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立法、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
2022-01-25吴良海刘琼霞胡芳芳
吴良海,刘琼霞,胡芳芳
(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人们在肯定企业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希望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是社会责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公益性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主要方式[1]。企业捐赠对改善社会公共关系、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焕发我国慈善事业的活力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2]。据《中国慈善发展报告》显示,90%以上的企业或多或少地参与过捐赠活动。2008 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使灾区蒙受巨大损失,我国企业第一时间加入慈善队伍,成为捐赠的主力军,为灾后重建贡献了重要力量,彰显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有些企业甚至进行“倾囊而出”的捐赠。如2008年汶川地震,蒙牛、李宁、安踏、加多宝、台塑集团等企业的捐赠额均超过千万元,加多宝和台塑集团的赈灾款更是高达1亿元。以赢利为主的企业因何慷慨解囊,积极参与捐赠活动?公益性捐赠究竟能给企业带来怎样的价值回报?这是企业经营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公益性捐赠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为社会责任的直接表现形式,企业的公益性捐赠行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税收激励政策是其中重要的一点。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抵扣政策进行了两项大幅度调整:将抵税基数由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利润总额;将抵税幅度由3%提高至12%。这两方面的调整均扩大了企业捐赠可享受的税收优惠范围,有利于调动那些存在合理抵税动机的企业参与捐赠活动、践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2008 年企业所得税税法推行后,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能否进一步实现绩效水平的提升?鉴于此,以我国2005—2018年间沪深A股所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象,实证研究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采用双重差分法从制度层面出发,实证检验新企业所得税税法的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效果。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3],如环境不确定性[4]、企业区分度[5]、公司名誉[6]等,大部分学者支持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沈健等[7]认为,公益性捐赠能够给企业带来声誉资本、人力资本等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能够给股东带来一定的安全感,有助于增加股东的财富。Porter等[8]结合“战略慈善”理论分析企业的捐赠行为,结果发现:公益性捐赠能够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环境,为企业赢得财务效益和社会福利。钱丽华等[9]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公益性捐赠可通过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来正向影响企业绩效,且在成熟和高可见性的企业中这种正向影响更显著。
战略慈善理论认为,公益性捐赠等慈善行为是企业改善自身经营环境、践行社会责任的积极行为,这种行为能够将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责任目标相联,进而可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尽管从表面看,公益性捐赠非但没有给企业带来任何明确的、具体的物质回报,反而转移了企业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但是企业会在无形中收获声誉资本、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商业竞争环境的改善等重要战略资产[10],这些战略资产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因此,依据战略慈善理论,公益性捐赠是企业获得社会声誉、增加销售收入、提高竞争优势的一种发展战略,最终旨在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进行公益性捐赠能够向市场传递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信号,有利于在员工、消费者、供应商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心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形象,改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市场关注度与品牌竞争力。卢正文等[11]指出,公益性捐赠能够获得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并获得他们的支持,消除对企业不利的影响,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资本。当员工获悉企业参与捐赠活动后会对所服务企业的价值观产生全新认知,企业强烈的家国情怀将会增加员工的自豪感与忠诚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由此带来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利润回报的增加。Daniel等[12]通过对eBay 网不同企业同类产品的销售额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消费者更热衷于购买参与过公益性捐赠企业销售的产品。卢正文等[13]实证研究发现,公益性捐赠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销售增长率。供应商会认为主动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企业往往拥有健康的财务环境和良好的商业信誉,更倾向于与该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联盟。可以认为:公益性捐赠有利于稳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共赢关系;投资者会根据企业的公益性捐赠额来评判其财务状况是否健康良好,他们会认为有能力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企业财务状况更佳,投资该企业获得可观收益的可能性更大[14]。李维安等[15]认为,公益性捐赠可提升企业融资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绩效增长。综合以上分析,公益性捐赠是企业增加销售额、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经营业绩的一种重要方式。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公益性捐赠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绩效。
我国关于企业公益性捐赠的所得税政策,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变迁历程:1)20世纪80年代至1993年。这一阶段我国的捐赠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外国企业而言,如1982年出台的《外国企业所得税法施行细则》中规定,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全额作为成本、费用税前列支。对于国内企业,鉴于当时的发展水平有限,并没有出台相应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2)1993 年至2007 年。1993 年12 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允许税前扣除,这是我国首次对国内企业公益性捐赠可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做出的明文规定。3) 2007 年至今。这一阶段国内企业的捐赠所得税政策呈现出统一性的特点,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的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比例统一扩大到12%,抵扣基数统一调整为利润总额,该项政策于2008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行;2017 年2 月,企业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修正草案在现行企业所得税税法的基础上新增了一项优惠条款“企业捐赠额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结转以后3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结转扣除”。2007 年以来,我国关于慈善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两次调整,意在调动企业参与公益性活动、回报社会的积极性,也反映了国家在不断完善公益性捐赠的法律法规,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制度基础。
2008年我国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扩大了企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比例。根据黄靖[16]定义的捐赠价格P=1-μt(P为价格,u为可扣除比例,t为企业所得税率),当企业所得税税率不变时,税前扣除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单位公益性捐赠的净价格,这有利于促使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积极进行捐赠。此外,税前扣除比例的加大还能够减少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为企业合理避税提供了一种思路。陈冬等[17]认为,大部分企业会将承担的纳税义务视作一项重要支出,视作减少企业利润的因素。应纳税款的减少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降成本提利润的经营目标,增加企业收益。从微观层面看,企业捐赠是微观经济主体在资源配置方面做出的战略选择,在捐赠决策做出之前,企业会评估捐赠能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合理安排捐赠支出。王硕[18]认为,调整的税收政策通过影响企业捐赠来影响企业利润最大化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实现。根据经济人假设,公益性捐赠这一社会责任投资行为是企业实现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目标的一种手段,而税收优惠力度的增加会对捐赠和企业经济目标实现的关系产生积极的传递影响。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假设2:2008年捐赠所得税政策修订后,企业的绩效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将2005—2018 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初始样本。选择2005 年作为起始年份的原因是上市公司的捐赠额是从2003年开始披露,前两年进行捐赠披露的公司极少。借鉴相关文献,剔除金融保险业公司、控制变量数据缺失的公司、ST 及PT 公司和退市公司、利润总额为负和所得税费用为0 的公司,最终得到24 963个有效样本,处理组样本2 895个,对照组样本22 068个。为控制离群值对回归结果的干预与影响,对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数处进行缩尾处理。样本中的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为Excel2010和Stata13。
2.2 变量定义及度量
2.2.1 被解释变量
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一般为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财务类指标主要有总资产报酬率(R)、每股收益(E)等,市场绩效指标一般采用托宾Q(Q)。财务类指标中每股收益(E)综合考虑了企业经营成果、盈利能力和财务风险,是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的重要指标。因此,文中将每股收益作为衡量企业财务绩效的指标、托宾Q 作为衡量企业市场绩效的指标。
2.2.2 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为企业的公益性捐赠支出(D)。借鉴相关文献,将企业捐赠数额取自然对数作为公益性捐赠的衡量指标,若捐赠额为0或未披露,则以1取自然对数。其中,捐赠数据是通过社会责任库“捐赠支出”收集而来的。为研究受所得税改革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是否显著提高,文中将样本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是受到政策干预的企业,对照组是没有受到政策干预的企业。同时设置Tr和Po两个哑变量。Tr为处理组虚拟变量,若企业参与捐赠,则Tr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Po为时间虚拟变量,主检验中,若时间为2008—2016年,则Po取值为1;若为2005—2008年,则Po取值为0。进一步检验中,若时间为2017—2018年,则Po取值为1;若为2015—2016年,则Po取值为0。同时,生成Tr和Po的交乘项Tr×Po,作为政策实施的净效应。
2.2.3 控制变量
企业绩效会受到企业规模、负债水平、成长性等多方面的影响。本着研究的客观性与严谨性原则,参考袁放建等[19]、周晓剑等[20]的研究,选取企业规模(S)、负债水平(L)等16 个控制变量,此外对企业所在的年份和行业进行控制,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Tab.1 Variable definition
2.3 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及变量定义,构建模型1 检验公益性捐赠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构建模型2 检验公益性捐赠对企业市场绩效的影响,构建模型3检验捐赠税收政策修订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构建模型4检验捐赠税收政策修订与企业市场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具体模型分别如下:
模型中,α1和β1的系数为正,表明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γ1和λ1的系数为正,表明所得税政策的修订能够正向影响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由后面的回归结果得出。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
表2 为模型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每股收益(E)的均值为0.47、标准差为0.61、最小值为-0.31、最大值为30.11,标准差较大意味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差别较大,公司经营获利能力参差不齐;托宾Q(Q)的标准差为5.17,说明样本公司的市场绩效差异较大;捐赠(D)的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4.38、标准差为4.50,说明仍有部分企业未参与捐赠,样本公司的捐赠规模差距较大;其余控制变量显示出较大的标准差,说明样本公司这些变量之间差异较大,控制这些变量是必要的。
表2 描述性统计Tab.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2 回归结果分析
3.2.1 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
借鉴钱丽华等[9]的研究,文中将8 年作为区分初创企业和成熟企业的时间分割点,将成立时间小于或等于8 年的企业划分为初创企业,将成立时间超过8 年的企业划分为成熟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企业公益性捐赠对其绩效水平的影响如表3。
表3 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Tab.3 Regression results of public welfare donation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表3 显示:公益性捐赠(D)与企业财务绩效(E)、市场绩效(Q)之间的回归系数均为0.035,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公益性捐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的获利能力,改善企业绩效,假设1得到验证;相较于初创企业,成熟企业公益性捐赠对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成熟企业成立时间较长,生产经营已达稳定状态,公司治理结构日趋完善,销售额和盈利状况都处于较高水平;在产品成熟、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和同质化的情况下,对于积极进行公益性捐赠的企业,产品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消费者会认为购买公益性捐赠企业的产品相当于间接参与慈善活动,一方面能够获得优质产品,另一方面也能为社会公益性事业贡献力量,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加致使公益性捐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扩大,销售收入进一步增加。
3.2.2 双重差分模型回归结果
表4 为捐赠所得税政策修订对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关系影响的回归结果,所用模型为模型3,4。从表4可看出,与企业财务绩效(E)和市场绩效(Q)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捐赠所得税政策修订后,企业绩效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假设2得到验证。
表4 双重差分模型的回归结果Tab.4 Regression results of 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
2017年我国重新修订了企业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与2016年新颁布的《慈善法》中有关捐赠税收政策实现了有效衔接,较大程度解决了部分大额捐赠支出税前扣除税负较重的问题。为了解捐赠所得税政策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回报,进一步探究2017 年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首先,对处理组虚拟变量Tr和时间虚拟变量Po进行重新定义:若企业捐赠额超过利润总额的12%,则Tr取值为1,否则为0。2017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税法,2018年为税法实施的第二年,为保证税法修订前后时间的一致性,定义时间虚拟变量Po如下:在2017—2018 年,Po取值为1;在2015—2016 年,Po取值为0;同时生成Tr和Po的交乘项Tr×Po,作为政策实施的净效应。其次,对选取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表4回归结果显示,Tr×Po与财务绩效(E)和市场绩效(Q)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 和0.007,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因为2017 年的捐赠所得税政策调整幅度较小,抵扣基数和抵扣税率均没有变化,仅是在2008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允许结转扣除”的条款,这对少部分捐赠规模较大的企业影响较大,对大部分捐赠规模一般的企业影响较小;且2018 年是新的企业所得税税法实施的第二年,政策发挥的效应一般在3年后才会凸显。所以,2017年捐赠所得税政策的修订并没有对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4 稳健性检验
4.1 捐赠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基于面板数据模型
为解决遗漏变量、减少多重共线性等问题,进行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并选用异方差调整的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进行估计。表5的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与主检验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的正确性。
表5 稳健性检验Tab.5 Robust test
4.2 双重差分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
为缓解数据搜集偏差和混杂变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的方法对假设2 进行稳健性检验。先将Tr作为处理变量,仅对共同取值范围内个体进行匹配,选择几率比(p/(1-p))进行匹配;再对匹配上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从表5的回归结果来看,Tr×Po与财务绩效(E)和市场绩效(Q)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在所得税政策修订后参与捐赠的企业,其绩效水平能够显著提高,前文的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
5 结论与启示
以2005—2018 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研究税收立法、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公益性捐赠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企业的捐赠额越多,绩效水平越好;2008年捐赠所得税政策修订后,参与捐赠的企业绩效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相较于处在初创阶段的企业,成熟阶段的企业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的正向关系更显著;2017 年重新修订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能对公益性捐赠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论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尽管从会计的角度来说,公益性捐赠是一项纯粹的“支出”,但是从经济效果来看,公益性捐赠可起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作用,在增加社会福利的同时,帮助企业实现会计业绩和市场市场业绩的提升。这对中国上市公司具有积极的启示,即应转变公益性捐赠是“摊派”的传统认知理念,从战略全局的角度考虑捐赠行为给企业带来的综合收益,而不是仅从财务这一短期的视角来分析捐赠问题。企业应将公益性捐赠纳入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合理规划捐赠活动,强化捐赠的决策管理,选择最有利于提升绩效的捐赠项目,同时根据财务状况合理安排捐赠支出,避免成本支出大于经济收益的负面效应。
2)税收优惠力度的增加能够降低企业的捐赠成本,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这一结论对国内上市公司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可充分利用现行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对应纳税款进行合理筹划,降低自身的税收负担。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遵循经济性和全局性的原则,综合考虑捐赠的纳税成本和纳税收益,准确把握公益性捐赠的抵税范围和抵税规模,合理合法地利用捐赠抵税手段,适度提高捐赠抵税空间,以实现税负降低和收益增加的双赢。
3)对于尚在初创期的企业,从事公益性捐赠活动不能显著提高自身绩效,反而会占用大量宝贵资金。因此,在经营规模尚在扩张、市场份额还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将注意力放在生产经营上,通过提高盈利能力来改善自身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