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省崇义县新安子钨锡矿床特征及找矿思路

2022-01-23范世祥陈巧云曾以吉陶建利

西部探矿工程 2021年12期
关键词:矿脉北西矿化

范世祥,陈巧云,曾以吉,陶建利

(江西省地质勘查开发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 赣州 341000)

1 概述

新安子钨锡矿是一个中型规模的钨锡矿床,与木梓园钨矿相邻,矿脉从上到下,呈“五层楼”分布产出,综合研究该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以指导区内下步勘查找矿。

2 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地处南岭钨锡成矿带崇余犹远景区之漂塘—西华山矿田。

2.1 地层

区内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分为基底、盖层、断陷盆地沉积三个构造层。寒武系大面积分布,为一套浅变质的类复理石建造碎屑岩,震旦系呈零星块体状分布其间,为一套由火山质、泥砂质岩所构成的复理石建造。在丫山一带局部有泥盆系分布,属坳陷区沉积。在新城、池江一带大面积分布白垩系、第三系,为池江断陷盆地沉积,属内陆河湖相膏盐建造。

地层以碎屑岩为特色,含钙层不发育,决定钨锡成矿热液以充填型脉状为主产出。地层中W、Sn、Cu、Pb、Zn、Ag等主要成矿元素的含量见表1。

表1 漂塘—西华山矿田地层中主要成矿元素含量一览表(单位:PPM)

由表1 可知,区内W、Sn、Pb 含量高出地壳克拉克值(黎彤)1.5~3倍,Zn、Ag接近地壳克拉克值,表明本区为一个W、Sn、Pb的高背景区。

2.2 构造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主要有褶皱和断裂。

由寒武系及少量震旦系组成的、轴向为5°~30°的丫山—左拨复背斜和木梓园—漂塘复向斜等紧闭线型褶皱,为本区的褶皱基底。海西期先是广大地区浸没为陆内海盆,堆积着巨厚的磨拉石建造,然后形成阔广型褶皱(由泥盆系组成,轴向北北西或北西),为本区的盖层。燕山期以断块构造为主,断陷区和隆起区相伴而生,导致花岗岩浆侵入形成钨锡矿床。

断裂构造主要有三组:北西向、东西向、北北东向,以前两者为主。

2.3 岩浆岩

矿田内岩浆活动强烈,以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为主。海西—印支期岩浆活动较弱,主要以石英闪长岩株形式侵入,分布于大余、石雷等地。燕山期岩浆活动强烈,与矿化关系密切,是矿田钨锡矿主成矿期,有西华山岩体、漂塘隐伏岩体、樟斗隐伏岩体,同位素年龄值184Ma~133Ma。现有资料分析,燕山期花岗岩总体呈北东向带状隐伏延伸,大致可疏理出西华山—漂塘、新店里—樟斗两条主要岩脊带,岩脊顶面标高+350~-300m不等,局部的岩突处有利形成钨锡矿床。

3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内大面积出露寒武系地层,构造主要表现为褶皱和断裂,矿区花岗岩隐伏于深部,钻孔KN501 和KN901 揭露出隐伏花岗岩体顶面标高为-220~-250m,见图1。

3.1 地层

矿区内大面积出露寒武系牛角河组地层,地层总体产状:340°∠30°~70°。沿沟谷低洼处有少许第四系覆盖。

(1)寒武系牛角河组。主要由变质石英砂岩、板岩组成。变质石英砂岩是矿区主要岩石,一般呈厚层状、巨厚层状产出;板岩在矿区较次要,多呈薄层状产出。

(2)第四系全新统。分布于矿区内山麓、沟、河谷等相对低洼处,主要为残坡堆积物。

3.2 构造

3.2.1 褶皱

矿区地处木梓园—漂塘复向斜之西翼,翼部主要由寒武系组成,轴向北北东。

3.2.2 断裂

区内断裂发育,根据空间展布分为以下两组:

(1)北北东—北东向断裂。本组构造在矿区内最为发育,主要有F2、F3、F4、F6。其产状为110°~170°∠60°~70°。常见断层泥、挤压片理化、构造透镜体、棱角状或椭圆形断层角砾,局部见团状脉状乳白色石英充填,其宽度可达1~2m。并具强烈的硅化和弱矿化。断层泥对矿液疏通和渗透起着阻挡作用,表现为地表标志带不超越F6,并将矿脉错断,其错动方向是东盘向北,但错距不大。

(2)东西向断裂。主要有F1、F5和F7,均为高角度的冲断层,产状为350°~10°∠65°~82°或170°~190°∠62°~76°。表现以垂直运动为主,上盘向上运动,局部表现为水平运动,以北盘向西扭错为主。这些断裂延长在1km 左右,被认为是本矿床的导矿构造之一,尤其是F1断裂延伸大,普遍认为属于矿区的主要导矿构造。

(3)成矿裂隙。区内成矿裂隙按走向划分为下列4组:①190°~215°∠60°~88°;②340°~0°∠60°~80°;③50°~80°∠50°~80°;④150°∠50°~70°。以①和②两组裂隙最发育,是矿区最主要的成矿裂隙。

3.3 岩浆岩

矿区地表及深部均见有闪长岩脉,而花岗岩仅在钻孔中揭露,钻孔KN501和KN901揭露出隐伏花岗岩体顶面标高为-220~-250m。

(1)闪长岩脉。地表主要见充填于F1、F5。深部见有5 条闪长岩脉。走向北东东,倾向北。闪长岩属海西—印支期产物,与钨锡矿化无直接成因关系。

(2)花岗岩。地表未出露花岗岩,在CK503于-26.02~125.76m 标高见8 条厚度为0.05~0.20m 的细粒白云母花岗岩脉,钻孔KN501和KN901揭露出隐伏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体顶面标高为-220~-250m。

矿物成分有钾长石(31%)、酸性斜长石(29%)、微斜条纹长石(3%)、石英(28%)、白云母(6%)、石榴子石(2%),以及微量的独居石、锆石、绿帘石、榍石、绢云母、萤石、帘石、碳酸盐等矿物。石英他形粒状,粒度1~1.5mm。钾长石晶体中有极少量的方块状钠长石包体。酸性斜长石呈柱状,具明显的聚片双晶。微斜条纹长石呈板状,晶体中有少量的酸性斜长石和白云母包体。白云母见微小独居石和锆石包体。岩石具花岗结构,局部为似斑状结构。其斑晶多为微斜条纹长石,斑晶大小为5mm×4.5mm。其微量元素化学分析成果见表2。

表2 新安子矿区白云母花岗岩脉微量元素结果表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地质特征

新安子钨锡矿床属外接触带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寒武系砂板岩中,在地表仅表现为矿化标志带,往深部发展为具工业价值的单脉或脉带,具“五层楼”分带特点。

地表矿化标志带主要集中分布于矿区内新安子和上庵两个地段,矿化带主要有二组矿脉,一组呈北西—南东走向,倾向南西,另一组为北东东—南西西走向,倾向北北西,北东东—南西西向矿化带切割了北西—南东向矿化带,是晚期成矿脉组。

矿化标志带长200~300m,最长1130m,宽30~120m 不等,标志带总宽650m。矿化标志带有向北西撒开、向南东收敛之势。

矿区共发现矿脉66条,除5条为北东东向的外,其余61条均为北西向,集中分布于新安子区段,矿化面积约0.6km2。矿脉以薄脉为主,形态比较复杂,有波状弯曲、分枝复合、膨大缩小、树枝状以及撕裂、棱角状拐弯等现象。

据钻孔及矿山中段资料,矿体赋存标高+600~-100m,主要赋存于+500~-100m,距地表埋深200m 以上,钻孔KN501 和KN901 揭露出隐伏花岗岩体顶面标高为-220~-250m。

北西向矿脉:有工业价值的矿体24条,主要矿体有5 条:22、25、38、45、49 号脉。矿脉延长200~640m,延深300~600m,有从北西向南东逐渐变深的趋势,矿脉宽一般0.05~0.40m,个别脉幅为0.63m,各矿脉集中呈带状产出,带宽500m,平均脉距8.50m(图2)。从上往下矿脉脉幅变大,呈“五层楼”分布特点,矿化以钨锡为主。

北东东向矿脉:共有5 条矿脉,产状340°~350°∠70°~75°,脉幅一般0.2~0.5m,最大的一条矿脉脉幅为0.6m,延长大于300m,主要矿化以黑钨矿、黄铜矿、闪锌矿为主。切错了早期北西向脉组,在井下可见错距1~2m。

主要矿体特征见表3。

表3 新安子钨锡矿区工业矿体特征一览表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物成份

本矿区巳发现的矿物约49种。金属矿物主要有黑钨矿、锡石、白钨矿、黄铜矿、辉钼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毒砂等;非金属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萤石、绿泥石、黄玉等。

4.2.2 矿石结构构造

(1)矿石结构。矿石主要为自形粒状结构,他形—半自形结构,其次是熔蚀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

(2)矿石构造。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其次是条带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

4.2.3 主产元素变化特征

钨锡矿化在走向和倾向上分布不均,黑钨矿多呈“砂包”产出,矿物共生组合在垂向上显示了一定的分带现象,在矿床上部,黑钨矿、锡石组合较明显,黑钨矿至深部保持连续矿化,但锡石含量则随着标高降低渐趋减少,金属硫化物尤以黄铜矿、闪锌矿随着标高降低渐趋增加,深部出现方解石等低温矿物,呈现赣南钨矿常有的逆向分带现象。

4.2.4 矿石类型

本矿床矿石类型为原生矿石。矿石自然类型为黑钨矿、锡石石英脉型,矿石工业类型为黑钨—锡石石英型矿石,可利用主要矿物为黑钨矿、锡石。

4.3 矿石围岩蚀变

区内钨锡矿体主要赋存在寒武系牛角河组变质石英砂岩、板岩中,矿体围岩未风化,岩石致密坚硬;围岩蚀变主要是硅化、云英岩化、黄玉化,其次是白云母化、铁锂云母化、萤石化、电气石化和绿泥石化。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思路

5.1 控矿因素分析

5.1.1 岩浆岩

根据矿区深部揭露出的隐伏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体,花岗岩体顶面标高为-220~-250m,均属燕山早期侵入。岩浆侵入具多期、多阶段侵入特点,W、Sn、Mo、Bi等成矿元素丰度值高,在岩浆期后热液的作用下,有利于围岩中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并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或构造等有利部位聚集成矿。

5.1.2 控矿构造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西向构造,北东向及东西向构造次之,具多次多阶段活动迹象。早期受东西向挤压主应力场的作用,形成了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及伴生的断裂,有利于矿液的充填沉淀,形成了北西向或东西向钨锡石英脉,而后又受到北北东向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北东东向次级压扭性裂隙,为矿液充填、运移、沉淀提供有利的场所,形成了晚期北东东向含钨铜硫化物石英脉,可见构造对矿床矿体控制明显。

5.1.3 成矿温度

根据矿区矿石中出现较多的黑钨、锡石、黄铜矿、辉钼矿、闪锌矿等中高温矿物组合,可见本区成矿温度为中高温热液矿床。

5.2 矿床成因

本矿床产于寒武系浅变质岩中,以外带石英脉型为主,受构造裂隙控制,燕山早期隐伏花岗岩体及其围岩,为钨锡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物质来源,岩体演化所产生的含矿热液沿裂隙带运移,早期沿北西向裂隙带充填形成含钨锡矿石英脉,晚期沿北东东向裂隙带充填形成含钨铜矿石英脉。根据以上控矿因素分析,确定矿床的成因类型为燕山早期岩浆期后热液中高温热液矿床。

5.3 找矿思路

新安子矿区采矿主要在北部新安子一带,矿脉分布集中,工作程度高,南部上庵一带,工作程度较低,以往找矿以北西向(南倾)矿脉为主,效果不理想;通过对矿区矿床特征的认识总结,结合南部上庵区段矿化带产布特征,可以预见南部上庵区段矿化带以北东东向晚期矿脉为主,与邻区木梓园钨矿脉一致,因此,下步找矿重点应围绕北东东向(北倾)脉组来展开。

6 结论

(1)新安子钨锡矿床主要有两期成矿含钨石英脉,早期为北西向(南倾)钨锡石英脉组,晚期为北东东向(北倾)钨铜石英脉组,后者切错前者,错距0.5~2m。

(2)新安子区段以早期北西向(南倾)钨锡石英脉组为主,南部上庵区段以晚期北东东向(北倾)钨铜石英脉组为主,是本区下步找矿的重点。

猜你喜欢

矿脉北西矿化
矿化剂对硅酸盐水泥煅烧的促进作用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基于复合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实验研究
构造叠加晕法在深部找矿中的应用——以河南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S60号矿脉为例
金厂峪金矿典型矿脉中金、银的化学相态分析
铁矾渣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矿化-浮选回收可能性和前景
福建政和上山岗金银矿床矿体空间分布特征及找矿意义
在生活的“矿脉”里“淘宝掘金”
“北西”系列爱情类型片的创新方式和本土化价值实现
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