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现代文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2022-01-31罗孝廉

时代人物 2021年35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屈原爱国

罗孝廉

(湖南城市学院人文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以来,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并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1],爱国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首选的价值准则。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需要一代代爱国情怀深厚、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青年人的接续奋斗。大学生是青年的最大组成部分,因此,培育、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也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本任务、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体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主要是授业于课堂,而又不仅仅是“授业”,更重要的还在于“传道”。在当前“课程思政”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共识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诚然,培养和提升学生爱国情怀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现代文学》课程教学资源,有意识而又不着痕迹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厚植学生爱国情怀,不失为其众多方式之一种,且行之有效,润物无声。

挖掘整合利用文学发展史料,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必然要讲授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在讲授文学发展历史时,运用一些具体史料,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顺理成章地培育和提升了爱国情怀。

“五四”新文学是在同旧文化的尖锐对垒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当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等或固守旧文化、或中西合璧的不同派别汹涌而来的时候,新文化阵营针锋相对,对其进行了坚决、持久的斗争。鲁迅先生就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揭穿了论敌的实质,使得论敌“麒麟皮下露出马脚来”。虽然是学习文学发展史内容,但我们知道,“五四”新文学的发展,绕不开“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更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要义。“五四”运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和组织条件。“五四”新文学在“五四”运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这些讲授,学生既学到了学科知识,也进一步理解了“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体会到为真理而敢于斗争的精神,其爱国情怀自然也得到培育和提升。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艰苦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外患内忧,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国民党政府又卖国投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决抵抗日寇的侵略。文艺界就是为了响应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为了“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2]而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我们把“文协”成立的情况引入到这个背景下进行介绍,生动形象,学生的民族尊严,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的思想意识油然而生,爱国情怀自然得到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自然得到加强。

挖掘整合和利用作家的生平思想资源,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作家作品是重点。在讲授作家作品时,必然要介绍作家的生平思想。而挖掘整合和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又是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一生,是光辉战斗的一生。鲁迅的生平思想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教育作用。儿时鲁迅纯洁天真,沐浴着民间文学的雨露春风;少年鲁迅家道困顿,过早领略社会人生;青年鲁迅勇于探索,“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和人生[3];中年鲁迅彷徨、深沉,为了真理而不断探求;晚年鲁迅执着坚定,为捍卫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而进行着不懈斗争。一桩桩、一件件生动感人的事例,娓娓道来,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在介绍了鲁迅这些生平主要事迹和思想发展轨迹之后,再趁势总结这样几句:“先生倒下了,但他的精神永生!他的著作永生!几十年来,多少热血青年,激情吟诵‘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昂首走向战场;又有多少革命者,时刻铭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与敌人抗争搏斗,为人民尽心尽力。鲁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4]

这样对鲁迅生平思想进行介绍,老师讲得充满激情,满怀崇敬,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聚精会神。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升华了感情。爱国情怀自然而然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还有郭沫若,他在抗战爆发后,从日本秘密回国,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文艺运动中;朱自清在身患重病、贫病交加时表现出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崇高民族气节;闻一多为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明知有被特务暗杀的危险,却毅然决然出席李公仆追悼大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大无畏气概;郁达夫留学日本遭受民族歧视时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深沉情感等,这些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资料,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其爱国情怀的上好材料。

挖掘整合和利用作品思想内容资源,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无疑是文学课程中重点内容之一。在现代文学教学中,结合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来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郭沫若的《屈原》,既是抗战时期历史剧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剧作借古喻今,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当时的时代,以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来反映人民团结御侮、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讲授《屈原》时,着重分析屈原这一形象的性格特征——强烈深厚的爱国爱民思想、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屈原在战乱年代,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他竭力主张联齐抗秦,就是因为认清了秦国侵吞六国的企图,认为唯有联合齐国抗击秦国才能保国安民。即使在遭小人陷害、含冤莫白的情况下,他拳拳关注的仍是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他劝诫楚怀王“要多替楚国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他怒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的楚国啊!……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对祖国和人民爱得愈深,就对以南后为代表的卖国集团恨得愈甚。这种爱和恨,促使他进行英勇的斗争。屈原的斗争精神,借助“雷电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雷电颂”是屈原斗争精神的突出体现。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源泉,而雷电般的斗争精神,又是屈原爱国爱民思想的最高表现。屈原的形象,深刻表现了剧作为了祖国和人民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思想内容,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意志,推动了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这样分析剧作中的屈原形象,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分析郁达夫名作《沉沦》的思想内容时,特别强调作品结尾所写的主人公蹈海时希望祖国富强起来,对祖国的深情告白:“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之后,再这样评论几句: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国家的富强,哪有人民的幸福!这样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已得到培育和提升,润物无声中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效果。

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郭沫若《女神》对祖国的眷恋与思念,艾青《我爱这土地》对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爱得深沉”的情感,鲁迅后期杂文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奴役中国野心的无情揭露,对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的热情歌颂,也无一不是有力的佐证。

挖掘整合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地域文化,即是某一地域(区)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在民族统一性之中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袁行霈先生在其《中国文学概论》中就曾提到邹鲁、荆楚、淮南、长安、金陵、河南、江浙、岭南、蜀中等地曾是文学家们集中活动的中心[5]。文学家们在众多地方的集中活动,创造了现代文学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诸如湖湘文化、巴蜀文化、雪域文化、燕赵文化、黑土地文化等[6]。文学流派中的“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这些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也就成为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的上好材料。笔者乃湘籍人士,自然对湖湘文化情有独钟。曾为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湖湘人士的高风亮节而深深感怀。教学中就自然运用它们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湖湘文化以其独特风采在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大家庭中独树一帜。从谭嗣同、唐才常的强国抱负,到毛泽东、刘少奇的治世方略;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到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唱……无不彰显出湖湘文化感奋后人、激励后人的独特魅力。湖湘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指点江山、非我莫属的豪迈之气,物议天下、唯我独公的倨傲之风,怀乡思故、忘我钟情的赤子之心,体察民瘼、舍我其谁的坦荡之情”[7]的品格个性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熏陶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是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明确表达出指点江山、非我莫属的豪迈气概。1915年,帝国主义加剧入侵中国,青年毛泽东“何以报仇?在我学子!”(《明耻篇·题志》)他以凌云壮志展示爱国豪情。《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同时慨然立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念奴娇·昆仑》不仅对横空出世的昆仑予以评说,而且表达出对天下大同理想境界的向往:“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诗词时,这样一分析,学生为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国情怀、崇高志向、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深深折服,也自然会有心灵的震撼、情感的熏陶,爱国情怀自然得到培育和提升。

沈从文是20世纪湖南籍作家中的名家之一,其代表作《边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物民情,寄托着作者的美好理想。小说描写的故事、人物、社会风情及自然环境,都渗透着作者特有的社会理想和审美体验。作品中表现的那种“人生的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这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对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提升人格品位等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中,至少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去充分挖掘、有机整合和恰当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培育、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生动形象、不着痕迹、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修“业”的和风细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无声之“道”的滋润,进一步提升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屈原爱国
高校现代文学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梦见屈原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屈原送米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