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之思考
——以合肥包公园语言景观为例
2022-02-02许宗瑞陆国玟
许宗瑞 陆国玟
(安徽农业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6)
一、语言景观及相关研究
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顾名思义是指由语言构成的景观,是公共空间可见的文字书写,如路牌、街牌、广告牌、指引牌、提示牌、商铺招牌等语言标识(language signs)或可视性文本。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Landry和Bourhis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1],而后迅速成为社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的一个热议话题。语言景观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了解一个地区语言生态的有效途径,并能为语言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2]。应该说,语言景观与人们耳熟能详的“公示语”(public signs)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相似之处,但是语言景观这一提法更加强调语言标识的整体性与统一性,而且赋予了语言标识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关于语言景观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问题,即语言景观由谁设计、供谁阅读、反映了哪些社会语言状况[3]。在研究方法上,除理论研究外,实证研究一般从语言形式入手,考察标识的拼写、词汇、句法等语言特征及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4]。在研究对象上,除路牌、街牌等典型的语言实体外,其他像海报、横幅、标语、电子显示屏等非典型形式,甚至语音讲解等多模态形式,也都被纳入了语言景观研究的范围。
与国外一样,我国学界也十分重视语言景观研究。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围绕语言景观研究理论、视角、方法等层面的探讨及研究进展的综述和前瞻,另一类则是针对某地区语言景观的实地调查。目前两类研究均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相比较而言,后一类研究正呈快速上升趋势。这主要因为其应用性和针对性更强,更能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市的形象构建和软实力提升。而且从目前的研究进展看,后一类实地调查的范围正从城市整体向城市中一些特色或典型区域转变,譬如针对北京市学院路[5]、上海市南京路[6]、丽江市古城区[7]、广州市“非洲街”[8]等地展开的调查。本研究也属于此类研究的范畴,具体聚焦合肥市著名景点包公园,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希望为当下我国城市语言景观建设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二、合肥包公园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
合肥包公园始建于北宋年间,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该景区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合肥市最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之一。景区内对于包拯事迹的介绍十分完备,以权威详实的文物展示、资料陈列等向世人展现北宋重臣包拯清正廉洁、不畏权贵的不朽事迹和人格魅力。在语言景观方面,景区语言标识整体丰富、全面,其文字表述、样式设计、具体呈现也别具匠心,辅以多语标识及语音介绍,显示了景区管理部门对语言景观问题的重视,也彰显了景区的文化魅力。但从实地调查的情况看,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一是景区入口标识不够醒目。包公园景区入口标识“包公园”几个字仅刻在一块一米多高的大理石上,字体不大,而且虽然字体漆有红漆,但因为时间较长的缘故漆色已淡,不易辨识。大理石标识立地而置,且在道路边沿,道路上有绿化灌木遮挡,也不易被发现。相比较而言,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尺寸大小、颜色搭配等,这一标识都不能与离此不远的景区“南五门”由赵朴初题词的古色古香的“包孝肃公祠”大门相提并论。作为景区大门和标志性建筑,目前的入口标识辨识度较低。而且因为距离较近的缘故,不少首次到访的游客把“包孝肃公祠”大门当作了景区大门,花了不少不必要的时间。
二是景区内标识书写不够规范。早在2006年《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第十二条就明确规定:“面向公众的标志牌使用外国文字并同时使用中文的,应当使用规范汉字。横行排列的应当上为中文,下为外文;竖行排列的右为中文,左为外文。”[9]。而包公园景区内的部分语言标识在该方面执行得并不到位。比如景区入口的“售票处”标识,就采用竖行排列的方式,但左为中文,右为外文,与规定恰恰相反。再如包公墓墓道中珍藏的包拯遗骨前的墓志铭,完全由古文撰写,古文旁并无相关的规范汉字或简体字说明,这对没有古文功底或者无法阅读古文的国内外游客造成了不小困难。
三是多语标识不够完善。以景区内重要景点清风阁为例,其每一层展厅都冠以具体名称,由下至上依次为清风厅、躬行厅、正直厅、勤业厅等,每一个展厅名称背后都有深意。但是这些厅名的标识只有中文,周围也没有相应的外文注释,而且每一展厅的陈列展示双语、多语标识也屈指可数,这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几乎很难理解。再以包公墓墓道中的标识为例,墓道内陈列有包公家族墓群中出土的一些重要文物,相关介绍也只有中文。这些文物是景区历史文化的精髓,但双语、多语标识缺失使得它们无法在外国游客面前充分彰显自身的价值。
四是标识翻译不够准确。包公园景区中与中文标识共同呈现的外文标识主要是英文,但是不少地方翻译存在问题。比如单词拼写问题。在包公墓墓道入口处的标识上“遗骨”一词被译为“remians”,其正确拼写应是“remains”。再如翻译的前后不一致。景区内停车场处清风阁的英文为“Qingfeng Pavilion”,但景区入口处其英文翻译却是“Qingfengge Tower”。还有用词的准确性。在景区入口处的导游全景图中,包公园的英文翻译为“Lord Bao’s Park”。这里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所有格“s’”的使用,二是“Park”一词的采用。这会让外国游客误以为此处是包拯所建,而且公园一般是供公众休闲放松的场所,与这里的遗存、文物有较大出入。包公园译为“Lord Bao Memorial Park”似乎更加准确,“Memorial Park”既能体现“公园”的样态,又能凸显“纪念”的功能和目的。
五是语音介绍不够充分。包公园中一些语言标识的设计比较用心,比如在包公墓等处配有“扫一扫,听语音(Scan, listen to the voice)”的二维码提示。但全部扫描后发现,不少二维码手机无法识别。而对于有限的能够识别的二维码,语音介绍也非常简短,内容十分有限,时长只有一二十秒不等,而且介绍内容基本都是有关文物、物件等已有的文字介绍的重复。另外,虽然标识同时也以英文提示“Scan, listen to the voice”呈现,但语音介绍全部是中文,并无双语或多语解说。扫码听语音这样的设计令人眼前一亮,可实际效果适得其反,对于国内国外游客来说均是如此。
三、改善建议
上述问题或者其中的一些方面,可能是当下不少城市语言景观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需尽快解决。首先,对于景区入口标识不够醒目的问题,需在标识的尺寸、造型、色彩等设计上下工夫,让游客能一下子看得到而且能记得住。语言景观虽然涵盖范围较大,涉及内容较多,但像路牌、街牌因其指引功能及所处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一个景区或景点而言,入口标识是最重要的标识之一,也是游客经常拍照留念之处。入口标识必须足够醒目,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游客特别是首次到访游客的注意,不至于使他们错过目的地。另外,标识最好能体现一定的地域特色或者所在景区的特点。但是,目前包公园入口标识所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景区有必要重新进行设计。
其次,对于景区内标识书写不够规范的问题,景区管理部门需进行全面梳理,及时进行修正。众所周知,我国在推广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方面有着统一和严格要求。包公园早在198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又被中央纪委命名为首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是合肥的一个重要对外窗口,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上应起到表率作用。景区管理部门需深入学习有关要求,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对于景区内标识书写不规范的地方应及时进行更改,并在标识书写的格式和风格上最好能做到统一。
再次,对于多语标识不够完善的问题,景区管理部门需增加双语、多语标识的比例。包公园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面向全世界游客开放,有必要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场所、文物、陈列旁配以双语或多语标识,这样既能增进国外游客对景区的了解,还能增加景区的亲和力。这样的标识不需要多,在一些关键之处设立即可,能让外国游客明白参观的是什么,不至于费解或不解。目前景区主要是中英双语标识,少数地方为中、英、韩三语标识,将来如果某国外语种游客增多,可能还要考虑四语甚至五语标识。
再次,对于标识翻译不够准确的问题,需咨询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标识翻译历来是城市语言景观以及公示语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因为容易出问题。个中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标识管理者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二是标识翻译者往往在翻译时欠思考、少查证。一旦翻译出现问题,轻则让外国游客不知所云,重则令其贻笑大方,影响景点乃至整个城市的形象。以上调查显示包公园景区标识翻译问题不少,需要管理者重视起来,积极咨询专业机构或专业人士,对景区的标识翻译进行全面梳理,及时改正欠妥之处。
最后,对于语音介绍不够充分的问题,也需及时改进。如前所述,包公园景区内二维码语音介绍的覆盖范围目前比较有限,需不断扩大,这样可进一步增加游客的体验感,特别是有视觉障碍的游客。另外,景区已有的语音介绍也需进一步充实,可增加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使得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不能让本来别具一格的设计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再者,双语、多语的语音介绍也应重视,单一的中文语音介绍无法向外国游客传播景区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城市语言景观建设之思考
语言景观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整体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研究整座城市整体语言景观可能比较困难,毕竟现在城市的体量基本比较庞大,语言景观涵盖的方面也十分庞杂。通过对城市某些特色或典型区域进行研究,可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于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这对提升城市文化底蕴、打造美好城市形象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前合肥语言景观研究正在深入推进,一些学者已围绕合肥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合肥城市轨道交通、罍街等场所或区域开展了实地调查,并从政策维度、制度维度、学术维度、技术维度[10]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从本研究对包公园调查反映的情况看,今后合肥及其他城市在整个城市语言景观建设问题上以下几方面可能还需进一步加强。
其一规范。目前在语言标识的使用和呈现上,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倾向。因此不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语言标识责任单位,都应加强规范意识,为维护和提升城市形象履行应有职责,做出应有贡献。其二准确。这里涉及语言标识的准确性问题,需要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发挥应有作用,同时有关部门也应本着积极、谦虚的态度,主动咨询和听取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建议。其三特色。如前所述,语言景观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应体现所在地区的人文特色、文化传统等,否则难以称之为“景观”,最终落入千篇一律、平淡无奇的窠臼。今后各城市的语言景观建设还需在如何彰显本土文化、体现地域特色上多下功夫。其四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范围内各城市飞速发展,合肥及其他一些大中型城市已具备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在城市语言标识的设计和展现上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世界眼光和世界水准,以乐观、开放、宽容、自豪的姿态欢迎四海宾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