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及其高质量发展

2022-01-23黄震方储少莹张梦佳

中国名城 2022年1期
关键词:全域旅游发展

黄震方,储少莹,张梦佳

引言

全域旅游作为新时代的旅游发展战略,自提出以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发展全域旅游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高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的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全域旅游的工作部署和总体要求。全国全域旅游及示范区的创建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2020年12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门在确定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单位的基础上,已公布了两批共168个创建成功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同时带动了一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对不断提高旅游目的地品质、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伴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学术界对全域旅游研究的关注度也日益提高。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全域旅游概念与理念创新、全域旅游理论内涵与分析框架、全域旅游供需系统与产品创新、全域旅游视域的特色小镇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路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效应评估、全域旅游竞争力与发展水平评价、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与耦合协调、全域旅游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交通与旅游融合、全域旅游的空间特征与格局优化、全域旅游的空间正义与旅游扶贫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基础。但是,由于全域旅游的实施时间不长,其理论认知仍需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和区域(行业)实践还有待深化。尤其是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在成功创建国家或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域旅游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仍需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为此,本文在深入阐述全域旅游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全域旅游2.0”的发展思路、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促进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1 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与科学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界、业界和政界对全域旅游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全域旅游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基本认同。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高品质文化和旅游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是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和社会力量,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丰富旅游产品和要素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全面转型升级,助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落实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1.1 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对全域旅游的概念有多种界定或解读,如厉新建认为全域旅游是在全行业、全部门、全居民共同参与下,利用目的地吸引物要素,为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体验产品,满足游客全方位需求的旅游方式;张辉强调全域旅游在于空间域、产业域、要素域和管理域的完备;戴学锋认为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旅游改革创新和要素的全方位优化提升,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综合国内学者观点,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中的相关表述内容,可将全域旅游的概念界定为:全域旅游是将一定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整合资源统筹推进、产业融合完善供给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实现服务要素全域优化和发展质量全面提升,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1.2 全域旅游的理论认知

1.2.1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

全域旅游是区域旅游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战略指引,是旅游人地观与新发展观的思想集成,是旅游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新思路、新方向和重要着力点,是将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重要理念,体现了旅游发展的价值观念与战略取向。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思维,是全域性整合思维、改革性创新思维、融合性系统思维、优质化品质思维、参与性共享思维。其核心是从原来由旅游部门主导的单一的景区景点建设向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性综合旅游目的地服务转变;其本质是要推动旅游改革创新和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旅游目的地品质,提增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全域旅游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追求,是广大游客对出行体验的理想追求,是城乡居民对于生活质量的美好追求,是各级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更高追求,是旅游业对自我完善和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的追求方向。

1.2.2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改革创新为主要动力,以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和社会参与为重要手段,推动旅游目的地优化建设和升级发展,促进城乡有机融合,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因此,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区域性资源整合模式、创新驱动模式、产业融合模式、共建共享模式和关联带动模式。发展全域旅游,既要在“全”上着眼,将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全面推进旅游发展,又要在“域”上着力,着力突破空间域、优化时间域、拓展产业域、打通管理域、聚力市场域、造福社会域,做到处处皆风景、时时有服务、行行“旅游+”或“+旅游”、人人都参与、个个可共享。

1.2.3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和路径。

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发展之路,是旅游业创新发展之路、融合发展之路、协调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开放发展之路、共建共享之路。全域旅游也是一种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要追求旅游发展规模的增长,而且要有旅游发展品质和效率的提升。应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为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旅游发展规律,优化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增加有效供给,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旅游便利化、供给品质化和治理社会化与规范化,打造高品质的全域旅游目的地,促进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和旅游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1.3 全域旅游的科学问题

1.3.1 全域旅游的研究框架

加强全域旅游理论研究,从学理上深刻阐述全域旅游科学内涵,是旅游学界的重要研究使命。未来的全域旅游研究,应从理论、方法和应用层面构建全域旅游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模式(图1),准确把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特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全域旅游的创新实践与发展需求,明确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凝练关键科学问题,聚合国内旅游学术资源和研究力量,综合集成多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全域旅游的理论内涵、要素格局、演化过程、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实施路径和综合效应,推动全域旅游学术创新和理论深化,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全域旅游发展实践。

图1 全域旅游理论研究与应用模式基本框架

1.3.2 全域旅游的研究选题

全域旅游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

(1)全域旅游的科学内涵与理论逻辑。全域旅游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综合集成地理学、旅游学、生态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和多种技术与研究方法,构建全域旅游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推动全域旅游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重点围绕全域旅游的概念内涵与理论逻辑、新发展理念下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地域系统与人地关系协调、全域旅游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创新实践、全域旅游治理模式与综合效应等核心内容深入开展研究,并要重视全域旅游理论的建构,将生态文明理论(“两山”理论、“双碳”目标与转型发展理论等)、人地关系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演化经济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文化资本与文化记忆理论、社区参与(社区增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共生与协同理论、空间生产理论、韧性(脆弱性)理论等应用到全域旅游研究,在对相关理论的借鉴、融合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全域旅游理论,丰富其学术内涵。

(2)全域旅游的质量标准与升级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全域旅游发展的主题,也是今后全域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分析全域旅游(包括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系统总结全域旅游的成功经验,科学评估全域旅游的相关标准与实施效果,结合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全域旅游顶层设计,引领全域旅游在更高的起点上更高水平地发展。一是研究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维度,制定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指南及发展规划,构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二是发挥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基础上,修订和发布实施新的全域旅游2.0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逐步健全全域旅游标准体系和实施体系;三是围绕新发展理念与旅游高质量发展、人民高质量旅游需求与高质量旅游供给体系、全域旅游品牌建设与产品升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域旅游创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效率变革、旅游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与产业链现代化等主要问题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四是从政策扶持、扩大内需、优化供给、产业融合、科技赋能、质量提升、区域协同、扩大开放等方面,建立旅游高质量发展多维推动机制。

(3)全域旅游的要素提升与创新驱动。全域旅游的要素体系包括旅游环境、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产业、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支撑保障等要素。要着力完善全域旅游要素结构和要素体系,提升要素整体品质和创新发展能力。一是加强全域旅游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深入贯彻实施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等相关意见,强化全域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利用模式与生态文明创新实践、全域旅游资源(环境)脆弱性与开发适宜性评价、全域旅游地自然资源评估及其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全域旅游经济体系构建与高质量转型发展路径、全域旅游地绿色低碳产品供给体系与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等相关研究;二是加强全域旅游地文化保护传承研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等相关意见,强化全域旅游地文化价值评估与精神标识(文化基因)提炼、全域旅游地文化资源(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其旅游创造性转化机制、全域旅游地的文化(文物)活化机制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融入方式、全域旅游地文化影响力测度与提升路径、全域旅游地的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等相关研究;三是加强全域旅游供给与保障体系研究,重点围绕旅游优质供给体系完善与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优化与有效运营、旅游科技赋能与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旅游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制度创新、旅游治理(模式)现代化与旅游安全监管、旅游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模式创新、全域旅游示范效应与推广模式等内容深入开展全域旅游研究;四是基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思路,加强全域旅游创新发展的模式、路径和机制研究,以创新研究理论成果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实践,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方式转变、产品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增强全域旅游持续发展动能。

(4)全域旅游的时空格局与演化机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的背景下,有效解决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加强全域旅游的时空格局与演化机理研究,有效协调旅游人地关系,促进全域旅游空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应重点关注全域旅游地域系统的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时空格局、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全域旅游的客流特征与空间组织及优化重构,“双循环”格局下全域旅游的空间适配性与响应机制,流动性视角下全域旅游要素的空间优化与融合发展,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全域旅游的空间整治与格局重构,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与尺度转换,全域旅游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集约利用模式,全域旅游的土地利用行为、影响因素与管控体系,全域旅游背景下居民生计的时空变迁与影响机理,全域旅游人地系统的耦合过程与动力机制(或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全域旅游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测度与协同发展模式,区域旅游一体化背景下的全域旅游网络结构与协同机制等科学问题。

(5)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与实施路径。全域旅游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国内大量的全域旅游探索实践,已初步创造和积累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典型样本和成功经验,需要加以科学、系统地总结提炼和理论提升,形成反映旅游发展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具有可复制和推广价值的旅游发展模式和路径。为此,需加强全域旅游的区域(党政)统筹与资源整合模式、全域旅游的市场驱动与供给(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模式、全域旅游的“两山”理论实践模式、国家公园与全域旅游的耦合关系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全域旅游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全域旅游的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模式、全域旅游的主客互动与共建共享模式、全域旅游的城乡融合与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全域旅游导向的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模式与机制、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依据与适用条件、全域旅游的路径选择与创新实践等问题的研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应用模式。

(6)全域旅游的效应测度与优化机制。全域旅游的影响和效应问题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全域旅游发展效应包括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等方面,应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包括:全域旅游政策效应与优化方向、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全域旅游转化机制与效应分析、生态文明视域(“双碳”目标下)的全域旅游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转型机制与效应评价、全域旅游文化保护传承与转化的效应评估与优化、全域旅游形象提升与品牌推广效应测度与优化、全域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效应测度与优化、全域旅游产业链供应链的互动效应与优化路径、全域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及关联带动效应分析、全域旅游的城乡旅游融合发展水平与协同效应评价、全域旅游的空间效应与影响机制、全域旅游的游客(居民)体验感知效应测度与优化、全域旅游背景下居民生计的区域差异与共同富裕实施路径、全域旅游的就业与增收(扶贫、生计、富民或共同富裕)效应及实现机制等。

2 全域旅游2.0的基本内涵与发展体系

2.1 全域旅游2.0升级版的基本内涵

在国家全域旅游发展政策与相关规范的引导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目前已形成良好的基础,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也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一些地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下一步全域旅游该如何发展便成为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全域旅游正面临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本文认为应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升级发展,打造全域旅游2.0升级版。

全域旅游1.0以党政统筹、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社会参与和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强调旅游发展理念的全域化转变、旅游发展资源的社会化统筹、旅游供给要素的全域化提升、旅游发展模式的融合化转型、旅游创新成果的示范化引领。全域旅游2.0升级版则是以人民需求满足程度更高、新发展理念落实更深、旅游发展质量更优、创新发展动能更强为主要特征,实现旅游管理体制协调化、资源整合系统化、公共服务便利化、产品供给品质化、产业发展融合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参与社会化(全民化)、旅游效益综合化(最大化)。其基本内涵为:(1)从全域观光为主到全域休闲主导,针对休闲时代来临和度假需求旺盛的市场特点,推动全域旅游由全域旅游化(景观化)向全域休闲化转型,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主导升级;(2)从旅游高速增长到优质高效发展,把握新时代旅游发展的阶段特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提升旅游环境、旅游设施、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产业发展质量,推动全域旅游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3)从文化旅游结合到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推动文化和旅游由一般性结合走向深度融合,实现文化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的统一,促进文旅产业互补提升和价值创新;(4)从传统产业模式到现代产业升级,推动传统旅游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使其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拓展,逐步健全全域旅游现代产业体系;(5)从投资需求拉动到全面创新驱动,在依靠旅游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依靠体制机制、旅游政策、旅游供给、消费需求、营销推广、旅游科技、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创新,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6)从旅游共建共享到全民幸福生活,在提升全社会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自觉性和参与度、健全旅游共建共享机制的同时,更加突出人民的中心地位,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为核心,聚焦高品质生活和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在全域旅游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2 全域旅游发展体系的构建

全域旅游是人类旅游及相关活动与地域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建立和完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有助于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从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秩序与安全、资源与环境、品牌影响、创新示范8个方面,建立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可以理解为既是对全域旅游发展的标准化引领,又是对全域旅游发展体系的建构与表达。林明水等从全时空、全产业、全要素、全管理和全支持5个方面构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评价体系;王旭科等从发展环境、公共服务、发展效益、旅游竞争力、融合发展、保障体系6个方面构建了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归纳而言,全域旅游发展既包括资源与环境等基础要素,又包括产品与服务等供给要素,既包括品牌推广、秩序与安全等运营管理要素,又包括政策与体制机制等支持保障要素,还包括创新驱动等发展动力要素。为此,本文构建由“基础条件-供给要素-运营管理-支持保障-发展动力”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图2)。

图2 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基本框架

上述全域旅游发展体系,以资源环境为基础,以供给要素为核心,以运营管理为手段,以保障系统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形成资源保护与整合利用有效、旅游生态与发展环境优良,旅游公共服务一流、旅游供给体系完善、产品服务品质较高、旅游产业融合高效、旅游安全文明有序、旅游品牌影响较大、旅游体制机制先进、政策保障措施有力、社会参与程度较高、旅游创新动能强劲、旅游发展效应显著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3 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全域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是能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要的发展,是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体制机制更加先进、供给体系更加完善、产业水平更加现代、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旅游产出更加高效的发展。必须强化质量意识,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走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

3.1 聚焦高层次统筹,创新旅游政策制度

3.1.1 强化党的领导,高位统筹推进

加强党对全域旅游的全面领导,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党政统筹协调作用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实施,系统整合资源,凝聚发展合力,整体协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3.1.2 勇于探索实践,创新体制机制

突出改革创新主线,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特点与全域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综合管理、标准实施、行业自律等体制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提升现代旅游治理能力,推动全域旅游长效发展。

3.1.3 强化政策支撑,完善制度保障

加大财政、金融对全域旅游的支持力度,建立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通过旅游资产证券化、收费经营权质押、资产抵押等方法提升旅游融资能力;创新土地供给政策,采取点状供地、增减挂钩、长期租赁、土地流转等方式,依法优先保障旅游用地;加大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完善旅游人才和激励政策;创新刺激旅游消费和需求管理政策;优化市场准入、产业竞争、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结构政策;健全全域旅游政策执行机制与配套制度,完善全域旅游与相关政策的协调机制,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3.1.4 坚持城乡联动,推动全域协同

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旅游发展思路,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健全城乡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城乡旅游融合发展载体平台,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和城乡旅游联动,建立城乡之间旅游及相关要素自由流动、功能共建共享、治理协同配合的互利共赢新机制,形成全域旅游协同和一体化发展新优势。

3.2 聚焦高标准服务,完善旅游供给体系

3.2.1 优化旅游公共服务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快进慢游”交通工程,强化通景旅游公路和绿道系统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休闲设施,构建快捷畅达的全域旅游交通网络。继续深入推进 “厕所革命”,重点改造提升乡村旅游厕所,提高城乡公厕管理维护水平。进一步规范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完善旅游集散服务和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安全服务系统,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升智慧旅游发展水平。

3.2.2 丰富优质旅游供给

重点开发建设和优化提升一批富有文化特色的高质量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城市与休闲街区,推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行、邮轮游艇、自驾车房车旅游、低空旅游、数字娱乐、夜间旅游等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科技水平和绿色含量,打造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和消费新需求,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改善旅游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提升旅游供给体系对国内旅游需求的适配性。

3.2.3 推动产品转型升级

把握休闲时代的市场特点和需求趋势,推动旅游产品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升级,重点建设一批城市与乡村休闲区(带)和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国民休闲基地,开发生态休闲、文化休闲、美食休闲、购物休闲、娱乐休闲、运动休闲、康养休闲(度假)、夜间休闲、线上(云)休闲、教育(研学)休闲等系列产品,提升休闲度假产品的文化品位,完善休闲度假产品功能和服务体系。

3.2.4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坚持质量强旅,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打造精美环境,开发精致产品,强化精细管理,提供精到服务,创造精彩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品位和品牌。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拓宽旅游标准覆盖领域,完善旅游标准实施机制,提高旅游标准实施效果。大力实施旅游品牌战略,构建由旅游目的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管理与服务品牌构成的旅游品牌体系,扩大品牌形象影响力,提升旅游品牌价值。落实旅游服务质量主体责任,积极推动旅游质量创优创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指数。

3.3 聚焦高水平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3.1 深化文旅融合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原则,统筹协调全域文旅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思想理念、体制机制、职能功效、规划技术、文旅市场、资源产品、产业业态、空间载体、服务管理等方面交叉渗透与整合重组,创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要着力创新文旅融合新政策,采取文旅融合新举措,开发文旅融合新产品,举办文旅融合新活动,丰富文旅融合新载体,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拓展文旅融合新空间,衍生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通过文旅高水平融合,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

3.3.2 发展融合业态

以“旅游+”和 “+旅游”方式推进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林业、工业、水利、交通、自然资源、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领域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壮大“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教育+旅游”“医养+旅游”等融合发展业态,构建大旅游产业格局,激发产业叠加效应与倍增效应。

3.3.3 促进产业升级

传统旅游产业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但其产业模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旅游业态陈旧、运营方式粗放、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薄弱、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要把握新时代战略性、创新性、融合性和系统性的产业特征,适应新型消费升级需求,大力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旅游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类、创新示范类、产业平台类、转型升级类等文旅企业和示范项目。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提升旅游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云旅游、云娱乐、云展览、沉浸式旅游等新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壮大“互联网+旅游”数字平台旅游新经济。

3.4 聚焦高质量品牌,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3.4.1 完善旅游营销体系

树立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理念,按照“政府机构塑造形象、行业部门拓展渠道、旅游企业推广产品”的总体思路,建立政府、行业、媒体、企业等共同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体系和整体推广机制。制定旅游营销规划和市场推广计划,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建立旅游市场激励和奖励机制,实施全方位宣传促销,构筑营销合作推广平台,拓展旅游营销渠道,丰富旅游营销内容,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

3.4.2 塑造推广品牌形象

结合地方自然与文化特色资源和旅游市场特点,着力策划、设计和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辨识度高、传播广泛的旅游品牌,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运用多种载体、渠道和方式加强旅游品牌宣传推广,提高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3.4.3 创新旅游营销方式

把握旅游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引领旅游新需求,创造旅游营销新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的推广和应用,借助大数据分析加强市场调研,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旅游营销的精准度,增强旅游市场感召力,促进旅游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游客数量的稳定增长。

3.5 聚焦高效能治理,营造优良环境秩序

3.5.1 健全旅游治理体系

坚持以制度建设提升治理效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全域旅游治理体制,推进旅游领域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创新,促进全域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5.2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

构建高效协同的旅游质量监管体系,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旅游市场新型监管机制,创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质量监管方式,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文明诚信旅游环境,完善旅游信用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动态管理,建立长效管理和退出机制,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提升全域旅游的整体发展质量。

3.5.3 保护优化资源环境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完善自然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保护措施和方案,加强全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旅游景观和环境质量,推动旅游绿色生产,健全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绿色转型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引导旅游绿色消费,发展低碳旅游,促进全域旅游绿色、可持续发展。

3.5.4 提升旅游软实力

要重视和加强旅游软实力的培育与建设,不断增强全域旅游核心吸引力、旅游文化影响力、旅游公共服务力、旅游市场亲和力、旅游创新研发力、旅游品牌运营力、旅游资本运作力、旅游产业盈利力、旅游人才竞争力和旅游示范引领力。

3.6 聚焦高品质生活,共建共享幸福产业

3.6.1 推动旅游共建共享

发展全域旅游的根本目的是让旅游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一方面,要健全全民共建机制,统筹协调,整合资源,上下一心,部门联动,全民参与,共谋全域旅游蓝图,共抓全域旅游创建,共铸全域旅游品牌,共建全域监管网络,共推全域旅游发展。另一方面,要完善主客共享机制,提升公共旅游设施及其服务功能,开展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旅游创新创业,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实施旅游富民工程,让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的旅游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6.2 创造美好旅游生活

旅游是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事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幸福产业”。要坚持美好生活导向,贯彻“全域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通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让人民享受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绿色生活;通过完善旅游设施与公共服务,实施旅游富民增收和惠民便民行动,让人民享受舒适富裕的高品质物质生活;通过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让人民享受健康充实的高品质精神生活;通过增加旅游就业机会,加强市场监管和完善旅游现代治理体系,让人民享受安全友好的高品质社会生活,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积极的贡献。

3.7 聚焦高水准创新,提高旅游示范效应

3.7.1 强化旅游创新驱动

长期以来,旅游投资一直是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内日益强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则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石。但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竞争与新发展格局,未来的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向全面创新驱动,尤其要通过深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和推动旅游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体制动能、制度活力和旅游消费升级新动能,并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旅游科技研发投入,增强旅游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能力。

3.7.2 创新应用现代科技

大力推动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信息互动终端和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新基建”和新技术在旅游领域应用,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信息科技手段丰富游客体验。推进“智慧+”、数字旅游等战略,鼓励发展在线旅游新业态,支持在线旅游创业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建立一批旅游科技研发基地、旅游科技产业园区和科技旅游基地,形成以科技创新、数字化变革、业态创新与价值链提升为主导的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新动能。

3.7.3 升级智慧旅游系统

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纵向打通、横向集成的旅游综合数据体系,实现行业内数据、涉旅部门数据、运营商大数据和互联网大数据的交换、集成与共享。建设和优化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完善其智慧服务(在线预订、预约服务、网上支付、智能导游、实时信息推送等)、智慧监管(客流监测、安全监控、应急指挥、预测预警等)、智慧营销、数据分析等功能。深化“互联网+旅游”,利用新兴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推进旅游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乡村,促进全域旅游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

3.7.4 扩大创新示范效应

发展全域旅游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实践,着力突破旅游发展瓶颈,力求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扶持政策、产品业态、公共服务、科技应用、服务管理、环境保护、富民惠民、营销推广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大胆创新,突出地方特色,探索不同类型的内涵式、特色化全域旅游发展道路,形成具有创新突破和示范价值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与经验,树立全域旅游发展典型和标杆,并通过在全国借鉴和推广,扩大创新引领作用和旅游示范效应。

4 结语

“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要求,进一步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时代重任。在新发展阶段,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不仅不该被业界淡化或废止,而且应该得到加强并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要加强全域旅游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理论认知,健全全域旅游发展体系,通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高层次统筹、高标准服务、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品牌、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高水准创新,打造人民需求满足程度更高、新发展理念落实更深、旅游发展质量更优、创新发展动能更强的全域旅游2.0升级版,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全域旅游,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积累更加成熟的发展经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的全域旅游发展道路,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全域旅游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