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冰橇上追光逐梦
2022-01-26王哲
王哲
2021 年6 月10 日,残运会冰球决赛在青岛举行,最终山东队夺冠,这是赛后队员们进行庆祝。 摄影/ 何毅
在北京顺义的一家冰球馆,一群全身武装到牙齿的勇士们每天驱动钢架冰橇在冰面上飞驰,围绕着冰球不断地起跑、正滑、倒滑、转弯、压步、急停击打……冰橇与冰面摩擦碰撞发出的巨大声响让围观群众都忍不住心跳加速,隔着厚厚的防护玻璃都能强烈感受到冰与火交融的特殊气氛。
这就是即将代表中国首次出战冬残奥会的中国残疾人冰球队的健儿们,作为大赛前的最后冬训,队员们都拼到了极限。而在此之前4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地在青岛参加集训与选拔,日复一日重复着上述的艰苦训练,只是为了圆他们自己的一个奥运之梦。这群残疾运动员们为了追光逐梦而艰辛付出的一个个珍贵瞬间,被偶然发现他们的半岛都市报摄影记者何毅一直跟踪记录下来,获得了2021年世界媒体峰会全球新闻奖冰雪运动摄影大赛故事组图一等奖。
日前,《中国报道》记者走近中国残疾人冰球队,近距离感受他们的故事。
冰球运动被称为世界上对抗最激烈、攻防转换节奏最快的集体球类项目,对体力要求非常高,而残疾人冰球(又称冰橇冰球)尤甚,也因为如此,它也成为冬残奥会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
与健全人的冰球规则类似,残疾人冰球比赛同样允许合理冲撞,运动员可以用肩、胸、臀冲撞对方控球运动员,一场冰球相当于一场“肉搏战”,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体能要求非常高。
基本都是下半身残疾的运动员坐在底部是冰刀的特制冰橇上,利用带齿牙的冰球杆触地移动,寻找合适的位置挥动球杆击球,队员间需要默契配合,尽量多地将冰球传射进对方球门和阻止对方传球和射门。这项运动攻防转换速度极快,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上肢力量、平衡能力以及动作灵活性,以实现“人橇一体”。
诞生于1960年的残疾人冰球运动,直到1994年才在冬残奥会上亮相,在中国开展的时间更晚,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第24届冬奥会和第13届冬残奥会之后才开始起步。在全国范围内,山东是较早开展这个项目的省份,青岛还与中国残联签订了发展残奥冰球项目协议,共建国家残奥冰球队,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为外人所知。
何毅是一位有着20年从业经历的资深摄影记者,在2018年5月一次户外跑步锻炼时,意外发现一群身穿运动服的残疾青年每天都在青岛市国信体育中心集体进出,他们虽然下肢残疾,但是上肢肌肉发达,非常引人注目。经过聊天才知道,这些队员是刚刚组建不久的中国残奥冰球集训队,他们都是从山东、河北等省队选拔出来的精英队员,在青岛国信体育中心冰球场进行集训和选拔,他们中的佼佼者将代表中国参加2022年冬残奥会冰球比赛。
何毅当即就萌生了采访的念头,通过与残联部门多次沟通,他第一次来到冰场。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他还是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到了:十几部钢架冰橇在冰面上飞驰,队员们用绑带把自己绑在特制雪橇上来回奔袭,发生碰撞往往连人带冰橇摔出几米远,翻滚中的他们用手中的球杆撑地艰难爬起来继续前行,一次次摔倒在冰上一次次再爬起来,冰场旁边摆放着他们的轮椅和假肢……
“命运曾经给他们关上了一扇窗,现在又给他们打开了冰球这扇窗子。”何毅被队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从2018年5月份开始拍摄这一群体一直到今年在北京封闭集训,留下了大量珍贵而精彩的画面。
在这数年漫长的时间里,中国残奥冰球集训队员们始终保持高强度训练,每天酒店和训练场馆两点一线,一般一天两练,每次一个半小时,上下午各一次。
尽管每天训练都需要戴头盔、护颈和护胸,但由于速度快,场上的球员常常会摔得鼻青脸肿,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甚至摔成骨裂骨折,同时还经常会被其他人的球杆打伤;因为冰球训练强度非常大,每次他们都几乎累到虚脱,一场训练下来,在冰冷赛场上的他们内衣总是湿透的。
队员自身都是残疾人,生活自然比健全人多了很多艰辛,而且很多已经是拖家带口,为了生存,他们“转行”冰球以前从事的工作五花八门,有修理假肢的、有卖彩票的、有打零工做小买卖的,还有做视频剪辑的,不少以前都还练过田径、自行车、跆拳道、射箭等各种残疾体育竞技项目,但自从练上冰球后,他们很快就爱上这项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克服了长期封闭、远离亲人、缺乏赛事、收入微薄的困难,就是为了圆一个奥运梦。
2021 年6 月7 日,残运会在青岛举行,山东队对阵黑龙江队进行场上激烈比拼。 摄影/ 何毅
2021 年7 月10 日,队员们训练结束后,在更衣室内开心交流。 摄影/ 何毅
从山东队队长到国家队队长,来自山东平度农村的崔玉涛今年已经36岁,作为进攻“尖刀”前锋的他,不知道这些年受了多少伤、吃了多少苦,为了追逐梦想一直坚持到今天;31岁的徐金强来自山东济宁,练过射箭和赛艇的他放弃了原来做新媒体每月近万元的收入投身到冰球事业中,无怨无悔;20岁的汪之栋加入队伍时只有15岁,当时是全队最小的队员,身材高大、速度快、带球稳的他司职中锋,是最主要的进球手;已经38岁的于静是队里唯一的女队员,她曾从事过击剑、坐式排球、轮椅篮球等4个残疾人运动项目,参赛经验丰富,但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冬残奥运会……
正是因为中国拿到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办权,他们才有幸作为成为中国最早进入这一项目的残疾人运动员,也正是有他们的不懈努力,中国残疾人冰球运动从零起步却进步速度惊人,目前已经成为准一流国际强队。
2018年韩国平昌冬残奥会上,中国轮椅冰壶队夺得金牌,这极大鼓舞了冰球队的运动员们,运动员们经常互相鼓励的一句话是,“别的项目练多少年都摸不着奥运会的边儿,我们练了5年就要去打奥运会比赛了,命运给了我们这样的幸运,不拼能行吗?”
2018年11月,在世界残疾人冰球(C组)锦标赛上,中国队分别击败澳大利亚队和芬兰队,获得该组别的冠军,并升入B组;2021年9月在瑞典举办的残疾人冰球世界锦标赛上,中国队又以B组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拿到冬残奥会冰球比赛的“入场券”。
2021年7月12日,中国冬残奥冰球队员收拾好行囊离开训练生活了4年的青岛,开启了北京冬奥之旅。目前这支国家集训队运动员共23人,平均年龄25岁左右。
曾带领俄罗斯国家残疾人冰球队获得2014年索契冬残奥会银牌的俄罗斯籍教练尼古拉目前是这支中国队的主教练,带队4年来,他已带领中国国家残奥冰球队参加了多场国际比赛。
据中国残奥冰球队副领队王建斌介绍,尼古拉有着丰富的带训经验,冰球比赛运动员需要大量高水平赛事维持竞技状态,但由于疫情影响,中国队只能以赛代练备战冬残奥。针对年轻的中国队的赛事经验缺乏的问题,目前,尼古拉主要进行大量模拟比赛训练,并强化队员体能和战术,同时还会认真观看学习和分析国际强队的比赛視频,了解对方的优势和短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对于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中国残奥冰球队的目标,王建斌信心十足,他对记者分析说,与欧美运动员相比,中国运动员虽然在身材上处于劣势,但优势在于“小快灵”,快攻和盘带会更灵活。
“在家门口比赛,保六争三的目标很有希望,和俄罗斯、美国等强队也可以一拼。我们中国运动员团结一致、敢抢敢拼的强大精神,就是奥运精神的最好体现。”王建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