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护理预防对策
2022-02-01白小龙李谧宁孙云屈清荣
白小龙,李谧宁,孙云,屈清荣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0;2.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陕西 西安 710000)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疾病,常用手术进行治疗,肠造口术是常见手术之一[1]。由于患者进行直肠造口后排便习惯会发生明显改变,加之手术导致机体感染受损,造口感染的概率升高,因而需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然而细菌耐药性会降低抗感染治疗效果,还需对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耐药性分析[2]。为积极做好术后造口感染预防护理工作,现对行肠造口手术患者术后造口周围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预防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结直肠癌行肠造口患者80 例开展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3 例、女性37 例;年龄32~78 岁,平均年龄(59.53±5.25)岁。纳入标准:①均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②患者均顺利完成相关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③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齐全,可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分析;④沟通理解能力良好,能完成相关调查。排除标准:①特殊患病群体,包括妊娠期、哺乳期妇女;②既往精神障碍以及存在意识障碍患者;③术前已存在感染的患者。本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统计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基础合并症、手术操作、全身状况及用药方案等相关资料,构建回归模型评估感染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在无菌操作下采集患者造口周围分泌物并进行耐药性分析,具体方法为清洁伤口后使用无菌棉签对患者伤口旋转擦拭5 圈,停留5~10 s,采集的标本迅速置于无菌试管中,病原菌定量培养按照相关实验室操作进行。采用K-B 法进行药敏试验,判断结果依据CLSI 标准进行判断。同时,根据是否产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SPSS 22.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n)和(%)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经Logistic 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造瘘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造口感染检出及耐药性分析
共21 例(26.25%)患者出现造口感染,分离出病原菌46 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的构成比依次为63.04%(29/46)、26.09%(12/46)、10.87%(5/46);前3 名革兰氏阴性菌及3 种常见抗菌药分析结果显示,上述菌种均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具有较高耐药性,但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整体略低,见表1。
表1 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n,%)
2.2 结直肠癌造口周围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年龄、术中是否冲洗、造口、肠梗阻、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围手术期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结直肠癌病原菌耐药性的单因素分析[(±s),n]
表2 结直肠癌病原菌耐药性的单因素分析[(±s),n]
影响因素 非感染组 感染组 χ2 值 P 值性别 0.221 0.638男25 12 24 9年龄(岁) 52.98±7.34 59.93±6.37 2.188 0.032术中冲洗操作 5.510 0.019有29 9无20 21肠梗阻 4.010 0.045合并 21 17未合并 18 4基础病 5.998 0.014合并 15 13未合并 34 8抗菌药物使用 6.275 0.012<3 种 30 6≥3 种 19 15女
2.3 结直肠癌造口周围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感染作为结局变量(感染=1,未感染=0),以单因素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赋值后处理,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肠梗阻、合并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 种为患者造口周围感染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结直肠癌造口周围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结直肠癌造口周围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26.25%患者出现造口周围感染,且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占比63.04%,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菌种均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具有较高耐药性,但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整体略低。该项结果初步说明结直肠癌造口术后容易发生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的感染,这可能与结直肠内存在大量的细菌,尤其是细菌结构相对复杂,在手术时因肠内容物外溢导致的术后感染。另外,在使用抗菌药时还需注意病原菌的耐药性,需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敏感药物[3]。此外,耐药性的升高可能与抗菌药严格管控前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增强有关,上述几种病原菌对头孢类抗生素也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也可能与患者既往的抗菌药服用病史有关,这对临床药物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2 结直肠癌造口周围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造口周围感染的可能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术中是否冲洗、肠梗阻、是否合并基础疾病以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因素有关,初步分析原因:随着年龄增加,高龄患者身体各机能有所退化,其生理、代谢及免疫系统功能减退,加之患有结直肠癌,削弱机体免疫功能,也是该群体易发生感染的原因。同时,高龄患者容易伴有慢性代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进一步降低患者免疫力,易导致该群体感染率高[4]。另外,术中是否冲洗、合并肠梗阻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均可能导致感染,客观影响因素,如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比如开腹手术切口较大、手术时间长,造口与手术切口距离接近,术中切口长时间暴露在空气内会明显增加感染概率,对切口愈合同样造成影响,诱发感染[5]。
3.3 结直肠癌患者造口周围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合并肠梗阻、合并基础疾病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3 种为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年龄与机体功能衰退本身就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Logistic 分析中年龄可能作为混杂因素予以排除,同时术中是否冲洗也并不能作为独立危险因素。除了前文已经分析的因素,为预防切口感染发生,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十分重要,需做好感染预防工作,具体如下:①术前需了解患者是否有无肠梗阻、基础疾病等,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并要求护理人员手术期间密切配合,提升各项操作熟练性,并控制手术时长,需对病灶部位进行彻底消毒,尤其是肛门及会阴周边需加强消毒管理[6]。另外,通过适当给予切口组织周围病原菌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治疗,能够提升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切口感染的情况出现[7]。根据患者身体状况与病情,可优先选择腹腔镜手术,术后可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变化,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②注意做好造口护理工作,术后定时更换造口袋,观察评估造口及周围皮肤状况,特别是关注造口黏膜与皮肤缝线周围有无红肿,疼痛,有无渗液。选用适合的造口护理用品,使用可塑贴环覆盖,注意造口袋剪裁大小,预防渗漏防止粪便污染伤口,预防造口周围感染发生,密切关注切口感染高危人群,积极给予预防,可以增加造口袋的更换频次。如发现造口周围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时,及时拆除缝线,充分引流,根据伤口情况选用碘伏纱条、藻酸盐敷料、银离子敷料或负压引流装置等,积极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注意室内温度和湿度的稳定,严格做好室内消毒工作,定期开窗通风;③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的治疗,术后定期做好切口换药处理,并根据无菌操作加强感染的风险防范;④积极给予患者心理干预,关心和鼓励患者,可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另外,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造口自我护理的方法,做好造口的观察与保护,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能够使其获得良好的护理效果[8];⑤加强营养支持,积极评估患者营养状况,以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食物为主,少吃多餐,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保证每日营养摄入均衡,促进伤口的愈合[9]。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术后造口周围感染率较高,且对多种常见抗菌药有较高的耐药性,而感染的影响因素与合并肠梗阻、基础疾病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有关,在日常的护理中对具备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做好预防感染准备,加强造口护理积极给予相应的针对性护理干预以预防降低造口周围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