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传承红色文化的价值与策略探索
2022-01-31黎玲花
黎玲花
(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文化是一种秩序,能够让整个社会和国家有条不紊地运行。它具有独特的功能,能够把社会和其他东西进行有机整合,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文化也是一种体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信仰体系,一个民族的理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一种力的集合,它以其独特的方式统摄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群体的统一意志,确立集体目标,实施社会动员,最终实现整体目标。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革命年代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蕴涵了共产党人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诉求,凸显了共产党人优良的革命传统和崇高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红色文化在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人民构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范畴,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1]。
高等院校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红色文化是一道永恒的光芒,时刻给予高校学生以力量、信心与希望的亮光。让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熟悉国情、懂得红色真理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比如:融入“经典红歌”教育,让大学生感知文化内涵、传递核心精髓、践行价值之道。大学生歌唱一些经典红歌,比如《南泥湾》《东方红》等。经典能激发大学生内心的美善,他们有一颗最纯净的心灵,能够感知文化内涵里的那一抹智慧光芒。有时,不需做太多的解释,因为人的语言是苍白的,而核心经典的音符却有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之间,学生就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心灵也得到了净化[2]。
当前传承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网络时代的冲击,社会价值观被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所充斥,以至于许多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腐朽与退步的念头。与此同时,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电子游戏,使得他们精神处于一种空虚与萎靡的状态。在这个时候,红色文化就是给大学生打的一针强心剂,既是心灵的觉醒剂,也是灵魂的充电站。
第二是普遍大学生对红色经典不够熟悉,不够了解,甚至有的学生认为红色文化不是主科,不纳入课程考试,以至于使得这项教育处于边缘化。还有的学生对于经典红色著作和红歌知之甚少,一知半解。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警惕,并将这项教育提高到日常课程教学上来。
第三就是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太大,致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对自己的要求也太严厉。同时,包括学校和家长,也是一味要求学生要做“人上人”,所以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互相攀比、彼此炫耀的不良循环之中。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不但使学生的思想出现奢靡、退后的情况,也给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巨大的阻碍。
高等院校传承红色文化的探索
营造学习氛围,创设文化环境。高校学生们可通过阅读红色经典,歌唱红色歌曲,既能激发内心的美善,又能使其对人性的幽暗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觉醒。这就是“经典红色文化与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有效融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红歌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适宜的表演空间,同时教师队伍也可与学生们一起加入歌唱红色歌曲的行列,在整个校园形成一股红歌热的氛围。红歌伴随成长,音乐沁润心灵,师生一起享受红歌、经营文化,红色经典也提升了整个校园的文化内涵。
文化源于生活,生活蕴含文化。在文化校园建设中,高校教师让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提出好建议、新点子,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文化内涵表现出来。比如学校里的“红色文化黑板报”,就是学生们的创意作品。每期一个主题,每期一个风格,都是学生们经过探讨、思考之后精心创作出来的。在红色文化板报里,有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有他们的创意无极限,这里凝聚的是青年思想的精华和心灵的思考。让学生接触到文化本身,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参与其中,从而让他们发挥自己校园的“主人翁”的作用,这样就能让学生的个性在文化建设中得到张扬、创意得到挥发,信心得到提升。
文化融入生活,生活践行文化。近年来央视热播的《经典咏流传》中,有一位乡村教师带领学生们用歌唱的形式唱出了唐诗:“蜀道难”。学生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吟唱经典古诗,韵味十足,又极富艺术氛围。这就是老知识、新形式相得益彰。在具体教学中,高校教师也可借鉴了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给学生听舒缓情绪的音乐,并在其中融入红色诗歌、红色散文等。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增加艺术品味,真正做到两者的相互契合。
高校给学生多创造一些红歌表演的展示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活动中明白其精髓要义。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宣教之中。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国庆红歌表演活动、参观红色革命烈士博物馆、纪念碑等红色圣地进行实地调研走访。还可以带领学生寻访当地的老红军。让同学们跟随着老红军的讲述回到那风雨飘摇的抗战年代。老红军能够有如此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抗战信念,追根溯源就是他们都拥有纯粹的党性情怀。他们都是穷苦出身,本来不是党员,而是在英勇战斗的过程中一点一滴了解党,一步一步靠近党。他们入党的过程是思想进步的历程,同时也是生命成长的淬炼与磨砺。回望当年抗日战士之生命淬炼,反思自我之人生旅程。革命志士的这种大无畏精神给的学生们带来的将是鼓舞,信心与希望,还有激发他们对自身劣根性的反思、审视与警觉。当学生听八十多岁的老红军唱一曲革命歌曲,虽然老红军的声音沙哑,却能给予学生一种历史厚重感与革命临境感。这就是红歌的力量,特别是老红军演绎的红歌更加醇厚、更加有韵味。
寻访革命遗迹,传承红色精神。带领学生到革命烈士陵园,这里的烈士都是流淌着中国的血液,更是流淌着革命的热血。他们将生命和鲜血留在了家乡这片土地。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烈士的英雄形象,更是将他们的抗战事迹镌刻在史册之上。学生们可能会在革命志士留下的一件件遗物中沉思默想:有一支土枪的锈迹斑斑,有一件军大衣的破旧不堪,有一双草鞋的历史霜痕。每一件遗物都印满了历史的痕迹,也镌刻着革命的印记。聆听讲解员讲述一个个可歌可泣的革命志士的抗战故事,他们是用生命和鲜血来谱写革命的传奇。抗战中的人们,真可谓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人民群众以顽强的意志力支援抗战,以一腔热忱与红军队伍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乡。战争路上,洒下了多少战士的血泪,更撒下了一粒不息的革命火种,这种子成为他们心中的生命力量。想当年,革命战士带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没有一点惧怕,也没有丝毫畏缩,历经艰难险阻,才赢得革命的胜利。革命战场血雨腥风,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面对如此艰险的战争环境,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也不喊一丝胆怯,而是挺起胸膛,唱起赞歌,以昂然的斗志与敌人奋战到底。战士们所表现出的那一种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不由得肃然起敬。愿英雄精神永垂不朽,愿和平之光永照中华。
红色家书,感彻心扉。鼓励高校学生阅读红色经典书籍,比如《红色家书》。每一封家书里都隐含着革命志士的情真与意切,但在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红色家书里是充溢着别离、伤逝,甚至是永远地诀别。所以,红色家书里没有太多的儿女情长,更多的是一种革命主义的悲壮与红色信念的刚毅。
在《红色家书》里有这样一个感动天地的故事。史砚芬,江苏宜兴人,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与发动农民运动和组织农民协会,与土豪、地主、劣绅进行坚决的斗争。1928年5月,他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年仅24岁。在就义前,史砚芬的心中除了对革命前途的忧心,也对家中的弟弟妹妹怀有一份沉重的牵挂。于是,在阴森幽暗的牢房里,他写了一封带着血泪的红色家书,题目是:“弟妹!今生就这样与你们作结了!”在信中,史砚芬很坦然地谈到了自己的死亡。他说自己的死不是为了一个小我,而是为了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我”。他说在自己死后,会有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奔向革命的战场,为了光明和自由而拼死抗争。这就是一种坚定的革命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引领史砚芬在革命的路上视死如归、虽死犹生。史砚芬在嘱托弟弟妹妹要照顾年迈的父母的同时,更是期望他们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沿着自己的革命印记,继续扛起革命的重担。这就是属于史砚芬烈士的精神风范,虽死犹存烈士魂。这种精神随着岁月的流淌,将越来越醇厚深邃,越来越历久弥坚。这种精神给青年一代带来的将是鼓舞,信心与希望,还有激发他们对自身劣根性的反思、审视与警觉[3]。
在《红色家书》里还有这样一个感动天地的故事。方志敏,江西弋阳县人,于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投身革命,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在战斗中,方志敏同志一直以党性之纯粹、党员之刚毅来武装自我,并以追求真理、探寻光明、寻找自由为革命的标杆。长路之漫漫、抗争之艰险,方志敏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一名革命斗士的坚韧与顽强。1935年1月,他被国民党囚禁在监牢。他利用国民党让他写“自传”的机会,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革命名篇。这些文章,慷慨激昂、豪情万丈,书写的是他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更是表现了他对祖国的赤城热爱之情。对于革命者当时所遭遇的困境与艰难,方志敏没有气馁,没有退缩,更是以一种超越的见地为革命者指明了前行的方向。他在《清贫》中这样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而对于革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方志敏也是充满信心与希望。他在《可爱的中国》里写道:“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蔽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4]。
当然,在《红色家书》里,还有许多感天动地的家书故事。有吉鸿昌就义前给妻子胡红霞的遗书,他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有刘伯坚在临死前给诸兄嫂的遗书,他写道:“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红色家书》留在学生们心中的那一粒红色的种子一定会结出最美丽的果实,到时青年学子将会成为祖国建设的精兵,成为红色事业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意义在于,让高校学生可以多角度、多维度地学习与思辨,开阔视野,让学生接受的教育可以实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教育理想。站在新时代,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