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书院的再生
——将乐“两山学堂”建筑创作谈

2022-01-27黄乐颖

福建建筑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堂书院传统

黄乐颖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1997年4月在福建工作期间,考察将乐县常口村时做出的"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的重要指示,业主单位选址将乐县常口村,打造建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教学指导的“两山学堂”项目,旨在为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文章,培养输出骨干专业人才。

1 工程概况

“两山学堂”项目基地位于常口村东北角,自然环境优越,河水碧波凝翠,远山郁郁葱葱。北邻324省道,西边村道旁均为2~4层的民居,南侧是规划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擂茶”风情街。空中俯瞰“两山学堂”用地,北望青山,三面环水。正所谓“善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实乃不可多得的绝佳修习之所,如图1所示。

图1 项目基地

2 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设计方案

首先,在政策支持层面,根据福建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专项前规划要求:“发挥武夷山双世遗、泰宁自然遗产双核优势,深入挖掘朱子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重点培育康养旅游、研学旅游、茶文化游等新业态产品”,拟定学堂的建筑功能以教育培训为主,体验式研学活动为辅,同时兼顾当地乡村康养及旅游服务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实现乡村经济文化振兴。

其次,从追溯文化源头着手。学堂的形制源于书院,从历史溯源来看,中国传统书院兴于宋,盛于明,至清末受书院本身的弊端及西方教育体系冲击,书院大多改制为学堂。著名的“京师大学堂”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图2)。由此可见,书院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组织,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图2 北京大学校门

中国古代书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考课式”为主;另一类则是“会讲式”为主[1]。

根据“两山学堂”教学模式的特殊性,设计方案因地制宜主要借鉴“会讲式”书院模式。在传统“会讲式”书院里,讲会、藏书、祭祀是书院的三大主要功能,其中的祭殿、讲堂与藏书楼往往是传统书院建设的重点。“联讲会立书院,相忘于远近”,便是当年书院生活真实的写照[2]。

所谓“讲会”,相当于如今的学术讲座或学术会议。在方案设计中,融入现代人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延续传统讲堂的模式,设置多功能大报告厅;另一方面,根据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设置可以自由学习的独立研习教室,为使用方今后的培训学习提供多种空间及教学模式的选择。当年的“藏书”演化成现代多媒体图书馆;“祭祀”则转化为公共展示空间。功能配置与我国传统书院的文化内涵一脉相承。

3 多功能的建筑布局

针对不同使用主体及不同的学习培训内容,对教学场所进行了不同的区分。主要功能分为展示研学区和住宿生活区两大部分,如图3所示。在研学区内,设置一间2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两间50人的研学教室,作为研修学员专属的固定学习场所,满足6 个标准研学班同时教学的需求。对于外来短时交流的学员或者访客,则结合开放式图书馆,设置1000 m2的“两山理论”数字多媒体展示厅,为公众参观和学习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及良好的场所体验。

图3 功能分区图

在空间布局方面,顺应地形,采用中轴对称的模式,用四个院落串联起整个项目,按照使用功能私密性递增的需求,空间格局由北向南逐次展开,如图4所示。

图4 空间关系图

在北侧紧临324国道处设置研学区入口广场,通过四周遍植的绿树,围合而成前院。大餐厅屋面上的空中花园,既是课间休息交流的场所,也是北望金溪绿水青山的绝佳视点。以北侧研学区和南侧生活区之间围合的绿化庭院作为缓冲隔离带,种植高大乔木,既形成有效的视觉屏障,又充分降低了噪音对研学者学习、生活的干扰。

生活区120间学员宿舍呈工字形对称布局,确保了学员宿舍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其底层南侧正中设置学员区宿舍的出入口,与北侧研学区的主入口南北呼应。同时,为了强化空间联系,宿舍底层公共空间设计采取开放流动的空间形态,通过连廊将建筑空间串连,形成完整连续的交通系统,如图5所示。

图5 一层平面图

这一中轴对称布局模式,即源自我国传统官办书院的形制,常为近现代国内大学校园建设所借鉴。

作为短期住宿培训学习的配套,“两山学堂”底层配置了可容纳270人的大餐厅。除了学员专用入口外,还设置了独立的对外出入口,方便周边村民及游客使用。同时,在展厅设计中增加将乐文化的专题展示内容,把传统特色“擂茶”体验区融入其中,并预留专业的直播设备,为常口村农副产品借助电商平台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上述措施,旨在为“两山学堂”项目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保护协调促进方面,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4 体现地域文化的建筑风格

通过建筑语汇合理表达现代“学堂”的建筑风格也是设计中关键的一项工作。调查发现:中国传统的民间教育以私塾为主,大部分私塾往往和祠堂结合在一起,故其建筑风格多以当地民居形式为主。即便是书院从私塾中独立出来之后,除了少数依托文庙的官学,其规制仍旧不能超越“民”的范畴,故其用材和装饰风格依然沿袭了当地的民居特征。

因此,从地域性研究出发,积极提炼当地的文化元素,作为项目的设计主导。将乐当地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良地村”,内有座清朝时期的古宅,是清代著名理学家梁彣的住所。后人将其改建成“月山书院”。其建筑特征为浆砌青砖门柱,结合粉了白灰的夯土墙,穿斗式木构架双坡屋面覆青瓦,搭配曲折有致的封火山墙,整体造型优美,如图6所示。顺常口村南行不远,地方特色浓郁的杨氏宗祠是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幼年生活与启蒙读书的地方,其宗祠的粉墙黑瓦至今依然存留完好。

图6 良地村月山书院图

在同一个区域内,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普遍一致,造成了地域内部文化的趋同性,逐步形成的地方文化,亦称地域文脉。地方文化是由一系列习俗组成的并充分体现在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间艺术等各方面,建筑文化则是其最突出的有形的展示品。

通过分析常口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周边的建筑文化,便可知将乐县北靠邵武西倚泰宁,导致将乐的古民居风格不可避免受到上述两地的影响。邵武“和平古镇”的青砖墙和泰宁特有粉墙黛瓦,均不同程度影响过将乐传统建筑的造型风格,上述两个古村宅的建筑样式便是明证。

反观前些年常口村村居立面改造时采用红木栏杆白粉墙的做法,实为南平武夷山现代文旅作品“闽北宋式”的简单复制,与三明将乐县的传统建筑形式是完全脱节的,如图7所示。

图7 常口村现状

在建筑立面设计上,为尊重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两山学堂”一方面利用传统建筑形式和地方材料体现独有的地域文脉,同时对传统形式进行细部改造和风格创新,从而形成具有常口乃至将乐特色的立面形象特征。为此,整理了一套将乐专属的村居形象改造指南(图8),为将乐地区风貌提升提供参考。同时,创造性地把恰当的现代工艺技术应用到传统形式的塑造中。

图8 将乐村居立面改造指南

此外,在“两山学堂”的建筑体量、色彩、质感等方面,也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方面,在宏观上强调建筑体量的连续性,通过不同尺度的双坡屋面呼应古典村落的传统形象;另一方面,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对建筑细部精心推敲,使建筑群和谐融入到周边的人文、自然环境里,呈现出富有画面感的建筑景观,如图9所示。在建筑材质方面,“两山学堂”的坡屋面采用地方材料小青瓦。建筑山墙以青砖和白色涂料为主,为常口村专门设计的斜向拼合角度源自屋顶的坡度,辨识度极高。为适应教学生活的采光通风需求,其他墙体以玻璃材质为主,仿木纹铝板、百叶、格栅等现代材料穿插其中,典雅大方。勒脚采用深色石材饰面,沉着稳重。通过不同建筑材料的精心搭配,形成了高低错落虚实穿插,富有可识别性的特色建筑群体。

图9 立面元素分析图

为与常口村新时代村居风貌相协调,“两山学堂”的设计放弃了城市建筑常见的集中式布局,采用院落方式分散布局、错落有致,有效地控制了建筑高度,与周边山水环境高度融合。通过采用适宜的建造技术,结合自然条件统筹设计:通透的外墙加上开敞式连廊,充分利用现状水系的蒸腾效应,为建筑室内提供了有效顺畅的自然通风,屋顶绿化的隔热作用也大大降低了能耗,如图10所示。

图10 建筑鸟瞰图

5 结论

项目环境景观设计运用粉墙、 青砖、 块石、 毛竹、 原木等地方材质,以传统园林借景、融景的手法,让学员沉浸在秀美的绿水青山之间,体会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之美,有“修身在林间,正心于泉涧”之妙。未来,“两山学堂”将不仅成为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重要教学场所,也将成为来访者学习参观体验的热门打卡点、常口村的又一文化地标。

图片来源:

图1 :陈夏滨摄;

图2:摄图网;

图3~图5、图8~图9:陈丰绘;

图6 :网络;

图7:自摄;

图10:自绘。

猜你喜欢

学堂书院传统
朵云书院黄岩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白鹿洞书院记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