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1-21游莅荟
游莅荟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支教活动已渐成常态。假期支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支教地的教育发展,大学生来到贫困地区,缓解了当地学校教师紧缺的问题,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拓宽了支教地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假期支教提供了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在“教”的过程中深度挖掘所学知识,提高了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开阔了视野,适应社会中待人处事的方式。但假期支教也存在教学时数短、教学内容系统性、连贯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支教地和大学生志愿者均存在经济负担增加的情况,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引发部分志愿者的安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经验不足还会导致教学“供需”不对称。结合对150名参与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调研情况,阐述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支教组织和管理机制,从而提高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质量,提出完善假期支教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假期支教活动 支教问题
2006年,国家人事部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中宣部、文明办、团中央等部门倡导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假期支教等志愿服务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通常是指由一些社会机构、民间社会组织、高校有关部门(如高校党团机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大学生在假期前往贫困地区中小学或社区服务站的支教活动。一般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时间从一两周到一两个月不等,支教地点、教学内容及接受地参与学生基本固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假期支教活动中。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无论是对支教地学生还是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均具有较多积极的作用。对于支教地来讲,大学生来到贫困地区,缓解了当地学校教师紧缺的问题,带来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拓宽了支教地学生的视野。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开设辅导课,对学生进行寒假、暑假作业辅导与补习,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的“连点成片”、灵活运用到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的提炼等都发挥了作用。同时,因支教地学生多为“留守”青少年,父母长期远离外出务工,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使“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抚慰、帮扶作用。对于参与支教的大学生而言,作为“95后”“00后”,他们大多鲜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练,假期支教则提供了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机会,在“教”的过程中深度挖掘所学知识,提高了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开阔了视野,适应社会中待人处事的方式。
1 当前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支教活动在取得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支教地鲜有为志愿者提供补贴,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志愿者需要自费参与假期支教活动;大学生支教活动的部分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志愿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等。本次调研选取N大学曾参与假期支教的150名大学生志愿者,包括大一年级学生85名,大二年级学生54名,大三年级及以上学生11名。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志愿者中,有80%的学生曾参与1次假期支教,20%的学生曾参与过2次以上的假期支教活动。在参与假期支教活动的时间上,18%的学生参与了3-5天的支教活动,支教时间为6-10天的有32.7%,11-15天的有32%,16-20天的有9.3%,21天以上的有8%。深入挖掘大学生假期支教存在的问题,主要呈现在以下方面。
1.1 支教地与志愿者“双主体”经济负担增加,且志愿者缺乏安全保障
在实际的支教过程中,当地政府和学校为表示对支教团队的感谢,为改善支教团队的艰苦生活提供特殊食宿待遇,给本就缺少办学经费的当地学校增加经济负担。由民间社会团体所组织的支教活动通常需要大学生志愿者自筹经费,大学生个人又缺少收入来源。由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经费则多来自高校社会实践项目补助,并不可能完全覆盖支教所需开支,即使少数支教团队能够通过赞助获得部分资金支持,但绝多数仍为大学生自费,增加了支教志愿者的家庭与个人经济压力。在调查中,7%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支教时需要自筹经费、自管食宿,他们认为是加重了自己负担的。支教过程中,也时常出现志愿者个人财务丢失或支教地附属设施损坏的情况。如在对某支教地社区服务站负责人访谈时了解到,历次支教志愿者几乎均会在临走前将他们保管的住处钥匙遗失,有些住所因无备用钥匙而不得不将门锁更换的情况,这也增加了支教地的经济负担。因志愿者使用、保管不当而造成的财务丢失或损坏,在赔付时由谁来承担费用,也常会引发尴尬。
同时,支教地学生在接受支教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支教地点常设在学校或活动中心,由学校或活动中心负责组织,也增加了支教地承担学生安全责任和义务的负担。有些高校学生组队未经审批,没有带队教师,大学生支教志愿者有时也会未按规定购买保险的情况,部分支教地的饮食卫生也难以保障。一些支教点距志愿者居住地点较远,贫困山区还可能出现交通安全事故及滑坡、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灾害。有的支教点条件非常艰苦、资源极其匮乏,一些志愿者出现皮肤过敏、晕厥等不良反应,难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调查中,25%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参与支教的地点过于艰苦,安全保障仍显欠缺。
1.2 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志愿者自身素质与经验不足
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多数属于“自发行动”,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在志愿者选拔时,主要考察的标准仅仅是几分钟的试讲,没有一套统一的选拔程序、培训程序、管理规范和审核标准。大学生自身能力良莠不齐,大多数是非師范类学生,中小学知识储备、教学经验不足,难以把握知识要点,有些甚至过于紧张,只能拿着资料照本宣科。多数支教团队缺乏必要的岗前培训,志愿者们较难摆正自身位置,更多抱着施舍的心态参加支教活动,不能虚心求教。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了解不足,支教大学生在讲台上言语欠妥,都不利于在当地学生和家长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1.3 假期支教团队间缺乏信息交流,教学计划不能做到“有的放矢”
即使同一地点,每一批支教志愿者都不同,可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许多大学生在假期支教结束后,与支教地学校和学生就失去了联系,后一队与前一队支教队员间缺乏信息传递和经验交流。对当地学生情况不了解,即使新的支教队员提前“踩点”与当地学校教师简短交流,也仅是大致了解学生年级分布,很难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知识水平制定完备合理的教学计划,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效果。支教团队大学生的教学方法与当地教师有所不同,对学生心理和学习的连续性有所影响。在调查中,在谈到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对支教地影响时,80.7%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支教时间较短,导致教学时数少、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的问题,这些也间接影响了支教的效果;56%的大学生对当地前期摸底不足,对授课对象的情况不够了解,所讲授内容与学生受众需求不匹配;45%则在支教前从未接受过培训,对授课知识要点的把握不够准确,甚至与当地教师在课堂所讲内容不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教给当地还增加了许多麻烦,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带去了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支教结束后孩子们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当地教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调整他们的心态。《“败走”深垟村大学生支教模式新探索》一文描述了当地教师的想法,大学生暑期支教本可以把一些好的思想和理念带到山区,可这样做的结果是,你花20天的时间养成了孩子自由、自主,我却需要开学后再花两个月时间把他还原成原来的样子。[1]
1.4 支教地条件艰苦程度不足,支教活动最重要的目标被弱化
出于安全问题的顾虑,民间社会组织或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支教活动地点,并未全部选取条件极为艰苦且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一些支教地甚至条件较好,从而无法实现支教的真正目的。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以新的理念提升贫困地区教学水平、激励“山里娃”励志求学等目标被弱化,大学生体验生活、锻炼自身能力的从属目标被强化。甚至少数大学生动机不纯,参加支教活动只为能够凭此资历获取一些个人利益,如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优先资格、优先入党等,影响了支教团队的形象,降低了教学质量。
1.5 教学“供需”不对称,“给的不是想要的”情况屡见不鲜
支教大学生志愿者思维活跃,他们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创新教学形式、设置一些兴趣科目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但在实际工作中,仅强调素质教育是行不通的,当地学生更为看重的是完成作业,把考试所需的知识掌握好。一些支教团队在支教前了解了学生年级情况,但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可支配时间则不清楚,在准备各年级教学计划时过多地设置了文娱、礼仪、急救、体育类等拓展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年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假期作业未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计划不得不紧急调整,改设辅导课以帮助学生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有些大学生志愿者每节课讲的内容过多,“贪多嚼不烂”,学生难以吸收;部分课堂气氛太过活跃、纪律较差,学生的吵闹使得教学经验不足的大学生难以掌控课堂,甚至出现了课程难以继续甚至中断的情况;学生上课提问惯用方言,支教队员因听不懂而不得不以普通话反复询问学生的问题;学生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希望调整休息,却被家长强迫参与补习,学习愿望较差。这样的情况在多个支教点频繁出现,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支教志愿者的信心与情绪。调查显示,60%的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教学经验不足,纪律较差,教学内容难以进行;40%则反映曾出现过因支教地惯用方言,和当地学生间存在交流困难的情况。
1.6 支教过于频繁,使支教地学生产生不良心态
多数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活动中会自发购置、赠与当地学生文具、书包、小型体育器械等物品,频繁的假期支教和赠与使当地学生产生依赖,助长了学生“不劳而获”的心态。不少当地学生会以家中贫困来博取支教团队成员同情,以求获得经济上的帮助。贫困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群体愈加庞大,这些孩子通常由爷爷奶奶等隔代监护人监护,教育方式较为落后,对孩子过度的溺爱与放纵,更加造成了孩子学习敏感、自闭的心理。支教大学生缺乏心理学知识和耐心以及对不同孩子的偏爱,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 提高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质量的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支教组织机构、支教地、支教团队、大学生志愿者应协同配合,既充分调动每名支教大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支教活动的质量。
2.1 支教活动组织机构要加强安全教育,规范管理,做好选拔和培训工作
生命和财产安全成为大学生开展假期支教活动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增強自我防范与保护意识,支教前的培训中要做好应急和处理突发问题的准备工作。在一些贫困山区支教时,尽量不去危险或灾害频繁的地方,不单独行动。组织机构要在支教团队出发前,掌握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并得到家长允许。支教团队要经常与组织者保持联系,做到一旦出现安全问题,组织者能够及时掌握情况,进行危机处理。支教团队要提前为成员购买安全保险,出发前做好应急预案,制定安全管理手册,加强内部管理。支教地负责人要为支教志愿者提供一定的安全与生活保障,保证集中就餐食品安全,确保支教地教室安全,为大学生志愿者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支教活动的组织机构应严格按照标准和程序选拔志愿者,对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的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帮助其掌握基本教学和沟通技巧,灵活处理学生之间出现的问题,做好必要的准备,确保每名支教志愿者都具备较强的支教工作能力。
2.2 支教地应协调配合,做好属地的安全保障工作
针对支教地教学设施、财产和当地学生安全问题,要从预防入手,支教团队要与支教地负责人共同探讨安全预案,制订关于保障学生安全的条款,签订支教活动安全协议书,明确划分责任,掌握每名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以便遇到突发情况及时联系。支教地也应安排属地人员,加强联络。从而尽可能免除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大学生假期支教的积极作用,实现支教效果最优化。
2.3 支教团队要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支教活动信息的“连续性”
在同一支教地的大学生假期支教队员要为下一批队员留下影像及文本资料,保证支教活动信息的“连续性”,提高支教的效率。鼓励每位支教队员撰写“支教日记”,包括支教地风俗人情、学生基本情况、所授课程的教学笔记(内容、进度等)、感悟体会、总结经验与不足,并相互探讨经验得失,留存于支教地负责人处,以便为后来的支教隊员准备工作和教学组织提供参考,避免重复错误,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各支教团队的队员可在活动开始前对支教地做前期了解,做好与前面支教团队工作的衔接,充分准备教学内容,避免重复,保证教学进度与质量。对于贫困地区的生活习惯、风俗语言,志愿者也应提前了解,并重视支教细节,规范自身言行,减少其对教学活动的负面影响。
2.4 大学生支教志愿者要端正态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支教是大学生深入基层、拓宽视野,磨练意志品质的良机。大学生志愿者应当摆正心态,树立服务意识,不能仅仅将支教看作是体验生活,更要杜绝任何功利性的行为,虚心学习,时刻以“教师”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大学生应当自觉地提升自身素质,在充分了解当地学校需求后,推动支教地所需与大学生专业“对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
2.5 “宽领域”帮扶,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针对大学生假期支教时间、地点、次数固定而人员变动较大的特点,支教团队应当加强与支教地学校的沟通,根据支教地学生年龄、学习和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以及日常所用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相对完整的教学计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根据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难点,结合书本知识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加强与当地教师的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与建议,选择学生适应的教学方式。
此外,支教活动组织机构可与支教地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基地,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提供“全方位”的支教活动。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假期支教活动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服务社会活动中,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实践证明,参与假期支教活动能够使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支教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不断加强支教组织机构的管理工作,健全运行机制,提高支教大学生对支教活动的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支教组织者与支教地学校也要积极配合,做好必要的保障工作,从而提高假期支教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振远.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2(8):48-49.
[2] 陈晓红.大学生党员支教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郫县安靖小学留守儿童调查为例[J]. 法制与社会,2009(17):288-289.
[3] 张明星.当代大学生下乡支教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7.
[4] 胡雪峰.高校志愿者支教西部民族地区的可行性研究——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81-83.
[5] 王梦奇.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对口支教温江区镇子试验学校为例[J].大众商务,2010(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