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文化自信之基石

2022-02-02张慧茹

南方论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张慧茹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必要条件。”[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然实现的时代潮头,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形成的优秀文化是我们值得传承与继承的瑰宝,更是我们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精神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现实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历经数千年在实践过程中传承、创造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包含了道德规范、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制度实践、艺术器物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我们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所在,通过传承与创新使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和坚实基础,在当今时代仍具有独到的现实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思维对当今全球难题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整体辩证思维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具有高度的契合,通过这些方法作为指导,可以促进人类活动的多样化和科学化,从而认识和改变世界,为民族现代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对于我国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以及辩证思维,如“天人合一”观念。“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之一,又是中国古代圣贤普遍持有的世界观。中国古代圣贤认为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对天地自然充满虔诚和敬畏,从万物中体察因果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首先具有一定的朴素辩证思维,这主要取决于其认为天道与人事相辅相成,互相感知,天人可合而为一;但是与此同时,这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即认为天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并不能够违背,而应该适当遵循。当然“天人合一”思想中也有部分思想要对其扬弃。

(二)以民为本的施政主张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

“民本”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与价值选择便是以民为本,以人为中心。不论是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还是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群众都是最坚实的基石。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唯有人民过得幸福,国家才可昌盛。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这与民本思想的世界观确有不同。尽管如此,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所蕴含的优秀德治传统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并且在法律、市场经济等方面值得借鉴,可以利用创新发展使其增添新生命力。

(三)和合发展的建设理念为构建命运共同体融集着不竭动力

“和”即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之间的协调统一,“合”即不同关系之间的内在规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合”即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关系达到相对的和谐。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即“和合”,中华民族理想境界即“和合”之境。儒家强调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成圣与合群的价值取向、真善美统一的价值原则,涵养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崇德重教、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和合”理念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和合是人与社会利益的整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调和,是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就政治发展来说,和合是不同民族的融合,是不同国家的谐合;就文化建设来说,和合是各种思想观念的统合,是各种行为规范的融合。谋求“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也是人们对“大同世界”或人类解放的普遍向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发掘符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传统文化资源,用其仍有借鉴价值的内容来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人民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等相适应、相协调。

(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道德建设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宣传力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和继承。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也是我们国家的‘魂’。”[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虽有变化,但其修身养德,求真向善的修养方法和价值导向对今天社会建设仍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用新观念来阐释,用新方法来实践,使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再次发挥力量。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发展共识

重精神讲道德是中华文明的显著优势,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力的一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行教育中,爱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形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族担当,涵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与个体心理道德的同构性相联系,促使人们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在实现价值的活动过程中。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发展动力

习近平同志提出对于传统文化要进行创新性的发展,成为现代化发展中各主体坚定的精神根基,为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强国注入精神力量。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发展共识,必将凝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作用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内部诸要素呈现耦合式联结,经济的发展为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而优秀传统文化又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提供精神动力。我们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更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进一步激活其现代活力,发挥出“以和为贵”的社会建设价值导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己知彼”的现代科学管理智慧、“言不信者,行不果”的诚信经营理念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挥正向推动作用。

三、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好文化自信之路

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是十分庞大的工程,它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的长治久安息息相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这一系统工程,要抓好这个关键环节。

(一)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文化自信的方向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为了提升文化自信,必须要保证坚持党的领导,这取决于过往成功的革命奋斗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创造了“两弹一星”等奇迹。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在根植文化自信的过程中,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同时还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二)传承良好家风,培育文化自信的底蕴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优良的家风是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建立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及源泉所在,必须进行文化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文化自信。所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言,必须拥有良好的家风和家庭美德,这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极大程度地提升文化自信,而且优良的家风会对家庭成员带来极大的深刻影响,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不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三)抓好学校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础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个体在走入社会前都会通过学校教育。所以可以利用学校教育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培育,这也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一体化全方位纳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自信建立的心理机制看,培育文化自信的第一步是充分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广大民众以及青少年,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同时结合学校的教育进行融入,可以更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呈充分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广大民众以及青少年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更好地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呈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不断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水平高低对应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效果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语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任何国家和民族必须珍惜优秀的文化思想,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所在,只有尊重传统文化,继承优良思想才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进入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也在不停地发展,在这种特殊的时期,一个民族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应当发扬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奋勇前进,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的互动机制,当然还有很多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传统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