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精神与艺术元素融合下毛中特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基于北京服装学院的课程实践
2022-02-02王晓娜
王晓娜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的开幕式上明确指出了文艺工作者要坚守的创作立场,即要“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弘扬正道”。这为艺术类高校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指明了清晰的根本立足点。那么如何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呢?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同时指出,要“坚持教育引导和综合治理并重”,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毛中特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政课重要课程之一,其教学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然而,新时代毛中特课程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与困境。这些挑战与困境在艺术类高校表现得更为棘手。如何解决面临的困境是当前提高毛中特课程育人实效的关键。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概念。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提出与梳理,为当今毛中特课程应对挑战、突破困境提供了关键思路与应对方式。本文基于北京服装学院的具体实践,探索如何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毛中特课程教改过程,使之成为理论教学的一条主线,实现共产党人精神元素、艺术元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元素的有机结合,提高艺术类高校毛中特理论课程育人实效,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毛中特理论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精神育人”
毛中特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即梳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实质。毋庸置疑,高校理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艺术类高校同样如此,学生掌握理论与方法是教育的显性目标,而更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艺术人才,这就必然对教育过程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主动能量与历史创造精神,是激励青年艺术大学生关注时代、坚定自信,以发挥个人才能、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好素材,因而毛中特理论教育与共产党精神谱系二者之间有着强烈的“育人”共通点。
(一)艺术类高校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精神育人”的教育目标
毛中特理论“立德树人”“精神育人”的教育目标在艺术类高校表现得更加明显,这是因为艺术类高校培养的是艺术类人才,其创作的艺术作品本身就要蕴含并释放精神要素。这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观中都得到了充分阐释。其一,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出,艺术创作内涵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指出,生产实践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作品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1],必然反映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马克思曾对德国西里西亚地区纺织工的一首革命歌曲大加赞颂,提出文艺要反映无产阶级的呼声,从而达到理论自觉的高度。[2]换言之,艺术创作输出的是能够反映时代发展、反映阶级立场、反映群众意志和呼声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反过来又具有教育群众、激励人心的积极作用。由此可以说,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优秀的艺术作品要产生强大的精神能量,以达到感人、化人、育人的目标。其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观指出,艺术创作彰显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同时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弘扬正道”“德艺双馨”。这说明艺术创作的目标是发扬激励民众奋进的博大民族精神,而撑起民族脊梁的民族精神对个人“德行”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而,按照习近平新时代文艺观,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必然要体现“立德树人”“精神育人”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范。由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和习近平新时代文艺观均可知,艺术高校作为培养艺术类人才的殿堂,“立德树人”“精神育人”是最崇高的教育使命,而毛中特理论作为思政育人课程之一,必然要从理论阐述的角度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巨大的历史主动能量与历史创造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把握历史规律和大势”“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3],这对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而且,《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孕育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这一精神不仅仅激励着中国共产党这一百年大党砥砺前行,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奋力前进,而且激励着每个人为了实现梦想抓住机遇、顽强拼搏。其一,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尊重历史、尊重实践的精神激励着艺术类大学生关注历史与时代、扎根实际并紧抓机遇。共产党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及全面现代化的实践中产生的,处处闪耀着实践观的光芒。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期间就曾在《学生工作》这篇文章中提出,“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农村,是旧教育的三大弊病。”[4]新时代的青年艺术人才要学会从历史中探寻规律、从实践中汲取创作灵感,紧抓时代机遇,用微小作品反映宏大现实,以艺术创作推动时代发展。其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蕴含的发挥主动、积极创造的精神激励着艺术类大学生以坚定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挑战更好的未来。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史也是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史、抗争史、富强史、复兴史,其间凝结着民族和文化自信心的血脉。新时代的艺术类大学生尤其要坚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极发挥个人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民族复兴的脚步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局面。
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毛中特教学改革之现实必要性
毛中特理论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加之课程课时量大,如何提高理论育人实效就成为了课程亟需探索的问题。毛中特任课教师究竟该如何守正创新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呢?对于艺术类高校毛中特课程教学改革而言,“守正”意味着要清晰而透彻地阐释理论的精髓,“创新”则意味着理论阐释方法的另辟蹊径。而艺术类高校本身就为毛中特理论阐释方法的创新提供了丰富要素和便利条件。
近年来,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理论讲述成为了艺术类高校普遍采取的教学改革途径,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北京服装学院作为一所服装服饰类的艺术高校,在艺术元素融入思政理论的教改过程中,积极探索、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学校特色专业的特色艺术元素及经典素材,在提高艺术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改善思政课的育人效果方面收获显著。然而,就毛中特理论课堂来看,在艺术元素融入理论阐释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与问题。换言之,毛中特理论课堂的教改并非完美无缺,还需进一步探讨与推进。依据北京服装学院毛中特课程教改实践,艺术元素融入理论阐释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其一,艺术元素融入不当易带来理论阐释的碎片化。用艺术素材讲解毛中特理论确实带来了很多明显效益,如理论性极强且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点的理解难度降低;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艺术素材如何选取、艺术元素讲解占用的篇幅与时间等都需要特别恰当的把握,不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艺术素材和艺术案例本身有自己内在的一套逻辑体系,因而艺术元素融入本身就需要格外地讲究“艺术”。教学实践发现,很多时候艺术素材的讲解会过多占用理论阐释的篇幅,或者选取的艺术元素会“喧宾夺主”,造成学生只对深入探究案例和素材感兴趣,结果理论的理解仍不到位,理论阐释也由此变得碎片化。其二,学生对素材的关注度往往远高于对理论入心的重视。艺术案例的出现的确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听到自己熟知的经典素材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新鲜素材,一般开始的时候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大部分的学生仅仅将关注点停留在了素材本身上,而对素材所展现的思政理论内容往往自动屏蔽,对于素材讲解完毕后的理论阐释仍然置之不理,由此从长远来看,理论入心、理论育人效果的提升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其三,思政教师对艺术素材运用的不恰当会带来课堂的“塔西佗陷阱”[5],课堂失去公信力,教师的威信也因此受损。也就是说,思政教师如若不能正确使用艺术素材,哪怕只是在阐释过程中出现了一丁点的失误,也会对教师这一公共权威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并产生学生对教师学术权威的全面否定,对教师本人的极度不信任。但思政教师本身并非艺术专业出身,难免会在叙述、解释的过程中出现不恰当的情况,这都会出现教师在学生面前“班门弄斧”的尴尬局面。如若出现教师权威被质疑与否定这一最坏的结果,那毛中特理论的育人效果就很难再有实质性的提高。以上这些阻滞因素表明,要将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堂的教学改革继续推向深入,就必须解决需突破的瓶颈与巨大的现实挑战。毛中特课程的最终指向是“立德树人”“精神育人”,这一最终目标是最高、最难、最不易达到的。所以在艺术元素、理论元素之外,毛中特理论课堂还应该贯穿一条“德”“魂”之线。这条线能够解决理论碎片化的问题,也能够解决学生只重视艺术素材、忽略理论育人功能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能够规避思政教师“艺术知识”薄弱的问题。那么这条能够将理论连点成线、串线为面,以能够达到最大化育人效果的“德”“魂”之线是什么呢?
“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一经提出,就为毛中特理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解决问题、突破瓶颈、应对挑战的广阔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3]这为高校推进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课教学、共产党人精神融入课堂提供了理论指导。毛中特理论课程也终于找到了那条能够贯穿课程始终的“德”“魂”之线,这就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毛中特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作为一门以“立德树人”“精神育人”为最终目标的思政课程,毛中特教学改革过程中可通过贯穿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来消除当前所出现的各种阻滞因素。大体而言,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始终,可保障理论阐释的连贯性、系统性;同时也为案例的选取指明了方向,实现所选取的案例兼顾艺术、理论与精神;特别是能够将艺术元素、党史元素紧密结合融进课堂,保障思政教师理论阐释的空间,在实践中提高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始终,保障理论阐释的连贯性
毛中特课程是一门理论阐释课程,但其内容本身自始至终就贯穿着共产党人精神。毛中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恰恰是在这一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共产党人精神得以产生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1921年,党一经诞生,就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了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这同时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初的起点。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和发展的伟大实践中,井冈山精神得以产生与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道路得到了第一次重大的考验与突破。[6]自此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伴随着共产党人精神的进一步深化。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一系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共产党人精神;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小岗精神、特区精神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在领导全国人民奋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催生了伟大的扶贫精神、抗疫精神、航天精神与伟大斗争精神等等。可见,在艺术元素融入毛中特理论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以共产党人精神元素贯穿其中,既能带来党史的广阔视野,又能保障毛中特理论阐释的连贯性。在北京服装学院近两个学期的实践中,共产党人精神元素的灌入,较好地解决了理论碎片化的问题,收到了优异的教改效果。
(二)素材选取兼顾艺术、理论与精神,保障理论阐释空间
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毛中特理论教改实际上对于艺术素材和案例的选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达到深入阐释毛中特理论与共产党人精神的目的,就需要选取兼顾艺术、理论与精神三要素的艺术素材,既保障学生对素材的熟知度,又保障理论与精神的阐释空间,有效解决案例选取不当过多占用理论阐释内容与时间的问题。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由于服装服饰专业的学生大都有绘画的基础,因而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时,就可以1973年画家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以湘赣边秋收起义为主题创作的油画《秋收起义》为素材来透彻阐释。油画《秋收起义》中一面军旗迎风飘扬、镰刀、斧头和五角星标志着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已经建立起来了,如何保存这支队伍的有生力量是当时党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图画中工农革命群众的状态又可以看出工农革命队伍的团结一致、坚不可摧,这种面对失败时依然保持信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党的革命火种能够生生不息的主观因素;右侧齐步向前扎着头巾、肩扛土炮、身背大刀的农民战士,既展现了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又特别说明了党在农村中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能够扎根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现实条件;后面又有肩扛梭镖的少年和身着起义军军服的士兵敬仰着党的领袖,不仅展现了党与民众的鱼水之情,又着重体现了党掌握领导权以及党的正确领导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根本重要性。基于良好的绘画基础,北京服装学院艺术类学生既能够在熟悉易懂的素材中理解理论,又能够在艺术鉴赏的氛围中深刻把握理论背后的精神;艺术、理论、精神元素得以契洽融合,理论得到了充分阐释,同时也解决了理论阐释空间被压缩的问题。
(三)艺术元素与精神谱系紧密结合,提高思政教师教学能力
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贯穿与融入在指导艺术素材选取的同时,也解决了思政教师艺术基础薄弱,以致可能带来的阐释不当损害教师权威的问题。深入研究艺术专业知识对思政教师来讲是个巨大的挑战,需要投入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艺术元素与精神谱系的紧密结合则会减轻这一实际问题的难度。首先,共产党人精神的融入会将艺术元素的选取集中在党史这一领域,这会极大地缩小艺术案例选取的范围,使得思政教师所需建设的艺术知识储备更加细分化、精准化。就北京服装学院而言,学生专业主要有服装服饰类、美术类、艺术设计类,这样思政教师就可结合学校特色,将注意力集中在服装服饰设计及有关美术作品中,因为学校几乎所有专业都要涉及服装服饰设计这一大门类的相关知识,而美术又几乎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底,这样就大体限定了思政教师选取素材的范围,也给了思政教师面对浩如烟海艺术案例时一个重要的抓手。具体而言,思政教师可从有关党史的相关艺术元素入手,由点及面地深入学习,探寻艺术元素、精神元素及理论元素融合的规律,并逐渐深化三者在课程改革中的融合度。其次,当艺术元素与精神谱系紧密结合的时候,艺术素材就成了理论与精神阐释的载体,理论阐释也成了精神育人的桥梁,由此理论与精神自然而然就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而非艺术案例本身;此时即便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艺术元素讲解错误的地方,学生也会以最大的宽容予以理解。而这反过来也会给思政教师深入推进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教改和深入学习艺术专业知识予以鼓励,坚定思政课教师继续探索教学改革的信心。在北京服装学院毛中特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思政教师与学生往往就所呈现的艺术案例、党史知识、思政理论相互探讨、互相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深入教改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小结:共产党人精神与艺术元素融合,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教改,达到毛中特理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毛中特理论课程最终要实现“立德树人”“精神育人”的目标,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主动能量与历史创造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大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紧抓机遇,并积极发挥主动精神与创造精神,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个人艺术专业技能。当下艺术元素融入思政课教学改革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瓶颈与挑战,艺术元素融入所带来的理论阐释的碎片化、理论阐释空间压缩、思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维护权威的压力等,使得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条线的贯穿变得尤为必要。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贯穿,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毛中特理论,避免理论的碎片化问题;同时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艺术案例的选取指定了方向,艺术元素、理论元素、精神元素能够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理论阐释的空间和重心得以保障;而且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贯穿,更加明确了毛中特理论的授课重点在理论与精神,而非艺术案例本身,这为学生理解教师以维护教师权威,增加思政课教师深入推进教改、深入学习艺术知识提供了最大的支持空间。实践证明,以艺术元素为素材、以共产党人精神为主线,使得精神元素、艺术元素和理论元素在课堂融为一体,是当前可行的突破毛中特教改瓶颈的创新路径。然而,不可否认,这一路径并非完美无缺,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接下来的问题与挑战有待今后及时总结与持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