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建筑设计探析
——以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临时旅客航站楼方案设计为例
2022-01-27黄晓冬
黄晓冬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机场航站楼建筑一般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不仅需要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还需要表达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技术和艺术的融合。本项目为投标项目,依据任务书要求,采取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手法,对此类建筑创作作了一些探索。
1 项目概况
位于肯尼亚内罗毕郊区的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是一座生态化的国际性机场,距市中心15 min以上车程。本项目位于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东南角。东面为新规划航站楼,西面为旧航站楼,南面为消防站及货运站,北面为机场跑道,如图1~图2所示。基地地块良好,场地平坦。本项目的用地面积为22 000m2,建筑面积控制为10 000 m2以内。
图1 项目基地现状
图2 区位总平面图
2 项目功能需求
(1)该项目为临时航站楼建筑,设计年承载量为250万旅客。高峰时段的人流量估计:国际1600人,国内350 人,过境750人。按C级服务设计。
(2)项目作为一个临时性的航站楼建筑,使用年限仅为10年,且设计及施工期限5个月,要求设计方案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与经济性的统一。
(3)项目作为一个国家首都机场内的航站楼建筑,虽然是临时性的,但业主的要求较高,需要体现实用、高效、舒适、地域性,具有一定的标志性。
(4)项目建筑面积限定1万m2以内。按国内的航站楼设计标准,至少需要25 000m2~30 000 m2面积,才能满足高峰时段的人流量需求。因此,需要按照流线及服务要求制定方案框架,然后对平面功能进行优化组合,达到小于1万m2面积要求。
3 方案比较
方案1:非线性建筑
具有流线型的外形,富有现代感。但是由于本项目为临时建筑,该方案的形体过于复杂,设计、施工难度较大,造价较高,不适用于本项目,如图3所示。
图3 方案1效果
方案2:装配式模块化方案一
采用装配式模块化设计,施工搬运相对简单,且内部空间较为丰富,但是该方案单元体形态不规则,没有统一的模块尺寸,不利于结构形式选择及柱网布置,无法在短期之内完成施工,如图4所示。
图4 方案2效果
方案3:装配式模块化方案二
该方案的单元体形态规则统一,结构形式简单,便于生产与拼装,符合项目临时性与可持续性的特征。且建筑造型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居元素相契合,通过最经济的手段,完整地表达装配式的设计理念[1],如图5所示。
图5 方案3效果
4 成果展示
成果鲜明体现装配式建筑的实施逻辑,实现建筑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探索了理性建筑的多样化表达,如图6~图8所示。
图6 建筑总平面图
图7 建筑鸟瞰图
图8 建筑效果图
5 设计理念
本设计理念从机场航站楼的载体——结构体系出发。为实现材料构件标准化生产、建筑快速搭建装配的设计宗旨,航站楼整体采用单元模块化的构成形式。创作灵感取自于肯尼亚大草原金合欢树,采用工字钢和钢柱组合而成的Y字形的伞状结构支架,形式上像是肯尼亚金合欢树的枝干形态。大Y和小Y字型的结构支架组合在一起,就连成了一片高大的树林,和肯尼亚内罗毕当地的大草原和大火山和谐相融[2]。地域化的结构形式,加上地域化的机场外形设计,使得新的机场航站楼更贴近当地生态环境,具有当地人文特色,如图9所示。
图9 设计理念分析
6 实施策略
本项目从当地地域人文及生态中总结提炼最小单元模块,通过基于模块化、标准化的组合与复制设计,形成复杂使用功能要求与造型融为一体的模块化建筑。具有便于工厂化制造、便于现场装配式施工,以满足规定面积、造价、工期的要求。项目可基本无损化拆除,并灵活组合成其他实用功能的建筑。
6.1 地域性表达
肯尼亚拥有得天独厚的草原自然风光。东非大裂谷、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观光景点闻名世界。此外,当地非洲特色的民居形式别具一格,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东非大裂谷层峦叠嶂的丘陵地形、肯尼亚传统民居的人字型及圆锥形坡屋顶、肯尼亚大草原上金合欢树的外形,均给予我们设计的灵感。通过确定合理柱网结合高低错落的伞状结构支架,并将Y形的结构支撑进行延伸,在屋顶的坡谷处增加了一个双坡屋顶,保证了结构造型的完整性,同时也给建筑增加了顶部采光窗。此种剖面形式,体现了肯尼亚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图案、色彩及肌理,彰显出地域性和天然的效果,如图10~图11所示。
图10 肯尼亚当地风景
图11 建筑效果图
6.2 模块化设计
轻质金属材料拥有可移动、可拆卸、可循环使用三大特点。在模块化基础上,我们注重设计的弹性,对模数进行多样化的控制。建筑各部分构件均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生产建造方式,希望用最简洁的手法塑造丰富的建筑效果[3]。
(1) 建筑采用标准空间单元的复制组合,形成满足使用功能与造型要求的建筑空间。
(2)结构部分均为标准尺寸的钢柱、钢架、钢梁,可直接进行现场装配,如图12所示。
图12 结构拆分示意图
(3)建筑屋顶部分采用直立锁边金属屋面系统;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木格栅等材料。
(4)建筑内部的构件、家具、设施,均采用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逻辑,采用轻质隔墙板与玻璃隔断,方便生产与运输,并且可快速完成装配、搭建、拆卸;造价低,灵活性高,如图13所示。
图13 建筑内部构件标准化示意图
(5)单元体的结构形式在未来可以灵活使用,建筑材料全部采用金属节点螺栓连接,因此实现建筑的快速搭建,如图14所示。由于连接全部采用金属节点,因此航站楼拥有灵活的装配方式,建成后,依然可根据后期机场不同的功能需求进行重新组装,形成不同功能需求的新空间,如住宅、厂房等。
图14 单元体结构形式示意图
6.3 营造舒适的使用空间
环保、经济、可持续性,是这个项目在设计方面的三条原则,也是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强调的内容。天气条件和温度,是机场可持续性设计中需考虑的主要问题[4]。
(1)内罗毕位于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因此,此种形式的天窗恰好避免了太阳的直射,让室内大空间的光照分布更加均匀。在夜晚,室内的灯光从采光窗映出,形成一条条光带,从飞机上看,亦是独特的景致,如图15所示。
图15 天窗采光示意图
(2)内罗毕位于高海拔地区,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因此,可以降低对采暖和制冷的需求,天然通风,让乘客感受肯尼亚大草原的新鲜气息。
(3)航站楼面积较为紧凑,为增大公共空间,在航站楼的南北两侧做了大尺度的出挑屋檐,形成东西向两条通廊,增加乘客的等候区域,也给未来建筑的功能扩展提供了预留空间,如图16所示。
图16 出挑屋檐效果图
(4)“整体连续的单元流动空间”—在建筑内部各区块自西到东,形成入口办票综合大厅、安检厅、候机厅、功能办公体、贵宾区五大空间节奏。航站楼屋顶的折线形式,恰好呼应了内部功能的衍伸递进关系,形成叠加的流动性空间规模气势,极大地激发本建筑公共区域的尺度感染力。同时,通过上述五大空间错落的韵律关系,形成功能区域精巧舒适的特点,使不同需求都能享受舒畅自由的观感体验。
7 结语
航站楼建筑具有流线复杂、工艺复杂、空间舒适性要求高的特点。本项目方案设计,在限定的面积及时间内通过模块化、标准化设计,塑造地域性与使用功能相融合的临时性建筑,满足了工业化生产、装配式建造的众多要求,探索了模块化建筑理性的多样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