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双主体构建:理论、困境与路径

2022-02-02何龙安

江科学术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传授思政课主体

何龙安 陈 颖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思政课)承担着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否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关系到能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关系到能否实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标。因此,思政课在发挥教师关键作用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行为的变化,只有发挥师生两个主体作用,构建思政课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共同提高的双主体课堂,营造良好氛围,才能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课的历史任务。

一、思政课双主体构建的理论逻辑

构建思政课双主体课堂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为构建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提供经典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构建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明确具体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是经典遵循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作为主体性要素的人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面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以往活动的产物”,但马克思主义同时认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受到人的教育状况、素质素养、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的影响和制约。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观点为思政课双主体建构知识、提升素质、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出了要求。思政课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尤其是激发思政课最大主体——学生的参与性,充分挖掘学生这个“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学生的思想意识、心灵深处培育潜在的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储蓄正能量,学生步入社会后,必然转化成强大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蓝图,他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成为其他人发展条件的观点,指明了思政课双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依赖性,学生的知识获得、价值观形成以教师的教为前提条件,教师的明道、传道,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是否先受教育,要以学生的学以及学习效果为检验条件。思政课师生双主体共同提高、全面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在信息化社会、自媒体时代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在信息获取多元化时代,打破了教师单一主体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在某些领域或方面,学生可能获取的知识信息更快、更全、更新,学生被赋予亦生亦师的身份,教师也被授予亦师亦生的双重身份。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直接依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导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构建的科学理论,为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构建明确了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定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厚重的价值底色,这一定位要求,办好思政课,要处理好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构建好思政课上师生双主体之间的和谐关系,让思政课成为满足学生对美好生活期待的核心课程,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使思政课“在满足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坚定信念等方面需要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办好思政课的相关论述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思想理论主要体现在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里。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其中一个统一是“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思想是思政课双主体构建的直接理论依据,不仅明确了双主体构建的必要,也提出了双主体构建的方法,同时强调了双主体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思政课课堂上师生双主体之间的地位是不完全对等的,教师担任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发挥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上的大多数,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不是漫无目的、无的放矢的,学生的主体也不是一盘散沙、各自为阵的个体存在,只有同时发挥好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角色功能,思政课才能既让教师有成就感,又让学生有获得感。

二、思政课双主体构建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双主体构建既有科学的理论逻辑,又有严格的政策观照,但思政课堂双主体构建的现实状态并不理想,师生双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局面并没有完全形成,教师单一主体的课堂特征仍然比较明显,造成这种现象,有着观念上的落后、认识上的误判、行动上的迟滞、方法上的单一等原因。

(一)观念落后思政课双主体构建缺乏主导

构建思政课双主体课堂的主要职责在教师,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来构建,教师首先需要迈出第一步。然而,在现实中,有一些思政课教师仍然存在这样的落后观念,即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客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动因素,学生是课堂的受众存在;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盲区。有了这些陈旧观念,教师在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构建中必然缺乏主导性。一些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就已经有了先入为主、地位更尊的自我意识,这就势必造成课堂上的我讲你听、我念你写、我写你抄、我走你散的一方独奏,完全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尊重、能动性没有得到激发,参与权被无情剥夺、表达的欲望被扼杀在“摇篮”、与教师交流的期待落了空,这样的思政课,教师上得再好,也是“曲高和寡”,必然滋生更多的“低头族”、“睡觉族”、“刷屏族”,毫无益处。

(二)认识误判思政课双主体构建没有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8]。然而,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某些方面或领域存在判断不足,认识错误。一是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认识不足。有些思政课教师仍然认为学生要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发展成就、道德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获取,只有教材才是唯一的来源,而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这方面知识的权威和代表,学生只有通过听自己的课才能获得。殊不知,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时代,知识获取的全方位性和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已是当今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二是对知识传授方式的片面认识。一些思政课教师认为,新时代知识传授的方式仍然是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性输出与输入的关系,知识传授的场域局限在教室,知识传授的形式依旧是面对面传授。岂不知,知识的传授早已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线传授、远程传授、视频传授、音频传授等方式已成为新时代知识传授的更便捷、甚至更有效的方式,知识传授的多渠道、多向度早已掩盖了单向度的传授。三是对教与学关系的认识仍然较传统。有些思政课老师仍然认为,教师只负责教,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好了学生自然就学好了,如果学生没有学好,那是学生基础弱、态度不端、领悟能力低造成的。哪曾想,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不能割裂的,他们是一对矛盾体,既有斗争性,也有统一性,在某种情况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即教的同时也在学,学的同时也有教,教师在某些方面也要向学生学,学生在某些领域也对教师教。正是教师在认识上的误区,在思政课双主体构建上没有热情,不愿意投放精力;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对思政课双主体构建也不响应。

(三)行动迟滞思政课双主体构建创新不足

思政课承载着宣讲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重托;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在学生的头脑中培植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责任。因此,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对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构建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很多思政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了问题式教学法;几乎所有的思政课教师为了使知识内容更加直观,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模式等。这些方式方法的采用,对思政课教学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在现实中,频频传出的一些责备也不绝于耳。问题式教学法沦为简单一问一答的弱智互动;多媒体课件成为书本搬家的翻版,使教师照本宣科获得了更直观的“外衣”。这些改革尝试对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构建的长效机制形成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一些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的崭新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MOOC、在线课堂等,却少有思政课教师采用;一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互动APP,如雨课堂、课堂派、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等,由于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少用于思政课教学中。行动的迟缓,教学方式的陈旧,使思政课双主体构建也失去了创新动力。

(四)方法单一思政课双主体构建效果不佳

思政课理论性、政策性较强,上好思政课既是一项传授知识、提升素质的工作业务,更是一项宣讲政策、铸魂育人的政治任务,因此,讲授法是思政课教师的首选方法和主要方法。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和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讲授法是一种很有必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完成宣讲任务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在现实的境遇中,一些思政课教师对讲授法予以误用,把讲授法变成了灌输法,灌输法又是通过“大水漫灌”,而不是通过“细水浇灌”的方式进行。有些思政课教师尽管对讲授法进行了拓展,如采用增加向学生提问的问题式教学法、对思政课内容进行整合的专题式教学法、深化思政课知识要点理解的案例式教学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仍然没有脱离讲授法的“窠臼”,时刻使思政课都处在滑向“一言堂”的“危险边缘”。教学方法的单一,无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脑洞、激发学生的热情、增长学生的智慧。这样的思政课课堂仍然是教师单一主体的课堂,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而真正有利于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构建,且能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方法,如参与式、讨论式、小组合作式、任务驱动式、过程评估式等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却运用的不多。

三、思政课双主体构建的实践路径

思政课双主体构建的现实境况,增强了人们对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紧迫感,凸显了思政课双主体构建的刻不容缓,激励着思政课教师探索双主体课堂构建的有效方法和实践路径,这就是观念认识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科学合理、任务承担泾渭分明、效果评估及时跟进。

(一)对教与学的观念认识要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思想政治工作,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这就要求,思政课双主体构建过程中,承担构建主要职责的思政课教师对新时代的教与学关系的观念与认识要与时俱进。在“碎片化、去中心化、知识权威化、虚拟性等”[9]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教与学的关系已经悄然褪去了旧时的“外衣”而“旧貌换新颜”了,教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也不再是完全的顺从;知识教授或传授的方法、知识学习或获取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时空的裂变,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对知识的绝对优势,既是一个传道、授道者,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明道、受教育者。思政课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地位的变化,认识到课堂上学生的学对自己教的意义,才能够尊重学生的个体存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成为构建思政课双主体课堂的主导因素。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师的知识储备能否顺利转化成学生的知识认知与认同,教学方法的采用是关键因素,起到了桥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既有利于教,又有益于学的方法,只有利于教师教,不益于学生学的教学方法不是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灌输法如果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不是科学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如果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不是科学的教学方法。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该是调动师生双主体积极性,有利于构建双主体课堂的教学方法。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正在运用的“五步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该教学方法把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链接起来,分“想一想、做一做、讲一讲、评一评、考一考”五步进行,使思政课教学形成了一个闭环。“想一想、做一做”这两步是课前师生要做好的准备,以避免因学生课前无准备造成课堂上互动的冷场;“讲一讲、评一评”这两步是课中师生互动采取的方法,以避免教师课中讲授“一言堂”的出现;“考一考”这一步既有课中、又有课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避免学生学习状况的无人问津。“五步教学法”的每一步都有师生、尤其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而且,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五步教学法”的运行过程中,还要采取诸多现代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如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学生互评法、效果评估法等教学方法,以及微信、课堂派、学习强国等APP 信息技术。如在“想一想”这一步,教师要在课前通过微信给班级学生下达下节课的主要授课要点、了解学生对要点的关注度、掌握学生围绕要点收集了哪些资料、检查学生课上发言的课件或视频是否准备好等,伴随“想一想”这一步的教学方法有学生小组合作法和教师任务驱动法等。

(三)师生互动的任务承担要泾渭分明

检验思政课双主体课堂构建成效的一个最直观的标准就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气氛。互动热烈而有序,严肃而活泼,说明双主体课堂构建效果好;课堂沉闷而乏味,寂静而无趣,表明双主体课堂构建效果差。师生课堂上要保持持续的互动,就要明确各自的任务、承担各自的角色、分配好教与学的时间。任务角色一旦确定,教师就不能越俎代庖,学生也不能偷懒耍滑,既可避免教师的“满堂灌”,也可避免学生“趴倒一大片”。“五步教学法”之所以能够调动师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构建好思政课双主体课堂,就在于这种方法赋予师生非常分明的职责任务,教师的职责包括确定下节课的教学重点、给学生提前布置任务、检查学生资料的收集、指导学生做好发言PPT课件、维持课堂秩序、评价学生知识点的讲述、总结课堂教学内容、记录学生平时课堂表现、批阅学生撰写的心得体会和作业、合理设计课程考试内容等;学生要做的工作有积极思考教师布置的教学要点、课前收集与要点相关的素材、分组制作课堂分享PPT课件(或视频、音频)、课堂上讲述对要点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讲述自我评价、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围绕本堂课所学知识要点制作思维导图、就自己的讲述(或听了他人讲述后)撰写心得体会、完成教师布置的其他作业、参加课程考试等。师生对彼此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因此,“五步教学法”使思政课课堂形成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格局,真正发挥了师生双主体作用。

(四)对双主体构建效果进行及时评估

思政课双主体构建要形成长效机制,就必须对思政课课堂双主体构建效果进行评价评估。一是教师要经常性的自我评价。评估自己在课堂上是起主导作用,还是起包揽作用;是唱“独角戏”,还是“群星合唱”;是活跃的课堂,还是死寂课堂等。二是对学生的参与效果进行评估。考察有多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的互动是浅显的还是深刻的、学生是带着思考互动还是因好玩而互动、学生对思政课要点知识认知与认同如何、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怎样等。三是引进“第三方评价”。主要是邀请思政课双主体之外的其他思政课老师、学校质量监控部门的督导教授等“第三方力量”进行听课和评课,由他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思政课双主体构建情况进行评估,给出改进意见建议。

猜你喜欢

传授思政课主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何谓“主体间性”
传授技艺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