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生率跌破1%的挑战和考验

2022-01-26陈珂

中国报道 2022年1期
关键词:出生率生育率生育

陈珂

日前,“去年我国出生率跌破1%”“2020年结婚登记人数创17年来新低”相继登上微博热搜。数据均来源于最新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根据年鉴显示,2020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8.52‰,跌破10‰的整数关口,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两项指标均创下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2020年结婚登记数为814.33万对,创下自2003年以来近17年中的新低。

人口学中的多个重要指标均打破历史纪录,突显出我国的人口问题越来越不容乐观。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可以预见,更加积极的生育政策将在今后进一步落地生效。

“我国除了自然灾害那几年,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人口统计研究室主任王广州在谈到2020年出生率创下历史新低时首先指出。他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出生率早在2021年5月份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就有披露,但在当时,人们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生育率上——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3。

总和生育率的警戒线是2.1,即育龄女性平均生育2.1个孩子才能保持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人口学界认为其低于这一数字时即触碰到了低生育率的门槛。

王广州认为,从研究的角度讲,总和生育率更能显示人口问题的实质,出生率是一个比较粗的指标。“但总体上,10‰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它对应的信号是出生规模和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

他同时表示,通过研究我国过去10年、20年间的人口变化趋势发现,跌破10‰并非没有端倪。以黑龙江为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31万人相比,2020年人口减少646万,下降16.87%,年平均增长率为-1.83%。“这里早就是人口负增长,我国的情况是不均衡的,年鉴显示的平均数据不足以覆盖那些情况比较严重的地区。”王广州说。

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2020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5‰,是否预示着全国层面将加速迎来人口负增长?

判断人口是否进入负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数和死亡数之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17年至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43‰、10.94‰、10.48‰、8.52‰,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幅度接近2‰。王广州指出,对照这一趋势,2021年的出生率下降到7‰则属于合理范围。

从死亡人口数来看,随着老龄人口基数不断增加,我国近几年的人口死亡数均保持在990万人左右的高位,2020年的死亡率为7.07‰。“2021年很有可能继续保持在7‰以上。一升一降,意味着我国近几十年来的人口负增长可能会提前来临。”王广州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冯文猛则指出,从长期来看,人口出生率维持在低位时,人口死亡率往往也会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维持在低位。仅凭2020年这一年人口出生数据,现在还很难说中国人口负增长已提前来临。

人口数据的下行主要受到生育观念变化、生育养育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但新冠肺炎疫情也增添了更多外在的不确定性。

婚姻登记对数常被视为下一年度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重要风向标。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翠玲介绍,疫情进一步压低了生育水平,改变后疫情时代的人口结构,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迟结婚。

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2020年的婚姻对数比2019年同比下降12.2%,同时,2020年初婚登记人数创近年来新低。初婚人数减少直接导致短期内潜在的一孩生育人群规模更加收缩。

张翠玲表示,虽然疫情隔离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意外怀孕和非计划妊娠,但受疫情引发的群体心理焦虑和生计担忧,年轻群体的就业、收入状况不确定性明显加剧,婚育安排进一步延后或取消,女性的生育养育困境进一步加剧,加速了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生育率的下行。

王广州则认为,2020年的人口出生率创下历史新低跟疫情有一定关系,但构不成因果关系。他分析称,去年的出生率更多来自疫情尚未大规模流行的2019年,即便育龄妇女在2020年1月份怀孕,也只会带来当年最后两三个月的出生率下降,不足以影响全年。“相较而言,2021年的出生率则会比较大地受到疫情的影响。”

为了减缓人口负增长的到来,我国在2021年正式放开“三孩”。2021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实施生育“三孩”辅助政策。

与此同时,各个省份也陆续以发放育儿补贴、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等措施推进相关工作,鼓励人们将生育意愿转化為生育实践。以吉林省为例,2021年12月23日,吉林省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十大政策支持“三孩”生育政策,除了常规的发放补贴、延长产假以外,还支持银行机构为符合相关条件的注册结婚登记夫妻最高提供20万元婚育消费贷款,按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别给予不同程度降息优惠。

在王广州看来,通过放开“三孩”解决人口问题不太现实,这一点“二孩”政策已经证明。我国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时,效果曾在2016年和2017年短暂出现,出生人口数量比放开前分别增长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当时抵住了一点下降趋势,但到了2018年之后,数据不升反降,又回到2015年之前的水平。”

根据王广州前几年的调研,乡村地区有“二孩”生育意愿的达到80%左右、城市为40%左右,二者综合起来50%,而有“三孩”生育意愿的不到10%。他表示,以往所积累的限制生育的政策和现在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会产生惯性和加速度,最终导致“少生”,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数量。

“‘三孩’政策可能会使2022年的新增人口数出现一个小幅回升,但至少不会对2021年有影响,长期来看也很难抵挡人口数量下降的大趋势。”王广州表示,现阶段,“三孩”在整个出生人口里占的比重不是特别大,更重要的是守住“一孩”“二孩”基本盘。

出生人口的下降直接加速了老齡化社会进程。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首次超过0~15岁人口数,发生在2018年,这一趋势发展到现在,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了总人口的18.7%。

出生率持续走低、年龄结构老化并不只是简单的人口学现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民众在应对就业压力、个人养老照料等需求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

冯文猛认为,从长期来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二是创造条件推进延迟退休等政策改革,鼓励中老年人更好发挥作用;三是提升国民教育水平和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挖掘人才红利。

2021 年9 月1 日,广东佛山灯湖六小,开学第一天的放学时间,家长们在校门口焦急地等候着孩子。

王广州对此表示认同,他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人口机会窗口依然处于非常有利的时期。虽然人口红利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从整体看人口红利仍处于水平较高的阶段。同时他也指出,人口红利是由就业人口创造的,从人口经济学的原理出发,只有就业人口才能创造价值,构成“红利”来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年劳动年龄人口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不仅不利于人口机会窗口的充分利用,也不利于人口红利的深入挖掘。”

在王广州看来,劳动力不是短缺的问题,而是有一部分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这个群体也包括青年劳动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上半年我国1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5.4%、4.2%。“在校受教育比重提高,必然带来青年劳动力人口就业率下降,但人们理解的‘躺平’也好,‘啃老’也好,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也是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王广州坦言。

但他同时指出,就业的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部分群体失业率依然较高,沿海一些地区缺工现象犹存,保持就业稳定仍然要持续努力。要继续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稳定恢复,为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大学生、农民工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有效衔接,推动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猜你喜欢

出生率生育率生育
中国低生育率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No.5 2020年出生率创新低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全球生育率,新加坡最低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低生育率群体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探讨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考虑钉螺密度依赖出生率的血吸虫病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