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氨甲环酸联合卡贝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2022-02-01李涓邢小芳何飞敏华蕾
李涓,邢小芳,何飞敏,华蕾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产科,云南 昆明 400054)
预防产后出血是产科管理中的重要部分,超过70%的产后出血是因宫收缩乏力所致,临床上主要使用宫缩剂来预防产后出血,其中缩宫素为一线药物[1]。卡贝缩宫素是一种合成的长效催产素类似物,起效快、持续作用长、安全性高[2]。此外,由于产后出血伴随着纤溶活性增加或纤溶亢进,预防时也可考虑联用氨甲环酸等高效抗纤溶药物[3],但目前尚存在争议[4]。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氨甲环酸联合卡贝缩宫素对预防产后出血有效性和安全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2 月—2022 年2 月我院收治的220 例产妇,纳入标准:①行剖宫产术;②具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包括有不良产科病史(多次流产及清宫史)、多种妊娠合并症(肥胖、重度子痫前期、HELLP 综合征、羊水过多、绒毛膜羊膜炎、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植入等)、多胎妊娠、瘢痕子宫、巨大儿、行急诊剖宫产等。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患者;伴有心肺、肝肾疾病的产妇;资料不全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10 例,研究组年龄25~41 岁,平均年龄(29.25±5.26)岁;孕周33~40 周,平均孕周(36.52±1.14)周;初产妇52 例,经产妇58例;高危因素:有不良产科病史26 例,有多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52 例,多胎妊娠11 例,有瘢痕子宫32 例,巨大儿24 例,行急诊剖宫产36 例;伴有1 种高危因素57 例,≥2 种高危因素53 例。对照组年龄22~39 岁,平均年龄(29.74±4.20)岁;孕周35~39 周,平均孕周(37.08±1.86)周;初产妇55 例,经产妇55 例;高危因素:有不良产科病史22 例,有多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58 例,多胎妊娠14 例,有瘢痕子宫36 例,巨大儿26 例,行急诊剖宫产31 例;伴有1 种高危因素54 例,≥2 种高危因素5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胎儿娩出后,缓慢静脉推注卡贝缩宫素(加拿大辉凌制药,批准文号:H20140673)100 μg。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氨甲环酸(陕西京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130)1 g。若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则进入产后出血抢救流程。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产后2、24 h 的出血量:采用“称重法”测量出血量,出血量=(使用后棉垫重量-使用前棉垫重量)/1.05。产后出血定义为:胎儿娩出24 h 内,剖宫产产妇出血量≥1000 ml[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产后2、24 h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s),n(%)]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s),n(%)]
组别 例数 产后2 h(ml) 产后24 h(ml) 产后出血研究组 110 211.73±33.04 524.89±71.29 12(10.91)对照组 110 297.32±21.52 781.70±93.63 27(24.55)t/χ2 值 22.766 22.887 7.012 P 值 0.000 0.000 0.008
2.2 两组不同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研究组有不良产科病史、多种妊娠合并症、多胎妊娠、有巨大儿的产妇产后2、24 h 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以上四种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瘢痕子宫史的产妇产后2 h 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s),n(%)]
表2 两组不同高危因素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s),n(%)]
有不良产科病史 有多种妊娠合并症产后2 h(ml) 产后24 h(ml) 产后出血 产后2 h(ml) 产后24 h(ml) 产后出血研究组 110 169.24±19.88 349.82±47.62 1(3.85) 248.62±25.04 660.49±59.45 4(7.69)对照组 110 184.03±15.93 388.15±39.50 0(0.00) 331.92±22.81 805.32±73.71 11(18.96)t/χ2 值 2.807 3.000 0.864 18.258 11.259 0.864 P 值 0.007 0.004 0.352 0.000 0.000 0.352组别 例数多胎妊娠 瘢痕子宫产后2 h(ml) 产后24 h(ml) 产后出血 产后2 h(ml) 产后24 h(ml) 产后出血研究组 110 147.62±15.25 588.49±82.27 2(18.18) 249.52±31.14 412.28±65.57 2(6.25)对照组 110 167.93±19.42 715.55±67.30 5(35.71) 260.36±29.08 554.49±86.62 5(13.89)t/χ2 值 2.843 4.251 0.939 1.484 7.557 1.070 P 值 0.009 0.000 0.332 0.142 0.000 0.300组别 例数巨大儿 急诊剖宫产产后2 h(ml) 产后24 h(ml) 产后出血 产后2 h(ml) 产后24 h(ml) 产后出血研究组 110 234.49±34.48 539.30±91.52 1(4.17) 259.38±26.51 745.40±67.63 5(13.89)对照组 110 276.57±29.11 661.19±66.59 3(11.54) 329.21±32.74 811.38±93.39 13(41.93)t/χ2 值 4.675 5.415 0.921 9.644 2.840 6.668 P 值 0.000 0.000 0.337 0.000 0.006 0.009组别 例数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发生呕吐9 例、血压轻度升高2 例;对照组发生呕吐4 例,发热1 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05)。
3 讨论
3.1 联合治疗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预防性予以卡贝缩宫素,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4.55%,且由于本研究选取的为具有产后出血高危风险的剖宫产产妇,故产后出血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产后出血发生率降低至10.91%。氨甲环酸属于抗纤溶药物,可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阻止纤溶酶对纤维蛋白丝的蛋白水解作用,抑制纤维蛋白溶解并稳定现有血凝块,从而达到止血目的[6]。此外,它还可能通过促进内源性止血机制使出血减少。研究发现[7],与不接受氨甲环酸治疗的孕产妇相比,接受氨甲环酸治疗的孕产妇者因产后出血导致的死亡率和子宫切除率均显著降低。胎盘从子宫壁剥离后,机体会启动子宫强烈收缩及释放凝血因子来达到止血的目的,予以卡贝缩宫素可通过增强子宫收缩的机制减少出血,予以氨甲环酸则可通过拮抗纤维蛋白溶解的机制来止血,二者联合使用可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预防产后出血,从而使高危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3.2 联合治疗对急诊剖宫产的应用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有不良产科病史、多种妊娠合并症、多胎妊娠、瘢痕子宫、巨大儿的产妇,氨甲环酸联合卡贝缩宫素尽管明显减少了产后出血量,但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单用卡贝缩宫素并未形成明显差异。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为:单用卡贝缩宫素可增强子宫收缩,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使产后出血的风险大大降低,将产后出血率控制在较低水平(0~35.71%)。急诊剖宫产属于产时危险因素,产妇通常病情危急而复杂,伴有多种危险因素;且与择期剖宫产的产妇相比,其基础状况和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往往未能得到有效的纠正与控制,还可能存在胎膜早破、胎盘早剥等严重情况,除了子宫收缩乏力外,往往还存在着明显的凝血-纤溶系统紊乱,这就使氨甲环酸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急诊剖宫产的产妇,使用卡贝缩宫素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氨甲环酸,能起到更好的产后出血预防作用。
3.3 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氨甲环酸可引起呕吐、眩晕等轻度不良反应,但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及母体安全的影响尚不明确[8]。本研究采取小剂量氨甲环酸,不良反应较少,未见血栓事件,总体来说小剂量氨甲环酸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小剂量氨甲环酸联合卡贝缩宫素可安全有效地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尤其对急诊剖宫产产妇有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