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专业如何有效推进课程思政
——基于《植物学》一节示范课的思考

2022-02-02胡继飞贺握权黄鹏

南方论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示范课植物学理工科

胡继飞 贺握权 黄鹏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2.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318)

一、问题与缘起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课堂教学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的所有课程都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并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强大教育合力。何谓课程思政?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宗旨,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道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

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融入到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无疑是高校应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从2020年开始我校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要求各二级院系至少确定一个专业进行课程思政试点。相对而言,教师普遍觉得课程思政在理工科专业比较难以落地,比如如何处理好科学技术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掘思政点并与专业性教学内容更自然地融合起来?课程思政是否挤占专业性内容教学的时间?课程思政的内容在学业评价中如何体现?这些都是教研活动中被经常提及的问题。

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如何破局?本学期我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组织了一次课程全覆盖的听课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又举行了一次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与专题研讨。结合全覆盖听课的初评印象,我们邀请了学院有三十多年教龄的植物学副教授为大家开出一节《植物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然后教师们围绕该示范课进行评课与议课。《植物学》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一门基础的必修课程,安排在大学的起始年级开设。这节课是关于被子植物中的桑科和锦葵科,具体涉及植物的科属分类、形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应该说,此人此课都具有较好的示范性。

二、课例与评述

为了上好示范课,执教者课前进行了认真的准备。这节课时长45分钟,既很好地完成了《植物学》本课的教学任务,又巧妙地切入了四个“思政点”:一是在讲到桑属植物时,由桑蚕引入我国的“丝绸之路”,继而由“丝绸之路”过渡到“一带一路”,渗透了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丝路精神和国际合作共荣的发展理念;二是在讲到桑科植物见血封喉(箭毒木)时,插入了自己曾经随团到云南旅游的一个小插曲——自己如何现场普及科学知识消除其他游客的惶恐心理,藉此说明“知识就是力量”和学好植物学知识的意义;三是在介绍锦葵科的棉属植物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新疆棉花”,融入了有关“国家对新疆的精准扶贫”以及我国的民族与宗教政策,并在“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玷污”的醒目标题之下介绍了新疆棉花的生物学特性;四是由植物的自然进化引申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巧妙地提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进而引导大学生们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课后我们随即组织了一个小型的研讨会,参与互动讨论者以青年教师为主。大家非常认同执教者对本课思政点的发掘和融合,认为这节示范课的确带给自己诸多有益的启发:一是理工科课程思政不仅必须而且可行,关键是教师备课和上课要做到“有心”和“用心”;二是课程思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需要主动学习和积累专业之外的知识与技能;三是执教者生动幽默的教学风格也大大增加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同时大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为我们指出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理工科教师在新形势下实施课程思政的纲领性文献,应主动阅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原文。

对于本课例的思政点和教学方法,也有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建议在讲桑属植物时可以引入“桑基鱼塘”的思政元素——“桑基鱼塘”模式创建于2500多年前的中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农业比较理想的生态化生产经营模式,藉此可以渗透有关民族自信的教育。执教者对这些建议也非常认同,并说明自己在备课时已纳入该思政点,只是上课中一时疏漏了。这次示范课观摩与研讨,是在全覆盖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所涉及的问题具有普适性。

三、思考与建议

应该说,结合全覆盖听课评课活动组织的这次课例观摩与专题研讨,让教师们进一步认识到理工科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达成了示范引领、质疑释疑的预期效果。我们认为“发掘思政点和扩大融合面”是理工科专业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为此尝试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课程思政应纳入教研和督导的常规化管理

高校必须进一步强化理念,从顶层设计、教师能力、课程改革、制度完善、反馈修正等方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一体化实施路径,形成育人联动共同体[3]。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要将课程思政纳入到院系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督导工作的常规化管理,课程思政应成为听课评课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工科课程在渗透自然哲学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本质和科学伦理等思政元素方面具有独到的教育功能。自然科学课程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而是经过课程化处理后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课程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培养专业能力之外,还应包括思想政治和行为养成等内容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理工科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求必须重视与这些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那些思政元素[2],有关思政的要求既要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等课程文本之中,更应落实在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教学实施环节之中。

(二)课程思政必须注意发掘显性和隐性两类思政元素

很多理工科教师认为专业课程较难找到好的思政点,其实科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非常丰富,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显性是指那些可以言传或直接触摸的思政元素,隐性是指那些难以言传或直接触摸而依靠体验与领悟的思政元素。发掘思政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本《植物学》课例中切入的四个思政点都是显性的,除此之外教师课堂上认真的态度、端庄的仪表、积极的情感、关爱的问候、期待的眼神等等则是隐性的。

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有较长的周期,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拓展和补充。而且教材只是众多的学习资源之一,大学尤为如此。以本次示范课为例,虽然棉花这种植物教材很少介绍且不是教学重点,但在当前的情势和基于思政和STSE的教育理念的需要,教师可以进行适度的拓展与强化。此外,校内外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等也是一种极好的思政素材,尤其是本校专家教授的学术成长经历,可以转化为学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思政元素。所以,理工科教师平时要注意发掘和搜集本专业的思政元素,建立个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三)课程思政必须注意专业性与教育性的自然融合

理工科的课程思政尤其忌讳口号式和标签化,不能将思想政治元素与科学技术元素分割为“两张皮”,更不能为了灌输政治思想教育而削弱科学技术的专业性教学。这就需要扩大课程思政的融合面,思政点的适切性越好则融合面越大,融合面越大则思政点与科学技术知识的结合就越自然越紧密。比如,讲到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或者生物杂交技术,都可以很自然地引入首届共和国功勋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及其杂交水稻研究,结合袁老的理想信念可以渗透爱国爱岗爱人民的教育,结合袁老的科研历程可以带入求真求实、坚持不懈等科学精神的教育。本次的《植物学》示范课对思政点的引入和融合都比较自然畅达,尤其是思政点的适切性和融合面的紧密性,使得课程思政的实施能“水到渠成”。

(四)科学家及其科学精神是理工科最大的思政点

上面已经提及科学家及其科学精神,这里仍须进一步强调,科学家及其科学精神是理工科专业课程的最大思政点。何谓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指导原则,包括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自由探索精神等[4]。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同时,科学精神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之一,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赋予了科学素质内在性和稳定性两大属性,架起了科学素质与科学能力之间的桥梁。

讲好科学家的故事是传播科学知识、启迪科学思维和培育科学精神的有效方式。因为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比起那些教条式的说教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地质学家李四光、地理学家竺可桢、核物理学家邓稼先、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化学家侯德榜、中医药学家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染病学家钟南山等是我国现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树立了一座历史丰碑,他的故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精神。其科学精神集中表现在:主张科学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和认识发展的动力;重视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为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倡导科学无国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不承认终极真理;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对不同意见采取宽容态度,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其科学精神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应加以凸显。

(五)课程思政要遵循正面引导和实事求是的原则

理性和求真是自然科学的本质特征,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尤其要贯穿实事求是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发展非常迅猛,在桥梁建设、高铁技术、5G通讯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等方面已经处在世界领先水平,这是渗透民族自信、制度自信和科技自信的极好素材。但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有意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或怀揣“酸葡萄心态”,更不能为了所谓“传递正能量”而随意编造思政点,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毕竟目前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还有很多落后于他人的地方。在这次《植物学》的课例中,执教者在引入新疆棉花之前,先介绍了主产区在国外的海岛棉(长绒棉),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棉纤维。并没有妄言“新疆棉是世界上最好的棉花”,这是一种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其实,正视和承认别人的优势,也是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发愤图强的思政元素。所以,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既要帮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科技的优势以树立科技自信和民族自信,也要正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足以激发青年学习的危机感和使命感。

(六)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工科专业功底

在科学技术知识中渗透思政点,需要执教者对专业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要能左右逢源和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掘思政点和扩大融合面。试想,一个对本专业科学技术知识都没有吃透的教师,何谈课程思政?其实在现实中这种情况还真的存在,尤其是在一些专业师资配置不足的高校,存在越界和跨学科顶课和代课等情况,很难保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本次示范课的执教者有30多年《植物学》专业课的教学经历,具备扎实的植物学专业基础,所以执教者能够较好地结合专业知识来联想思维和旁征博引。这一点往往是青年教师较难做到的,所以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只有谙熟于本专业的相应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才能引入思政元素和创设有关STSE的问题与情境进行讨论,才能做好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的有效衔接。

(七)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思政理论修养

高校教师自己首先要明道和信道,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理工科教师不同于科学家,教师既要深谙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不管是教什么专业和教什么课程,教育他人先要教育自己,只要是教师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一是要把握政治站位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包括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和中国革命史等;三是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日常行为习惯,包括教育情怀、仪态仪表、言行举止、品德修为。只有这样,理工科教师在备课和施教的过程中才能找到合适的思政点和融合面,才能将思政元素自然切入和演绎准确,才能让科学技术知识与思政元素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所以,理工科教师要主动学习本体性知识之外的知识,主动积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等一般文化知识。

(八)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与课程思政效果呈正相关,而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资源利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互动沟通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等等。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如果说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多地强调科学性,那么课程思政的渗透更多地强调艺术性。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不是让学生获得多少思政知识,而是希望带给学生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以及情意与行为的潜移默化。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艺术,包括语言的艺术、行为的艺术、教化的艺术和评价的艺术。同时,教师要让课程思政成为可测可量化的活动,可以从教师主体、教学过程以及学习效果三个维度进行观测,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标准[5]。本《植物学》课例执教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幽默自然型的教学风格,这也使得这节课的教学能较好地达到引入自然、融合到位、入心入脑的育人效果。

总之,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不仅必须而且可行,但这无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执教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思政素养和教学艺术。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需要由点到面,其中发掘思政点是前提,扩大融合面是关键。与中小学相比,大学课程内容有更大的开放性,教师拥有更大的课程开发自主权,这就为教师发掘思政点、扩大融合面提供了诸多便利。只有点面结合才能让理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走得坚实而长远,既开出情感之花,又结出理性之果。

猜你喜欢

示范课植物学理工科
基础教育教研解析之示范课与常态课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示范课”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改革趋势
植物学
植物学
植物学
植物学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浅谈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