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途径
2022-01-27徐扬
徐扬
[摘要]智媒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体育新闻的传播内容、方式和策略,体育新闻的传播正向具身化、分众化、大众化和娱乐化方向演变。合理应用现代媒介技术,转变新闻叙事结构,既可以顺应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创新传播理念,又可以实现体育新闻的多层次传播,助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分析《冬奥零距离》节目沉浸式传播的创新思路,进一步探索新时代我国体育新闻的传播新途径。
[关键词]智媒时代;体育新闻;沉浸式传播;《冬奥零距离》
媒介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快速过渡到了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往的单向传播、单线传播形式演变成具身传播、互动传播的形式。《冬奥零距离》节目创新地运用沉浸式传播方法,在众多体育新闻中脱颖而出,为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做出了优秀示范。
一、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特点
在智媒时代,随着VR、AR等媒介技术的发展,身体活动与传播的界限正在逐渐模糊。根据梅勒·庞蒂的观点: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并非世界的“镜像”,而是身体构造和身体感觉运动系统塑造出来的。以移动场景为主要产品的现代媒介技术,正不断与人类的身体融合,形成具身化的“第三持存”[1]。如果说媒介是人的延伸[2],那么媒介也是以身体活动为质性的体育延伸。换句话说,体育本身也是传播的一种形式,正是源于这种关联性,体育新闻与具身传播才有了原生的耦合性,智能媒介技术可将体育新闻的真实感无限放大,让受众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在“现场”中。这种模式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欧洲杯等体育赛事的新闻传播中受到了广泛认可,已成为体育新闻传播的新风口。
随着受众对个性化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体育新闻的聚焦点不再局限于竞技场,围绕赛事、运动员等信息的新闻“第二落点”逐渐浮现,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催生了更细分的传播领域,同时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更多的受众提供了新闻接口,体育新闻的互动性变得更强。体育新闻的每一条评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新节点,由此裂变出新的传播链条,推动体育新闻不断“破圈”。但随着体育新闻传播的大众化,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体育的起源是人类,其本质是人类进行社交、教育、娱乐等的社会实践活动[3]。体育新闻的传播也应该以此为框架,在与不同领域资本结合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永恒主题,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回归体育新闻的本质,解决体育新闻泛娱乐化的问题。在智媒时代,媒介技术的更新赋予了体育新闻传播具身化、分众化、大众化、娱乐化的特点。
二、体育新闻沉浸式传播的优势
沉浸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对一种特殊感官体验的定义,即用户被引入了固定的意识框架,其部分意识和感知觉被屏蔽,只保留了与此意识框架匹配的反应,用户以此构建身体与环境的联系[4]。沉浸的概念被引入国内后,我国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孔少华将沉浸划分为基于经验主义的“心流体验”和基于技术主义的新媒介技术[5];李沁将沉浸定义为人与环境融合的传播,人是媒介的延伸[6]。无论是心理学派,还是技术学派,对沉浸都有共同的解释,即沉浸是人体感官外化和环境内化互动的过程,身体与技术互相制约又互相弥补。作为以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新闻,其与沉浸式传播方式的结合将被赋予更多优势。
(一)完善受众的感知
一方面,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沉浸式传播与体育运动存在同源性,即二者都是从身体运动的内核出发,通过不断裹挟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伦理因素等逐渐膨胀、分化发展而来。因此,沉浸式传播和体育都离不开身体这一本源。沉浸式传播担任感觉触角的角色,通过延伸受众的感觉,使其在拟态环境中“真实”地体验体育新闻的内容,完善受众对体育运动的感知图谱。如在《冬奥零距离》节目中,节目组使用VR技术结合同屏直播的方式,全方位模拟2022北京冬奥会雪车项目的运动图景,引导受众形成关于该项目的操作定向认知。
另一方面,从经验主义角度分析,实际上在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中,受众身体和环境进行互动、互认和互补的运动。受众在沉浸式传播中的状态已经突破时空局限,处在“此时”和“此地”中,受众在“真实”体验运动操作后,会更容易促成定向认知,促使受众将该肢体运动信息进一步压缩,形成抽象的思维定式,并触发更高级的分类和推理思维,不断完善对体育的认知框架,从而提高对体育新闻的理解深度。从以上两个角度分析,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既能提升受众的运动体验感,加深受众对运动的感知记忆,又能引发受众对体育运动的深度理解,完善受众对体育新闻内容的认知。
(二)普及全民体育理念
随着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大众接触体育运动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即体育新闻传播的受众面越来越广,作为集多种媒介技术于一体的沉浸式传播技术,已可轻易嵌合多种终端设备,成为受众了解事物的窗口,并形成移动化的主流趋势。国务院于2021年7月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其中明确了壮大全民健身人才队伍,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的要求。
借助沉浸式技术广泛化、移动化、易获得的优势,一方面,体育新闻传播会更高效地跨时空传播,推动更多受众全方位地参与体育活动和赛事,激发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一步贯彻全民体育的理念;另一方面,在经过感知觉的不断强化后,受众對某一特定体育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更倾向于向新的体育知识迁移,一些小众体育运动也因此能够重获新生。同时,结合沉浸式技术易获得的特性,受众获取新的体育知识的门槛和成本更低,全民体育理念得以可持续践行。
(三)促进体育新闻传播异质化发展
在泛娱乐化现象泛滥的背景下,体育新闻也出现了大规模的花边化、绯闻化趋势,新闻内容的重复程度越来越高,主流媒体的话语地位面临挑战。从媒介技术角度分析,当代沉浸式体育新闻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无人机拍摄、全景拍摄、全息影像、全景直播技术,高昂的技术成本让许多新闻制作者望而却步,而主流媒体则可凭借技术优势重新开拓话语空间,结合优势内容和深度解读,为新闻增添色彩。从新闻内容角度分析,沉浸式传播技术主要调动受众的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通道,受众可根据主观认识,自由支配对新闻的想象,而不受解说员、主持人的干预。因此,不同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和反馈不同,从而产生的评论和二级传播也就不同,由此形成的传播网络和内容独具特色。
三、体育新闻沉浸式传播的途径
作为深度解读冬奥赛事运动的主流内容媒体,《冬奥零距离》凭借先进的制作技术、专业的分析评述和创新的叙事结构,力求为受众模拟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实况”,受到了大量关注。以下是《冬奥零距离》体育新闻沉浸式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新闻叙事方式的融合创新
如果说新闻叙事是新闻采编的基础,那么沉浸式叙事方式就是沉浸式新闻的必要前提。传统的新闻叙事方式多为:通过呈现文本、图片和视频等信息,让受众“旁观”“旁听”新闻内容。现阶段沉浸式新闻的主流叙事方式为:受众透过第一人称视角,“在场”体验新闻内容。在神经现象学中,应用第一人称视角,可以获得与第三人称视角不同的意识体验,即获取不可取消的第一人称数据[7]。因此,我们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新闻,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受众“保鲜”新闻,并且结合无人机拍摄技术,复原新闻全景画面,既可以降低大场面拍摄成本[8],又可以形成全景新闻的脚本,辅助沉浸式技术的应用。第一人称视角的新闻叙事如果不结合全景技术,依旧保持传统的单线叙事原则,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反之,新闻叙事结合全景技术则可以还原新闻内容的多角度细节,实现多线叙事,且顺应体育新闻的分众化趋势。全景化的图片信息能够为受众构建三维立体的新闻场景,特别是在体育新闻中,全景拍摄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比赛的场景、情感信息,多种叙事方式的精妙组合,配合新闻的时效性,可以激活受众的多种生理接收器,有效增加信息流量,也可以形成功能嵌合、优势互补的多维传播通道,最终促成受众与所处环境认知和情感的共振[9]。
在《冬奥零距离》中,节目组在多场景运用以上所述技术的巧妙组合进行拍摄。例如,在拍摄首钢滑雪大跳台时,节目组采用无人机全景拍摄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跳台滑雪比赛场景的全貌,突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创新亮点,侧面再现了北京冬奥会申办、筹备的不易,引导受众关注赛事活动以外的多角度、多层次信息。再如,节目组以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无人机拍摄“冰丝带”场馆,既高度还原了比赛场馆的真实观感,又通过主观感受,引发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深度思考,避免了体育新闻同质化、浅层化、娱乐化的倾向。这些叙事方式的组合运用,不仅打通了受众与场景的感知通道,带领受众沉浸式体验丰富的体育内容,而且作为传播体育精神、中华体育文化、全民健身等理念的思政载体,其充分突出新闻的层次感,丰富我国体育新闻的内涵,助力我国体育新闻的特色化发展。
(二)媒介技术的应用革新
人机交互的历史深刻影响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史,人类一直在通过模仿自然的方式学习和改变自然,早期人们只能通过文本信息进行一维的人机交互,而现今人们可借助虚拟技术实现具身传播,全身心地投入仿真自然,重新回归人际传播的状态。正如库利所说,在交流中,人体和地域并不重要,那些由形形色色的符号构成的“表情的幽灵”才是关键,正是这些符号,使得远距离、有中介的交流重新成为面对面、自然的交流。
作为一项尝试模仿自然的媒介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已经模糊了人类与环境的界限,人机互动达到更高级的人机互融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杰伦·拉尼尔正式确定了虚拟现实的定义,即一个集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多种感觉为一体,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的信息集成技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是沉浸式新闻的一种实现途径,用户通过佩戴头盔、手杖等设备进入虚拟世界,置身于仿真的新闻现场,以第一人称视角参与新闻的全过程。虚拟现实技术在体育新闻中的应用,更能放大体育新闻内容的竞技性和新闻场景的紧迫感。《冬奥零距离》节目在介绍小众体育—雪车项目时,创新性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比赛场景,主持人佩戴VR头盔,借助同屏直播技术分享模拟比赛的实况,构建运动员的比赛实景,以此来高度还原该项小众体育运动。这不仅激发了受众的共情力,模拟了受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真实体验感,而且引起了受众对该项运动的好奇心,引发其对我国场馆建设、冰上运动政策的深度思考。
如果说虚拟现实技术更多地是发挥受众的主观感受,那么以现实为基础进行渲染的现实增强技术(Augmented Reality)则更贴合环境的客观性。因此,其也更符合新闻客观性的本质属性,更易与新闻传播形成自然嵌合。作为将计算机渲染图景投射到真实物体上的媒介技术,现实增强技术更接近客观环境[10],根据罗纳德·阿祖玛的观点,增强现实技术并非脱离现实,而是更加依赖现实,其是通过将计算机制作的三维立体模型嵌套在客观物体之上,以强化现实场景[11]。显然,与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相比,应用现实增强技术传播体育新闻更能紧贴真实的赛事、赛场、竞技,避免受众思维的过度延伸。在《冬奥零距离》节目中,节目组多次使用计算机制作图片与赛场图片进行样式匹配的方式生成立体图形,对赛场设施进行弱标记跟踪。例如,在拍摄首都体育馆滑冰赛场时,节目组采用建筑结构渲染图加第一人称视角的方式来展示“冰坛”场馆的结构;在分区域讲解场馆时,节目组采用现实增强技术标注场馆区域,并添加声音信息,实现多感官“在场”。
四、结语
在当下的智媒时代,体育新闻的沉浸式传播既能满足体育新闻大众化、分众化的需求,又能突破体育新闻娱乐化、同质化的瓶颈,并传播体育精神、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本文以《冬奥零距离》为例,探索体育新闻传播的新途径,即合理使用新媒介技术可促进体育新闻的融合创新,推动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
[3]潘虹燕,刘贝丽.共探体育传播研究新问题、互鉴体育新闻传播教育经验:2019年第五届国际体育传播会议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02):20-27.
[4]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现心流:日常生活中的最優体验[M].陈秀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5]孔少华.从Immersion到Flow experience:“沉浸式传播”的再认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74-83.
[6]李沁.沉浸媒介:重新定义媒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J].国际新闻界,2017(08):115-139.
[7]董达,陈巍.视角与统一性:神经现象学的范畴-理论替代进路[J].心理研究,2021(05):404-410.
[8]左庆.无人机新闻摄影的优势与注意事项[J].青年记者,2015(26):39.
[9]喻发胜,张玥.沉浸式传播:感官共振、形象还原与在场参与[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96-103.
[10]米尔格拉姆,基希诺.混合现实视觉显示的分类学[J].信息系统学报,1994(12):1321-1329.
[11]罗纳德·阿祖玛.增强现实的跟踪要求[J].ACM通讯,1993(07):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