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的心理测试,到底该不该相信
2022-01-26安心
安心
“这个月我要走运啦!”马轩一脸开心地向同学们炫耀着。
“又哪里看来的歪门邪道?”同桌高宇不以为然。
马轩正色道:“真的,我昨天晚上在手机上做的心理测试,都说特别准!”
王帅凑过去:“马大师,也给我测测呗?”
打开手机,我们会发现网络上到处可见“测测你有几重人格”“你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人”之类的心理测试,这些五花八门的测试总是吸引着好奇心强的我们,但它们真的可信吗?
网络心理测试VS科学心理测试
“看电影测你的性格”“超准测试测你的发财指数”“一幅图测试你的情商”,这些标题是不是很吸引你去点击呢?
其实,网络上的心理测试更像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游戏,目的是吸引大家的关注,获得高点击率。这些测试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是由于人们的好奇心和想了解自我的心态。而科学的心理测试在研究领域被称为心理测量,要通过专业人员设置经过反复测试实验并被证明是科学有效的量表,再进行人工测量来了解被测对象的相关情况。科学的心理测试具有比较强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如用来作为临床上诊断以及治疗精神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对自我认知具有科学客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心理测试,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然,一些经典的科学心理测试现如今也被搬上了网络。如人格类测试:卡特尔的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艾森克EPQ人格测定量表……但我们的人格基本到18岁才会趋于稳定,所以建议18岁之后再测量。
智力测试:
韦氏智力测验、瑞文智力测验等。智力和遗传、环境、教养及最近的状态都有关系,因此能够客观看待智力测试的结果很重要,同时我们要坚信努力比智力重要得多。
心理状态类:
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测试能够体现情绪状态,但是千万不要凭着测试结果就说自己是“焦虑症”“抑郁症”,是否患有焦虑症、抑郁症需要精神科医生作出诊断。去看精神科医生的时候,医生可能也会让我们做一些量表,和自己在家做测试不同的是,医生会结合具体情况和量表测试结果,进一步评估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作出最后诊断。
网络上的心理测试软件绝大部分都不是研究机构和单位的专业网站发布的,最关键的是,测试结果需要专业人员分析解释,所以要在网上完成一项科学的心理测量是不容易的。
想要做科学的心理测试的话,建议前往专业的心理机构,这样出来的结果也可以有专业人员帮助作出综合的评估,而不是陷入“断章取义”的陷阱里,给自己徒增困扰。
网测既然不科学,为什么我们深信不疑
一、巴纳姆效应
我说我能读懂你,你信吗?看看以下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不是你。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表面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很准对吧?不过我要告诉你的是,并不是我懂你,以上这段文字是20世纪40年代一位名为伯特伦·弗瑞尔的教授从星座书上随手抄下来的。在课上,弗瑞尔教授先让学生完成一份性格测试,并向他们反馈“测试结果”,当然,不是真正的结果,而是以上这段文字,有趣的是87%的学生都认为这个性格测试非常准。
后来,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这个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即:人们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觉得特别适合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人们仍然认为这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二、共时性与选择性关注
当测试结果碰巧成真了,会让我们对这个心理测试深信不疑。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个巧合加上我们自己心理暗示的不断强化,无非是共时性与选择性关注共同合作的产物。“共时性”的概念最初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可以简单说成“有意义的巧合”。我们的大脑不可能关注身边所有的事物,它喜欢关注那些它感兴趣的东西。大脑自动设置了优先级,让它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进入关注区,于是你会不断发现心理测试的话成为现实,更加认定测试结果是准确的。其实只是我们关注到了这些,忽略了其他罢了。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
亦称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很多当下所得其实是过去的“期待”而产生的结果。简言之,就是对期望的心理暗示可以促使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发生同向改变,进而使该期望得以实现。所以,一遍遍地关注,可能自己也就成了这样的人,于是你更加相信心理测试的结果,而并非一开始你就是这样的人。
来吧,一起造就自己
现在我们知道了其实不是因为这些心理测试本身很准,而是我们的心理机制让我们选择相信它们,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强大力量。消极的暗示能扰乱人的情绪、行为,甚至干扰人体生理机能,而积极的暗示能起到增进和改善的作用。我们何不好好利用这一点呢?
首先,要提醒自己切不可花过多时间沉迷于虚幻的心理测试中,用虚假的幻象来逃避现实,要明白造就自我的核心是行动。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心理测试结果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并且将其摘录出来,作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告诉自己,我是拥有这些美好品质的人,不断强化。
目标+行动,我们必定会逐渐接近那个更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