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歌生长

2022-01-22王必昆

中国铁路文艺 2022年1期
关键词:白鹇哈尼人哀牢山

作者简介:王必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十月》《中国作家》《文艺报》等报刊。著有散文集《大农门》、诗集《紫色的雨路》、报告文学《云岭红墙》等。编剧作品有红色现代芭蕾舞剧《查尼皮的马灯》。曾获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第二十四届孙犁散文奖、第六届云南文艺基金奖等。

冷季,暖季,雨季,哈尼族十月历的一年三季,我都在哀牢山中游历。徒步在红河哈尼梯田的世界,戴上耳机,听萨顶顶的《万物生》,单曲循环,时光也在循环。漫无边际的哀牢群山,随哈尼十月历轮回不休,大地万物都在各自吟唱,却又音韵和谐,合奏成大自然的神曲。哈尼梯田是舞台,是画布,所有的生命都极具艺术天赋,共同制作大地的艺术作品。

我喜欢观察哈尼梯田的物候现象,也许读懂了物候,也就读懂了繁衍生命的大地艺术。哈尼梯田犹如一片片保湿的面膜,贴在喜湿的哀牢山上,让沧桑的山脉温润如水,孕育着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生物,早已适应了哀牢山的立体气候,适应了冷季、暖季、雨季的周期性变化,随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生长、发育、成熟。

哀牢山区的红河哈尼梯田,是稻田农耕的典范。它在原先没有湿地的哀牢山区创造了人工湿地梯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江平原改变天然湿地为稻田和耕地相比,更显出它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湿地功能方面的强大作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哈尼族学者史军超,是“红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的提出、论证人及专家组组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特聘“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专家组”成员。他最早将红河哈尼梯田的生态特征纳归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系统”,亦即以水的流程为经,贯穿哀牢山自然环境和哈尼文化创造的各要素,形成立体的、有序的、人与自然相融相谐的生态结构。

《哈尼古歌》里说得好:“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正因为哈尼人自古有这样的生态意识,才会保护好森林,利用好河流,也才有了哈尼梯田和哀牢山的生物多样性。

红河哈尼梯田是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在无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中,有一种声音最能让村寨、梯田和山脉充满生命的灵动,那就是大自然最美的音乐——鸟鸣。我喜欢听鸟鸣,常常彳亍在梯田间,徐行于森林里,聆听百鸟谐鸣,沐浴云雾氤氲,沉醉心扉而不离。

哀牢山横跨热带和亚热带,有着“南北动物迁徙的走廊”和“生物物种基因库”的美称,是大自然的博物馆,也是鸟类的天堂。据中科院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站资料,哀牢山鸟类群落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截至2017年,在哀牢山地区记录的鸟类超过500种。鸟的嗅觉是退化了的,很不灵敏,但是听觉敏锐,林鸟尤其机警,主要靠鸣叫来交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展翅高飞。鸟虽不易接近,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耳朵远远聆听鸟的鸣叫,在哈尼山野享受一场听觉的盛宴。

哈尼山村的孩童,从小就有鸟儿做伴,听着鸟鸣声慢慢长大。他们熟悉各种鸟鸣,能听辨出很多种鸟的叫声,只是哈尼语的鸟名与学界的规范名字有差异罢了。

在哀牢山几百种鸟中,哈尼人最喜爱的莫过于白鹇鸟,因为白鹇是哈尼族的吉祥鸟和幸福鸟,是哈尼族的图腾。据哈尼族传说,白鹇鳥曾带领迁徙中的哈尼人走出密林,领着哈尼族的祖先到达了哀牢山,并为人们衔来稻种用于耕种,让哈尼先民得以在哀牢山居住生存。哈尼村寨搬迁时,人们常抱着白鹇鸟引路。还有另一传说,很久以前,有位哈尼老人病卧于树下,美丽的白鹇鸟用嘴衔来灵芝等珍贵的药材以及野果给老人吃,救活了奄奄一息的老人。为了纪念白鹇鸟,老人用芭蕉叶作为鸟翅,模仿白鹇起舞,这便成了哈尼地区流传的白鹇舞。因手执双扇舞蹈,故民间也叫扇子舞。

哈尼人认为,白鹇鸟是天神的使者,能代表他们与神沟通,把他们对逝者的追思和祈祷,通过扇子舞传达到天神那里。随着社会发展,扇子舞逐渐淡化祭祀成分,不仅在祭祀、丧葬时歌舞,逢年过节、农事休闲时亦歌亦舞。

其实,白鹇不只是哈尼族的吉祥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贵观赏鸟,还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禽经》记载,白鹇“似山鸡而色白,行止闲暇”。宋代李昉所畜养的五种珍禽中,白鹇即被称为“闲客”。明清两朝还把白鹇作为五品文官朝服补子的图案,取其行止娴雅、吉祥忠诚之意。诗仙李白喜养禽鸟,尤爱白鹇,曾作诗《赠黄山胡公求白鹇》: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

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

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

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

哈尼梯田是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靠口传心授传承民族文化,靠丰富的非遗生活传承梯田文化。哈尼梯田的生物多样性有多丰富,非遗内容就有多丰富,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水乳交融,呈现给世界一个奇特的哈尼梯田非遗富矿。

在红河哈尼梯田区域的哈尼村寨,口传文化宛如无字诗篇一样世代传承,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比比皆是,不少项目甚至列入省级、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根据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的资料,截至2021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共有涉及哈尼族内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项,红河州哈尼族共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项。我没有条件全部体验这些非遗项目,但主要的几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是有所了解和体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哈尼文化感受。

长期的梯田稻作经验,给哈尼族的祖先提供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创作题材。他们以古歌方式,编创成带有季节性特点的歌谣《四季生产调》,在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红河县、元阳县、绿春县、金平县的众多哈尼族村寨代代传唱,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在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春村及周边几个哈尼族村寨,流传着民间音乐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也是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演唱内容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为主,以“欧喽兰喽”“情歌”等为辅,由开腔、主唱、帮腔三部分组成,帮腔则分先后声部进入,形成一个多声部整体。主唱通常是当地女歌手,帮腔则据在场人员临时确定,可男女混声帮腔,也可仅女声帮腔。田间地头,庭院室内,有无伴奏,均可自由演唱。伴奏乐器较简单,多为自制,如直笛、巴乌、三弦小二胡、小三弦等,甚至随手摘一片树叶、掐一节稻秆都可吹奏。演唱、伴奏、场景,或在梯田埂上,或在蘑菇房前,一切随心所欲,尽情歌唱,这就是纯粹的原生态的哈尼音乐。

我在元阳县哈尼古村落箐口村,见到了一座独特的蘑菇房,门头悬挂着“哈尼哈巴传承中心”。“哈尼哈巴”是哈尼语,意为哈尼古歌,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民间歌谣。红河州曾精心打造出一部原生态民族歌舞剧《哈尼古歌》,多次到国内外成功演出。哈尼哈巴,或者说哈尼古歌,是哈尼族原始说唱艺术的“活化石”,内容涉及哈尼族古代社会的生产劳动、宗教祭典、婚丧嫁娶等,是以梯田农耕生产生活为核心的百科全书,是哈尼人传承知识、交流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

云南各地都是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而且不乏一些独特的非遗舞蹈。比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乐作舞,就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乐作舞流传于红河县的哈尼族、彝族村寨,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哈尼族、彝族古老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自治州首府蒙自的城市广场,也常常可见跳乐作舞的市民。乐作舞由十套舞步和二套音乐旋律组成,舞蹈动作大同小异,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普及时男女老少皆可围成圆圈跳舞。悠扬的旋律,轻快的节奏,优美的舞姿,热烈的气氛,旁观者常常受到乐作舞的艺术感染而自然地跟着跳起来。

变幻万千的哈尼梯田,古朴自然的蘑菇房村落,粗犷豪放的乐作舞……徜徉在这红河歌舞之乡,让我深深感受到,非遗是哈尼梯田的灵魂,是哈尼人的生活,给哈尼梯田这一大地雕塑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如果到了红河哈尼梯田,而没有吃过长街宴,那是无比遗憾的。只有参加过长街宴,才算融入哈尼梯田,融入哈尼村寨,融入哈尼文化。

长街宴是一项流传于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区域的传统文化节日,是哈尼族世代流传的古老盛宴,是哈尼族对上苍、寨神的庇佑和恩赐,表达敬畏和感恩的重要仪式。崇尚万物有灵的哈尼人,虔诚地信奉祖先神灵和自然神灵,正是上苍和寨神的庇荫护佑,才使得村寨族人安康、六畜兴旺、五谷丰收,因而哈尼族在重大节日活动中,总以独特而隆重的长街宴方式来感谢上苍、感谢寨神、感谢祖先。长街宴有“昂玛突”节、“矻扎扎”节和“十月年”长街宴三种类型,也就是“祭寨神”长街宴、“六月年”长街宴和“十月年”长街宴,哈尼语称为“知交把”、“多交夺”或“资乌夺”。

作为哈尼族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长街宴与哈尼族的传统历法十月历关系密切。哈尼族的“十月历法”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为冷季“造它”(1~4月)、暖季“渥都”(5~8月)、雨季“热渥”(9~10月)。冷季相当于秋末至冬季,暖季相当于春季至初夏,雨季相当于夏季至初秋。

哈尼长街宴包括祭祀神灵、求神护佑稻谷丰收、感激神灵赐福人间、摆街心酒宴、吟唱史诗、体育竞技和歌舞狂欢等活动。古老而神秘的长街宴,是哈尼文化的一个缩影,蕴含着民族生存的智慧内涵,集中展示了哈尼族的节日饮食、风俗礼仪、歌舞服饰等多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体现了哈尼族同胞团结友善的传统文化。

从2004年起,绿春县连年举办“中国·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活动,以“世界上最长的宴席”列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长街古宴摆设3000多桌,长达4000多米,参加人数达1万多人,已经成为红河哈尼梯田的文化旅游品牌。

这些年在哈尼梯田的游历中,我有幸参加过绿春县城、元阳县箐口村、红河县龙甲村、金平县滮水岩村及其他哈尼村寨的长街宴,每次都被哈尼人的热情好客、服饰歌舞、生态美食所陶醉,深切体会哈尼梯田文化的独特魅力。耕作在云上哈尼梯田,生活在云上哈尼村寨,人们每年都在期待农耕盛典的来临。在梯田围绕的哈尼村寨,夕阳映照着云雾缭绕的蘑菇房,映照着活色生香的长街古宴,这是天地人和谐共处的极乐时光,永远温暖着世代雕刻山岭的哈尼民众。

哈尼梯田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也是巨大的生态家园。众多的生物,为辛劳耕作梯田的世代哈尼子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一绿就是菜,一动就是肉”,整个哈尼梯田,演绎着舌尖上的盛宴。一道道生态佳肴,一份份天赐美食,一曲曲味觉芭蕾,一张张饮食图谱,无不传递着梯田的悠远时光,诉说着祖先的温暖生活。

走进梯田围绕的哈尼山寨,感受哈尼族的热情好客。当家里来客人时,哈尼人待客的主菜是哈尼蘸水鸡。鸡是地道的土鸡,养在蘑菇房的房前屋后,或是养在梯田间的田棚。蘑菇房是哈尼寨子里传统的民居,外形酷似蘑菇,故名蘑菇房,由土坯墙、竹木架和茅草顶组成。哈尼人为耕作方便,常在梯田里建一个田棚,以作休息、存放农具之用,甚或有哈尼老人喜欢清静,就住在田棚里。无论蘑菇房,还是田棚,只要有哈尼人居住,就会散养一些当地的土鸡。鸡群早出晚归,自行在外找寻虫子、果子、菜叶为食,从不喂饲料。这些土鸡整日跑来跑去地在田地里觅食,几近于野鸡。有客来时则抓鸡现杀,杀好清洗后整鸡入锅,再放鸡蛋和糯米同煮,让鸡蛋、糯米的香味浸入鸡肉之中。煮熟后的土鸡肉瘦细嫩,香味四溢。这道哈尼蘸水鸡,精华还在于一碗特别的蘸水。蘸水包含各种山茅野菜的调料,主要有鸡蛋、鸡杂、鸡血、糯米、哈尼豆豉、芫荽、辣椒、小葱、大蒜、苤菜根等,配料多达20余种,完全超出客人对蘸水的概念和想象。其实这大碗蘸水,既是鸡肉的蘸料,又可做菜食用。哈尼人做菜最讲究蘸水,可以说是一菜一蘸,无蘸水不吃菜。他们的日常食材都是与梯田相关的生态美食,这些食物多素煮,然后每道菜再配上一份专用的蘸水。一百种食物,就会有一百种蘸水,让你情不自禁吃个不停,蘸个不停。

哈尼梯田四季流水不腐,田水清澈,稻田养鱼、养鸭成为一个独特的稻作梯田生态系统。梯田里多养鲤鱼、鲫鱼,这些鱼光滑柔软、肉质细嫩,哈尼人把它做成酸笋煮鱼,便是一道难得的生态佳肴。此外,哈尼梯田流水清澈,田中泥软而深,极为适宜黄鳝、泥鳅、田螺等生长,这些水生动物也就成了哈尼人的野生佳肴。

哈尼人世代以梯田稻作为生,通过田野农业来获取丰富的食物,由哈尼梯田派生而出的众多生态美食,形成了哈尼族的特色饮食文化。常见的哈尼特色美食有哈尼豆豉、竹筒鸡、油炸竹虫、蜂蛹酱、暴腌芭蕉心、肉松酱、清汤橄榄鱼、螃蟹炖蛋清等,传统酒水有哈尼燜锅酒、苞谷酒、荞酒、煨酽茶、土锅茶等。

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因梯田派生出来的生态美食非常丰富,种类繁多,无从计数。很多是野生食物,季节性采食,数量有限,天赐美食,有时候要凭运气才能采到、买到、吃到。人们每吃到一种生态美食,都会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同时也会呵护好大自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红河哈尼梯田这份独特的世界遗产,以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如大地母亲一般,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众多生灵。

猜你喜欢

白鹇哈尼人哀牢山
游到山顶的鱼(外一首)
听哀牢山(外一首)
湖口首次发现并放飞白鹇
哀牢山
哀牢山南段长安金矿深部找矿新进展
哈尼梯田 山与水的子嗣
独特的哈尼族饮食文化
通往哈尼的“天梯”
小白鹇
哈尼人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