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2022-02-02罗章松苏雪芹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城乡人才

罗章松 苏雪芹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人民一直以来的期望和奋斗目标。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国情世情的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①,开启了共同富裕的地方性实践。

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是农村地区,要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和难点依然是在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基础。从广大农村地区来看,只有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更加坚实的力量推动农村的现代化事业,才能扎实助力共同富裕。面对2035年远景目标,为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本文从共同富裕的内涵出发,梳理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分析乡村振兴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从而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建议与思路。

一、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共同”体现了社会全体成员的财富占有方式,反映的是生产力方面;“富裕”体现了社会财富的占有数量,反映的是生产关系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共同富裕不但要求社会整体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而且要求社会个体之间的经济水平有着合理的缩小和控制。缩小贫富差距是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而缩小贫富差距的主要领域是缩小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

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今天,根据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我们对共同富裕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阐述,即: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②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具有共享性、多维性、长期性,是全面富裕,包括物质方面的充足,还有精神方面的自信,还包括社会的和谐、环境的宜居、公共产品供给的普及等;是所有人的富裕,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会落下任何一个人,是全面发展的共同富裕;是逐渐落实的共同富裕,把其作为一个结果来看时,是一项艰苦而又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放眼未来。

(二)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共同富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便成了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例(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29日),在数据库检索篇名包含“共同富裕”的文章一共6422篇,其中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文章数量1054篇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刊发文章数量751篇次;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库检索篇名包含“乡村振兴”的文章一共51555篇,其中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刊发文章数量4143篇次、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刊发文章数量2938篇次。有关“共同富裕”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侧重点是讨论共同富裕的理论方面,即发展历程、内涵、意义等。例如,石文静认为,共同富裕的百年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③;顾海良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④;梅晓宇认为,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发展中的问题⑤。第二类的侧重点是讨论共同富裕的实践方面,即困境和突破路径等。例如,肖金成、洪晗认为,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着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分配差距较大、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等挑战⑥;孙春晨认为,第三次分配有利于实现分配正义、改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推动共同富裕⑦。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大致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侧重点是从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解读。例如,吕方认为,人民至上、绿色共享和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⑧。第二类则是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意义和建议来展开。例如,魏后凯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农民增收、协调城乡发展⑨;文丰安认为,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农村内生动力不足、数字化建设缓慢等问题⑩。

目前,国内学者对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研究有很多,但是把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联系在一起进行探究的却不多,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篇名同时包含“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文章仅有135篇,其中学术期刊只有85篇次(检索时间为2022年4月29日)。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提到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说明我国已经开始统筹二者协调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对共同富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很有必要。

(三)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关系

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都要分阶段开展,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无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最薄弱的环节都在农村,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制约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之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可以通过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从而推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政策手段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缩小贫富差距,对共同富裕具有促进意义,在空间上两者具有一致性。总之,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两者在要求、目的和方向上是统一的,二者在推进的过程中必定是协调共进、互相助力的。共同富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而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推进共同富裕。因此,在共同富裕的大环境中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乡村振兴既是共同富裕是必经之路,也是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缩小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都在不断地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但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实现乡村振兴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动共同富裕。从内涵来看,共同富裕是一个多维度的动态过程,而经济角度是其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农村地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区域,共同富裕要求农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一个稳定增长的局面,协调城乡经济发展,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因此,乡村振兴成为共同富裕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

二、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一)农村产业发展缓慢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之一,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农村地区受地形、地理位置、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形式单一。因此,农业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科技利用率低、经营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总体呈现出有产品却没有品牌,有品牌却没有规模且仅能参与农产品的种植与初加工领域,基本不涉及深加工。加上部分参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农民对销售渠道与市场了解不深,再加上农村地区物流条件不完善,即使丰产,也不能保证丰收,农产品的获利空间显得更加狭小,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平台下乡等新型助农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和培育阶段,且大多数是资本注入,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大。社会化服务发展不充分,冷链、信息咨询、物流等方面较为缺乏。近年来,虽然基于上述农村地区发展的短版采取了相应对策,积极探索出农村地区与旅游、物流、养生、深加工等产业的交叉发展,但是由于产业发展主体实力不足与带动效应不强,导致产业发展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市场销售及质量安全方面的应对能力不强。因此,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依旧缓慢。

在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重要,农村的生活条件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农村地区的道路、水电、通讯、房屋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发展,教育、养老、数字化办公等公共服务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从共同富裕的目标看,仍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来说,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部分地区的道路建设标准较低,道路排水能力不足,环保治理覆盖不全。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和政府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农村地区在社保、医疗、养老能力等方面依然落后于城市,在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与城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城乡社会保障的不平衡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解决的难题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障碍之一。

(二)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缺少人才活力

人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人才的缺乏是乡村振兴面临的矛盾尖锐点之一。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教学条件、教育方法相对落后,因此,乡村在培养人才能力方面尚有欠缺,乡村在人才教育方面缺乏一定的培养经验、师资力量,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与质量,也导致了农村地区村民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正因为如此,农村村民在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理解上容易产生偏差,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认为教育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回报,因而让孩子辍学务农、务工是更好的选择。部分文化程度低的村民对于掌握一门新技能充满了恐慌,认为自己不可能学会,这种心理往往造成他们内生动力不足,使自己的发展空间变得狭小,导致个人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流失和人才引进难导致乡村振兴缺少人才活力。伴随着信息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市的条件优于农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聚集,许多乡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和妇女化,劳动力的外流也意味着农村当地的医生、教师等人才数量的减少。农村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容易被城市的就业条件所吸引,同时农村籍大学生希望返乡支持家乡事业发展,就必须先要得到身边人的支持和理解,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其父母一般认为考上大学再返回农村工作,会给周围人一种读了大学还是没有出路的错误思想,这种思想观念也与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有关。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农村地区各方面的发展也逐渐向城市靠拢,但是由于工作机会、工作条件不及城市,导致农村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缺乏优势,即使很多农村地区都推出了人才引进政策,但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再加上目前农村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不够完善,通常无法保证引进的人才能留下来,导致了人才的流失。

乡村振兴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共同努力。目前,城市通过公共服务、落户、财政支持等方式吸引人才,但是如何吸引人才下乡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深究的问题,在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乡村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改变乡村缺少人才活力的现状是重中之重。

三、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探究

(一)加快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

1.要加强政策实施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软环境

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优惠和政策扶持,进而推动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电商、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等产业,鼓励拓宽农业发展链,农村地区在粮食供给和生态发展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同时让农民直接参与到农村产业发展当中,可以让其直接参与或经营民宿、农家乐等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吸收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富民产业,建立成熟的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用科技育农,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农业增收;同时拓展物流和销售渠道,降低经营成本,使农产品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双丰收,带动当地农民收入增长。

2.要发挥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商业体系建设

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来说,第二、第三产业相对薄弱,并未形成规模,因此具有发展潜力、就业容量大,同时可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加强创新能力,促进农村产业做大做强。同时,要完善体系建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乡村物流网点的布局,让快递进村,推进物流链下沉,在方便村民网购的同时,有利于农产品的输出,同时推进冷链物流和信息行业向乡村拓展,加强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3.要推动农民在当地创业就业

农民的就业有利于激发自身动力,实现个人增收,从而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实农民的稳定就业和创业政策,实现农民高质量就业,发展多渠道灵活的就业办法,大力开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宣传工作,合理引导农民参与养老保险。

4.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助力产业振兴,构建生态宜居的乡村风貌

有序推进乡村公路、水电、住房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精细化,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制度,配套农村用水的消毒、净化设施,完善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和提升住房安全工程,健全农村房屋建设和居住标准,同时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拓宽大数据的应用,推动“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强化乡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基础性、普惠性的民生建设,使医疗、养老、医保制度在农村地区全覆盖,健全农村救助体系,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从而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共同富裕助力。

(二)多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与乡村内部收入差距

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在经济上的根本目的。

1.为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

要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城乡经济一元发展机制为目标,大力推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等制度的改革,为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一定的制度保障。加强对农村的政策性倾斜,着重在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等方面推进城乡经济一元化,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和市场要素的均衡配置,使城乡逐渐缩小差距,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型城乡关系。

2.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开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要提高劳动在第一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拥有更高的收入,打造机会和参与公平,逐渐扭转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

3.鼓励第三次分配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发挥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前两次分配的补充方式,是一种自愿转移的分配方式,倡导社会企业弘扬传统美德,发挥慈善事业在共同富裕事业中的补充作用,呼吁企业发挥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治理制度相融合,服务于农村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物流行业、养老服务等便民服务,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利用社会企业的资金优势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

4.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同时,也要减小乡村内部的收入差距

要挖掘农村内部的收入潜力和增收渠道,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对于农村低收入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性补贴,拓宽其收入渠道,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得低收入群体逐渐向中等收入群体靠拢,逐步缩小乡村内部的收入差距。

(三)建立完善的乡村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机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之一,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本土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1.从本土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最重要的是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工作,教育政策要向农村地区倾斜,推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教育性基础设施建设,将现代传媒技术和数字化教学设施引入乡村教育,提供和保障更高效的教学设施及网络设施,为学校提供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改善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提升乡村教师薪资待遇,解决和完善好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制定更有力的政策吸引大学生赴乡村任教。

2.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来看

首先,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多渠道引进人才,通过健全政策软环境,为人才下乡创造政策保障,引导、鼓励、支持社会个人参与乡村建设,向农村持续输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优化乡村建设队伍的人才供给,让配套政策的实施成为人才引进的动力。除了制定好人才引进政策,还需要配套相应的福利政策,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引进支持资金,设立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正向拉动作用的专项基金,吸纳人才下乡。同时,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要把引进来的人才留下来。要提高人才引进的薪资待遇,完善各项激励政策,在职称晋升和评选先进等方面激发其成就感和上进心。在住房、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通过多种政策性手段留住人才,为乡村振兴在人才建设方面提供稳定的支持。

四、结语

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须从全体人民的发展出发。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先实现乡村的振兴。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不断改进,以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完善乡村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元化发展,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从而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注 释:

①李中文,窦瀚洋:《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N],《人民日报》,2021年4月2日,第1版。

②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年第20期,第4页。

③石文静:《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历程与经验》[J],《科学社会主义》2021年第6期,第35页。

④顾海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红旗文稿》2021年第20期,第4页。

⑤梅晓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意义和实现道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年第1期,第149页。

⑥肖金成,洪晗:《共同富裕的概念辨析、面临挑战及路径探索》[J],《企业经济》2022年第4期,第5页。

⑦孙春晨:《第三次分配的伦理阐释》[J],《中州学刊》2021年第10期,第87页。

⑧吕方:《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特征、挑战及关键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98页。

⑨魏后凯,姜长云,孔祥智,张天佐,李小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年第1期,第2页。

⑩文丰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动力及促进机制》[J],《东岳论丛》2022年第3期,第5页。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城乡人才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人才云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