思想做较全面的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对习近平创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主要内容、核心内涵、主要特征、指导意义等内容做较全面的阐述,从而对习近平创新思想形成较全面的认识。总体来看,学者们比较偏向于从整体上对习近平创新思想展开研究,但是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数量偏少。

郝修贵 《习近平创新思想研究》一文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阐述全面且深入,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作者指出,习近平创新思想具有完整的内涵:创新是对已有认识和实践的突破;创新是全面全方位的,涵盖了科技、理论、制度、开放、文化、文艺、军事等方方面面,而不是某一个方面;创新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科技创新是一切创新的核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与核心要素;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主要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创新思想,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二是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三是要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四是要加快产学研融合;五是要引进并激发创新创业者积极性;六是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①姜华有主要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来阐释习近平创新思想。创新思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创新思维具有系统动力:责任使命驱动;社会发展牵动;群众实践推动;体制机制促动。习近平创新思维的基本原则是:继承和创新相统一;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解放思想和底线思维相统一。习近平创新思维的主要方法包括:溯本思考创新法;前瞻思考创新法;立体思考创新法;结合思考创新法;开放思考创新法等,习近平创新思维方法及其运用具有辩证性、综合性和务实性等特点。②彭景的硕士论文研究了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理论来源、现实基础、主要内容、鲜明特征和实践路径等问题。作者认为,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是其理论来源;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突出,创新成为根本动力支撑。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内容。理论创新是开展各类实践的行动指南;制度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创新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精神脊梁。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具有引领性、全面性、继承性、前瞻性和民本性等鲜明特征。全面贯彻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要多管齐下建立适合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广泛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快建立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③吕宏宇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习近平的创新观,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于自身的工作实践,立足于国情和世情,着眼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既具有遵循科学规律的理论内核,又凸显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时代特质,为中国的全面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习近平创新观是习近平创新实践和创新思维体系的抽象凝练和高度概括,具有时代性、辩证性和人民性等特征,系统回答了 “为什么要创新”、 “为谁而创新”、 “靠谁来创新”、 “创新什么”以及 “怎样创新”这几个关于创新的基本问题。为了应对国内外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发展问题,习近平借助实践创新来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现实发展问题;借助理论创新指明中国的发展方向是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发展动力转换、促进发展提质增效;借助制度创新解放和激发发展活力、破除现存的机制体制障碍;借助文化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凝聚精神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效应对西方国家的 “文化渗透”。习近平注重企业、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三者的共同创新,肯定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广大青年勇敢承担国家未来发展的创新重任。善于利用问题导向的逆向思维来发现问题本质、利用发展联系的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本质、利用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来明确创新方向、利用全面协调的系统思维来整合创新资源、利用合理扬弃的学习思维来学习、借鉴创新经验。习近平创新观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创新智慧的结晶,是正在被中国实践证明的正确的理论观点,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体系的 “核心”,体现了中国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 “总纲领”。习近平创新观为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谱写了新篇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理论发展提供了新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增添了新动力。④唐正芒、徐功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 “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阐释、新内容,集中体现在五个维度: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创新勇气;从 “要我创新”到 “我要创新”转变的创新态度;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打造强国”的创新宏图; “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创新理念; “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创新号召。习近平创新观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⑤其他的整体研究还有:王跃然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其中 “创新”被置于首位。习近平创新思想准确把握当今社会现实,注重创新发展,习近平创新思想呈现出三个基本实践路径,即理念创新、结构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这三个路径入手,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的创新发展。⑥陈永华的文章从 “创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对习近平创新思想进行研究。作者指出,习近平 “创新发展理念”,包含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协同创新等多方面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思想保障,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⑦何增光撰文指出,习近平创新思想适应了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青年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应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创新创业需要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创业精神等。⑧赵冠军、胡业生、夏春晓等学者认为,分析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价值,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创新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⑨徐富梅、彭福扬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创新,提出将创新摆在国家战略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创新思想包含全面创新、全链创新、全球创新,构成了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完整体系。准确把握习近平创新思想提出的背景,深刻认识习近平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特点、理念、视野,对于在新时代引导人们树立创新意识,解决我国新时代的社会矛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⑩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李潇翔、刘爱莲的论文指出了当前关于习近平创新思想研究中的误区,在习近平创新思想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他们在文章中指出,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但学界对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研究可能存在着某些误区。如相近概念的 “共同性特征”掩盖了 “差异性特征”,以至于产生概念混淆;图谱化地拆合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基本范畴,以至于整体性研究发生偏差;个别研究主体 “人民立场”和 “时代语境”理论遵循的缺失,以至于解读诠释时偶尔会陷入主观片面;澄清上述误解,不仅有利于理解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本真意涵,更能见微知著,提供把握理论研究的科学方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向纵深发展。⑪

二、哲学基础研究

任何思想,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基础的,习近平创新思想同样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研究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部分学者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进行了研究,但这方面的研究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

刘红玉、彭福杨主要从哲学层面阐述习近平创新思想,两位作者从创新本质论、创新主体论、创新系统论、创新价值论、创新目标论等五个方面指出了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意蕴,文稿的学术质量相当高。文章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域中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形式。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实践创新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探索性活动;科技创新是指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革命性突破;制度创新是指对现有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制度的革新、完善和新制度的建立;文化创新是指文艺创作、新闻舆论、宣传工作等方面的创新。上述各类创新的共同特点和本质内涵是:结合新的客观实际不断进行新的创造的过程,现代社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既要基于已有的条件,又要根据变化的实际,动态地创造和革新,开辟未来。习近平关于创新外延形式和内涵本质的精辟论述,突破了熊彼特狭隘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观,把马克思创新思想推进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新阶段。⑫彭福扬、梁也在其论文中探讨了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意义及其时代价值。文章指出,习近平创新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的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论;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的唯物辩证法内外因辩证关系;以民为本,一切创新为人民的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论。任何科学思想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回答,对现实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习近平创新思想有助于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利于破解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⑬周小毛在其文章中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维护根本制度、坚持和完善基本制度与创新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相统一、坚持发展壮大国家硬实力与提高国家软实力相统一、坚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相统一、坚持战略上的顶层设计与战术上的具体部署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等“七个统一”的角度论述了习近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新和发展。⑭刘晓玲、杨乾良在文章中认为,习近平关于党员及领导干部的学习、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大国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论断。他紧扣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运用于分析 “为何学、学什么、如何学”的全过程,与时俱进地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在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创新和发展上,彰显了深厚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意蕴:一是注重从内外因建构学习动力机制,强调“要我学”的外生性要求和 “我要学”的内生性自觉统一;二是注重系统性建构学习内容体系,强调学习内容的全面拓展与主体素养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三是注重辩证性构建学习方法体系,强调学习方法科学性与学习效果有效性相统一;四是注重从实际出发推进学习内涵拓展,强调学习内涵与格局的开拓和国家内政与外交战略的有机统一。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是共产党人理论自觉、回应现实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科学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彰显。⑮陈祥林的论文研究了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创新。论文指出,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习近平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 “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为前提,站在新时代新高度,要求我们党始终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 “新时代”的新特点,拓宽 “人民”的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和中国人民书写历史的实际结合起来,使其中国化,增强了 “四个自信”的底气和精神力量;遵循中国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和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刻理解 “新长征”中的重大使命,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理论创新。⑯杨平、罗珍妹的文章认为,习近平创新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其他各方面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习近平创新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创新精神、发扬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创新的传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习近平创新观具有坚实的现实依据,是建立在对国情的正确判断、对党情的清晰认识、对世情的深刻分析基础上的;习近平创新观具有先进的哲学基础,它坚持了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辩证否定观,坚持了唯物史观,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贯彻了科学的系统论。⑰刘保国认为,习近平创新思想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对传统治国思想中的自然思想、民本思想、廉政思想和法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发展创新和发扬光大,并与时俱进地将这些思想应用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政治文化软实力。⑱谭霞撰文探讨了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文章指出,习近平创新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创新的学说、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的创新思想、继承并发展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⑲蒋光贵认为,习近平的创新思想主要包括: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核心地位、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和总开关、全面深化改革是创新的活力源泉、全体人民是创新的依靠力量、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战略支撑、以问题为导向是创新的突破口等。⑳此外,万伦来、王敏敏的论文从系统观的角度研究了习近平创新思想。文章认为,习近平关于创新驱动发展一系列重要论述彰显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其精神实质是让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经济、科技、人才、文化、理论、制度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形态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吹响了中华大地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征程的号角,科学把握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重要论述所蕴含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于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具有重要意义。㉑李文强指出,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学说在新时代的继续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理论总结和经验升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以人民群众为创新主体,以人民的需要为动力,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为目的,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综合创新。㉒他还研究了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的形成基础。作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形成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新的理论论述,中国传统创新文化和西方创新理论为其提供了部分思想资源,新时代的创新实践和时代特征是其形成的时代基础和条件。㉓

三、专门性研究

习近平创新思想内容丰富,部分学者从意识形态创新、 “三农”问题创新、人才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创新、扶贫创新等角度对习近平创新思想展开论述,具有专门性研究的特点。

郎捷的硕士论文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创新,或者说通过 “意识形态创新”这个视角研究了习总书记的创新思想。论文从习近平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诉求、习近平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脉络、习近平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体系结构、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特征、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当代价值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习总书记在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作者指出,习近平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导向,自觉肩负起传承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法宝的信念。深刻洞悉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斗争”在意识形态视角下的内涵,强调 “两个巩固”、做好外宣工作和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把全面从严治党视为开展和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保障。习近平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基础阶段。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工作导向,明确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整肃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 (二)初步形成阶段。对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实现整体构想,政界学界对 “理念、手段、基层工作创新”视角的认同,全面深化改革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的推动; (三)丰富发展阶段。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系列讲话实现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合二为一。习近平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架构是:确立 “最大公约数”理念、 “大宣传”理念和 “全媒体”理念实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创新;以法规制度促进意识形态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发挥网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创新;大兴调查之风,深入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合理塑造典型发挥示范作用,实现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创新的有益思考。习近平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特征是:善于立足优势,严守意识形态工作 “基准线”。坚持三个统一:党性和人民性、建设性和斗争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善于顶层设计,站稳意识形态工作 “高势位”。强调全方位,标定科学的创新路线;关注多层次,标定量化建设目标;注重宽领域,多条战线同频互动。善于以身作则,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领航人”。做到 “三个带头”: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看家本领;带头弘扬中华文化,扎牢工作根基;带头实践摸清问题,积极迎接内外挑战。习近平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三个价值:政治价值表现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应对党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思想价值体现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丰富了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储备,为各领域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新的视角。实践价值体现在为意识形态工作者提供了方向指引,为党员干部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标定了科学路径。㉔刘希良、薛其林认为,习近平创新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作者指出,群众路线自其确立以来就是党一贯坚持并加以丰富和发展的根本工作路线、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时代要求、实践要求、理论要求为其拓展了新内容,充实了新思想,提出了新的实施方法,真实体现出党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为依托、为中心、为基础的 “群众路线精神”,并且使之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都得到贯彻和发展。㉕王绍芳、朱阿丽、白云的论文,从学界较少关注的 “三农”问题角度探讨了习近平创新思想,可谓别有新意。文章认为,“三农”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再一次显现出来,当前需要破解 “三农”发展的现代性、公平性问题。现阶段 “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理念和思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机制。鉴于此背景,习近平提出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效益,在指导 “三农”发展时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建立起 “三农”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是习近平创新驱动 “三农”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 “三农”发展的动力问题。习近平提出的创新驱动 “三农”思想,抓住了当前“三农”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 “三农”理论,也对指导当前的 “三农”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㉖李乐的硕士论文研究了习近平的创新人才思想及其指导意义。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是立足时代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人才学说进行时代性、社会性、科学性的丰富与发展。论文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关于人才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对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与教育意蕴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从历史渊源纵向角度与时代背景横向视野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理论源泉及其形成的国内外背景。系统梳理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在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体系,而创新人才体系建设是适应时代需求,以德才兼备为目标、以构建完善的创新人才服务管理体系为基础,涵盖了教育内容、培育机制、育人目标、保障支撑等多方内容。着重研究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立足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和基本特性,总结出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讨论了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当代价值,探究其思想在理论、教育、实践中的魅力。我们要在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指导下,从现实和未来回应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为深化改革新时代高校创新人才教育机制提出建议,努力实现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合力,致力于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健全高校创新人才教育保障体系,为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提供政策支持;做好高校创新人才培育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专业性和一体化建设;完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路径,发挥课堂教学、实践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素质高、精神佳的创新人才。㉗王世泰研究了习近平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思想。作者指出,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文稿梳理了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阐述了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时代意蕴、理论渊源、现实价值。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来源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其内容充分反映了具体的中国国情和客观实际,彰显了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既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又丰富了马克思社会治理的思想。发掘和廓清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的现实价值,为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提供系统而完善的科学指引,从而在求解具体治理问题的进程中,充实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㉘龚曼霞、王皓波在文章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做出了全新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理念新思想,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不断创新发展,使其内涵更加深刻,概念更全面、主体更广泛、意义更深远;程序更加规范,加强了党的领导、推动了制度化进程;领域更加宽广,涵盖了人民团体、基层自治和社会组织的协商民主建设。㉙苏昌强研究了习近平在扶贫工作中的诸多创新。他指出,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工作期间,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他在扶贫工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如 《摆脱贫困》 《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的调查与思考》等文章,这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农村党建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思想,是从地方到中央、局部到全局逐步形成的。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历史和理论意义。㉚

四、创新发展理念研究

“创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创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创新发展理念”在五大新发展理念中位居首位,其重要性由此可见。2015 年10 月,习近平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2015 年10 月29 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我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学术界对 “创新发展理念”做了较多研究。

郑州大学李君君的硕士论文认为,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思想,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新理论。在借鉴西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深化并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创新发展的思想。该理念是对国内国际发展局势变化的最新概括与总结,以寻求经济增长新动力、改变社会发展方式、赢得国际竞争制高点为最终目标。该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与习近平丰富的个人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七年知青岁月,数十年从政之路,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为该理念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和实践基础。该理念遵循了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从首次将“创新”表述为发展理念到提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论断,再到创新发展理念的确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深化致远,成为今天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内容。这一理念凸显出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内容体系的全面性、战略实施的科学性以及发展影响的持续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从理论层面上看,它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深化与提升,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完善。从实践层面上看,一方面,立足于国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人民走向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强后盾。另一方面,放眼全球,为构建我国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突出贡献,从 “一带一路”创新理念打造我国国际合作新平台, “中国方案”塑造我国国际秩序新角色,到 “创新方略”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㉛吕思的硕士论文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驱动发展问题。论文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兴起、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是习近平创新驱动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的提出,根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理论探索以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论述。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包括目标、核心和方式等内容。其中,目标是建成创新型国家;核心是科技创新;方式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具有系统性、发展性、文化根植性的基本特征。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理论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为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主要包括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南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武器。实践价值主要体现为,有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贯彻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理念要强化创新意识,推动中国传统创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将创新驱动文化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服务业发展、促进技术升级改造;要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充分发挥政府 “有形之手”和市场 “无形之手”的作用。㉜宋洪菁的硕士论文研究了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关科技创新的继承与发展,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加突出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最终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早日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力保障。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创新的渊源由来已久,论文梳理了西方的创新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创新思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的创新思想脉络,分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的理论演进逻辑。文章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意义以及其实施路径,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不仅需要努力建立创新型国家,还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府职能,形成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战略思想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内涵,激发了全社会对创新的认识和对人才的重视,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善生态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㉝刘德林探讨了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他在文章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系列论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环境出发,逻辑严密,思维缜密;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思想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通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实践路径得到贯彻和落实,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得到很好的实践检验,取得了伟大成就。㉞王子晨撰文认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他从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创新是以价值创造为实质的全面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四个方面解读了习近平创新思想的深刻内涵。㉟王常青的论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思想领航当代中国跨越发展。全面创新驱动发展以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和不断增长的国内发展需求等问题为着力点,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等理念为目标导向,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体制、积极营造有利的创新环境等为实践路径。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㊱张瑞、徐静的论文也探讨了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问题。文章说,习近平的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是应对科技产业革命新形势,面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变化作出的重大抉择。习近平的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凸显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及发挥政府管理的重要职能。习近平的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是制定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深化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改革以及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环境。㊲袁凤香指出,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其主要内容涵盖了创新的方方面面,包括科技、人才、文艺、军事等方面的创新,以及理论、制度、实践创新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长远发展的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推动全面创新工作、科技创新是 “牛鼻子”、实现创新驱动必须择天下英才而用之、青年人要勇于创新、中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构建有效的创新驱动制度体系等。作者还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全面贯彻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问题,即深刻认识创新驱动战略意义、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真正落地、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抓住人才这个最关键要素、紧紧扭住 “硬骨头”攻坚克难等。㊳罗洪铁、王丽的论文对 “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科技创新是 ‘牛鼻子’”、“人才队伍建设要突出创新”等观点的内涵作了深入解读。他们希望通过解读,让理论界的同行们更加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习近平的创新思想,使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㊴

五、科技创新研究

近年来,随着美国对我国以华为、中兴、大疆、海康威视等为代表的大批拥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的无端 “制裁”的力度越来越大,中美两国在以科技为代表的诸多层面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深刻把握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对于我国全面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相对而言,学术界对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成果较多,陈亮、周师等学者还撰文对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㊵不过,鉴于科技创新在习近平创新思想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拟对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研究现状做进一步综述。

周士跃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形成了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科技创新论述,科学回答了 “为什么要创新、为谁创新、如何创新”这一时代性与根本性命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对此,学术界围绕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挖掘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价值。总结梳理学术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科学认识和理解把握,并不断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研究引向深处、贯彻落到实处。㊶李永庆撰文分析了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背景、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文章指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具有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理论背景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重要理论源泉,中共历代领导人对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文化根基。现实背景方面,国际国内面临的形势是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为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提供了实践支撑。习近平对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发展动力观:以创新为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科技创新道路观:以科技为导向,坚定科技创新必由之路; (3)科技创新群众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技创新群众路线; (4)科技创新人才观:以人才为支撑,坚持科技创新改革; (5)科技创新国际观:以世界为航标,坚持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指南,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智慧借鉴和价值参考,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㊷黄涛、刘琳丹指出,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包括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人本观、实践观、动力观。习近平围绕 “为什么要创新”的问题,指出科技创新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强调了科技创新价值的极端重要性;围绕 “谁来创新”和 “为谁创新”的问题,指出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事业的主体,体现了科技创新目标追求的民本性;围绕 “怎么创新”的问题,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科技创新实践路径;围绕 “如何推动创新”的问题,指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㊸谭文华认为,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内涵十分丰富,其要点主要有:推进科技自主创新要具有 “超前谋划、顶层设计”的战略思维,要采取 “非对称”赶超的战略战术,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创新方式,要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有力抓手,要建设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等。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自主创新理论,增强了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创新共识和创新自信,指明了当前及今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方向和道路。㊹万巧认为,发展是治国之基,是理政之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科技创新给予了高度关注,围绕科技创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主张,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逻辑严谨的科技创新观。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南针,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观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关于科技创新的实践经验为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基础,而当代国际环境和中国现状共同催生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作者从科技创新定位、科技创新目标、科技创新人才及实践路径四个方面介绍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阐释了 “什么是科技创新”、 “为什么科技创新”、 “如何科技创新”、 “由谁科技创新”四个基本问题。文章从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两个角度论述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科技创新观以中国现实需要为导向,逻辑严密,实践科学,是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行动指南。㊺倪佳瑜、刘焕明等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科技工作的开展、科技事业的推进、科技实力的提升有着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科研工作依然面临工作统筹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人才队伍不合理等问题。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对我国科技部门、科研单位、科研人员、管理制度等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我国科技工作综合体系的完善、科技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科技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意义重大。㊻陈跃瀚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其特有的科技创新观。科技创新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 “三个面向”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呈现出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在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哲学与产业哲学三个层面的哲学内涵。㊼黄雯、谭皓月认为,科技创新观是习近平把握当前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前景、继承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发展中国化的科技思想并吸取在指导科技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提出来的,其内涵丰富,涵盖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于经济、造福于人民、依靠于人才等内容,并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培养人才意义重大,对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具有指导意义。㊽易显飞、苏东扬的文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科技创新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科技创新论述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加速科技人才培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原创能力等方面进行创新。习近平的科技创新观对我国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价值。㊾郑伟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党的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围绕 “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理念——从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实现路径、根本保证、创新源泉等维度,构建了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理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既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又有利于拓展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㊿武青艳、杨鑫的文章在分析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特征:战略目标明确,导航能力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战略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系统论思想;立足全球,体现大国担当;凸显绿色发展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契合创造理论,遵循创新规律。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对于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时代价值。[51]易琳的硕士论文围绕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形成基础、核心要义、哲学意蕴和时代价值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作者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新观点、新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最新发展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思想。同时也是对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科技创新的迫切要求作出的重大回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 “科学与技术的内涵、科学技术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异化”等深刻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等科技创新观都是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国内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能源、环境等刚性约束的严峻形势、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以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蓄势待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垄断成为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形成的现实背景。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内容丰富,其核心要义主要涵盖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战略、目标和方向、道路和保障、关键因素和全球视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科技创新的地位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科技创新的战略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全面发展;科技创新的目标在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创新以 “三个面向”为主攻方向;科技创新的道路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科技创新的视野是要面向世界。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内容丰富,展现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52]曹以达、李银兵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创新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技创新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科技发展现状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形成了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新时代科技创新观。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内涵丰富,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国际、安全、制度、价值、道路、战略、主体八个层面。通过这八个层面,习近平深刻阐述了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指明了实践方向。[53]田闯、陈俊杰指出,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关键,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思想以及中外传统科技创新思想是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的。习近平分别从主体、方向、功能、保障、路径等方面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战略指导,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方向指导。[54]易永胜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是在中国科技创新、创新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发展成熟的,体现了现实逻辑、科技逻辑和创新经济逻辑的内在统一,以严密的理论建构逻辑为框架阐明了重大而深刻的思想内核。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蕴含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发展理念、科学的目标愿景、系统的战略部署等思想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战略思维特征和制度优势自信特征,对于新时代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55]李丽、李明宇、佘梅溪等学者研究了如何运用习近平创新思维实现江苏省科技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问题。文章指出,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思想中的历史、现实、未来相通的历史思维,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辩证统一的理论思维,域内域外开放包容的空间思维,解读江苏省科技自主创新的优势特征,聚焦江苏省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实践,明确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大框架下的分工和特色,探索江苏省科技自主创新 “由谁来创新” “动力哪里来” “成果如何用”三个基本问题,寻求江苏省科技自主创新的实现路径,最终凝炼科技自主创新“江苏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科技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56]其他还有金德田的 《习近平创新思想研究》[57]等论文,限于篇幅,在这里不再一一介绍。

通过以上简单梳理可以发现,学术界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研究热度较高,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但勿庸讳言,既往研究也存在着如下问题: (1)研究不够平衡。如前所述,学术界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两个偏向:一是偏向整体性论述;二是偏向研究习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论述。由于上述两个偏向,导致大量研究在选题、内容、视角等方面高度重复,缺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研究不够系统。如前所述,习近平创新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方法、思想、制度、实践、文化、社会、科技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然而,当前的研究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基础、思想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研究的系统性明显不够。 (3)研究深度不足。学术界对于习总书记创新思想的研究热度较高,但多数研究局限在描述性、叙述性、表象性研究,在学理性和研究深度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全面研究和研究深度,着力提高研究水平。

“坚持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奋斗历史征程中的宝贵历史经验。当前,无论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创新发展新理念,才能正确应对、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

注释:

① 郝修贵: 《习近平创新思想研究》,载张占斌主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 年版,第16—23 页。

② 姜华有: 《习近平创新思维研究》,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 年第6 期。

③ 彭景: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及其现实价值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8 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吕宏宇: 《习近平创新观研究》,江苏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 唐正芒、徐功献: 《习近平创新观探析》, 《探索》2016 年第 1 期。

⑥ 王跃然: 《习近平创新思想探析》, 《学术交流》2017 年第 8 期。

⑦ 陈永华: 《习近平 “创新发展理念”探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5 期。

⑧ 何增光: 《习近平创新创业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启示》,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 年第1 期。

⑨ 赵冠军、胡业生、夏春晓: 《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理论分析和价值思考》, 《蚌埠学院学报》2021 年第3 期。

⑩ 徐富梅、彭福扬: 《习近平创新思想探析》, 《江南论坛》2018 年第8 期。

⑪ 李潇翔、刘爱莲: 《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研究的误区校正》,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 期。

⑫ 刘红玉、彭福杨: 《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哲学阐释》, 《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 年第6 期。

⑬ 彭福扬、梁也: 《习近平创新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及其时代价值》, 《湖湘论坛》2018 年第5 期。

⑭ 周小毛: 《习近平创新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辩证思维》, 《求索》2019 年第 5 期。

⑮ 刘晓玲、杨乾良: 《习近平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哲学方法论意蕴》, 《思想教育研究》2020 年第5 期。

⑯ 陈祥林: 《习近平创新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8 年第4 期。

⑰ 杨平、罗珍妹: 《习近平创新观的历史底蕴、现实依据和哲学基础》, 《理论与评论》2019 年第2 期。

⑱ 刘保国: 《浅论习近平创新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贡献》,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年第1 期。

⑲ 谭霞: 《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理论渊源》,2020 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研究”研讨会会议论文 (一)。

⑳ 蒋光贵: 《习近平创新思想探析》, 《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 年第2 期。

㉑ 万伦来、王敏敏: 《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重要论述的系统观探究》,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3 期。

㉒ 李文强: 《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论略》, 《领导科学论坛》2020 年第1 期。

㉓ 李文强: 《习近平新时代创新观形成的基础》,《办公论坛》2021 年第11 期 (下)。

㉔ 郎捷: 《习近平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研究》,西南大学2017 年硕士学位论文。

㉕ 刘希良、薛其林: 《习近平创新和发展群众路线探论》, 《长沙大学学报》2015 年第4 期。

㉖ 王绍芳、朱阿丽、白云: 《习近平创新驱动 “三农”发展战略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5 期。

㉗ 李乐: 《习近平创新人才思想的核心要义及教育意蕴》,东北师范大学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

㉘ 王世泰: 《习近平创新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改革与开放》2018 年第8 期。

㉙ 龚曼霞、王皓波: 《习近平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新理念新思想》, 《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 年第 2 期。

㉚ 苏昌强: 《习近平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研究》, 《福建理论学习》2016 年第1 期。

㉛ 李君君: 《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研究》,郑州大学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

㉜ 吕思: 《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论述研究》,长沙理工大学2019 年硕士学位论文。

㉝ 宋洪菁: 《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研究》,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5 年硕士学位论文。

㉞ 刘德林: 《人才·科技·产业:习近平创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 年第1期。

㉟ 王子晨: 《习近平创新观的深刻内涵探析》, 《学理论》2019 年第8 期。

㊱ 王常青: 《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述要》, 《岭南学刊》2017 年第4 期。

㊲ 张瑞、徐静: 《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 年第2 期。

㊳ 袁凤香: 《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思想研究》, 《观察与思考》2017 年第12 期。

㊴ 罗洪铁、王丽: 《习近平创新思想研究》, 《党的理论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第六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论文集萃》,2016 年5 月,北京。

㊵ 陈亮、周师: 《国内学术界关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研究述评》,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 年第4期。该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科技创新观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其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涉及到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生成背景、主要内容、思想特征、理论价值、方法论等维度。既有研究取得的成果为后续扩展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既有研究成果依然存在着不足,比如伦理学等哲学层面的研究阙如等。深化此研究的方向在于加强方法论、伦理学等哲学视阈的研究,同时也要注重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的对比研究。

㊶ 周士跃: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研究述评》,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 年第4 期。

㊷ 李永庆: 《背景·内涵·价值: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三维审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6 期。

㊸ 黄涛、刘琳丹: 《论习近平科创新观》,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1 年第1 期。

㊹ 谭文华: 《论习近平科技自主创新观及其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研究》2018 年第5 期。

㊺ 万巧: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内在逻辑及当代价值研究》,武汉科技大学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

㊻ 倪佳瑜、刘焕明: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实践价值研究》,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年第6 期。

㊼ 陈跃瀚: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哲学内涵——基于 “三个面向”的分析》,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 年第 5 期。

㊽ 黄雯、谭皓月: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究》, 《现代工业商贸》2020 年第11 期。

㊾ 易显飞、苏东扬: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3期。

㊿ 郑伟: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探赜》,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1 期。

[51] 武青艳、杨鑫: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特征探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 年第2 期。

[52] 易琳: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研究》,西南大学2020 年硕士学位论文。

[53] 曹以达、李银兵: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论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6 期。

[54] 田闯、陈俊杰: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观探析》,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 年第3 期。

[55] 易永胜: 《学习习近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特区实践与理论》2017 年第6 期。

[56] 李丽、李明宇、佘梅溪: 《习近平创新思维与江苏省科技自主创新实践路径研究》,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8 年第 1 期。

[57] 金德田: 《习近平创新思想研究》,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 年第1 期。

猜你喜欢

科技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