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沈从文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命题解释
2022-02-02热比姑丽外力
热比姑丽·外力
(喀什大学 新疆喀什 844000)
一、“新时期沈从文研究”的概念解释
在中国学术界或者日常交流中,甚至在平时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就提到“新时期”“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这样的概念,而且平时我们就把它默认地理解为1978年中国全面推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以后在各个领域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进入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时期。
在文学界对于“新时期文学”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光从时间概念而言,它主要指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与发行、文学销售和文学消费活动的总称,也就是指1978年以后的文学。当然平时我们也常见“新世纪文学”这样的概念。“新时期文学”和“新世纪文学”我认为从时间、空间和内涵方面有所不同。“新世纪文学”顾名思义,从时间角度而言就指的是21世纪文学。在时间和空间意义上“新时期文学”可以包含“新世纪文学”,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但是从文学自身的品质、实质而言,“新世纪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也有其他更广阔的内涵。
2015年 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60年》这一书中这样总结转型时期的文学,阐释中提及了新世纪文学,对新世纪有了一个新的解释说:“新世纪文学”变成了当下的文学形态[1],它突破了原有的时间概念。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中不断变化,其中一次较大的转型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相对于以往的思潮明显不同,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是不断变化前进的结果,是量变向质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相对比较单纯,更多的是局限在写作范围,主要体现的是严肃文学的特征,意义更多体现在精神方面。但到1990年代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环境明显不同,对于产生于实践的文学也会发生影响。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商业利益成为了最重要的东西,市场文化也难免受其沾染,在此环境中不断崛起发展。市场文化的出现是必然现象,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之一,与社会上其他主流相同,都要完成这一过程。虽然许多知识分子认为这是一种倒退,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更不是带有一种病态,需要进行打击,防止其滋生与发展。尽管如此却没有发生组合效应,后者反而不断地扩展,进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20世纪90年代时这种文化已经被广泛接受,成为一种必然产物了,它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到处都有其影子。因为市场文化凭着其强大的浸染力和结构力可以使周围的任何事物被感染,在利润原则的支配下,一切都成为可能,而且符合人们心中最隐蔽的需求。市场文化可以以多种形式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只要去寻找就可以被找到,生活随之发生改变,更符合心理要求,也更符合趣味爱好。在市场文化大背景下,文学经过重新包装和发掘后变成另一种形式,以产品的状态被人们所接受。以前常说文艺就是一种文化生产,现在文艺已经上升到文化产品,它以产品的方式被作家生产。
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传播,变成了另一种格局,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 “新世纪文学”,也就是文化转型时期的新世纪文学。[2]
从中可以判断作为“新时期文学中的“新世纪”不是简单的时间概念,“新世纪文学”也不是光指从1978年以来的文学,但是为了方便,将1978作为分水岭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在刘春阳、韩家君所写的《新世纪韩国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新动向》这一文当中,我们常见笔者多次提到“新世纪中国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的小说”这样类似的提法,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 “新世纪中国小说”指的是21世纪以来的中国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的小说大约指的是1979年后所出现的小说,也是跟20世纪、60/70年代小说不同的新小说,也是给新世纪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打好基础的小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以来的时间段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分水岭,它对文学研究而言也是分界线。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贺的文章《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转向”》中,他也多次提到20世纪80年代后的小说,将1970年末作为分水岭,把1970年代末前的文学跟20世纪80/90年代后的文学相比较,他认为:“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相比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方面所取得的有限进展,文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方面的成绩无疑更为坚实。”
然而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门槛上,回望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现代文学学术创新、变革之大势,我们仍不能同意“文献学”的取向[3]。从中也可以总结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国现代文学走向现代化、走向市场化、走向转型化的分水岭,是“新世纪”文学的开端。
在本文所说的“新时期沈从文研究”从时间概念上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沈从文研究”。因为“沈从文研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部分,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基础上所进行的研究,它的开始跟“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着紧密的内部联系。
沈从文研究早在1925年由林宰平(唯刚)先生写的《大学与学生》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将近90多年的研究历史,这90多年的研究历史按照它具体的研究成果诞生的情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沈从文研究最活跃的时期,具体时间是从1924年至1940年代,第二个时期是从1950-1979年为止的时间,第三个阶段是沈从文研究的新时期,时间是大约从1979年至今。
第一个阶段就出现了唯刚的《大学与生活》、徐志摩的《徐志摩的欣赏》、苏雪林的《沈从文论》、汪伟的《读了“边城”》、刘西渭的《边城与八骏图》、贺玉波的《沈从文作品评判》、茅盾的《关于“差不多”》、聂柑的《沈从文笔下的鲁迅》等沈从文生平及其作品的专著(文章),其中唯刚、徐霞村、徐志摩、刘西渭等人主要是对沈从文的《集市》(散文)、《鸭子》《旧梦》《八骏图》《边城》等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评价,赞同沈从文作品细腻、流畅、自然生动的叙述特点,极力肯定沈从文在小说技巧和情感表达上的出众能力。
1924年至1940年总计出现了34位沈从文研究专家,他们撰写了25部研究沈从文及其作品的专著(文章),其中80%多的就是肯定沈从文及其作品艺术成功的文章,其余是 批判性文章,其中沈从文背景研究文章有三部,沈从文比较研究文章也是两部,沈从文作品思想研究的有5部,剩下的15部研究成果均为沈从文作品研究文章,都是在中国国内由我国学者所创作的成果。
沈从文研究第二个阶段从1950-1979年大约30年时间,这一时期在国内沈从文研究处于不活跃状态,反而在国外的沈从文研究获得了不少成果,其中金介甫的沈从文研究是最有代表性的。
从1979年至2003年期间就出现了总计28个研究者,他们出版或发表了28部著作,其中1990/1991/2002年出版的专著最多,有两部专著在美国出版外,其他的26部都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香港出版的,按成果分类来看,其中7部专著是属于沈从文作品研究,五部专著属于沈从文背景研究成果,其他的都是沈从文作品文化思想研究专著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均属于沈从文基础性研究。
从1924年至2000年年中为止,沈从文研究领域代表性研究者有44人,他们出版了40多部专著,其中除了两部在美国、一部在新加坡出版发行外,其他41部都是中国学者撰写的并在国内出版发行的专著,其中沈从文背景研究有26部、沈从文作品研究有6部,沈从文比较研究有4部,其他的都是属于沈从文作品文化思想研究和综合性研究,都是属于沈从文基础研究。
1979年以来,不少硕士、博士生写了关于沈从文研究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经初步统计,从1968年金介甫的博士论文《沈从文-其人其文》在悉尼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以来至今我总计搜索到了45篇学位论文,其中8篇是博士学位论文,其余37篇均为硕士学位论文,45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当中,6篇是在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以外,其他39篇学位论文都在中国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从这些学位论文定稿或获得学位的时间看的话,80%以上的学位论文就是在1990年至2018年诞生的,其中2000-2003年所诞生的学位论文最多,按照研究方法和对象来看,学位论文中沈从文作品研究和沈从文背景研究的论文较多,占总学位论文总数的50%,沈从文思想文化研究和沈从文比较研究的论文也占40%左右,沈从文综合研究的论文占10%左右,从研究性质来分的话,95%以上都是属于基础性研究。从中可以简单地总结说,沈从文研究的最基础性、最前沿性研究成果都是在中国国内诞生的,学术界还是广泛关注和研究沈从文作品的艺术和文化之内涵,比较关注沈从文的创作背景、他的家乡、他的创作来源,甚至他的创作背景和家庭生活等,从2000年以后,沈从文研究更趋向于跨文化、跨学科研究,趋向于比较文学研究。
从中国知网中搜索出来的“沈从文研究”成果目录来看,2000年以后有关沈从文的研究成果将近300篇,其中跟我论文题目的关系比较近的,在沈从文研究成果中占比较代表性地位的就是183篇,其中2005年有两篇,2006年有一篇,2008年有一篇,2009年也是一篇,2010年有2篇,2011年有4篇,2012年有11篇,2013年有9篇,2014年有17篇,2015年有12篇,2016年有29篇,2017年有39篇,2018年有50篇,2019年有5篇,光从研究成果诞生和发表这一角度看,2005年以来沈从文研究从没间断过,反而越来越活跃,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越来越活跃,又一次形成“新时代沈从文研究热”,热点到了2018年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可以将2018年称为“沈从文研究年”[4]。
从这些总结中可以看出“沈从文研究”具有分段性特征,1978年后的沈从文研究跟之前的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者、研究热点、重点、内容、形式等方面有所不同,具有“新时期研究”的特点,所以它叫“新时期沈从文研究”是理所当然的。
二、“新时期沈从文研究的文学史意义”的概念解释
“新时期沈从文研究的文学史意义”这就是一个深入的学术命题,它一般跟沈从文及其研究的文学史意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他对中国文学带来的新的思考和反思有紧密的联系。它不但是时间概念,它还含有文学史概念,因为它跟随着沈从文文学史地位的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跟其他时期沈从文研究不同的研究。
夏希先生的《文学观念的变化与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这一文中明确地分析和总结中国文学观念的变化与沈从文文学史地位的关系,从沈从文文学史地位的变化角度,把1978年后的“沈从文研究”定为新时期沈从文研究的开端。
夏希在此文中,从沈从文文学史地位的变化出发,将“沈从文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20/30年代的沈从文研究,也称作“活跃的沈从文”,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就是中国要强大必须要改革,必须要跟外界联系、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因此不少中国知识分子引进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哲学,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文学思潮也引进了中国文坛并得到接受,在中国形成了各种思潮。
“1927-1937这十年中,中国现代文学最发达的时期,另一些独立的作家努力维持他们的阵地,对文学做出认真贡献,在这十年中,中国文学赢得繁荣,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小说,也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小说家如茅盾、老舍、沈从文、张天翼等,比起鲁迅、叶绍钧、郁达夫以及别的早期作家来,作品更见多姿多彩,相对而言,对他们的研究也很兴盛”[4]。
从1924年至1949年为止的沈从文研究成果统计来看确实如此。但是这时候的沈从文在文学史里没有怎么提到。
1927年所编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卷》(1917-1927)时,也没有收录沈从文小说,虽然文学史里面没有提到他,但是,据斯诺先生回忆,在1936年的一次谈话中,在回答谁是现时最伟大作家时,鲁迅说:“自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茅盾、丁玲女士,郭沫若、张天翼、郁达夫、沈从文和田军大概是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斯诺:《活的中国》),周作人在回答期刊提问,他最喜欢什么书时,他就提到沈从文的《从文自传》[5],从而可以判断当时沈从文及其作品已经得到同行和民间的认可,但是他及其作品还没有正式被列入文学史,这侧面表明“新时期沈从文研究”还没有正式开始的原因跟他文学史地位有关联。
夏希等人将20世纪40/50年代的时间段称为沈从文及其沈从文研究落寞的时期,从当时的现实环境和沈从文自己具体的创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和总结。
因为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三部重要的文学史: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刘缓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和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中虽然沈从文被提到了,但是就是批评了他的作品。
夏希等人还提到《沈从文的回归》这一提法,并将20世纪80年代末、90代初的时期称为“沈从文回归”时期,也对这一时期的沈从文研究给予了“新时期沈从文研究”这样称号并总结成:“1979年,随着时代风尚的转变和文学观念的转变,文学史的编撰者们对作家的文学史定位也有所改变,文学史也在论述中也都侧重于对作家的艺术风格的总结,在肯定其取材的多样性的同时,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仍保持保留态度”。[6]
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沈从文多次被提到,也被肯定了,书中夸赞沈从文作品的艺术性的同时也批评了他作品中的有些不足。但是肯定大于否定,书中作者还说:“沈从文回来了,文学史里有了应该有的地位[7]。”实际上确实如此,从1979年及以后编写的比较权威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沈从文也有了篇幅,而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比如说197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等“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组”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好,孟繁华、程光炜、陈晓明所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2月)也好,2018年5月出版的,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5-2016(上)第三版》也好,里面都有有关沈从文及其作品简介、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里我们可以确定1979年以后的“新时期沈从文研究”正式进入“新时期”,并且上升到“文学史”研究境界了。
从其他的沈从文研究成果中也多次提到“新时期沈从文研究”这一说法,虽然角度不同,但是本质上将1979年作为“新时期沈从文研究”的开端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新时期沈从文研究及其文学史意义》这一命题给我们展示出沈从文研究的另一个领域,那就是先把沈从文这样比较另类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先必须先放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里面,然后找出其给中国文学带来的意义,这样就更加能够体现作家及其作品研究的层次性、深入性、全面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