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批判回应与基本内涵
2022-02-02王惠骆文伟
王惠 骆文伟
(华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21)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理论成果,但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部分学者也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出发,批判灌输论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经典作品——列宁的《怎么办》为基础文本,探究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核心要义,回应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种种误解,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正本清源。
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批判回应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深入,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是列宁在特定环境做出的个别论述[1],用“个别片段论述”代表列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思想是与列宁本人相左的。进入新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们进入信息社会,接触多元文化,也促进了人们主体意识的强化,越来越多的人批评灌输论压抑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批评灌输就是“系统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使受教育者铭记一套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观点,排除一切其他观点”的教育[2],是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非民主教育。受西方德育思想影响,不仅在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在其他学科领域,国内部分学者也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武器对灌输论大加指责,认为教育者不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单项维度向学生灌输科学文化知识,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道德灌输不可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情感法是比灌输法更有效的科学德育方法。[3]关于上述观点,有待商榷:
第一,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脉相承的思想。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工人阶级不会自发产生先进理论,只能靠共产党人的思想灌输。同年9月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信中反对“把庸俗习气灌输到共产主义运动中去”,明确使用了“灌输”这一概念。19世纪后半叶为了批评伯恩施坦主义、适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提出社会民主工党要“从政治上把无产阶级组织起来,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4]。20世纪初俄国修正主义、民粹主义、经济主义泛滥,以普罗科波维奇为代表的经济派攫取《工人事业》《工人思想报》等大众传媒领导权,获得比以列宁为代表的革命派更高的话语权。为清算国内各种错误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事业的指导地位,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311。但革命的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底层人民没有知识基础、多余时间、工作余力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也局限于改善工作条件、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单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即马克思主义,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通过梳理灌输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灌输论萌芽于马恩时期,考茨基为灌输论的系统化理论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列宁不仅促进灌输论理论上的进一步完善,而且将其应用于实践,可以说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集大成者。
第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不仅是一种理论教育方法,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突破了牢固的资本主义战线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也由资本主义社会的被压迫者、被剥削者成为了社会的主人,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得以提升。但从世界视野来看,资本主义国家“垂而不死、衰而不败”,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手段只增不减,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国家安全挑战。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等客观原因导致全国人口素质不够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共3775万人,每10万人中有近6万的人只接受过小学、初中教育。这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信息社会中会更容易丧失批判性思维和信息鉴别能力,容易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产物蒙骗。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不仅仅是向教育对象进行理论教育,更是要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觉悟。
第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不是不讲方法的生硬灌输,而是蕴含着引导的意思。在西方的语义中“灌输”(indoctrine)就是给教育对象植入“教条”(doctrine),灌输意味着“诉诸绝对权威、违背理性原则、无视批判质疑”,西方学者从词源学和方法论角度解读灌输论是遏制受教育者个性的强制教育。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不是不讲方法的生硬灌输,列宁自己也强调“不能强迫农民接受社会主义,而只能靠榜样的力量,靠农民群众对日常实际生活的认识”[6]来启发群众觉悟,反对那种对人民群众进行强迫性教育的粗暴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别有用心的废话是为了“来歪曲那些花费了很大力量才能灌输给党而现在已在党内扎了根的现实主义观点”[7],启发我们现在开展灌输教育要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这些思潮又有什么缺陷,在思想对比中坚定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实践检验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二、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基本内涵
当今世界各国主要被划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阶级社会“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意识形态”[5]326-327,各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要么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要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存在“第三种”意识形态。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内涵,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前提。
(一)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阶级斗争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三种主要形式,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但对当时的俄国社会民主党来说,理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二十世纪初,俄国经济主义和修正主义导致布尔什维克党和国内民众思想一片混乱,为了把全党全国人民引导到科学社会主义阵营,加强先进思想灌输刻不容缓。但资产阶级存在的时间更久、思想体系更成熟,思想传播的途径和方法也更多,想要克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消极影响,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并且必须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并且俄国工人阶级虽然在小范围内同资产阶级做过斗争,如争取提高工资待遇、反对经济派喉舌《工人思想报》等,这些斗争体现了俄国无产阶级自觉意识的“萌芽”,但从本质上讲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仍然还是“纯粹自发的运动”。灌输论结合俄国社会现实科学地指出,工人阶级为了生存必须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时间和精力不允许他们自己去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活动;俄国工人阶级处于社会底层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个人文化素质也不可能使他们自己产生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只能“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5]317-318,在形成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后,也只能通过“有觉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灌输给工人阶级,引导工人阶级从工联主义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科学揭示了俄国无产阶级为什么以及如何克服工联主义进而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强调灌输对象的广泛性,要向社会全体民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为了抓住工人阶级最关切的问题,列宁提出社会民主党人在重视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当贴合工人阶级的生活实际,具体表现在要结合生产、生活、斗争情况找到人民群众“急忧愁盼”问题,把这些现实问题作为工人运动的突破口、动员旗帜。例如针对工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但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情占有,他们只能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生活,工作环境也十分恶劣,甚至工作时间超过了身体负荷能力等现实境遇,无产阶级先锋队可以把“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作为动员口号,用工人阶级最关心、最想解决的问题来团结工人、组织队伍。另一方面,社会民主党人如果要全面发展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就要作为理论家、宣传员、鼓动员、组织者“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中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争取更多的力量。[5]366无产阶级政党不是在书斋做学问,而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把科学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运动,“支持一切旨在反对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8]435,不管是社会民主党还是民主主义者,只要他们反对现存制度,他们都是我们可以教育、团结、争取的对象。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对非科学社会主义者团结教育的同时,一定要站稳立场、坚定信念,避免被“西化”、非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科学揭示了无产阶级先锋队要深入基层,以理论教育、实践锻炼等方式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
(三)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世界工人阶级斗争史表明,无产阶级的斗争往往局限于经济斗争,是为了改善生活水平的自发斗争。要使“自发的”工人阶级转变为“自觉的”工人阶级,应当由一批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对无产阶级进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并且这些工人运动领导者应当以宣传员、鼓动员的身份到一切阶级中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既然是宣传、鼓动,就必然不是强制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以深刻的学理、完整的逻辑、系统的论证来说服人。“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9,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要求以深刻的理论说服动员群众,暗含了启发、引导的意思。列宁自己也以身作则,常常深入工厂、大街小巷向工人群众做演说。例如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苏维埃俄国,但新生的苏维埃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疯狂武力进攻,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俄国决定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为了统一全党全国意志,列宁走上街头在1918年面向广大工人群众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讲。列宁在演讲中指出反革命的暴动是帝国主义的金钱供养的,饥饿、煤油的断供、普列夫斯基被暗杀都是由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组织的,我们要提高警惕、小心忍耐,迎接无产阶级的胜利。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疏导、宣传教育,布尔什维克党将全国群众团结起来了,并最终渡过难关取得胜利,这是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理论灌输和启发教育的生动体现。
(四)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无产阶级会天然地倾向它。但资产阶级不会轻易转让自己在思想领域的话语权、领导权、控制权,他们懂得思想崩溃是政治崩溃的先导,一旦丧失话语权将无法解释政权合法性,丧失对社会的控制力。为了维护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在社会其他领域的绝对权威,资产阶级会拼命扼杀社会主义思想、破坏无产阶级活动。除了面临外部威胁,无产阶级政党的不成熟也可能会给无产阶级运动带来负面影响,但是“既然任务提得正确”,柳暗花明又一村,“暂时的失利就不过是一种小小的不幸”。[5]320马克思主义灌输论指明了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统治下,实力较弱小的无产阶级政党可以把夺取思想主动权作为运动突破口,通过向无产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团结起无产阶级自己的队伍来反抗资产阶级、夺取政治主导权,并且无产阶级的斗争将最终胜利。另一方面,灌输论从正面指出了斗争的艰难,资产阶级会在工人阶级争取独立、解放时阻碍工人运动的发展,所以工人阶级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近期的利益而丧失革命斗志,要警惕工人阶级内部的左派分子,这些在无产阶级队伍内部制造思想混乱、直接或者变相强化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影响的人,他们可能比外部势力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5]325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正确揭示了三大领域的基本规律,是科学的、前进的理论,其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但资产阶级不会主动转让社会的思想领导权、政治主导权,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道路、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不是列宁在特殊情况下的个别论断,而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脉相承的思想结晶;不是在革命时代的特殊教育方法,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和重要方法;不是不讲方法生硬灌输,而是在尊重教育对象主体性基础上的疏导教育。作为阶级性和科学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灌输性和启发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其生命力在于深刻理解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地位,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