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荟”:为教师高质量的专业成长赋能
2022-01-25缪华良陈清梅
缪华良 陈清梅
【摘 要】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课例研究是校本研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例荟”校本研修平台是一种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并由“选题选课—磨课互助—上课展示—互动评课—课例报告—课例演讲”六个步骤构成的闭环研修机制。该机制采用混融式研修方式展开活动,关注教师教学主张的凝练与物化,为教师高质量的专业成长赋能。
【关键词】校本研修;课例荟;混融;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逐渐呈现制度化、学分化、常态化的趋势。该研修方式在中小学教师“每5年360学时”的继续教育要求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随着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校本研修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研修活动中如何获得专业学习的效能感和团队归属感,研修活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等等。基于课例研究的校本研修在教师的合作性学习、集体性学习、循证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可以为校本研修带来新的活力和生长点。为此,学校锚定课例研究,创生“课例荟”校本研修平台,通过持续实践,走出了一条赋能教师高质量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目标探寻:提升教师专业幸福力的创新载体
学校把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载体确立为课例研修,用“课例荟”的形式加以命名。“荟”本意为草木繁盛,寓意为美好事物的汇集。“课例荟”意指具备多重实践价值的课例研究综合平台,它既是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经典课例的资源库,也是不同学科、不同地域教师以课“荟”友的载体,更是促进教师混融研修的成长共同体。“课例荟”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幸福力,为教师高质量的专业成长赋能。
基层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普遍重视,也有很多长期坚持且富有成效的做法。譬如,坚持课堂研磨,提供展示平台,让一些年轻教师承担公开课的教学;结合“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纪念日等开展青年教师的赛课、教师基本功比武活动;等等。但这些做法坚持多年后,却会发现,多数学校的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并没有提升到预想的水平,教师的教学主张或教学思想缺少系统性的提炼和建构。有些教师虽然在多次的公开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执教力,但对于理性而有系统的教学主张,仍是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这种教师专业成长“两张皮”的现象让许多校长苦恼不已。
为避免以上问题,在长时间的深入调研和规划后,学校决定改变原有的校本研修方式,并逐渐确立了以提升教师专业幸福力为目标,以课例研修为基本方式,辅之以新型自媒体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融的研修方式。“课例荟”实践应运而生。
二、路径设计:构建教师混融式研修的成长平台
(一)利用教学课例,展开教师专业研修
若说医生的功夫表现在手术台上,那么教师的功夫就表现在课堂中。能上好每一堂家常课,就是教师有真功夫的体现。基于教学课例的校本研修,指向每节课课前、课中、课后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员、执教者、学生以及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等。一线教师从事的研究大体以行动研究为主,常见的方式有写教学札记、做案例研究、写教学叙事、写课后记等。然而,单独的教学反思容易导致教师的思考碎片化,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虽可以抓住课堂中的某一个教学事件展开,有真实细腻的优点,但常常缺少完整的课堂呈现。而教学课例研究具有较高专业性要求,又贴近教师教学实际,便于教师操作,是有效的研究方式。也就是说,对课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度探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采用混融式研修,放大多维支持力量
学校的校本研修采用混融式研修路径,旨在打破学科壁垒,打破时空界限,打破学校、地区视域,汇集更多人的教育智慧。所谓混合,包括研修方式混合、研修内容混合两方面。学校自2017年就开始探索线上直播上课、评课,线上线下同步交流展示的研讨模式,這就是研修方式的混合。研修内容混合指的是跨越学科界限、学校界限展开研修活动。教师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研磨精品课例,思考如何将不同的学科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进行有机整合,开辟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三)凝练教师教学主张,实施课例表达训练
教学课例是开展校本研修的载体,如果没有实质的内容做支撑,这个载体就是苍白无力的。“课例荟”研修项目是在省规划课题“高质量视域下优化小学教学要素的实践研究”的引领下,着力从内容、方式、媒介、评价四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突破,采用“组块统合、有声思维、跨界混融、素养学评”等基本策略展开的。不同学科的课例研究共同聚焦课堂教学要素的优化。教师通过撰写课例,撰写分析报告和利用类似TED演讲的形式进行优秀课例分享,凝练课例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主张。学校借助研修活动,能够不断促进教师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改变一线教师重教学技能、轻教学思想的现状。
三、实施样态:系统推进从机制确立到文化创生的研修过程
课例研修方式需系统建构。为推动“课例荟”研修活动的开展,学校确立了四项具体实施策略,建构“课例荟”校本化实施样态。
(一)六步闭环,逐步生成“课例荟”研修运行机制
经过各学科教研组多年的共同探索,“课例荟”研修逐步形成了“选题选课—磨课互助—上课展示—互动评课—课例报告—课例演讲”的六步闭环机制。
“磨课互助—上课展示—互动评课”是绝大部分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必有环节,“课例荟”研修在其前后添加了三个步骤。如第一步“选题选课”,学校一般都安排在每学期期末的最后一天邀请专家、教研员等对下学期课例研究的方向进行把脉、定调。然后在下一学期开学初的时候请教师大致确定研究的具体课例,再利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团队磨课、上课展示、互动评课。“课例报告”“课例演讲”这两个步骤对整个课例研修过程是否能够形成“闭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到期末阶段,教师按照规定格式撰写课例报告,学校组织学术委员会对其进行评比,评出优秀课例报告。最后通过遴选准备,请部分优秀课例的获奖教师在全校培训会上进行课例演讲。六步闭环课例研修机制中的每一环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环环相扣,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课例研修过程。
(二)线上线下相融,通过课例节开展混融式研修活动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促使人们进行新的思考。如何做到停课不停研,创新与变革教师的研训方式成为了一个新课题。2020年3月,学校借助某教育直播平台,举办了首届线上课例节音乐学科专场活动,当天在线参与活动的教师达3万多人次。首场线上课例研讨活动的成功举办,让教师受到极大的鼓舞。至此以后,学校以三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开展课例节活动,每个学期由三个学科的教研组进行专场展示,各教研组轮值开展展示活动。这种线上线下混融式的研修方式使学校数十位中青年教师受到了极大的锻炼,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学校课例研究的学术氛围也日趋浓厚。
(三)量表迭代,改进课例研修诊断工具
以往的课例研究存在一个缺点,即缺乏一个具象化的、可操作的研究指向,导致教学设计、听课评课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对此,学校通过建立评课量表,提升教师课例研究的方向性。2017年至今,学校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量表进行了三次大的重整迭代,体现了学校对课堂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基于工具量表开展课例研修,能使研修目标指向更明晰。
(四)成果物化,建设研修进阶的共享文化
学校倡导“读写人生”这一教师专业发展文化,重视成果的物化。从一课研究到一类课研究,再到一种课型的研究,是一个教师走向专业的必经之路。学校在课例研究方面杜绝阁楼高置式或小范围分享式的成果物化方式,而是采用汇编和推广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成果的效应和价值,让受益面尽可能宽广。
此外,学校还定期汇编课例集。在研究初期,教师需要遵循统一的体例进行课例撰写。学校根据课例研究主题,定期收录教师的课例、课题、论文等研究成果,将其编辑成册。
推广指的是用微信公众号向受众推广课例。除常规公众号外,学校还建立了“课例荟”学术公众号,由专家智库高位引领,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管理运作,由信息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让课例研修成果有了展示共享的平台。公众号会定期上传教师在研修活动中的教学设计、课例报告、课堂实录、教学片段微格研究等内容,供同行学习参考。
四、后续展望:打造走向实证研究的专业高地
“课例荟”研修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内容。后续学校的“课例荟”研修将着力在两个方向上推进。
首先,课例需要走向學生的行为分析,同时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当前,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课例荟”校本研修将以此为方向,更加聚焦课堂中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学校的后继课例研究主题将为学而设,以“组块统合”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为学而教,以“有声思维”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为学而融,以“跨界混融”实现教学媒介的优化;为学而评,以“素养学评”实现教学评价的优化,由此逐步营造自由创造、自信展示、自主选择、自省完善的课堂文化。
其次,课例研修将更加关注“循证”。“循证”本是医学界的常用语,迁移到教育领域,“循证教育”指的是透过学生的现实表现,探寻其产生的原因。教育“循证”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反复检验从而得到结论的过程,课例研修教学行动需要专业的工具与技术支持,通过多种渠道找到证据。如课前、课后进行的问卷调查,听课前后做的学生访谈,通过各种量表进行的诊断分析,针对某类学生个案的持续跟进和关注,运用视频或课堂实录进行的案例分析等都是“循证”可以借助的手段。
小学校,大情怀。基于课例驱动的教师混融式研修使学校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辐射面不断扩大,教师执教力显著提升。以“课例荟”为平台,学校将继续通过线上线下各项活动联结起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共同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小学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