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闭症儿童教育精准服务的实践探索

2022-01-25朱振云杜媛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精准服务自闭症教育

朱振云 杜媛

【摘   要】为了化解近年来北京市自闭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参与不足”以及可获得的“外部支持不够”等问题,2017年北京市启动市级示范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建设项目,通过“三个统筹”和“三个模式”实现市级示范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服务规范化途径。由此推动市级自闭症儿童教育优质资源的精准供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关键词】精准服务;优质资源;自闭症;教育

自闭症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发展性障碍,近年来在我国的诊出率呈上升态势。如何让每一名自闭症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直都是自闭症学生家长的期望,也是教育领域最为困扰、最需支持、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当前,北京市70%以上的特殊需要学生就读于普通学校,其中包括自闭症学生980余名,广泛分布在全市16个区的近500所中小学校中。随着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区域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支持服务已不能充分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教育需要。因此,学校亟须从提供支持服务转化为进行穿越多种边界的精准高效教育供给。为实现满足自闭症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特殊需求的目标,逐步消解当前自闭症学生融合教育中“参与不足”与可获得的“外部支持不够”带来的矛盾与压力,让自闭症学生无论在哪所学校均能享受优质资源,针对自闭症学生的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当前,国内对区域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的关注较多,但对针对自闭症障碍类型的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讨偏少。为此,本文通过北京市市级示范性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以下简称自闭症基地)建设与运行的实践探索,通过“三个统筹与三个模式”阐述基地建设与服务规范化的经验及服务成果。

一、自闭症基地建设的“三个统筹”

(一)精准投放资源,统筹全市自闭症基地布局

2017年,北京市以问题为导向,在原有校—学区—区—市四级融合教育专业支持系统(以下简称四级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增设自闭症基地,在三城一区等重点发展地区、自闭症谱系儿童高发地区,依托区特殊教育学校、区特教中心或有条件的普通学校,设计建设了14个自闭症基地,同时下发了指导性建设方案,为这些自闭症基地提供了经费、建设标准、人员结构、专业队伍建设等制度保障。

(二)明确职能定位,统筹建立自闭症基地服务规范

北京市自闭症基地在服务开展上处于“零起点”“碎片化”的基础,即建设自闭症基地的单位仅有对校内自闭症学生支持服务的经验,没有作为服务于全市自闭症学生的新服务角色的经历。因此,根据自闭症学生、家长及其所在学校和教师的现实需求,北京市结合原有四级支持系统的职能,从专业服务、宣传和推介、基地自身建设三个方面规定了自闭症基地的8项主要职能,27条管理细则和27条评估验收标准,为自闭症基地建设提供了日常管理依据和规范化服务的保障标准(如图1)。

(三)加强市级研究,统筹建立自闭症基地研究团队

2018年,北京市以自闭症基地专业人员为主,兼顾特教中心、特教学校、学区教育资源中心和学校资源教室,面向全市遴选教研员,正式成立首个市级自闭症教育教研组(以下简称市级教研组)。在北京市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带领下,市级教研组针对自闭症基地的建设阶段开展了建立与运行规范化、个案服务规范化的专题研究,为自闭症基地的长效运转提供了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支撑。

二、自闭症基地服务规范化的“三个模式”

(一)创新自闭症基地服务开展模式

1.建立市区两级接案响应机制,集成跨区域的市级支持服务系统和协同服务模式

自闭症基地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向普通学校提供对口支持服务的流程,即基于自闭症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由学校和家长共同申请、市或区特教中心审核适配、自闭症基地接案服务的指导性流程。市级教研组引导各区分析区级特殊教育资源,调整四级支持系统职能,转介条件和流程,形成了市区两级接案响应机制。这一做法创新了自闭症基地这一新兴服务与原有四级支持系统的协同服务模式,集成了跨区域的市级支持服务系统。

2.规范必选与自选服务清单,形成提高底线与培育特色协同发力的教育治理过程

北京市自閉症基地探索和总结出“15+N”的基础必做与创新自选项目相结合的服务路径,15项基础必做项目能够保障自闭症基地全面履行服务职能,促进全市各区融合教育支持服务的优质均衡发展;N项创新自选项目提供特色发展思路,挖掘自闭症基地建设单位及所在区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的优势,培育高水平引领和辐射全市的特色服务资源。整体发展与区域优势双管齐下,创设底线与培育特色协同发力的优质均衡教育治理格局。

(二)形成精准响应普通学校需求的个案支持服务模式

1.研制个案服务流程与服务手册,快速响应普通学校需求

根据需求的急迫程度,自闭症基地为普通学校服务的个案服务流程可分为日常响应和应急响应两种:日常响应包括“接案—确认需求—个案评估—制订方案—执行方案—评估反馈”六个步骤;应急响应针对自闭症学生融合教育中具有破坏或伤害性风险的情形,本着就近就便原则,在接案后进行现场干预,干预后解除或降低风险的转入日常响应流程,干预无效的向市级教研组发起支持服务申请,市级教研组统筹全市资源,为其提供应急支持。与两种响应流程对应的是《个案支持服务手册》和“应急事件表”。

2.总结个案服务形式,多元满足自闭症学生需求

自闭症基地在实践中发展出了面向自闭症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两类四种服务方式,即从提供服务主体角度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两种服务方式,从服务场景角度分为集体中提供支持和抽离支持两种服务方式。直接服务指的是自闭症基地专业人员直接服务于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间接服务指的是自闭症基地引入相关资源,间接服务于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集体中支持指的是自闭症基地专业人员入校入班,在集体中为学生、教师和陪读人员提供支持和指导,抽离支持指的是为自闭症学生、家长、教师单独提供训练和指导。

3.研发和筛选评估工具,准确把握自闭症学生的教育起点

自闭症基地开发和选编了特殊需求初筛表及评估工具包,主要包括能力发展评估和学科发展评估两个部分。在能力发展方面,主要从感官功能、认知、沟通、社交以及生活自理等方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在学科发展方面,主要聚焦学业表现和学业水平,帮助教师明确自闭症儿童个性化的发展和教育需求。

4.构建个性化课程方案,促进自闭症学生发展

自闭症基地构建了课程本位的教学调整与基于个体发展的个性化课程相结合的自闭症学生课程建设框架,而后基于教育需求评估,为每名自闭症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即一方面根据自闭症学生在融合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和效果,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进行相应调整;另一方面针对影响自闭症学生参与融合课堂的障碍进行干预与支持,如学业能力提升与学业补救、社交与沟通训练、动作和运动发展等。

(三)提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市级教研员的培养模式

1.定制化成长任务,促进新手教研员和资深教研员同步发展

市级教研组是自闭症基地发展的核心力量,通过分析组内教研员的工作经历、岗位任务和专业储备、研究成果等,可将教研员分为新手教研员和资深教研员。其中,新手教研员承担组织教研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任务,资深教研员承担主题或系列专题讲座、策划教研活动、承担课题研究的任务。自闭症基地通过自主选择和组内推荐的方式确定不同层次教研员的成长任务。

2.以个案支持服务为中心,形成不同场景的专业合作方式

市级教研员岗位和专业背景结构与普通教育教研组的单一学科或相同学段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跨专业、跨岗位、跨学科、跨学段的教研员团队既为研究带来了挑战,也为以个案支持服务为中心的研究带来了突破边界的多维度服务视角。市级教研组采用不同场景的专题研究和资源协调双线协作的合作模式,即以自闭症学生在融合教育中的需求为场景,确定研究专题,由与该场景相关的教研员作为研究专题的主持人,区特教中心、自闭症基地的教研员则负责统筹协调不同专业的教研员共同研究,同时开展相关服务。不同场景的专题研究和资源协调双线协作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利于教研员的合作研究,使更多优秀教师有了参与市级教研活动的平台,使服务专业人才库得以建构,更为教研员组织本区个案服务工作提供了范例。

三、自闭症基地的服务成果与反思

(一)自闭症学生融合教育质量获得显著提升

经过实践,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由2016年的99.1%提高至2019年的99.9%以上,包括自闭症学生在内的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比例达到70%以上,较201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学生能够就读于普通学校。同时,自闭症学生在学业参与和社会参与方面的进步十分明显。2021年4月调查显示,包括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特殊学生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在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学校的喜爱程度以及对班级的喜爱程度等方面的得分均较高。80%以上的自闭症学生的家长普遍反映,经过自闭症基地和学校的专业合作支持,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不良情绪得到缓解,问题行为发作频率有所降低。

(二)自闭症基地专业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升迅速

与2018年建立之初相比,14个市级示范性自闭症教育基地在2020年服务的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和家长人数均显著增长。依托全市特殊教育发展联盟,通过联合教研、校际业务交流、专业人员跨区指导等方式,自闭症基地加强较发达区和欠发达区之间的联动,切实发挥市级示范引领作用,获得了自闭症儿童所在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如表1)。

(三)自闭症基地引领作用发挥充分

自闭症基地建设与服务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自闭症教育基地评估報告、特殊儿童“一人一案”网络化建设方案等先后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残联采纳,具有重要的政策影响。各自闭症教育基地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10余个省份的教师300余人次,并为西藏、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地提供专业支持,以“首善标准”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总体而言,“三个统筹”“三个模式”自闭症基地建设与服务的规范化建设是融合教育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也是不断迭代改进的系统化工程。基于问题导向的统筹布局和规定职能奠定了自闭症基地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市区两级接案响应机制和服务清单构建了全市自闭症基地高位均衡发展的格局;个案服务流程、服务形式、评估工具与课程建设优化了自闭症基地服务品质;市级教研组是自闭症基地从无到有的建设者,是自闭症基地服务从有到优的推动者,保障了自闭症学生学有所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颖,王善峰,杜媛,等.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的融合教育专业支持系统探究: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20(7):24-30.

[2]王善峰,孙颖.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径:以北京市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21(9):66-68.

[3]杜媛,孙颖.普通学校教师融合教育专业素养提升路径的分析及启示[J].残疾人研究,2019(3):71-79.

[4]陈瑛华.普通中小学校教师如何支持特殊需要儿童[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6):52-54.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100045)

猜你喜欢

精准服务自闭症教育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被忽略的1000万自闭人士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精准服务”破解养老难题
精准发力人才培养服务县域跨境电商
谈文化馆“精准服务”在推进全民艺术普及中的作用
图书馆精准服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