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教育、经济建设、文化传播开展红色旅游
——针对四川理县红色文旅资源开发、整合及提炼
2022-01-24晏羽欣蒋晓鑫
晏羽欣 王 斐 蒋晓鑫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1112)
一、调研背景
(一)思政教育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办好每一节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为体现出党中央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且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提到做好新时代学校大思政工作、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内容,为思政课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四川省阿坝州理县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理县中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实施意见》,积极探索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培养出传承红色基因并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青年。充分利用理县薛城古镇宁江门,桃坪镇佳山村红军指挥部,理县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唱红色歌曲、参观红色遗址、聆听红色故事………结合理县乡土教材《杂谷脑河流过的地方》的教学课程,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主动作为,创新方法,群策群力,努力形成全社会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学生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切实推动了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
阿坝州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伴着孩子们成长,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将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入班团队会课和学科教学中,呈现出“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课堂氛围,其教育成果获得“四川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传承红色基因,思政教育滋润雪域高原。在实践中总结、探索运用红色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凸显红色基因在思政教育中的鲜亮底色。
(二)经济建设方面
理县红色旅游资源富集,主要包括戍边文化、屯兵文化和红军文化,三种红色文化荟萃,为此地添了一抹独特底蕴。戍边文化在唐朝时,就有西川节度使李德裕驻守薛城,修建操演兵士、商讨军情的筹边楼,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迹,这不仅仅是历史见证,反映了理县地区的重要军事价值,同时也是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对战争厌恶、对和平拥护的象征。屯兵文化,至乾隆十七年,废除杂谷土司,将土司属地分化为五个屯和四个土司,实行屯兵制,屯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在清政府执政时期,3000户屯兵多次奉命出征参加反击廓尔喀侵藏和反击英军入侵等战斗,为纪念牺牲的屯兵,将他们在沿海作战的经历编成了锅庄《博巴申根》,目前已正式归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红军文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路经理县,在桃坪乡佳山村、薛城筹边楼、杂谷脑镇等地建立过总部和临时指挥部、红军医院,并在当时宝殿寺、四门关喇嘛寺、薛城镇梓潼宫、蒲溪沟等地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进行激烈斗争,留下辉煌悲壮的红军文化,是重走长征路的重要基地之一。
近年来,理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省委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标,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比较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理县推动生态经济、脱贫奔康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践创新了以“高山峡谷”为基底的全域立体旅游发展模式,全域旅游成了助力经济发展、推动脱贫奔康、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小景点串大景区”,实现以藏羌文化走廊为轴线的串联和延伸。以传统民族歌舞、羌绣藏织、藏羌餐饮为载体,围绕四好村创建,强力塑造羌文化、嘉绒文化、盛唐文化、红军文化等文化品牌,坚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藏羌文艺表演已常态化融入旅游产业,培育乡村民间文化艺术团队100余支,越来越多的群众走上文化舞台唱主角,成为文旅互动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四川省坚持将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三项与红色旅游结合,并且在红色旅游地提供大量岗位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与创业机会;鼓励企业单位经营红色旅游项目,对红色旅游景区周边贫困群众进行对口帮扶;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可以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一些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文化小镇等,也依据自身条件进行种养殖业和制造特色手工业产品出售;鼓励成立经济互助组织,打造富有红色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鼓励当地群众发展民宿、餐饮、购物等经营服务,打造一批民宿达标户。同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8条以军事教育为主的第二批红色旅游线路,这8条红色旅游重点线路中,经由四川阿坝州的长征丰碑主题线路就有两条,分别为:成都—小金(红军达维会师桥)—两河口会议遗址—马尔康(卓克基会议遗址)—刷经寺—红原—瓦切(红军长征纪念遗址)—若尔盖—巴西会议遗址—九寨沟,以及黄龙—川主寺红军纪念碑碑园—茂县—汶川。届时,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通知中,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两弹城、广安市邓小平故里旅游区上榜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除针对理县进行红色旅游景点调研考察,同时也对周边云南省和贵州省的红色旅游经济建设进行了相关调研考察。
云南省从2004年开始红色旅游地研究,2009年已打造出十大特色红色旅游景点,且均达到国家A级景点建设标准。其次结合文物保护标准立即进行了遗址文物收集、保护修复并且举办展览陈列,在此过程中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而且形成保护红色旅游资源体系。从云南红色旅游行业来说,其目标市场定位非常明确;从地域结构来看,云南省内市场份额大,且营销成本低,成为红色旅游地基础市场是其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以男女市场比例看,男性市场占比多于女性,在与旅游产品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开发中应重点分析男性游客的需求,再兼顾女性游客。云南省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布的60个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中占两个,分别是“‘旅游+’模式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善洲林场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和“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 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麻栗坡英雄老山圣地景区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
贵州省是中国革命的转折地,长征文化便成为其代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自2006年开始,举办了十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贵州省,其红色旅游一直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通过一系列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红色旅游线路增加等方式,打造成中国红色旅游重要目的地。贵州文旅部门推出以长征文化遗产为核心的10条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这十条路线为红色旅游提供了清晰的出行参考。在《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贵州省就有八处景区榜上有名,足以见得丰富的贵州红色旅游资源影响力深远。
(三)社会人文方面
红色旅游文化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程度反应和影响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等作用。根据地地域,在我党的革命期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和很多精彩的革命故事。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将红色旅游的推广和发展作为发扬党优良传统和优良精神的发展和推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政治工程来抓。党和政府把革命文化结合当前的工作实际,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利用红色旅游让其与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可以通过参观一些革命根据地、聆听革命讲座等方式,将我们红色旅游和红色精神在人民群众中得以广泛的传播。利用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和旅游项目发展红色旅游,对弘扬革命文化,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都有很大作用。
我们国家的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面临山路交通不便、地方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将红色旅游作为发展支点,将地区美丽风光、风土人情和特色产品一起带动,整合成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云贵川区域红色旅游对游客来说是寓教于游,在游览中感受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对云贵川来说,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地区人民来说,带来致富新门路,通过为游客提供多方面优质服务而获得经济收入。因此,红色旅游除了给我们带来思政教育和经济利益,还是一项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工程。
二、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红色资源开发不完整
目前,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仍不够,红色资源的开发不完整,教育功能则无法发挥。
1.思政缺乏与时俱进。任何事物要想保持久生命力,则需要结合时代内容不断发展。理县部分学校在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方面挖掘深度不够,仅以爱国主义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在时代价值的挖掘和提炼上仍有不足,因而使学生难以将红色精神结合自身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2.需求研究不足。一些地区在教学与活动方式上仅通过理论教育,并未了解学生在红色教育中的需求。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红色教育基地观摩学习、红色电影观看等活动,其为了自身未来发展,注重红色文化资源对他们生活和就业的实际帮助。
3.红色旅游文化保护不够。带有革命征途意义的旧址建筑和石碑,年久失修未做到有效保护。大量失散的民间红色文物,没有积极发出收集。
4.红色旅游文化挖掘不深。现当下,理县红色旅游资源基本上与当地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是脱节的,未与成型的旅游文化进行深度挖掘。针对红色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表述记载还存在多处语焉不详和模糊记录的现象。
(二)红色资源整合不充分
1.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景区综合配套体系不完善,虽然四川省对于红色旅游交通路线有整改,但理县区域没有达到旅游一条线的目的,没有很好带动沿路红色旅游经济。区域合作力度不够,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红色旅游景区组团和路线规划。
2.红色旅游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不大。理县当地大力发展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旅游,却并未将红色旅游更好渗入当中,对于红色旅游推广力度不大,资源优势未能形成转型,其和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完全脱节。没有很好地发挥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应用,互动性、参与度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红色资源提炼不聚焦
1.红色旅游区域联系弱。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理县所处云贵川地区红色旅游由于地域不同,在文化和地区交流上存在困难。一些新老红色旅游基地由于区域距离和差异,相互缺少联系,当地政府与地方机构协调统一程度不够。目前存在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碎片化,旅游、宣传部门相互脱节,旅游文化宣传上有缺陷,旅游品牌商建立不够。
2.地区服务设施受到制约。地区的服务设施同样影响着红色旅游地的和谐建设。云贵川红色旅游区有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道路、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站点、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导致高半山乡村旅游的通达性、安全性受到影响,一些品质好、价值高的景区景点开发缓慢,影响地区旅游业和谐。
由于地区经济状态,部分地方存在大量人才流失。理县旅游从业人员无论从总体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职业素养、服务意识较低情况,加之激励和保障举措不足,使得旅游人才流失率较高。
三、建议方案
(一)从育人高度出发服务包括青少年思政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
1.把历史与当代联系起来。大多数青年学生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岁月,对革命年代的苦难没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很容易从当下角度认识历史,把苦难化为兴趣,形成历史认知的鸿沟。引导青年学生怀着初心与使命从先人走过的路中寻求帮助,从而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应做什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和时代共鸣。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效应。一方面要坚持教育基础,鼓励红色资源在革命现场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综合体”,最大限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同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教材资源,使之成为青年学生继承红色传统、培养红色情感的重要课堂。另一方面,坚持延伸教育,积极利用互联网打造融合红色旅游的“云思政课堂”,推动红色教育向全民延伸。
3.做好红色经典的传播工作。目前,我国的外文译著多为农村和革命文学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对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理论著作和实践著作的外文翻译还不够,除文学作品外,其他经典形式不够丰富,缺乏对当代形式的创新和改造。此外,当前中国中央文件的翻译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期望。
4.加强学校红色教育。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创新、凝聚等作用,对价值观的塑造和行为规范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加强校园红色阵地建设。设计红色标志,开辟红色广场,设置英雄雕塑,建造承载红色文化的建筑,使校园中每一处景观都有红色元素。二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主导作用。成立专门的团队开展红色资源文化创作,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组织开展诗朗诵、红歌会等社区活动。三是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利用校园网站开设红色文化专栏,将红色资源从有限的地理空间拓展到无限的网络空间,创建红色论坛,开启师生互动模式,及时回应学生的社会关切。还可通过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扩大红色资源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从发展宽度出发服务当地经济建设
根据云贵川三地的调研内容,抽调出全国各省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中的6个来进行参考学习总结。
1.保护红色旅游文化。理县自身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保护现有的红色旅游文化也是为日后的文化地建设作出坚实基础。例如位于广安市的邓小平故里,景区内通过对其原有故居的保护,同时加强基础建设与配套服务建设从而成为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案例。邓小平故里从当初的小院变成了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基地,首先取决于广安县对其院子有意识地保护,并迁出了此地的农户居民。其次在旅游线路和配套服务上,打造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丰富的景观带,同时建设了邓小平故里红色体验区、佛手山休闲观光区、邓小平缅怀馆项目、民俗文化以及红色影视文化体验区等多重观光体验地,同时建设了景区大门、生态停车场、综合服务与游客中心等。
结合理县红色旅游发展,对于旧有的革命长征文物、遗址、革命伟人故居、墓碑进行修复收集和整理,将其融入理县红色旅游参观展览之中。
2.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文化。黎平县是贵州省内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中的一个,黎平县积极整合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以“黎平会议会址”作为重点开展红色旅游,用具有黎平特色的侗族大歌、侗戏等非遗特色,把红军进入黎平的故事表现得生动有趣,打造出了以红军长征路线为主线,与侗族风情文化旅游、国家森林公园绿色生态游相结合、互补的旅游路线。
在理县的发展上,需要将其优秀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多民族风土人情以及当地特色景观相互结合。通过多种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扩大红色旅游活动内容,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品味、不同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将非遗《博巴森根》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推广,将红色文化与当地藏羌歌舞、戏剧结合起来,增强理县的文化表现力。
3.将红色旅游与当地旅游资源进行整合。云南省麻栗坡英雄老山圣地是云南省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之一,近些年,麻栗坡结合资源的实际分布与地方特色,打造独特的旅游新产品,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发展。将其红色旅游资源与红色教育、边境旅游、绿色元素、历史文物遗迹充分融合。与省内昆明、红河、玉溪、曲靖等州市开展滇东南喀斯特山水文化旅游协作,开发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理县现已有多元发展生态观光游、文化体验游、康养度假游、户外运动游,逐步形成了“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雪”的立体式旅游产品体系,将红色旅游作为文化体验游中的一项来开展,和当地已有的生态、康养、度假和户外融到一起,打造人文生态旅游胜地,将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为游客提供既有趣又深刻的项目。
4.加强红色旅游推广力度。以贵州省赤水市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为例,近年来,赤水重点打造全域旅游,关注发展红色主题,探索出一条多业态跨界叠加、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其中红一军团陈列馆、耿飚将军纪念馆非常受欢迎,其将红色旅游巧妙融入已有的旅游线路中,开展更多旅游团线路。
再以云南省麻栗坡英雄老山圣地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为例,为开拓和抢占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利用各种博览会、展销会等会展平台和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麻栗坡旅游网、新浪网、“今日游”手机APP应用系统、“一部手机游云南”等大力宣传麻栗坡县红色旅游资源,全方位大力宣传优势资源和文化底蕴。
理县境内对于红色旅游推广,可借助连接成都和红原机场的两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利用好汶马高速、国道317线最美景观大道,理小路、理黑路生态景观通道,搭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经由四川阿坝州的两条长征丰碑主题线路,先让游客有意识地参观感受,再来重建或者单独推广红色旅游文化。
(三)从人文厚度出发服务当地文化旅游推进
1.合理规划科学的红色旅游。一个科学可行的红色旅游规划,是红色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地方的旅游规划与红色旅游的发展首先需要一个合理的景区的整体规划。在红色旅游规划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起点拔高,保证其质量品质,并且眼光要长远考虑,要符合其发展实际,符合当地社会文化,符合历史事实。景区规划要解决好环境保护与景区开发的关系,保证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实际可操作性。好的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应该要突出景区整体定位,围绕景区主题编制,为长远发展预留够空间。同时,细节上要保证规划好各景点单体,做好红色事迹陈列、红色旅游服务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规划。
2.完善周边配套设施。红色旅游除了需要景观吸引力,同时还需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我国红色景点大多较单一,内容有限,场地创新性非常匮乏。因此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加大景区投入力度,打造新景点,完善配套服务,根据云贵川地区不同的景区设置不同的主题,重整或改善陈旧的历史景观,新修具有特色的景观、陈列馆,同时不断更新丰富景点内容,增加红色旅游看点。其次,做好配套工程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面拉高景区档次。最后整治当地环境,营造出一个整洁、干净、舒适的景区环境。通过全方位的整合建设,把景区打造成能经受得住时间和历史考验的精品。
3.实施生态工程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部分。打造生态旅游,为红色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指明了一条清晰可行的道路。只有把环境管理好、开发好、建设好,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观光,有条件让人们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引导人们树立环保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永久性意识,为子孙后代留下和谐的生态地。
结语
本调研结合云贵川等地的红色资源发展,得出理县红色资源利用仍有很多不足和问题需要改进,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思政教学、老旧的游览方式、浅层次的文化了解等都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提供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才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目标人群,开发、整合及提炼红色资源势在必行。因此,从育人高度出发服务包括青少年思政教育在内的国民教育、从发展宽度出发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从人文厚度出发服务当地文化旅游推进,是本调研小组的方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