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高职英语课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

2022-01-30佘佼屿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教学内容

佘佼屿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1191)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要实现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高职英语课堂的育人工作,每一位高职英语教师都需要深入研究和厘清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英语作为对外沟通的语言工具,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介绍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高职英语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思政元素。如何在高职英语课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我们还需要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的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揭示的是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包括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同时在面对更多00后学生,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承接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更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本文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初步探索了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课堂的实践方法。

对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的探索

“一标一具三层”法确定教学目标。作为思政教育点,要潜移默化地把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这么典型的思政术语有机的融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避免把英语课上成思政课,本文所做的研究采用的是一标一具三层法,也就是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总目标(素质目标)的重要元素;同时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模块教学,把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具体化;同时结合每个教学模块的具体内容,把每个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又分为了解、理解、运用三个层面,通过这样的方法把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思政育人目标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

以笔者学校使用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职国际进阶英语》第二册第三、第八单元的内容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求职目标、规划,和求职面试,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他们对这块内容有粗浅的了解,但求职准备的意识不够,因此在实现这块教学内容相关英语听说读写的同时,不仅要唤醒学生对求职准备和对自我认识,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求职价值取向,因此,结合爱国主义基本内涵,把本模块中求职准备的思政目标具体为“掌握工匠相关职业的英语表达,了解中国工匠故事”,通过掌握工匠词汇和了解工匠故事从了解层面达到对学生本块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为通过对工匠相关职业的英语表达的学习和了解中国工匠故事可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从而让学生爱祖国的灿烂文化,达到本节课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所有的教学内容我们都通过“一标一具三层”法把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思政目标目标具体化,分层化,也让主观性的思政育人概念的实现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和英语教学很好的融合起来。

对教学资源的探索

“以小见大”法挖掘、整合资源,补充信息。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主是要依赖教材的学习,在课堂上要实现英语课的课程思政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其内容还必须充分结合教材,因此在教学资源方面本研究采用的是以小见大法,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和梳理,另一方面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以此来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思政内容。具体的做法是,从小的切入点入手,如英语单词,短语,句子为出发点,让学生进行造句,翻译,阅读,对话等练习,引导学生围绕相关话题展开学习,从而一步一步的引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认识,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以模块教学的主题内容为切入点,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挖掘,梳理归纳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每个教学内容的必讲单词,短语,句子,语篇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内容支撑,是老师实现本教学模块教学目标很好的载体。

其次,补充相关内容。除了在挖掘教材内容上,补充相关内容也是必要的。在模块化教学中,围绕每个模块的话题,补充相关单词,句子,短文,以及时事新闻等内容(如抗疫、停课不停学、工匠精神、李子柒等短视频国外受欢迎等内容)。通过老师的补充,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学生活动的资料等内容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与教材内容进行互补,进一步丰富了学生英语课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补充内容的形式上,有文档的,有图片的,也有音视频的,也丰富了学生英语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多样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小见大”法,我们对每个模块内容都进行了梳理,挖掘和补充,针对艺术高职学生的学生特点,在梳理和筛选内容的时候,把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内容通过舍弃或是降低难度,缩短文章语篇,精简数量等方法,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特点,也让学习更有目的性。同时,在补充内容方面,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补充,做到有针对性。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措施形成相对完整的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思政目标的教学内容。

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

教学方法的探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 “四融法”--话题式融合法,对话式融合法,创演式融合法,案例式融合法以英语为载体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我们的英语学习中,最终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本研究中,通过这几种方法的实践,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进行问题式、任务式、情景式、案例式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融合法,让我们的课程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有机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根据英语的学科特点,在我们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对话式融合法是我们采用较多的教学方法,这不仅符合英语学习规律,也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让思政教育在学生之间和自身中由内而外的产生。例如在第二册“解决问题”这个内容中,对一个社会现象,学生们通过对话的形式,提出问题,描述对自己的困扰,学生间进行观点的碰撞,同时他们根据课文介绍的解决方法,最终提出一致的解决途径,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也在隐形中达成思政育人的目的。

另外,针对学生专业和话题的不同,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第一册“人际交流”模块,在学习完PassageB的内容后,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人际见面打招呼的句式,中国传统打招呼的方式等,让学生以课文为蓝本,编创对话,还原文章中主人公的见面打招呼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以及想象力,不仅锻炼了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同时让同学们通过编创进一步理解了中国传统打招呼的形式也通过展示的方式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理解。

教学模式的探索。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达到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关键。本课题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理念,从艺术类高职学生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引-导-讲-练-提”五个步骤探索了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堂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具体教学实践。

引,即在课堂教学之前的引入环节。教师通过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话题,案例,问题等方式作为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引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提供案例,问题或讨论。同时,在该环节中,学生的反应,或是在回答或讨论中的表现和反映出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相关爱国主义内容的认知情况、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有一个预判和摸底,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方式的调整奠定基础。在引环节中,教师最后会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能够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把学习兴趣带入到教学内容中。

导,即在进入教学环节后,教师带领学生对教学内容开展学习。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以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脉络的梳理,同时对要实现的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内容进行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迅速的导入到教学内容的学习中。在导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模块教学内容的逻辑,或是教学内容的篇章结构,或是线索关键词,指导学生进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讲,即教师针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同时对梳理出的涉及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单词、短语,语篇等内容做进一步举例、分析。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学生,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因此,教师讲的环节必不可少,同时在对重点讲解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此环节中围绕教学目标补充和复习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信息,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中储备必要的基础内容。

练,即学生开展实际操练,该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最核心的环节。在练的环节中,老师针对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设计有利于实现爱国主义目标这样的课程思政目标的练习或任务,通过此环节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在练中学,练中得,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比如在设置翻译或是对话场景练习时,老师尽量采用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中国发展等能唤起学生爱国情的例子或是场景对话。

提,即在课堂或课后对课堂内容进行提升。在这个环节,学生利用课堂或课后,通过讲、画、演、比等形式对教学内容的进行提升和强化。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进行自主或相互学习,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是否实现英语课堂素质目标,是否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通过“引-导-讲-练-提”几个环节,从教学目标出发,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导,通过“导”“讲”环节实现学生的知识目标,“练”“提”环节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目标,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把课程思政目标如爱国主义教育目标“融合”贯穿在所有教学环节中,实现对学生育人教育。

评价方式的探索。对于如何考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意识形态的内容很难用一个标准去量化,本教学实践研究根据每个模块内容中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利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进行考核,把涉及爱国主义相关教学内容的活动或作业设为每个模块的爱国主义目标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内容,如:完成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完成一个能体现中国传统礼节的对话等等,并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平时成绩成绩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考评,一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能检查到学生是否对相应的爱国主义内容达到了解,理解或是运用的层面。如果学生能完成相关内容知识的查找和整理,那学生就达到对此教学目标的了解层次;如果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列举相关内容例子,就说明学生达到此教学目标的理解层次;如果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相关的对话或是案例分析,那学生就达到了此教学目标的运用层次。学生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能做完成这些任务,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思政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

另外,我们也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检查课程思政总目标是否达成。在实验班中,我们让每位学生课前自己准备“课堂英语播报”展示环节,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某个内容或新闻,主题不限,内容不限,从学生的展示来看,18.4%的学生介绍了自己感兴趣的或是爱好相关的内容,5.2%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42.1%介绍了中国发展及社会热点相关的内容,18.4%的学生介绍其他内容,从比例上看,大多数学生能主动的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发展,体现了同学们对国家的自豪,同时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认同,甚至有学生在展示环节能直接主动地表达“我们都是爱国的”这样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大学英语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达成,同时,学生的分享也一次很好的自我教育,也进一步强化了英语课堂对学生的思政教育。

文章在课程思政的研究背景下,旨在用好大学英语课堂这个主渠道,把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进艺术类高职英语课堂,使大学英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要用好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在职场涉外沟通中,多元文化交流中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在课堂上融入课程思政义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较为立体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进行探索,让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教育“可现”“可建”“可鉴”。但是,作为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如何准确的对课堂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进行有效准确的评价,我们的评价方式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需要寻找更加合理的方式;同时,课程思政教育的素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做到古今结合,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