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科”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2022-01-24巫芯宇
巫芯宇
(西南大学 图书馆,重庆 北碚400715)
当今信息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完成越来越多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急需一种在海量、真假不明的信息中分析、判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1]。我国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20~29岁的网民占比17.8%,该年龄层主要集中于网络的原住民——大学生[2]。就当前而言,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缺乏信息素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学习内容整合到学科知识体系的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有效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要全方位开展全国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培养新型高等教育人才[3]。随着学科建设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大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进行高效学习,将成为高校新型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信息素养教育也将成为我国大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本文探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4],传统学科分类和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的工学、医学、农学和文学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建设便应运而生[5],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合称为“新四科”)建设立足于中国现阶段教育实际和时代发展需要,顺应大数据时代下媒体融合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其主动接纳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只有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打通学科壁垒,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当前,努力构建“三全育人”的教育体系已经成为国内高校的必然选择,因此,高校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同时,应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文献分析及研究思路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信息素养研究相关理论成果较多,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关于信息素养的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也为我国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借鉴。1974年,P.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利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后解决现存问题的一种技能[6]。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与大数据、多种媒介相互融合和渗透,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笔者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通过搜集、分析、运用和评价等方式获取和理解多种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素养实证研究方面,D.Bowden对美国南部100所高校的图书馆员、教育部门管理人员和国际学生调查后提出,培养大学生要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为前提[7];S.Webber和B.Johnston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美国高校新生教育课程的内容和模式,从而探讨提高新生信息素养的途径[8];CD.Howe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系统的课程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9];H.Seamans对新生的信息需求和获取信息来源进行调查[10];D.Mittermeyer对新生进行实证研究,将调查人群分为两类,对其中一类进行简单的信息素养训练,最终比较研究显示,有的放矢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11]。
在提升信息素养路径方面,E.Lindsay认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取决于教师与馆员的通力合作[12],S.Nordlund认为高校教学要对学科信息素养进行分层整合[13],还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员首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在提供咨询服务和策划活动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其次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把图书馆相关资源融合进来,或者专门开设一门图书馆资源指导课程,最后应当建设一支由高校教师和图书馆员组成的专业队伍。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分别以“新四科”“信息素养”“新四科*信息素养”作为检索词对知网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分别检索到相关文献7篇、18 628篇和1篇。由于摘要及关键词最能体现一篇文献的核心观点,因此,笔者采用网络爬虫技术,爬取了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的相关文献的摘要及关键词,并采用中文分词技术对摘要文本进行分词,将分词数据预处理后,统计以上检索词相关论文的主题词频,具体分析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文献研究主题数据分析流程图
研究发现,目前有关“新四科”建设相关研究文献只有7篇。笔者又以“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和“新医科”四词,分别检索到相关文献13 599篇、667篇、309篇和126篇。统计主题词频时删除了高频但“无意义”的词,最终检索结果如图2所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是“新四科”背景下的热点研究问题。同样,“新四科”建设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如“新工科”侧重于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创新创业等方面的研究;“新文科”侧重于学科建设和发展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新农科”侧重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协同育人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新医科”侧重于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图2 “新四科”相关研究主题
以同样的方法对信息素养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发现目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等方面,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信息素养等实证研究,如图3所示。笔者按文献下载量对优质文献进行了归纳和分析。例如,黄晓斌、彭佳芳等的文章基于当前的信息环境下,根据科学性、时代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完善了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14]。杨雨琪的文章采用了元人种志的研究方法,通过识别和界定集成主题、确定研究关系、相互转译、合成转译、展示成果等步骤对原始文献进行综合集成,致力于构建中国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因素体系[15]。方长春等的文章试图通过粗糙集理论,以工科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发出专家版的大数据时代下的学生信息素养量化分析系统[16]。现存文献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和研究结论为本文问卷设计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3 信息素养相关研究主题
最后,以“新四科*信息素养”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现,目前“新四科”建设和信息素养的交叉研究很少,仅有《“新文科”背景下外语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17]一篇论文涉及相关内容,但实质对“新四科”文件研究并不深入,在检索到的文献中,笔者并未发现有对“新四科”政策中有关的要求进行深入挖掘的文献,鉴于此,本文基于对“新四科”建设战略的深入分析,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改进我国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和机制,促使大学生群体有意识地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应用信息处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研究设计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研究设计
1.政策解析
“新四科”建设将引领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所有高校应当共同探索和践行的新型教育路径[18],“新四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着力推进的核心工作。“新四科”建设的目标是实现跨学科融合。为了实现该目标,国内高校必须建立起一种有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当设置跨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大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但学校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毕竟有限,高校更应该利用直播和录播的方式打造线上课堂,供学生灵活选择。该阶段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快速辨别、选择有用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成为我国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新四科”建设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未提出明确的要求,为更好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如何通过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来满足“新四科”建设的需求,笔者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进行关键词的提取,发现主要涉及学校、个人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笔者按下载量、引用量等综合选取一些典型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示例[19-23],如表1所示。个人因素包括信息价值观、学生信息意识、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等;学校因素包括图书馆资源和校园网建设、教师和教学馆员信息素养、课程设置等;社会因素则包括国家教育政策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
表1 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示例)
在“新四科”背景下,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并非是一时能够大幅度提高,所以该因素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力不大。学生的个人因素总体来说就要构建和培养“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依靠自身意识对学习状况和认知策略进行调节、反思和控制的能力。现阶段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校园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也在持续进行中,要快速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重点要通过掌握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加快教学馆员个人发展这两个途径来实现。于是笔者在调查问卷中,重点从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和教学馆员个人发展这四个方面来设置题目。
2.问卷调查设计
为探究在“新四科”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通过设计“新四科”背景下大学信息素养情况的调查问卷来搜集被研究对象的情况。除个人基本情况外,重点调查大学生群体对“新四科”国家战略和对自身信息素养的认知度,最终探讨应该通过哪些路径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2021年4月1日通过问卷星专业在线调查平台进行网络线上发放。发放对象为重庆市6所高校,发放问卷3 315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 996份,回收率为90.4%。对回收问卷进行信效度的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确定问卷的信效度后,探究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并采用回归模型来探究“新四科”背景下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影响因素。
表2 信效度分析结果
3.模型设计
学者构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模型种类很多,包括结构方程模型、In Flow信息素养模型、云模型、Kuhlthau信息搜索模型、Big6问题解决模型等。而本文主要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如何通过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来满足“新四科”建设的需求,因此在设计问卷时根据“新四科”战略要求和现有文献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预设。因问卷中预设的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和教学馆员个人发展四个因素均为连续性的变量,大学生信息素养变量也为连续性变量,所以本文采用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以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和教学馆员个人发展为自变量,以大学生信息素养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
其中,Y1、Y2、Y3、Y4、Y5为大学生信息素养,X1、X2、X3、X4分别代表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和教学馆员个人发展,B1、B2、B3、B4分别为X1、X2、X3、X4对应的回归系数,E为随机干扰项。依据上述回归模型,提出以下假设:
H2:“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教学馆员个人发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人口学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查对象为重庆市6所高校,其中男性有1 477人,占49.30%,女性有1 519人,占50.70%。在教育背景上,本科的有1 497人,占49.97%,硕士的734人,占24.50%,博士的有766人,占25.53%。学科背景较为复杂,学校层次也不一样,具体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人口学变量统计
据表4显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较差,学生信息素养总体平均分为2.03分,标准差为1.22,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大学生除了对国内数据库和学术文献资源比较了解外,对国外同类型网站的认知度明显不足,对一些常用的信息分析工具如SPSS和ENDNOTE掌握程度远远不够,且在获取有效信息后,利用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无法将信息进行吸收并加以应用。在评价“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和“教学馆员个人发展”等因素时,学生给分都比较低,可见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这四个方面的工作。
表4 变量描述性统计
2.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描述性统计后,探究大学信息素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情况。故采用差异比较检验方法,具体结果详见表5—表7。
综上,《巴黎公约》所确立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基本规则与欧盟及TPP框架内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消费者利益保护维度上的发展,对于各国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制以更好地规制新型竞争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必然会在更广泛的层面影响到该领域的国际协调。
表5 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不同教育背景上的差异比较
表7 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不同学校层次上的差异比较
从表5数据可看出,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分别为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越高的人信息素养得分也越高。学历越高的人学习能力也越强,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他们懂得如何能够更好地检索和处理信息来满足自己的科研需求。笔者在观察数据时发现,博士生和硕士生的信息素养得分远高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生涯更强调自主学习,注重主动提升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的信息素养相对较强,由此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不同教育背景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据表6显示,被调查者专业涉及较多,对于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来说,从互联网和新媒体中获取知识非常重要,属于该领域的绝大多数专业对获取、使用、组织和管理信息有更高的要求,久而久之,该专业的学生养成较好的信息处理习惯,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个人信息素养。而属于理工和农林等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验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缺少信息处理的锻炼机会,因此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不同学科背景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表6 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不同学科背景上的差异比较
据表7显示,双一流高校的均值远远高于民办和普通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政府财政划拨、学校管理能力、教师教学水平、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这些方面的优势恰恰会影响大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大学生信息素养在不同学校层次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从差异比较结果中可知,学历越高的人学习能力越强,其信息素养也越高,因此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信息素养呈同比例增长的关系。因专业的不同,大学生的学习任务和目的也不一致,学校应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时针对教学目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标准,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性,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新四科”建设背景下,要优先在传统的工学、农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努力实现“新四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层次高的学校在图书馆资源和校园网资源等硬件方面和教师信息素养、课程设置等软件方面优势突出。因此,在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上,应该更多关注教育程度低的学生、除文史哲以外的学生以及学校层次比较普通的学生。
3.相关检验和回归模型估计
建构回归模型前,要对各大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检验,详情见表8。为了更好地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除总模型外,也对各大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单独检验,检验结果见表9。
表8 相关性检验
表9 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表8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918,P<0.05),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54,P<0.05),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93,P<0.05),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教学馆员个人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97,P<0.05)。
表9的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模型1中,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0.874,P<0.05)。模型2中,“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0.707,P<0.05)。模型3中,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0.868,P<0.05)。模型4中,教学馆员个人发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0.779,P<0.05)。模型5中,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0.575,P<0.05),教学馆员个人发展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B=0.139,P<0.05)。可见高等教育政策导向、“元认知”能力的构建和培养、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方法的掌握和教学馆员个人发展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故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须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进行。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一)贯彻高等教育政策,打造特色素养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24],我们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总体战略,全面推进教育信息网络建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因国家对信息化资源的大力投入,基本上已具备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飞速开展,为了应对科技和产业革命在我国的挑战,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一系列的国家战略。为了支持我国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新型学科人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四科”建设的战略行动。该战略不仅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学科相结合,形成一种学科新结构,还力求完善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在国际工程教育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25]。
当前,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新四科”人才培养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学者提出要加快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观念的转变,制订统一的信息素养标准,打造中国特色信息素养教育模式[26];也有学者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政策,提出要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27]。因此,我国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时,要借鉴国内外成熟的模式和经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之路。
(二)构建“元认知”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大数据的时代,信息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提高对所需信息的敏感性和认知度,掌握选择所需信息的技能,发掘信息的潜在价值,并学会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应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一种依靠自我意识来调节和反思学习现状和认知策略的能力,大学生熟悉自身认知特征和能力后,可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信息处理的能力[28]。当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主要是对课堂教学中“元认知”与某种因素的关系开展分析。例如,探究智慧教室中基于量规的APT教学[29]或英语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教学媒介[30]对大学生“元认知”水平的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元认知”能力是“新四科”背景下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并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力教室[31]。
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高校必须致力构建以“元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内容。为此,首先要激发大学生们的信息素养认知意识。只有对自身学习能力和特点有清楚的认知,才能有意识地根据课程进度进行预习复习和查缺补漏,充分吸收课程内容和掌握信息处理技能,全面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其次,高校在构建以“元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时,教学重心不能仅局限在信息的搜寻上,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理解、利用和重组,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大学生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应多阅读一些关于信息方面的书籍,在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的同时,增强自身信息处理能力,也要经常与同学和老师共享信息、交流感悟。最重要的是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或信息技能比赛,在实践中锻炼信息处理能力,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最后,构建以“元认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内容,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的能力,只有正确认知自身信息处理能力,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对自己不足的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重现,强化已掌握的信息技能。
(三)改革高校教学模式,开设信息素养课程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高校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要求教学上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等[32]。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信息素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分阶段全程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项目课程法教学模式、嵌入式教学模式、MOOC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育模式、SPOC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式等。教学改革是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33],“新四科”战略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不同学科的特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快速、有效地提升其信息素养[34]。
在“新四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应改革其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新四科”建设的战略目标。首先,高校应充分考虑到学科的特性,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制定不同的信息素养标准。例如包括通信工程、材料工程、生物科学在内的理科类高等教育人才倾向于进行实证研究,而包括文学、新闻传播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在内的文科类高等教育人才在科研活动中往往使用理论论证的研究方法。其次,科学构建高校课程内容和体系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与文献检索类相关的课程,让学生知道处理信息并非简单的挪用,而是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融入新知识,并建构出新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文献检索课程也要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产生信息检索需求时能熟练使用检索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学校可以将文献检索课程列为必修课,教学设计上根据年级特性循序渐进,将文献检索课程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最后,针对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无从下手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科研活动。科研活动的各个阶段都要进行信息的检索、梳理和处理,实践证明,经历严谨艰苦的科研活动后,大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遵守学术道德,正确地标注参考文献,维护他人的智力成果,加强自身科学诚信的建设。
(四)提升教学馆员素养,打造专业教学队伍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图书馆馆员要嵌入高校教学工作,聚焦学术前沿,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信息素养培训师[35]。随着高校图书馆的转型和升级,全体图书馆员要向教学馆员的角色转化。教学馆员就是具备教学能力和教学职责的图书馆管理员,首先,教学馆员要将图书馆海量的文献资源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便于大学生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的信息;其次,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将其具备的检索、处理、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最后,要举办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使其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检索方法,适当传授信息素养相关理论,让新生在脑海中建立信息素养思维,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在“新四科”背景下,教学馆员不仅要掌握一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转变信息教学的传统观念,定期参加有关信息技术交流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大量阅读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文献,不断地提升自我信息素养。教学馆员追求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指各大高校要制定专门的培养和管理制度,以提升教学馆员的信息素养,通过长期专业化的培养,使教学馆员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得到飞速的提升[36]。当然,在提升教学馆员信息素养中相应的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具备高水平信息素养的教学馆员,学校应在考察其综合素质、教学成果和学生评价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教学馆员的教学积极性,还可以让更多的教学馆员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只有在教学馆员层面加大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指导力度,积极正确地引导并进行严格要求,大学生才能努力快速地掌握信息的处理技术,并将信息处理技能与本专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四、结语
“新四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要着力推进的核心工作,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是实现“新四科”建设的重要手段,“新四科”建设的战略行动则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质量保驾护航。当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素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究较多,但缺少对信息素养与“新四科”建设的交叉研究,这也为本研究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在“新四科”建设的相关政策文本中,笔者对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因素的关键词进行提取,探讨如何通过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质量以满足“新四科”建设的需求。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重点分析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因素,并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路径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质量。本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实证调查范围小等方面的不足,今后可开展进一步研究,在扩大样本量的基础上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