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传播手段应用研究

2022-02-02孙宗远

南方论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中国化媒介马克思主义

孙宗远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阳江 529500)

毛泽东曾指出,要取得革命成功“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时期的“造成舆论”的过程中,传播媒介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足迹和社会变化,不断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和进步。不同时期的传播媒介应用,让马克思主义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促使中华民族取得中国革命、中国建设、中国改革成功,并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

一、印刷媒体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和发展

20 世纪初,中国面临军阀混战和帝国主义瓜分的内外交困局面。无数仁人志士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寻求救国思想。当时的普通老百姓“甚至连极平常的官府文告都看不懂”,这使以“文言文”出版的报纸等刊物宣传效果甚微。而后,梁启超等人率先主张以“白话文”宣传救国思想,用“白话文”文体在各种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新青年》《时务报》《新民丛报》《中国白话报》等,在推动报刊文体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起了很大的作用,奠定了“白话文”作为中国现代传播语言的重要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基础。1919 年李大钊用“白话文”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从此掀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帷幕。陈独秀的《马克思学说》、李达的《马克思还原》等文章相继发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卓有成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部分早期的思想和术语,如“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封建主义”“阶级斗争”“无产阶级”“解放”“意识形态”等,是由日本传入的,印刷媒介在这类术语的介绍和引入方面起重要作用。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外国传入的用语没有撼动人心的力量,要取得撼动人心的力量,必须移至该社会古老的传统中培育,使其脱胎重生”。[2]这些词汇和诸如“实践”“革命”“人民”“阶级”“思想”[3]等一些中国本已存在的词汇,后来经过与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对比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术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筑起新台阶。

印刷媒体,尤其各党报,在抗日战争时期广泛发动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4]1318。如果没有印刷媒体的参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如何能为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知,并发起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革命中去,而中国又如何能够取得伟大民族战争的胜利?立足于国民文化水平低的现实条件,毛泽东等人指出宣传工作应当是“生动的, 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4]1320,因而报刊上的文章需要“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5]。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战争和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文章正是因为其“通俗简洁,稍有文化的群众也可以看”[6]858,极大促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再如当年《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深刻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并使中国由此开始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理论原著的翻译以及大量出版物使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中国大众广泛学习。

二、电子传媒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发展

电子传媒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与发展得以应用新技术。电子媒介的传播语言相较于印刷媒体而言更具即兴化、生活化和情景化的特点,突破了印刷媒介对受众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使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众也能很好地接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思想。电子媒介突破了印刷媒介单一的视觉传播和时空限制,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实现视觉与听觉统一,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者及受众范围更广、更多。电子传媒让观众通过视觉形象、真实画面,也通过听觉接触到作品原声,使传播更具直观性和现场感。电子传媒还可以通过电视剧和电影等文艺作品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递给观众。毛泽东曾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更能唤醒群众,恰因为“文艺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6]8。经典的红色歌曲、红色电影、红色电视剧等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们集中而典型地表现了我们的生活。值得指出的是,中央、各省、市的各个电视台、广播电台的交互作用,给这些红色文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更好、更广阔的平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

电子传播时代还有一个重要进步就是传播制度的形成。电子媒介相关传播管理机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的相继建立,让这些制度及规范本身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传播载体。它们在遏制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大众思想的冲击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的脑子里扎了根,并使自身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网络传媒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发展

网络媒介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信息的多维融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网络媒介受其“即时性”等特点的影响,要求语言的快速处理,这使其语言相对随意,比以往的媒介都要生活化、即兴化。因此,较常规书写语言的严谨性及丰富性而言,网络语言可能经不起深层次的推敲,难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深层意义的批判。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这会对亿万网民的“求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让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7]335随着网络应用的普遍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采取更加通俗但不庸俗的语言形式进行传播,而网络媒介为其提供了可能性,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走下神坛,走向大众,客观上扭转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板、硬性、教条”印象,使作为中国主流文化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网络媒介改变了以往电子媒介因受传播管理结构、制度及规范等的监管,导致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信息几乎是经过筛选或处理的信息,这使传统媒介信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导致大众普遍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部分受众排斥政府信息,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网络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方面的弊端。由于网络平台瞬时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信息的瞬时“爆炸”使网络监管人员应接不暇,给网络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缓冲区”,受众因此掌握一定的信息识别主动权,网络实现了多元价值并存的局面,人们也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喜好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大众主动在价值的比较中发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进而自觉吸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7]325网络媒介在发挥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强大功效的同时也遭受来自各种腐朽思想的消解。如国内外的分裂分子、邪教组织分子等往往利用这个平台散播大量反动信息,造成不良后果。因辨别能力不强,部分受众产生抵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象,无形中消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力量。因此,网络媒介的运用,一方面需要在政策上强化大众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另一方面政府还要不断更新技术对大众进行有效引导和信息监管,更好打击网络上的反动势力。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融媒体时期的传播和发展

融媒体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传播、发展和创新进入全新时代。传播技术的实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思想和理论的导向和效能。所谓的“融媒体”,并非指的一种新的传播技术,更多是一个实现各种媒体手段有机融合的创新型的媒体理念。融媒体通过有机整合传统印刷、电子媒介与网络媒介和各种新媒体等载体,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互补作用,强化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有机结合,可谓达成了传播媒介的新纪元。融媒体理念的践行和创新“日新月异,提醒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7]324,从而让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思想深处生根发芽,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媒体时代,相比传统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具有信息流动性更强、更新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网民参与程度更高等巨大优势,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地在潜移默化中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当前,党和国家的理论、方针、政策、热点等内容,通过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推特、ins等炙手可热的平台,实现了官方与中国乃至全世界群众的有效双向互动,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得以以各种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软文、图文、段子、短视频、漫画、动漫、电视剧等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突破了原来的局限性,实现了真正、有效的传播。如,党的许多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和许多我们党、国家的领导人的许多讲话、理论和个人形象、参加过的活动等被党媒、官媒平台创作成动漫、短视频及漫画等形式;许多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等相关的内容被制作成纪录片;许多跟热点事件,如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奥运会等,有关的内容被创作成脍炙人口的歌曲、影片及各种软文。中国高铁、中国基建等“中国名片”,以及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还有许多自媒体紧密结合新媒体特性所创作的内容,有效迎合了大众对信息接受的口味,有力地实现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大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可能性,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中国软实力的对外发展。许多的自媒体账号,如“乌合麒麟”,结合东京意图排放核污水、督促世卫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等的时政热点创作的漫画,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这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文化软实力在无形的比较中实现了内外的传播效果。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高端技术的使用,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信息、知识和数据等巨量的内容储存和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基础支持。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相比传统媒介优势更明显,其应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创新和大众化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也正因新媒体技术的信息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让很多的“有心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使很多极端不良的、失实的、价值取向不端的信息夹杂其中。这些不良信息,借助各种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使用,以指数式的速度极速传播开来。许多普通老百姓,甚至部分学者,由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应有的洞察力和政治敏感度,未能辩证分析这些不良信息便加以接收,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效果,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许多问题和困境,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严峻挑战。

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使用,通过有机整合人类各种知识,形成一张无比巨大的“知识网”,让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以来的巨量信息和内容得以整合、储存。如今,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显“即时性”,克服不同媒体的局限性,将媒体紧握在党的手中,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工作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媒体技术作用,做好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的这项极端重要的宣传工作。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即讯息。”融媒体理念下,媒介技术的应用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媒介仅是信息传播的手段,或媒介仅是信息传播的形式的理念,而媒介本身即内容。在为各种媒体传播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于各种传播手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传播本身就是各种媒体的使用和信息的传播。因此,我们要熟练运用各种传媒技术“主动发声,让人家了解我们希望人家了解的东西,让正确的声音先入为主”。[8]121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必然在各种媒体技术的应用中与其他的意识形态,尤其是西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全面博弈。“各种敌对势力绝不会让我们顺顺利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郑重提醒全党准备进行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原因。这场斗争也包括了软实力的较量。”[8]120如何充分应用不同的传播手段,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广阔地为中国老百姓所接受,让世界各国人民真正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当代中国,接受中国的文化、制度、思想等内容,继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强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及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媒体面临的一个历史之问。

五、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中国化的历史。各种传播手段见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记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同时它们自身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有机部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传播手段进行系统研究,无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创新和实践的应有之意。

猜你喜欢

中国化媒介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