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躁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2022-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3期
关键词:躁狂症依从性个性化

李 娜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近年来,精神病发病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躁狂症属于其中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精神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情绪高涨、容易激怒,还会伴随精力旺盛、语言增多等一系列精神症状,并且容易反复发作,发作时容易产生各种偏激行为,会对自身及他人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当前,对于狂躁症患者来说,临床中对其主要是进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大部分的患者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很难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1]。临床中一般是在实行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护理,使患者能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疾病,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狂躁症患者在病情发作的时候会存在一定的攻击性行为,会对患者自身安全以及社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以及致残率,并且治疗起来有一定难度,不但会对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会为患者的家庭造成心理及生理上的负担[2]。本文的主要目标是分析研究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躁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86例狂躁症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应用随机分组平均为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43例。其中参照组男性与女性患者人数比23∶20;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7.12±9.46)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病程(1.57±0.31)年。观察组男性与女性患者比24∶19;年龄27~55岁,平均年龄(37.22±9.10)岁;病程4个月~3年,平均病程(1.24±0.40)年。比较两组狂躁症患者的年龄、性别资料等的对比并不显著,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临床中确诊为狂躁症患者;有着一定的沟通能力;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存在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存在躯体疾病所造成的精神障碍患者;缺少自制力患者,存在其他各种不良心理疾病患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患者;存在听力、语言以及视觉等相关功能障碍患者。

1.3 方法

1.3.1 参照组 该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实行常规护理干预。为患者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引导患者按照医师叮嘱用药,同时对患者的日常行为进行一定的关注,改正患者的不良行为。

1.3.2 观察组 该组实行个性化护理干预。①基础护理干预。狂躁症患者容易受到刺激,相关护理人员要对自身言行加以控制,尽量不要刺激患者,以维持患者情绪的稳定性;确保住院环境的干净整洁,落实好相应的检查工作,防止患者接触其他各种危险物品,进而对他人以及自身安全造成威胁;护理人员还应该对患者发病状况实行冷处理,对其实行个性化,且具有针对性地管理和控制[3]。②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及家属实行健康宣教,对狂躁症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可行性及危害等进行研究分析,讲解药物不具有成瘾性,告知患者实行长时间治疗的重要性,使患者及家属能够最大程度的支持和理解。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对交流态度及方式加以关注,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内心需求及性格特征,按照患者的心理特征实行相应护理干预。患者在发病时很难控制自身情绪,护理人员应使用较为亲切温柔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安慰鼓励,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可以为患者讲解一些治疗成功典型案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勇气。强化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并教育家属相关护理干预技能,同时联合家属对患者展开亲情护理,以使患者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辅助治疗[4]。④制订个性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用药依从性及病情状况,同时结合患者经济条件,和主治医师进行沟通,在不会对治理效果产生影响的基础前提下,使用剂量小、不良反应小且用药频率相对较少的药物进行治疗,简化用药疗程及种类。⑤用药护理。合理使用药物,并且告知患者要按时服药,服药后要对患者的双手、口腔、衣兜等进行详细检查,保证患者服下药物;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用药之后的不良反应,一旦患者产生了各种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降低患者的不适感[5]。⑥出院指导。出院之前要告知患者坚持用药,以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并定时到医院复查;与此同时还要告知患者家属,如果患者有复发征兆,则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防止错过治疗的最佳时间[6]。⑦人性化护理干预。可以在患者的病房中创建书画展览、图书角等,进而进一步丰富患者的精神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乐趣,此外,还应该对患者的情绪变化状况进行严密观察,进而避免各种意外事件的产生。在患者出院之后,应该告知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

1.4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以下指标进行对比:①病情变化,以GAS量表评估,痊愈≥80分、明显改善60~80分、进步40~59分、<40分未改善。②躁狂指数,以BRMS评估,0~5分无明显躁狂症状、6~10分有明显躁狂症状、10分为严重躁狂。③生活质量以GQOL-74量表评估,包括生理、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4个子量表,各项25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高。④采用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非常满意>80分、一般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⑤治疗依从性,以自拟量表对患者遵医嘱行为行进评估,分数>32分为完全依从;分数在16~32分为部分依从;分数<16分则为完全不依从,依从率=(完全依从例数+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状况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率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状况对比[n(%)]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参照组患者的总体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观察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2.3 比较两组患者GAS及BRMS评分 干预前两组GAS及BRMS评分不具对比价值(P>0.05);干预后观察组GAS评分高于参照组,BRMS评分低于参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GAS及BRMS评分(分,)

表3 比较两组患者GAS及BRMS评分(分,)

2.4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参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表4 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

3 讨论

躁狂症是一种严重精神疾病发作的状态,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作项,多发于中青年群体,具有一定危险性。躁狂症发病机制具有复杂性,一般认为和神经介质功能障碍、体制因素、代谢异常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有关。这种疾病在发作时具有突然性,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兴奋、言语增多,并且产生一系列攻击性行为,对患者自身及社会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7]。躁狂症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家庭和睦,治疗躁狂症须从根源着手,采用系统检查,配合中西药物及物理治疗的方法。但是相关研究表示,使用药物及物理方法对狂躁症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在治疗期间还需有效结合相应的护理干预。从而增加患者对躁狂症的相关认知,了解疾病的危害性,进而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及强化遵医行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性[8]。

在常规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中,相关护理人员通常是按照自身经验实行相应的护理,护理干预缺少个性化及针对性,虽然可以在临床工作中获得较为明显的护理效果,但是患者获益相对较少,所以探索出其他护理模式来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9]。个性化护理干预是一种切实有效且全面的护理方式,结合患者的现实状况实行针对性护理,其护理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各项需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10]。按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不同教育程度对其实行相应的健康宣教,能够使患者积极正确面对自身疾病,强化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与患者进行一定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性格以及内心状态,同时对其实行相应的针对性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按照患者的病情状况、用药依从性以及经济状况选择相应的用药方案,重视对患者进行的用药护理,鼓励引导患者实行药物治疗,强化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并助其病情早日恢复[11]。在狂躁症患者所进行的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治疗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且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对患者及家属实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状况[12]。此外,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应用下,通过以患者为护理中心,以改善疾病症状表现与提升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给予患者针对性、个体化的临床护理服务,可助临床护理质量得到提升,给患者带来符合身心需求的临床护理服务,使护理目标最终得以快速完成[13]。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整体性的了解和掌握,和医师进行沟通交流,规划出具有针对性的用药方案,可有效降低费用及药物不良反应造成依从性较差的问题。同时在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的干预下,使患者正确认知疾病,并使其明确配合临床护理干预对康复质量的重要性,进而提升护理配合度。并且通过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康复与治疗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疾病预后质量的改善与提升[14]。此外,护理人员强化对患者的用药护理,可防止患者自行停药、减量等现象,保证药物治疗成效,以及避免药物浪费,从而起到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效果,可缓解疾病给患者与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15]。而本次通过对个性化护理的应用进行研究,并以常规护理干预为参照,研究结果显示,使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及GAS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BRMS评分低于参照组,且两组之间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对狂躁症患者所进行的护理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患者的躁狂症状表现,同时积极影响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可使其加快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脚步。因此来说,个性化护理更加适用于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且具有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躁狂症及时的治疗虽然重要,但是选择一个好的护理方法来对患者进行必要干预,也是帮助患者尽早摆脱疾病的关键。个性化护理干预在狂躁症患者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强化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同时还可以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躁狂症依从性个性化
产妇轻躁狂症状筛查及其与产后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关系研究进展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躁狂症病人护理工作是怎样的
容易被忽视的是“躁狂症”
整天太兴奋或患躁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