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我革新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内在逻辑

2022-02-02钟惠河

南方论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建党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钟惠河

(中共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委党校 福建泉州 3628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这32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辟的思想,结构严谨、意境深远,充满了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科学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与众不同的精神特质和在革命斗争中不懈奋斗的力量之源,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庆祝活动的一个标志性政治宣示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伟大建党精神放在近代历史中来考察、放在5000年中华文化发展史中来考察,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才能理清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建党精神形成的使命自觉

习近平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瓜分,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中国人民转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道,发动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以求国家自强和民族自救,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瓜分,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面临亡国灭种危机。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打破了中国人的梦想,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一并破产。在民族危机面前,爱国主义的文化自觉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人民在不屈不挠的抗争中不断地寻找救国救民族方案、谋求中华民族复兴,这种文化自觉的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孕育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发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确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从党的发展历史来看,党的第一个党章就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等。1923年开始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党看重的是国民革命的大局,并没有担心被国民党“吞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提出第二次国共合作,看重的依然是民族大义和民族利益。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认为人民需要和平,毛泽东同志毅然冒着风险应邀率代表团参加“重庆谈判”。在党内关系中,党章明确要求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抛弃狭隘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确保党和人民、民族的利益高度一致,确保全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始终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团结各族人民努力奋斗。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党的初心使命,是我们党一切奋斗的目标,也是建党精神形成的内在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一种使命自觉。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始终坚持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地在黑暗中探索,从国民一盘散沙到民族意识的觉醒、从新思想的萌芽到洋务运动的革新图强、从寻找新技术到提倡民主科学,不断地寻找救国的良方,虽然有力地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但仍然没能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面貌。新文化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在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的影响下,一批接受马克思主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成长起来,他们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选择是历史现实、时代发展和实践经验三者相互交织的结果。革命先驱者和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和现实面前作出正确的选择,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个真正能为中国人民谋取幸福的正确道路,并为之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伊始,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理论旗帜,并在百年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苏联的解体充分说明,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可能会导致亡党亡国。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的!同时,历史也告诉我们: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坚持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永远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形成建党精神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

三、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为建党精神的形成厚植文化根脉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孕育发展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命脉。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把建立“大同世界”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追求是高度契合的,也可以说实现共产主义是对“大同世界”更深刻、更丰富的时代表达。在中华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必然会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以天下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朝闻道,夕死可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谱系,与中国共产党确立初心使命、坚持真理、坚守信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与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人民服务”,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发问时说的“我将无我,服务人民”,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基因。

中共早期领导人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思考国家前途命运的过程中,自觉借助中国语言、中国逻辑探寻革命新路。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既用社会革命的理念冲击旧礼教旧思想旧观念,也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革命文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无数的共产党人,他们选择为民族复兴、为共产主义而奋斗,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影响所产生的文化自觉,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这是建党精神赖以形成的文化根脉。

四、中华文化的自我革新为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内生动力

从历史上看,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国,不是地理概念上的中国,更多地是指文化概念上的中国。中国历史上国家的地理边界是不断变化的,所包含的民族的成分也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的中国就有56个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也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与其他文明相比较,中国虽然长期以儒家为核心意识形态,但因儒家不具有一神教(像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等)的排他性,又没有像印度一样被种姓观念所造成的阶级割裂,社会上下能够流动,易于内在的调适而不至于走向僵化不可调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兼容并蓄、自我革新的文化特性。比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些经典昭示了中华文化自我革新的优秀传统。中华文化正是在这种不断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不断传承与创造性转化中实现创新性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族道路的过程也是文化自我革新的过程。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制度,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几千年的禁锢被打破了,皇权的权威被民权的追求所取代,中国人迎来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从政治上看,辛亥革命举起了民族国家、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发展,但它仍然没能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人们寻找更深层的原因,认识到依靠数千年的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那就必须在思想和文化层面上进行革命,提倡民主、科学,才能彻底改变民众愚昧落后的面貌,由于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所以救亡压倒启蒙,爆发了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郑重选择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用革命实践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启蒙与中国文化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自我革新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自我革新特性为伟大建党精神形成提供了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我们把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孕育的伟大建党精神,放在5000年的历史中,放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能更清晰地看到她的形成过程,看到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释和宣传伟大建党精神,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革新与发展,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解决当前的全球困境贡献更多的“中国方案”,说出更多的“中国话语”,传达更多的“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建党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