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

2022-01-27陆敏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品质

陆敏

[摘要] 学生发展需要高品质班级生活,它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创设、有正确价值观引领、全纳主动参與、深度体验、持续生长的教育生活。班主任成为学生群体生活的引领者,用“生活浸润”的方式育人。

[关键词] 高品质;班级生活;生活浸润;育人方式

在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下,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班级中生活,这段群体生活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立足新发展阶段,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品质的班级生活。

一、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的必要性

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真实生活。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生活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如亚里士多德的生活实践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陶行知“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等。也有学者提出生活固然具有教育意义,但并非所有的生活都自觉地具有教育意义。杜威提出两点区分,第一种是一种偶然、自然、自发的教育,第二种是一种自觉、有目的的教育。由此,我们认为班级生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是一种专门的教育生活,是身在其中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共同创造和享受的生活。但一些班主任并不理解“班级生活”的真正含义,片面的教育价值和功利的教育行为导致了班级生活问题重重。经过调查,当前存在三类不良的班级生活。

囿于规训的班级生活。班级生活建立在高度的规范之中,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管教与约束。班级生活不仅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而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囿于分数的班级生活。班级生活就是纯学科学习,大量的学习活动让学习变成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劳动,学生们独自进行学习上的奋斗,互相排斥、恶性竞争。

囿于功利的班级生活。这种班级生活尽管看起来很活跃,但目标偏颇,急功近利,各种活动大多是为了评优而开展,班级生活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班级生活往往是成人意志的体现,容易让学生形成双重人格。

如果一个班级只是为了教学而存在,或是为了管理而存在,抑或是为了成人而存在,那么这种“没有学生”的班级,只是“虚假的班级生活”,是一种“目中无人”的班级生活。学生不过是“被班级生活”,而无法真正成为班级生活的主体。

二、高品质班级生活的本质内涵要义

面对当前众多问题的班级生活,很多学者提出重建班级生活。有的从目标达成角度,如民主型班级、合作型班级、协同式班级生活等;有的从班级生活质量提升角度,如新型的班级生活、有质量的班级生活、高效的班级生活等,且都进行了一系列实践。虽然方法各具特色,但都指向班级生活品质的提高。

1.高品质班级生活的概念界定

我们认为,高品质班级生活就是师生共同创设的,由正确价值观引领,经过系统设计,融入丰富交往体验的、具有高尚精神生产功能的群体生活。它把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教育在班级生活背景下自然地展开。这样的班级生活包含了“目标性、全纳性、主体性、人文性和生长性”五大要素,体现了“充满尊严的自主人格、主动开展的班级活动和相互激励的发展生态”三个特征而成为有意义的教育生活,丰富学生有价值感、生长性的精神生活。简而言之,就是用“生活浸润”的方式育人。

2.高品质班级生活的关键要素

高品质班级生活具有五个要素:目标性、全纳性、主体性、人文性和生长性。

(1)目标性:营造健康正向主旨的班级生活

班级生活是一种教育生活,核心要素是“健康的正确的生活目标”。而一个班级是否能够建立起“健康的正确的生活目标”,主要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理想,对于班级生活而言是指向教育理想的班级发展目标,对于学生而言是能主动健康成长的动力。

但当前,令人忧虑的是,中小学班级由于缺乏教育理想或缺乏正确的班级发展价值目标,很多班级生活是“碎片化”的。各个学科的教师也是各行其是,由于他们没有共同的教育理想,也就没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工作就会断裂成许多互不相干甚至互相矛盾的碎片,来自不同方面的教育影响很难在这个班的学生个体身上产生统一、明确和持续的作用。

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首先是构建教育理想。教育理想在班级生活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会让从事不同类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产生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和谐性,会让依赖于这种经由教育理想的途径而获得的超越感、集体感、整体感的人诞生,让真正的班级生活得以显现。每学期初,我们会调查班级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师生共同讨论制定班级建设大目标,把具有共同理想的老师、学生凝聚在一起,形成为正确目标而奋斗的共同体。

(2)全纳性:建设指向完整育人的班级生活

在我国,全纳教育比较多地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一些学者也提出在班级建设中运用全纳教育理论的做法,如李家成提出了“全纳型班级生活”的概念。我们认为,提升班级生活的品质需要教师具备全纳性的教育理念。

班级生活的全纳性,是指教师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和特殊性,不仅自己尊重,而且要引导全班其他学生学会尊重。能在班级生活中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平等发展的教育条件和机会,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努力着眼于他们的终生发展,为每一个儿童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参与性,使他们充分体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喜悦。

班级生活的全纳性,是指把班级运作的需要与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机结合,打破班级管理精英化的固态,设计多层次的班级管理岗位体系,重视班级弱势群体的锻炼,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权利。创新班干部轮换制,进行“竞选上岗”“分层选举”“多层竞选”等分年段班干部轮换机制;运用“师徒带教”班干部培养方法,进行“交叉任职,相互配合”方式运作,运用基于班级发展为指向,由即时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总评三段推进的多元化班干部评价方式,改变班干部属于“精英”的现象,促进不同类型群体的孩子融入班级组织,形成民主协商、互相合作、互相竞争的良性循环班级管理模式。

班级生活的全纳性,是指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活动的时候,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体验和创造,改变活动属于班级“精英”的现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发展。鼓励和引导学生为班级活动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在各种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进行策划、组织、参与、总结、反思等,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中体验责任感、成就感,从“变一部分学生发展”为“全体学生发展”,班级生活成为学生全纳发展的生活。

班级生活的全纳性,还指班主任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置身班级生活中的角色,对班级生活进行整体架构,邀请班级里每一位学科教师自主地介入班级生活,如班级计划的制定、班级活动的有效参与、个别化学生的教育等,促使学科教师有班级意识,形成一支有教育合力的协作团队。

(3)主体性:构建适合最近发展区的班级生活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有学者曾说过,儿童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在于他们是否有“生活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文化自立感、生活投入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悦纳感等。文化自立感就是生活在适合自己的文化之中。如果将他们从自己的文化中剥离出来,将他们强行嵌入成人的文化中,让他们在陌生的异己文化中生活,一种文化剥夺感和文化不适感就会产生,就像鱼儿被扔到了陆地上,鸟儿被扔到了水里。在成人文化的包围之中,儿童的精神生命处于“不在家”的无根状态,充满了挣扎,意义感无从产生。

有的班主任根本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把成人文化强加给学生,让学生不断接受成人认为最重要的观念,班级生活往往是成人意志的体现,强制的灌输过程不可能引发学生参与的内在动机,也不可能引发学生心灵的震动。有的班主任能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所在,但仅仅从表面现象以偏概全,不能细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的需求,因而对于貌似同类的问题不能深究根源,以至于出现一系列诸如“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就应认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班级生活应内生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内生于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身心规律。既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差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又要注意在整个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处在被动的接受状态,而要让学生成为自我發展的主人,能主动寻求自我发展的途径,并不断努力、激励自己,从而促使自己主动积极地成长。

我们会在班级生活中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内心的愿望与烦恼,再细致分析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个体需求,制定出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班级活动。例如,上海江川路小学的徐玲静老师针对学生喜欢过节的特点,依据班级学生的问题,每月创设了一个“班级节日”。她为了鼓励女生自强自信,创设了班级“女孩节”;针对孩子们畏惧写作文的问题,创设了“小小作家节”。每天孩子们来到学校,开心地过着不同节日,在一个个班级节日中,班级生活日益精彩。

我们还将研究学生需求的意识渗透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根据学生在班级中的发展状态进行相应地调整。当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生成许多感悟后,我们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并帮助他们去捕捉和提升这些体验,让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在班级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

(4)人文性:创设富有特色文化的班级生活

杜威早在《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著作中提出,学生在学校可同时受“有意识地学到的知识”“无意识地学到的知识”两种教育。其中,无意识地学到知识是他们受到人文环境的感染和通过与别人交往在品格的形成中吸收到的。

但一些班主任在班级文化环境创建上缺乏人文关怀。曾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的班级从未参与班级环境布置人数达42.3%,参与程度也较低,84%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布置的,16%是由老师布置,没有学生独立参与的机会。在进一步访谈中,我们发现:学校每个月都会对各班的班级文化环境进行考评,班主任为了能获得比较好的评价,为了不增加自己的麻烦,就让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固定成美化班级环境的主力军,而那些普通学生则丧失了参与和锻炼的机会。这种做法实际就是对学生缺乏信任和真诚的关爱。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前很多班级存在人际交往问题,比如,当学生在班级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和冲突时,他们不会处理和同伴的关系。86%的学生会和同伴发生争执,75%的学生不高兴就会乱发脾气,20%的学生遇到和其他人相反的意见时,就简单地认为大家都在欺负自己。

在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时,需要班主任特别重视创设富有人文性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我们进行了“创新班级环境布置”的研究,改变原来班级环境布置“内容被动化”“参与个别化”的问题。从个别参与到全体参与,从注重优秀到注重成长,从常规布置到彰显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布置“自己的家”活动之中,体验自己是家庭一员的归属感,在出谋划策之中,学会合作和欣赏,增长各种知识和能力。我们还进行了让“班级标志物”凸显教育性的研究,通过设计班名班徽、创编班歌、庆祝班级生日等活动,让“家”充满了信任、关爱和宽容的正能量。

为了营造尊重、信任、平等、欣赏与合作的班级交往环境,我们进行了高品质班级生活下的情商教育,在开展班级活动中,不但关注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出现的品行或能力的问题,也会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冲突,指导学生管理情绪,合理地处理人际的冲突,营造一个更加融洽的高品质班级生活。

(5)生长性:丰富持续发展元素的班级生活

班级生活具有“生长性”需要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存在持续推动班级发展的要素。班级活动是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从而引发学生之间的外部冲突,也能够引发学生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的内心冲突。因此,班级活动对学生成长、对班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学生的成长不是通过一次活动完成的,而是通过多个活动逐步提高的。我们通过设计系列性的活动,让活动的目标、内容呈现差异性与递进性,活动呈现螺旋式上升,达到了持续推动学生发展的效应,让班级生活充满了生长性。

第二,班主任须合理处理班级生活和真实校外生活之间的关系。从学生生活空间来看,学生的个人生活除了班级生活之外,还有学校、家庭、邻里、社区、网络、社会等不同的生活空间,就单纯的班级生活还分为课堂生活和课堂外的生活等,不同生活空间存在着价值规范的差异甚至冲突,学生会在不同的生活空间交互活动中受到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此,学生的班级生活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是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不同的生活空间都对班级生活的生成有著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在构建高品质班级生活的时候,不能把班级生活和其他的生活进行分割,应该把对学生的教育目标有机地渗透到学生所属的不同生活之中,进行跨生活的统整,把不同生活空间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班级生活进行整合和融通,加强各类资源在班级生活中的正向引导作用。我们主要进行“学科资源”“节日资源”“场馆资源”“热点资源”“家长资源”等研究,让各种资源形成一种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的连锁反应,用不同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力量来持续推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班级生活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土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应该是学生个体的引导者,更应成为群体生活的引领者,让班级生活进入“设计化”“系统化”,让学生在有共同追求、有自主实践、有丰富资源、有多元体验的班级生活的滋养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易连云,邓达,冉亚辉等.变革与发展:中小学德育专题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李家成.以新型班级生活提升班主任和学生的生命质量[J].人民教育,2016(Z1).

[4]石中英.教育信仰与教育生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2).

[5]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人民出版社,2005.

[6]齐军.班级生活的批判与重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0).

陆 敏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实验小学德育正高级教师,德育特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生签约导师,上海市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小学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第五期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导师。

猜你喜欢

高品质
春晖十年,鸣响新时代的高品质教育之声
人生若只如初见
盛世国庆 聚“惠”苏宁
落实班级文化建设,提高学校发展品质
如何实施小学数学高品质课堂教学
全域拓展“难忘教育” 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施工企业如何编制高品质的投标文件
如何理解高品质的设计
浅析如何打造高品质的客舱服务
对高品质住宅空间的建筑设计元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