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青年时期思想转变轨迹及其原因探析

2022-01-30田小辉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

田小辉

(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管理处 江苏淮安 223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作为我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是怎么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小少年一步步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呢?探究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思想转变轨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学习周恩来精神,引导当代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哲学观。

周恩来青少年时期周恩来思想转变历程

早期接受封建儒家思想启蒙,受儒家思想影响显著

周恩来1898年出生于一个封建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启蒙,从五岁入私塾启蒙到他十二岁离开淮安前往东北,这七年时间他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等儒家经典启蒙书籍启蒙,随后又读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材,在此基础上广泛阅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传》《盛世危言》等小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流淌在幼年时期的周恩来身体中。

故乡淮安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周恩来童年时常随嗣母陈氏饱览家乡的自然胜景和人文景观,听嗣母陈氏讲岳飞、关天培、梁红玉等民族英雄的故事,被他们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时刻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周家住宅依傍在古运河北岸,周恩来生长在运河边,经常见到来往的船上坐着一些衣着华丽的高官富人,而岸上为其拉纤的船夫则是赤脚露体,汗流夹背,他对纤夫深表同情,对高官富人则充满厌恶。特别是周家衰落后,周恩来为了负担起生活的重担,尝尽人清冷暖,他逐渐从没落的封建贵族转变为穷苦人家的小孩,与底层劳苦大众产生强大的“共情”基础,同情下层劳苦大众的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了初步的认识,忧国爱民的思想开始在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中扎根生长。这些丰富的童年经历,给周恩来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悲悯和大爱的种子,为他以后强烈的革命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步接触西方民主思想

童年时期的周恩来,在表舅龚荫荪和表格陈式周的影响下,初步接触西方民主思想。龚荫荪是周恩来的姨表舅,早年曾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崇拜者,后来看到改良主义这条路在中国行不通后,又改信资本主义革命派,成为孙中山的拥护者,他曾多次去过日本,结识不少同盟会会员,参加同盟会的革命活动,较早接触民主主义思想。周恩来在两位母亲去世后,带着两个弟弟重新回到淮安驸马巷祖宅居住,生活十分困难,在表舅龚荫荪的家塾里读书。“龚荫荪的思想倾向维新,到过日本,家里除许多古籍外还有一些宣传近代西方文明的新书和报刊,周恩来曾把他称作自己政治上的启蒙老师。”在龚家书房了,周恩来阅读了《革命军》等当时的革命进步书籍,受表舅民主新思潮的影响而萌生了走出淮安外出闯荡、追求进步的想法,心中开始对民主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1942年周恩来曾在上海对表姐龚志如说过:“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

东北、天津求学时期受民主革命思想熏陶

1910年夏天,周恩来离开家乡淮安前往东北,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周恩来后来曾说过,“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周恩来1910年至1913年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就读,这是一所刚办不久的新式学堂,“课程包括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体操十门。它的‘新’当然有限得很,但比起旧式的私塾和书院来,这些课程毕竟在周恩来眼前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在这期间他比较多地开始接触西方民主思想,从受传统的封建私塾教育转到系统地接受西方教育,逐步摆脱封建教育的局限,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并毕生为之奋斗。

1913年,周恩来从东关模范学校毕业,来到天津南开学校读中学,这在周恩来的一生中是一段不可或缺的经历。天津南开学校是一所完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而创办的崇尚科学和民主的典型的资产阶级学校,“仿欧美西方教育模式,本教育救国理念而创立的私立中学。”进入学校的第二个学期,在校长的倡导和大力支持下,从小学就抱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与来自东北的同班同学张瑞峰和常策鸥共同发起组织了敬业乐群会,主持出版会刊《敬业》月刊,编辑出版《校风》周刊,积极参与新剧团,担任新剧团布景部副部长,积极与同学进厂矿、下农村搞调研,在这些实践中了解中国社会现实,爱国主义思想空前膨胀。在这些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周恩来广泛阅读各种进步书籍,从理论上寻求救国良方,系统研究了顾炎武、王夫之、谭嗣同等人的学说,也涉猎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对国内外的资产阶级思想有了新的认识。这些理论熏陶和实践准备,使周恩来迅速地成长为一名民主主义革命者,内心有了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个革命意识。

东渡日本开始接触共产主义思潮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怀揣着满腔爱国热情,东渡日本求学,寻求救国真理。在日期间,周恩来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开始直接接触马克思主义。

周恩来在去日本的途中,阅读了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被其中的新思想深深吸引,到达日本后,又仔细阅读了《新青年》第三卷,顿感豁然开朗,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对“新”有了自己的认识:“世界时合乎自然的、活泼泼地、永不停息地进化的,自己的思想、学问和事业都要毫不可惜地抛弃‘旧’的,追求‘新’的。”但是对于“新”的具体认识,此时的周恩来还没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周恩来到达日本不久,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之后日本爆发席卷全国的“米骚动”,导致日本各种社会问题严重,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周恩来在《露西亚研究》上偶然看到论述俄国党派情况的文章,他在旅日日记中说:“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周恩来正是在俄国和日本两国的巨大社会变革中,阅读了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和他主办的《社会问题研究》、辛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约翰·理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这些著作虽然不同程度掺杂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观点,但是比较通俗地向人们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周恩来正在在阅读这些著作的过程中真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日本社会问题爆发的社会环境中,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这是周恩来思想转变轨迹的一个重要阶段,使周恩来由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转变为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周恩来最终确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毕竟阶段。

留学欧洲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

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政府卖国罪行郁积着的愤怒的大爆发,周恩来积极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以其卓越的领导才干和组织才能日渐成长为学生运动中的领袖人物,组织和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给周恩来的思想上带来了巨大的转变,革命的火种激情燃烧,也锻炼了周恩来的各项能力,是周恩来的一次巨大进步。也正是在这二次革命的洪流中,周恩来的思想开始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带着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周恩来远赴欧洲留学。周恩来在欧洲曾给表格陈式周的心中阐述自己赴欧留学的缘由:“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他要到欧洲去实地考察各种实际,以最终确定自己所要走的道路,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0 年底,周恩来参加华法教育会第十五届赴法国勤工俭学活动,先后到法国、英国、德国等地,涉猎各种思潮学说,考察分析各国社会实况,比较不同国家改造社会的途径。1921 年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旅欧期间,周恩来密切关注国际局势动向,持续给天津《益世报》撰写通讯,先后撰写了 50 篇旅欧通讯,向国内民众介绍国际大事,并在其中表达了个人的救国见解,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他认真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实际,结合欧洲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实况,仔细研读《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中反复比较“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基尔特主义”,得出社会主义必定是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结论,进而确立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 年 3 月,周恩来在与觉悟社战友通信中明确表示:“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从此,共产主义成为周恩来的毕生追求。

周恩来青年时期思想不断转变的原因分析

周恩来出生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启蒙和熏陶,接受的是传统的私塾教育,以《百家姓》《千字文》《神童文》等儒家经典启蒙读物启蒙,他在回顾自己青少年时的历程时曾说过:“我自己和大家一样受过旧教育,后来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参加了革命。”周恩来青年时期的思想转变经历过一段曲折复杂的过程,这与周恩来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受的儒家传统启蒙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受其他多方面因素影响。

首先,受封建官僚家庭和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爱国爱民思想根植于周恩来的血液中。周恩来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周攀龙早年在府衙当师爷,晚年时谋得山阳知县官位,“周起魁(周攀龙)为官清正廉洁,生前除了几亩坟田,并不曾买过一亩田地。”。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先后在淮安、清河(今淮安市区和淮阴区一带)、安东(今涟水)、盐城、等地做官长达30余年。他的大部分时间在淮安地区任职,任职期间,针对当时盗贼蜂起,兵匪祸乱,民众不得安宁的情况,他主张筑圩代城,保障一方平安;遭受天灾时,他设厂施粥,赈济灾民;他将江南的养蚕种桑和纺织技术引进淮安,推动了苏北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官三十年,清正廉洁,体恤百姓,被清河百姓列为当地历史上三大名宦之一。在万青选逝世十余年后,当地百姓感念他的军功政绩,专门为他修建了万公祠以示纪念。周恩来出生于这样的封建官僚家庭,从小以儒家传统文化启蒙,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的思想根植于血脉中,从小就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其次,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周恩来忧国忧民寻求救国真理的迫切心理,强烈的民族感情和责任感驱使周恩来不断寻求救国真理,导致周恩来的思想经历几个曲折发展的阶段直至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寻求救国之路。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前往东北,周恩来后来曾回忆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正是在东北,周恩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日俄对中国的残暴侵略,周恩来来到东北的那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东北与朝鲜一水之隔,这使东北人民寝室难安。这一切都给少年周恩来带来了异常强烈的刺激,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怎样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这一串问题像一团烈火一样燃烧在周恩来的心中,推动他不断走向革命的道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周恩来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话语,于同学定下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美好愿景。“在13岁那年,他已经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了。”正是受这种爱国主义的驱使,周恩来在以后的南开求学岁月和留学期间都自觉担负起救国兴邦的重任,努力寻求救国真理。

再次,通过反复的社会革命实践和复杂的理论斗争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东渡日本求学,在阅读大量书籍的基础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且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当时日本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使他成为一名初具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随后的欧洲求学阶段,周恩来更是阅读大量的进步书籍,下农村、进厂矿,经过反复的实践考察,并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对比验证下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之所以能最终认定马克思主义是一生的信仰,不仅在于坚持不懈的理论学习和宣传确立了他的信仰,更在于长期广泛的革命斗争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周恩来的青少年时期是他不断努力奋斗最终走向光明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我们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一代寄予了无限期望,他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梳理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理想信念的确立过程,就是要启示我们当代青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