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
2022-02-01金雨琦
金雨琦
摘 要: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未来寄予厚望,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光荣使命。德育素养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德育工作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是高职班主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行一切工作的首要命题。本文借助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反思当前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炼关怀理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借鉴价值,针对德育意识不强、师生关系疏远、德育能力不强等问题,提出做一名关怀型高职班主任的理念塑造和实践策略。
关键词:关怀理论 德育 高职班主任
高职德育工作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为了向社会输送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践行者和骨干力量,高职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引路人和陪伴者,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认知不足、师生关系淡漠、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使得育人质量堪忧。
在这个以德为先、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习内尔·诺丁斯构建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将爱之关怀融入班主任德育工作。
美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既是养育十个孩子的伟大母亲(其中五个是收养的国际儿童),也是具有数学和教育学双重背景的优秀教师,为人母和为人师的经历让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饱含生命力和实践性。
近二十年来,我国对关怀理论的研究逐渐丰富,学者们对其在道德教育领域的价值和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研究,但大多聚焦于微观层面,具备可操作性的研究仍有待细化和深入。
本文从高职班主任这一角色出发,审视当前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积极根据关怀理论寻找有助于提升班主任德育成效的关怀理念和具体策略。
一、新时代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考评机制不完善,德育意识待增强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以兼职班主任的身份加入学生管理的队伍,但是相应的选聘和培养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虽然部分院校把班主任考核纳入专业教师的职称评聘,但是考核内容只是围绕参加班主任会议次数、举行班会班委会次数、走寝次数等数量指标,不求育人效果,使得一些教师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考核。
对于主动担任班主任一职的专业教师,尤其是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远大志向的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和科研两座大山的压力下,如果其德育工作不能得到学生正向的反馈和学校制度上的激励,他们很难始终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对于班主任角色的认同感和价值感也会降低。
(二) 生情把握不到位,师生关系待增进
掌握學生基本信息和个人特点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标签,在科技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成长的“00后”学生具有个人意识强烈、网络行为多样、处世态度理性等群体特征。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高职学生因生源的复杂性在家庭背景、学习基础、个人意识等方面呈现出更大的个体差异。
在不少学生的印象里,一个学期见到班主任的次数屈指可数,除了日常的班会和集体活动,感受不到班主任的关心和所起的作用。如果随机测验对班里学生的熟悉程度,任课教师可能比班主任对所在班级学生的熟悉程度更高,任课教师也更容易与学生建立学习而非生活上的联系。
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多样化的德育需求,高职班主任需要用心去了解学生,和每一个学生建立起关怀和信任的关系。
(三)方式方法较单一,德育能力待提升
新时代,德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不仅含有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品德教育,还包含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从多个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除了德育内容的变化外,德育场所和途径也变得多元。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班主任为了省时省力仍沿用传统的、公式化的模式开展班会、组织活动;有些班主任虽然有创新德育方法的意识,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理论指导,实施的大多是面对面的灌输式教育,向学生强加自己的价值观,得到的效果微乎其微。
高职班主任德育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班主任自身不断学习德育知识、更新德育理念,也需要制度和环境的保障。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会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但会议内容多为进行工作安排,少有业务指导和经验交流,对提升班主任的育人素养没有实质性帮助。
二、关怀理论对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
(一)明确德育目的和内容
一切教育行动首先要回答“培养什么人”这一关键问题。诺丁斯认为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
正所谓“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培养爱国敬业、品行端正的人才,现代化教育必须把德放在“五育”之首。
关怀理论把“关怀”视作一种由心而发的情感,是主动追求积极道德行为的体现,而非出于对利弊的理性权衡。这提醒我们要观察学生的善行是出于真实情感还是功利性目的,只有前者才能形成持久且稳定的人格。
“关怀”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关怀自我、关怀他人、关怀世界和关怀知识四个层面。因此,不论是解决学生之间的寝室矛盾、脱离集体等问题,还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环保意识等品质,都可以借助关怀理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二)重视德育主体的需求
关怀理论认为被关怀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但不同个体或者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关怀需求不尽相同,这提醒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学习安排、实习分配、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时,要尊重学生个体独特的生命需要。
高职班主任在对“00后”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因年龄和学历优势把自己置于高位,而忽视了学生强烈的个人意识,其结果多半是无效的甚至适得其反。比如倘若班主任用一以贯之的严格要求去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而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强迫,这就形成了关怀错位。
内尔·诺丁斯强调关怀的关系性,有效关怀是指教师在真正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实施关怀行为,并且只有学生接受关怀并给予回应,关怀关系才得以建立和发展。
(三)丰富德育的方式方法
在“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上,有些教师更愿意以专业教师这一身份作答而非班主任,因为他们误以为德育方法“无需学习”或者“只可意会”。相比有指导教材和理论体系的学科,德育因对象和内容的复杂性很难有一套固定的实施模式,但并非无章可循。
在内尔·诺丁斯看来,关怀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由此提出了可操作的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四个道德教育策略:第一,要积极在行动中展示关怀,以榜样示范作用感染学生;第二,要以尊重、平等、开放的姿态开展对话,深化双方的关怀关系;第三,要给予学生实施关怀行为的机会,在实践中提升关怀能力;第四,要对学生的正向道德行为给予及时的认可,加强或纠正其真实动机。这些基本的道德教育方法为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关怀理论视角下改进高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树立关怀导向的德育理念,做关怀型教师
在立德树人的新时代背景下,师德为先是新时代教师的第一原则。班主任持有什么样的德育观念决定了其工作态度和方式。有些教师认为当班主任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活,自然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有些教师认为管理班级等同于管教学生,在工作中偏离了育人本质和德育目标。
在外部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班主任内在的驱动力显得更为重要,工作出色的班主任往往能够把学校的硬性规定转化为自觉追求,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与学生能够融洽地相处,同时也能获得更强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关怀型教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持续地关注学生并产生“想要做些什么”的念头,二是能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采取关怀行动。人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包括思想水平、学习成绩、人际交往、心理状况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并不总能按照既定的教育方案实施,但如果班主任具有关怀的意识和实际行为,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把握学生的需求了。
(二)建立互为关怀的师生关系,开展平等对话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德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把关怀关系放在首位,美德会在关系中自然形成,因为“孩子们更有可能听从那些与自己建立起了关怀和信任关系的成年人”。关怀关系是双向的,学生有关怀他人的需要,教师也有被关怀的需要。当学生体恤教师的辛苦,主动帮助教师分忧解难时,教师要珍视他们的善意,并尽力给予正向反馈。尤其要重视对话在师生关怀关系建立中的作用,现在的年轻人较多地依赖网络世界,较少地与身边的人进行交际,与家人进行对话的频率也在降低,师生之间的对话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师生能够在相互了解中增加信任感。
内尔·诺丁斯把对话分為正式对话、终极对话和日常对话,班主任在使用对话策略进行道德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带功利性目的,对话是为了了解、同情、欣赏对方,学生的参与本身就很重要;其次,展示真实的自我,在想听到学生真心话的同时教师也要敞开心扉;另外,不被时空所限制,高职班主任不像中小学班主任那样与学生有很多相处的时间,因此高职班主任更要善于利用课外时间,还要注重在微信群、QQ群以及朋友圈的线上对话和互动。
(三)组织基于现实的实践活动,提高关怀素养
关怀型班主任首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用自身的行动向学生传递关怀理念。接着,如果班主任希望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那么班主任就应该为学生提供关心他人的机会。从这一角度出发,班主任可以通过参加班会、比赛、实习等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关怀素养。
班级集体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之一,以班会为例,班主任要避免出现流于形式、主题不明等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班会的筹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商议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设计游戏、辩论、表演等丰富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强化班会的育人功效。
现在的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践机会,包括校内的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并把志愿服务、干部任职等纳入评奖评优。班主任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践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关心学生的体验感受,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和认可,减少学生以加分为目的盲目参与的现象,引导学生体悟到关怀本身带来的幸福感。
四、小结
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与我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相契合,为高职班主任反思德育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怀型班主任能够关注学生差异,体察学生所需,用对话增进关系,用实践促进学生素养水平的提高,从而建立良性、持久的师生关系。在关怀与被关怀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关怀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他们成长为向美向善的时代新人;班主任的幸福指数也持续上升,他们成为温暖如旭的时代榜样。
不过,关怀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在适应我国高职道德教育的需求中,其作为一种可借鉴的理论方法,并非唯一解。因此,高职班主任要深刻认识自身承担的育人使命,丰富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辩证使用关怀理论等理论利器,提升德育工作的成效,保证育人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新时代高职德育育人工作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8).
[2]毛菊,孟凡丽.我国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研究: 回溯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3]沈千帆,付坤,马立民,等.“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教育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4).
[4][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 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美]内尔·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M].汪菊译.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6]邓莉.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考察与批判[J]. 全球教育展望,2015(1).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