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原旅游: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2022-02-02张耀春塞尔江哈力克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牧区牧民草原

张耀春 塞尔江·哈力克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草原牧区“三牧”(牧区、牧业、牧民)发展提供了政策。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央及新疆本地出台了多项推进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为解决农牧问题、巩固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提供了框架。

新疆牧区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属山地牧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北的北疆和南疆西部山区。随山地海拔的变化,从低处的荒漠到高山草地,形成垂直分布的不同牧场。按气候的寒暖、地形的坡向、牧草的情况,分成四季牧场,实行转季放牧,转流使用。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就如何实现新疆牧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兼顾、转化和升级,已成为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注方向之一。而草原旅游作为草原资源与牧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精准嫁接平台,已成为新时代新疆牧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新疆牧区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和抓手之一。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关系到新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全国一般性和地区特殊性的双重意义。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发展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依托,以旅游者为主体,以草原景观、草原人文历史遗迹、草原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及相关接待设施为客体的多层次游憩活动的草原旅游①,成为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为了创新基于草原环境的旅游发展,新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把发展草原旅游业和牧区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深入融合、合理规划、科学引导,对全疆乡村振兴的实施提出了新的方向。

一、新疆牧区草原旅游发展情况及耦合机制

(一)新疆牧区草原旅游发展情况

新疆牧区草原旅游按照旅游活动发生地的不同,可将草原旅游区分为以草原景区为主的草原旅游区域,如那拉提草原旅游景区、喀拉峻草原旅游景区、库尔德宁旅游景区、喀纳斯草原旅游景区等大型草原旅游度假区;以草原聚落为主的草原住居点,如伊犁河谷地区的琼库什台村、阿尔善村,喀纳斯河谷地区的禾木村、白哈巴村等草原聚落。新疆牧区具有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共同形成的复合型的山地草原景观,根据景观资源的多样性、原真性、奇特性,发展形成了餐饮民宿、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溪谷康养等不同形态的主题旅游产品。近年来,新疆已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草原旅游景点。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新疆在引导草原旅游业发展、助力牧区振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草原牧区打造了大量富有特色的旅游村落。2021年9月,入选第二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的44个村庄中,涉及草原旅游的村庄有15个,其中,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4个、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4个、塔城地区2个、阿勒泰地区3个、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2个。依托资源现状、契合市场需求,新疆牧区着力开发打造草原丝绸之路、边境游牧观光、千里转场体验、牧家生活体验、多彩民族节日、冬季冰雪游等草原旅游品牌,形成广域市场、中域市场与近域市场的全方位发展。

(二)草原牧区乡村振兴内涵解读

新疆牧区现阶段与农区一样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阶段,结合草原旅游这一推进牧区乡村振兴的视角,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解读其内涵,对实现新疆牧区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草原旅游促进包括畜牧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冷库仓储物流、市场交易集散、肉奶制品展销会,牧区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生态旅游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增强产业之间的联动性、互补性,提升牧业的附加值、延长牧业产业链,促使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挥草原牧业的多功能价值。将新疆牧区的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促进新疆牧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动力。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生态宜居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宜居之地的建设,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表里。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是实现新疆牧区牧民美好生活宜居的根本之策。草地作为新疆牧区生态环境的载体以及牧区发展的资源,是国家绿色生态安全的屏障,发挥着环境自主净化和绿色生态再造的输血作用。因此,发展草原旅游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发挥生态宜居效应。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新疆牧区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其涉及生活习惯、民俗、饮食、服装、建筑、手工、艺术、技艺等各个方面,是新疆牧区振兴及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的宝贵资源。通过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乡土文化品牌、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激发文化活力,以此增强牧民的“四个自信”,从而推动牧区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进而实现新疆牧区乡风文明建设。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发展草原旅游能够有效调动牧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人才向新疆牧区流动。有助于规范草原旅游市场秩序以及旅游企业、牧家乐、牧民等不同类型的旅游参与主体的行为。草原旅游发展在充分挖掘草原文化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构建“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②,推进新疆牧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发展草原旅游能够激活并释放新疆牧区的市场活力,提高闲置草地利用率,并使牧民取得草地经营权流转收入,同时牧民通过售卖畜牧产品、手工艺品取得商品收入。发展草原旅游还能创造就业机会,实现牧民就近灵活就业,取得社会收益,同时催生餐饮、住宿、购物、旅游体验等服务经济,取得经营收入。

(三)草原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

草原旅游的发展契合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与要求。草原旅游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在产业方向、空间布局、生态文化、内外交流、运行机制、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调整,并把草原旅游提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解决草原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有机结合,进而实现新疆牧区的乡村振兴。

新疆牧区振兴和草原旅游之发展相辅相成,通过草原旅游视角认识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内涵。草原旅游促进了包括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业、文化生态旅游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将新疆牧区的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和经济资源。发掘草原旅游潜力有利于促进新疆牧区民俗文化、服装工艺、建筑艺术等不断创新和发展。新疆牧区振兴又为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环境硬条件和文化软环境,草原旅游与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新疆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使城镇居民成为新疆牧区发展旅游的重要市场推力,新疆牧区所具有的原真性、乡土性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能够满足城市群体对康养度假、草原文化体验的消费需求,形成其发展旅游的关键市场拉力。将“推—拉”理论应用于旅游领域③,充分利用好拥有特色资源这个“拉力点”和游客需求市场这一“推力点”,通过发展草原旅游来推动新疆牧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制度的全面振兴,已然成为新疆牧区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抓手。

二、新疆牧区草原旅游发展的积极因素

(一)“一带一路”经济带,发展的机遇优势

2015年,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到,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 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④“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以来,经历了由点带面、从无到有的长足发展,为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⑤而新疆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市、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柯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区的草原旅游作为构成新疆旅游业的重要一环,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契机,促进草原旅游的快速发展成已成为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战略选择。

(二)自然文化双遗产,发展的资源优势

2013年6月23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北疆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拉峻—库尔德宁就位于其自然遗产区域内。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东起吐鲁番,西至中亚的丝绸之路中线“天山道”上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发展草原旅游建构了广阔平台。两大世界遗产申遗过程和成功申遗中的形象展示、文化宣传、品牌提升,为新疆牧区草原旅游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新疆牧区抓住申遗成功的契机,借助世界遗产的知名度、美誉度及世界遗产景区这一国内外大市场。一方面,重点对国内外市场进行针对性营销,丰富旅游客源结构,巩固俄罗斯及中亚市场,拓展日韩、欧美等更为广阔的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另一方面,推动景区持续性、跨越式发展,有效保护和开发自然文化双遗产,打造草原文化、丝路文化等文化品牌,促进新疆旅游产业发展,为实现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三)独特的草原文化,发展的文化优势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可大致分为两类,即生活文化和生产文化。以传统服饰、饮食习惯、居住行为、婚姻家庭、节庆节日、人生礼俗、民间艺术、民间医学、转场游牧等为主的多类别文化不断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疆牧区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和文化背景。

草原文化具有资源时空分布跨度大、静态与动态并存的特点。如新疆阿勒泰自公元前8000年起, 古阿勒泰人开始滑雪活动⑥,其马皮滑雪的文化生态环境使得马皮滑雪板至今在雪板形状、选材、制作工艺、使用的工具及滑雪的技术等方面基本上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2006 年,通过《阿勒泰宣言》宣告人类滑雪从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起源,阿勒泰被世界公认为“人类最早滑雪起源地”⑦。新疆牧区游牧文化旅游资源既有岩画、古墓、石人、建筑等静态文物,又有民族节日、赶场、饮食习惯等动态文化,静态与动态文化资源在新疆广袤的草原上完美结合,是草原文化最直接的体现。通过发展草原旅游推动新疆牧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良好的自然生态,发展的景观优势

良好的草原自然生态环境是草原旅游发展的重要条件。以草原畜牧为主的伊犁河谷、喀纳斯河谷等地区,生态环境优越,形成了世界级的河谷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新疆牧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散布于河谷草原之中,不仅构成了复合型、立体化山地草原景观,也为地域生态环境建立起绿色生态屏障,是牧区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绿色贮备资源。如位于伊犁河谷地区的那拉提、喀拉峻、唐布拉、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巩乃斯等草原所呈现的天景(蓝天、白云、风雨)、地景(奇峰、峡谷、地质、洞府)、水景(江河、溪涧、泉井、湖泊)、生景(森林古木、植物生态群、动物栖息所)等原生态自然资源,不仅资源品质高,且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稀缺性、奇特性的景观特征,对不同群体游客都具有吸引力,是草原旅游发展的景观优势所在。

三、新疆牧区发展草原旅游的制约因素

(一)缺乏统一规划管理,无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

新疆牧区发展草原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牧区私搭乱建现象频发、旅游配套设施参差不齐,对草原聚落风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另外,政府部门干预不足,导致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一枝独大⑧。草原聚落旅游项目的外包,致使各经营团体独立门户。而旅游公司往往拥有更多的客源市场,牧民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占据资源较少,再加上同行竞争激烈、抵抗风险能力差、获得利益少。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互补机制、无序化竞争造成牧区内部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利益分配不均等现象。这与草原旅游推动新疆牧区乡村振兴,实现牧民生活富裕的初衷有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旅游发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二)双重矛盾突出,粗放式发展增加生态环境负荷

畜牧业作为新疆牧区发展的基础产业,在保障新疆牧区牧民经济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对新疆牧区的社会稳定有着关键作用。一方面,牧民实现定居后,部分牧民不重视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经济收入的发展模式导致已有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畜牧业发展之间的“草畜矛盾”逐渐升级,而发展草原旅游要占用草原生态资源,这与已经存在的“草畜矛盾”发展又形成“景牧矛盾”。另一方面,“品尝民族特色饮食、体验牧民生产生活、游赏草原风光、入住草原民宿”作为新疆牧区草原旅游发展的主流产品,在部分景区的游客体验、牧民收入、资源利用等方面较为低效粗放。这种粗放式的发展导致草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增加了生态环境负荷。

(三)同质化竞争严重,旅游发展创新性不足

新疆牧区“草原旅游区域”和“草原聚落”存在的同质化现象是牧区发展草原旅游须面对的压力。草原旅游区域同质化竞争表现为生态资源的同质化。如伊犁河谷地区那拉提草原、喀拉峻草原以及库尔德宁草原都拥有“鲜花草原、雪山白云”并存的观光旅游资源,相互之间资源同质性强,这对所在区域开展生态观光草原旅游带来巨大压力。草原聚落同质化竞争表现在人文资源的同质化,在村落人文资源利用方面,大多数草原聚落广泛开展“草原住宿、特色餐饮”为主题的牧家乐,旅游产品组合单一,文化利用的差异化表现形式低。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大多停留在观光层面,缺乏二次吸引力,无法保持长期竞争优势。

(四)专业性人才不足,旅游发展水平受限

专业性人才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草原旅游发展过程中。笔者走访调查发现,新源县阿尔善新定居103户牧民中,有40%的牧民选择在城镇或附近景区就业,阿尔善村在牧业、旅游、销售、管理等各方向专业人才紧缺,且旅游行业从业者中存在大部分未接受过正规旅游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专业培训的人员⑨。高校农牧业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大多不愿意从事农牧业工作,认为农牧行业社会认可度低、收入不高,因此专业人才的引进比较困难。此类现象在新疆牧区发展中一定程度的存在,致使草原聚落旅游发展遭遇瓶颈,阻碍了草原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

四、草原旅游视域下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一)坚持党政部门主导性作用,完善草原旅游发展机制

新疆牧区草原旅游的发展及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更需要发挥党政部门的主导性作用。党政部门作为草原旅游的管理者、决策者、保障者,发挥好主导性作用的关键在于做好草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科学安排。在发展草原旅游的过程中,政府应根据草原旅游的独特性、多元性以及草原旅游所具有的经济功能,积极研究发展对策,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在组织管理、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从事草原旅游工作的牧民、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的支持,确保具体政策的落实到位。同时,草原旅游作为一种市场性行为,具有市场发展的盲目性、不确定性,需要政府部门的及时干预,加强对草原旅游发展的管理。因地制宜地统筹牧区全面振兴,促进草原旅游助推新疆牧区的乡村振兴稳步实施。

(二)突出畜牧业基础性地位,深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

草原旅游是立足于草原畜牧业而发展起来的休闲产业。稳固新疆牧区畜牧业的基础性地位,对于新疆牧区生产安全以及发展草原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畜牧养殖方式,改变单一粗放的传统养殖、畜牧、游牧经济为集约高效的养殖牧场和养殖大户带动散养户发展的畜牧产业新模式,大力推进科学化、标准化现代饲养基地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⑩,实现畜牧产业的提质增效。坚持畜牧业基础上的旅游开发,利用好畜牧业这一草原旅游的基础。产业发展是新疆牧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具有开发潜力的肉蛋奶等绿色产品加工、民族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体验项目上创新产业新形式,打造品牌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基地,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之间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融合发展。这既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又可以拓宽牧民的收入渠道。

(三)重视牧民主体性作用,加强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人才的内育外引

牧民是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草原旅游的主体和直接利益相关者,要高度重视牧民的主体性作用。一是在草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切实保护牧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权衡各方利益、均衡旅游资源的配置,帮扶旅游发展中低水平、低收入等边缘性群体,引导牧民实现灵活就业。二是草原旅游的发展涉及新疆牧区的各项建设,尊重牧民在草原旅游发展中的意愿,调动牧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牧民主体性作用,让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牧民更安心、有信心。除此之外,要形成以政府、牧民、社会力量多位一体的新疆牧区草原旅游发展。

面对新疆牧区人力资源匮乏的困境,要加强人才的“内育”与“外引”。充分利用技能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实现急缺人才的“内部培育”。建立牧民返乡创业奖励机制,有针对性的扶持返乡创业队伍,加强企业、高校、人才援疆等对口支援项目建设,做好人才“外部引进”工作。引进和培育一批草原旅游、乡村振兴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和草原旅游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四)传承创新草原文化,进一步释放新疆牧区发展活力

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牧区繁荣发展的一项全面振兴计划,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是重中之重。一要深入挖掘草原文化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道德规范、民风民俗,利用好天然牧场、民族村寨、文学艺术等自然和人文遗产。二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新疆牧区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游牧、迁徙的过程中,相互融合并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草原文化的全过程,以文化繁荣促进草原旅游的发展,进一步激发牧区发展活力。

(五)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草原生态可持续发展

统筹安排草原生态保护措施,建立环境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草原旅游监控评价体系,实时监控草原生态状况。并对草原景区游客规模监测、预测,及时调整游客数量上限,降低旅游对草地生态环境的负荷。根据草原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草场轮换放牧,实现草场的休养生息。提高草原生态治理的科技水平,形成旅游主体、旅游客体、相关服务设施全链条的草原生态化发展道路。

草原旅游区和草原聚落可依托良好的山地草原生态景观构建草原休闲度假区,依托河流水系打造水疗养生谷,依托特色民俗开展文化体验项目,形成具有草原特色的“三避三养(避暑、避霾、避寒,养生、养心、养老)+微度假”的康养草原旅游。在保护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绿色生态草原旅游,实现新疆牧区乡村振兴的同时,守护好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宝贵生态财富。

(六)增强城乡互动,探索新疆牧区发展新道路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同样是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增强城乡之间要素的互动,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做好城市资源向新疆牧区聚落的倾斜。实现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城市资源反哺牧区,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统筹城乡产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化遗产等方面专项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抓好新疆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高位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民生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城乡联动、产业互动发展新道路。

草原旅游除了挖掘新疆牧区自身的优势资源,还应加强与城市的合作,借助城市所具有的市场、资金、客源、营销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城乡共创、共享、共赢的发展局面。通过大数据、互联网、5G等通信技术,打通城乡在游客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等方面的发展渠道,实现互动、双赢,让草原旅游成为牧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五、结论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草原旅游作为草原资源与牧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精准嫁接平台,其发展有力契合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与要求,促进了牧业提质增效、牧民增收致富、牧区繁荣稳定,为新疆牧区全方位、系统性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笔者对新疆草原发展情况、新疆牧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内涵及草原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进行解读梳理,深入分析了新疆牧区发展草原旅游所具有的机遇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生态景观优势,针对现阶段新疆牧区草原旅游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坚持党政部门领导、深化产业融合、重视牧民主体作用、传承创新草原文化、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以及增强城乡互动等相应策略机制,以期为类似地区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以及草原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注 释:

①王亚男:《内蒙古草原旅游区划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第7页。

②赵承华:《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制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20年第1期,第53页。

③Dann G M S,Anomie:《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年第4期,第184页。

④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Z],2015年3月30日。

⑤邓光奇:《“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第227页。

⑥聂晶川,史志强:《最早的滑雪起源地——新疆阿勒泰》[J],《新疆社科论坛》2011年第6期,第98页。

⑦钱建东:《马皮滑雪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新疆阿勒泰的田野调查报告》[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年,第1494页。

⑧蔡克信,杨红,马作珍莫:《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8年第9期,第25页。

⑨于兴业,李德丽,崔宁波:《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方园艺》 2020年第1期,第159页。

⑩苏伟,徐闯,杨学丽等:《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21年第12期,第16页。

猜你喜欢

牧区牧民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商人买马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