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了法律支持,立德树人如何树?

2022-01-24卿前进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性道德家庭

卿前进

有人说,缺少德育教育,跟孩子缺爱一样可悲。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人格品性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因为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贝多芬曾经说过,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家庭教育全面纳入法治实施轨道。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意味着父母必须依法对子女进行家庭德育。

那么,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之后,家庭德育应该如何开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充分考虑家庭德育在教育场域和方法上的特殊性,防止家庭德育的异化。

家庭德育应当立足于家庭场域,与家庭生活相结合。父母在和孩子一起生活互动中,凭借其对孩子本能的爱与基本的道德责任意识,与孩子共同创造一种基本的家庭道德生活环境。通过自然而然地对孩子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感化,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形成道德意识。

譬如,在孩子心里不舒服时,父母给予细致的关怀与安慰,让孩子学会关心和爱护他人。一家人共进晚餐时,父母可以通过用餐过程中的各种细节体现出节约粮食、尊重劳動、尊老爱幼等品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德行。

家庭德育需要充分发挥隐性德育的功能,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需要认识到,开展家庭德育,绝非意味着要让家庭中到处充满道德训斥,或者简单粗暴地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样,只会让家庭德育异化,成为冷冰冰的道德宣讲和说教。家庭环境具有生活性和情境性,因此家庭德育不应像学校德育一样,以直接课程作为教育的基本手段,而是要注意家庭文化的营造,充分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比如良好家风的建设,让孩子在一种和谐、安全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实现德行的内化。

家庭德育要高于生活,培养孩子的高尚人格。家庭德育除了要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认知和行动,还应该以培养孩子追求高尚道德生活为目标。单纯依赖亲子情感与责任的家庭德育,只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基础工作。这就要求父母依托更专业的教育学知识,来科学、有效地帮助孩子成长。只有提出更高的道德生活目标,融入教育学的经验与知识,家庭德育才能更高质量地完成。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父母作为家庭德育开展的主体,更应该积极承担家庭德育的义务,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的德性发展。“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和亲子互动模式对孩子早期的品格发展、人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父母作为与孩子接触最为密切的亲人,无论是在生活经验上还是在思想观念上,都对孩子有最深入的影响;另一方面,父母作为成年人,天然具有权威,孩子会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建构自身的道德世界。所以,父母要时刻保持作为教育主体的敏感性,不仅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也要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引导孩子的品德发展。

另外,家庭德育应当以孩子为中心展开。不同年龄阶段、气质和性格的孩子,其道德发展水平和路径存在差异。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当接受适合自身特质的家庭德育。这就要求父母积极主动地认识孩子,深入地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当前所属年龄的道德发展阶段性特点,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进行教育。通过辅助、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的道德建构,在家庭互动中实现德性成长。

总之,家庭教育促进法为家庭德育提供了法律支持,促使父母更好地开展家庭德育。父母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教育责任,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下一代。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德性道德家庭
跟踪导练(五)(2)
家庭“煮”夫
道德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恋练有词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道德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