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从窗成
——初探漏窗两侧空间的成景要因
2022-01-21谷光灿
谷光灿
黄 荧
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无须糊纸蒙纱安装玻璃的园林墙体装饰。较早对漏窗的提及有《营造法原》其介绍花墙洞时“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中空,谓之花墙洞,亦称漏墙、漏窗,以便于凭眺,似有避外隐内之意”[1]。陈从周《苏州园林》中也多次提及漏窗[2],童隽的《江南园林志》造园篇中写道:“且往往同一漏窗,徒以日光转移,其形状竟判若两物,尤增意外趣矣。[3]”《园冶》中虽未提及漏窗这个词,但在卷三二墙垣的(三)介绍了同现在业界所说漏窗类似的漏砖墙:“(三)漏砖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引内之义。古之瓦砌连钱、叠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聊式几于左。[4]”陈植在此注释“漏砖墙亦称漏明墙,苏州、上海带通称‘花墙洞’”。在一些当代书籍[5-6]中也被称作漏窗、景窗、什锦窗、花窗、空窗等。迄今为止,漏窗一词虽非常普及,但相似相关的称呼很多,漏窗的定义以及分类还有着一定的模糊性。为了研究的严密性,本文将漏窗定义为在园林建筑或园林构筑的墙上开洞设框等,以通风、漏光、观景、漏景、框景为目的的一类窗。参考前人对漏窗的分类[7-8],根据其漏的程度以及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洞窗、花窗、花洞窗,其中洞窗、花窗都是学界已有的专业词汇[6],而花洞窗是作者仔细考察了漏窗的形态而尝试做出的更为准确的类型描述(表1)。
表1 3种类型的漏窗
关于漏窗的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漏窗的美学价值、漏窗的式样和制作工艺,也有研究探讨人与漏窗的视线关系。如朱伟的《江南园林的窗》论述了各种窗的式样及功能[7]。陈鑫等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探讨了窗芯图案造型的装饰文化意义和美学意境[9]。李刚等从视域上分析漏窗的设计原理[10]。现有研究大多从人的视线入手讨论漏窗的设计手法,从漏窗的类型与两侧空间入手讨论不同类型的漏窗成景的差异性的还较少。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古籍,整理历史上各个朝代关于窗的古籍记载以及诗词中关于窗与景的描述,从中归纳普通“窗”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凭窗观“景”的观念演变过程,再以留园石林小院、曲谿(溪)楼-西楼段的各类型漏窗为例分析漏窗两侧空间的类型及设计特点等,考察古典园林中不同漏窗形式所产生的不同成景效果,再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进行论证,以期对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启示和参考,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传统。
1 漏窗的历史发展演变考证
1.1 “窗”的发展演变过程
漏窗来自窗,由此首先考察窗的演变。汉字“窗”古时写作“囱”。穴居时代,为透光、通风、排烟,人类在洞穴顶端或壁上凿留小孔,统称之为“囱”。后来,人类走出洞穴建造房屋,在墙壁上开洞,称之为“牖”[11]。“在墙曰牖,在屋曰囱”。在墙上开凿的称为牖,在屋顶上开凿的,称为囱。检索古籍中出现“牖”“窗”的记载,从中筛出叙述窗的功能和装饰的记载(表2)。
表2 部分从战国到明代记载窗的古籍及内容
从表2典籍可以看到,战国时期《周礼》中有“四旁两夹窗”的记载,此时牖和窗的区别已逐渐模糊,牖即窗。西汉时期的古籍中记载了以琉璃装饰窗户,此时的窗在满足通风采光的前提下,开始注重装饰性。随着窗的装饰性愈发受到重视,窗棂也随之发展起来,窗棂的发展一开始是为了便于糊纸绷绢。从秦汉到隋唐,以直棂窗为主。唐代出现了花纹以相同规格的直线棂条排列,即“格子门窗”[12]。宋代《营造法式》中将建筑门窗列入“小木作制度”中,列举了“格子门”“破子棂窗”“阑槛构窗”等多种式样[12]。进入明清两代,窗棂格图案复杂精致,除了曲棂条纹、冰裂纹等还采用种类繁多的棂花小木件构成奇异纷呈的窗格纹样[13]。这个时期,私家园林也是大兴建筑,漏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园冶》中“门窗磨空,制式时裁”说的就是要精心打磨砖制作门窗的边框并要用时兴的样式。
1.2 凭窗观“景”的观念演变过程
在窗不断发展演变,形式日趋丰富的同时,人们对于窗外空间景色的欣赏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考察了自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关于窗与景的诗词,首先检索从魏晋到明代含有“窗”“牖”的诗词,再从中筛选描写窗景关系的作为样本,找出各朝代相比于前朝的差异性表述,最后对比排除一些描述相似的样本(表3)。
表3 部分关于窗景的魏晋到明清时期的诗词及内容
从表3可知,魏晋时期的观景对象大多是未经人工改造的较为开阔的自然景观,如“远岭”“山峰”“高林”等,也有人为景观,如“近田”,但这种人为景观并不是因窗而就,而是先有景,再开窗对景。“列镜澜于窗前”罗列自然景观于窗前,是窗的美学意义的升华[14]。唐代的诗句中出现了“窗前植桐”“种柳风窗”等辞藻,和魏晋时期相比,人们不再满足于将窗开向自然景观,而是自发地在窗前种植植物成为窗景。“芭蕉”“幽竹”“寒梅”等植物景观也取代魏晋时期的大山大水成为主要观景对象。宋代文人园林兴盛,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可以窥见对窗景的营造已经初见空间意识,植物的搭配布局为观景提供了层次感。宋代的观景对象虽仍是芭蕉、竹等,但出现了“芭蕉三两叶”“疏柳”“石嶙峋”“一枝”等描绘景观外形、数量的词汇,窗景营造开始注重细节,并有了以少胜多的意趣,相契于宋代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疏朗的特点。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兴盛,人们对于窗景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要营造出“小洞天”“观图画”之境。从先有景再开窗发展到先有窗,再造境,建筑的窗外观赏空间由大空间范围的山水景致不断精简到小空间范围的植物小景。这是城市扩张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审美观和时代观不断改变发展的结果。先景后窗,先窗后景,在某种意义上皆为因地制宜。
窗景关系的观念演变实质是古人对窗外空间成景的观念养成与发展。在园林出现以前,人们对于窗景的认识停留在窗与窗外空间的景致上,随着私家园林的发展成熟,隔墙、复廊,以及花样繁多的空间组合的出现,漏窗的形成及其形式的发展变化,演变出洞窗、花窗、花洞窗,使窗景关系从人、窗、景的单向关系演变为更复杂的双向关系,就漏窗两侧空间的情况,笔者查询了红楼梦等清代园林相关小说,试图寻找漏窗两侧空间的描述或者体验的文字,在红楼梦中十七回有“或编花为牖”[15]疑似表现,不能确定是否为漏窗的描绘,缺乏显著的对漏窗的两侧空间讨论的情况。下面选取苏州古典园林的实例详细分析窗和景之关系。
2 留园漏窗实例分析
留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以精致见长,漏窗的样本也很多,“视线透过留园每一处大小、形状各异的漏窗,可以看到一幅幅‘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16]。根据留园漏窗的特点,参考前人研究中选取的典型漏窗样本,将研究对象定为留园中的石林小院和曲谿楼-西楼段。石林小院在小空间范围中有3种不同类型共13个漏窗,每个漏窗所对应的景均精心布置。曲谿楼-西楼段属线状空间,漏窗观赏空间主要为中部水景区,没有石林小院丰富的空间组合,但可以对漏窗所在空间的类型进行补充研究。在分析留园的漏窗实例后,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对分析结果进行论证。
本次课题,选取身高1.7m的人在正对漏窗的情况下的视线高度得到的视域来进行研究(图1)。在此基础上,通过漏窗及两侧空间的分析,研究其成景要因。漏窗的两侧空间指人所处的空间(一般为无景物布置的无景空间)和被人观赏的空间(一般为有景物布置的有景空间),在较多的情况下,人可以到达漏窗的两侧空间。所以两侧空间可以发生观赏和被观赏的转换。
图1 漏窗与两侧空间成景分析示意图
2.1 石林小院3种漏窗对比分析
将石林小院中3种不同类型的漏窗作为研究对象,其在石林小院中的位置如图2所示。对人在石林小院中的活动空间进行分类,分为廊空间、室内空间、院落空间和天井空间(图2)。
图2 石林小院分析图
在此基础上,梳理石林小院所有漏窗所对应的两侧空间,从空间的类型、可达性、视线边界3个方面分析不同类型的漏窗所对应的两侧空间的特性(表4)。再结合漏窗式样分析被观赏空间的景物布置特点等(表5)。
从表4中可知,石林小院中的6个洞窗所在的两侧空间类型有室内空间+院落空间(5个)、室内空间+天井空间(1个);3个花窗两侧空间类型有室内空间+院落空间(2个)、廊空间+天井空间(1个);4个花洞窗所在的两侧空间类型都为室内空间+天井空间。从空间可达性来看,室内空间、廊空间和院落空间都可进入,天井空间不可进入。洞窗所在两侧空间类型多为可进入空间,较为通达,结合洞窗无窗扇的特性,整个空间更显通透。花窗所在两侧空间类型也多为可进入的空间,但因花窗自身烦琐的花纹式样而给人的视线增加了一层屏障,所以透过花窗所见之景多有朦胧之感,又因花窗本身具有可观性,两侧空间的可达为双向观赏漏窗提供了便利,也为前期因花窗而藏的景致在后期能到达提供了可能。花洞窗所在的空间类型在石林小院中全是只有单侧可进入,另一侧属于园林的边角之地,这使得空间变成了单向观赏型。由于花洞窗中心为空,所以被观赏的有景空间的景致只能在窗中心处被完全展示,这就要求被框的景在整个窗框内形成良好的构图。从空间面积来看,3种类型的漏窗两侧空间面积之比(无景空间:有景空间)在石林小院中各不相同。洞窗两侧空间面积之比一般小于1:2.5(无景空间小于有景空间),花窗两侧空间面积之比相差不大,花洞窗两侧空间面积之比则一般介于1.5:1和2.5:1之间(无景空间大于有景空间)。从空间视线边界来看,洞窗场域的空间视线往往经过一段距离才有实体边界出现终止视线,因此透过洞窗所见之景通常是深远的,并且有相对丰富的景观要素和景观层次。反观花洞窗的空间视线往往终止于有景空间的边界,视线被设计集中于窗框框起来的景致,花洞窗的花纹式样作为镶边提升了成景效果,使之宛如一幅画作。花窗的视线边界则远近皆有。由于花窗窗棂的复杂,远观花窗时,视线往往只能集中于花窗本身,其后之景只能隐约窥见;近观花窗,视线才有可能在另一侧空间进行延伸。
表4 石林小院不同类型漏窗两侧空间分析
在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漏窗的两侧空间特征后,梳理3种类型漏窗的花纹式样及其对应的有景空间的景物层次和要素布局(表5)。景物层次是指一个空间中近景、中景、远景的距离、尺度、配比等。由表5可知,石林小院中6个洞窗包含2种景物搭配类型:近景+中景+远景(5个)、近景+远景(1个),并且近景、中景、远景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再通过分析6个洞窗有景空间的要素可知,在透过洞窗的视线路径中,都有显而易见的硬景作为主景。3个花窗包含的2种类型是近景+中景+远景(2个)、近景+远景(1个),景物层次上与洞窗相差不大,但通过分析花窗景观要素,可以发现两者一个较为明显的差别,即透过花窗的视线路径上以植物为主的软景居多。从两者本身式样探讨这一区别点,洞窗是无窗棂的,视线可直接连接到有景空间,如上文所说,它所营造的漏窗场域是通透的,但显然通透是为了更好地取景,一个好的景致必须要有吸引视线的焦点,不然洞窗就只是一个索然无味的空洞。而花窗是满格的窗,它本身就具有硬景(一般为山石、建筑)的属性,能够吸引视线,所以它其后的有景空间,主要以软景(多为植物)为主,一是为花窗提供一个基底,增加花窗的观赏性,二是障景,使透过花窗所见之景更加朦胧,增加游览兴致。石林小院4个花洞窗所在的漏窗场域的有景空间都是天井空间,其中近景+中景+远景(1个),其余3个花洞窗的有景空间中只有一组硬景搭配软景的主景。从漏窗形制来看,花洞窗介于花窗和洞窗之间,它的窗洞是为了框景,在景物布置上主要是一些精心布置的山石小景。如果说洞窗是一幅山水画,那么花洞窗就是取材梅兰竹菊、木石的文人画。
以上分析可得:从洞窗到花洞窗再到花窗,在窗棂不断丰富,窗的装饰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中,人的视线逐渐从窗后景色集中到窗本身,漏窗有景空间的尺度也由大变小(远观到近赏),有景空间的景物类型也不断精简,从建筑山石植物的全景到竹石小品的点景再到以植物为主的虚景。
2.2 曲谿楼-西楼段漏窗分析
与石林小院的封闭型近景不同,曲谿楼-西楼段开窗一侧临留园中部水景,属于单向观景(向西)。依据过往研究[17]对此段空间的景观布局、视线的分析(图3-1)可知,空间中有3个吸引视线的景观建筑,依次为明瑟楼、濠濮亭、清风池馆。漏窗布置按花窗-洞窗-花窗-洞窗的节奏,参考《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对此段的分析[18],将漏窗分为4段(图3-2),以下主要从漏窗西侧空间(有景空间)的前景布置、与主要景观建筑的视线关系,以及漏窗两侧空间的大小明暗关系,分析其如何通过漏窗布置达到想要的成景效果,实现主要景观的藏与漏。
图3-1 曲谿楼-西楼段分析图
图3-2 漏窗分段图
此段漏窗东侧是室内,西侧为水景区,视线由东向西。D段4个花窗前景布置距离窗较近而阻挡使得明瑟楼隐约可见;C段是2个矩形洞窗,前景均为石和大乔,块体错开洞窗,为视线透出提供可能。C2洞窗可见明瑟楼全景,C1洞窗与濠濮亭形成对景。B段2个花窗,B1花窗前种植灌、竹,隐约可见濠濮亭。B2花窗前是小乔木和石景。A段是2个连续的矩形洞窗,前景是植物、石景,远景也清晰可见。A1则可以看到较远清风池馆的一角。该段利用花窗、洞窗的本身特点结合前景布置,以花-洞-花-洞实现藏景与漏景的变换,丰富了空间层次,增加了赏景方式。这些漏窗西侧为有景空间,即留园中部水景区,从漏窗东侧空间的面积(图3-1蓝色部分),可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BD 2段空间为狭窄的通道功能,D段还承接留园入口处通道的景致抑制区段,不宜大畅开放园中景致,封闭暗黑,需采光通风漏景,同时作为动态观景区段,宜多隔,且花窗本身观赏性也更高。B段拐角处,有一个漏窗朝北,仍为通道区。反观AC 2段东侧,为建筑内部停驻静坐观赏功能,设洞窗更便清晰观景。此上讨论东侧室内望向西侧室外的成景,另此段漏窗还涉及建筑物的外观,即从外围看向建筑的成景效果,墙面韵律开窗增加了建筑的装饰性,消除了此段冗长白墙的单调。另,花窗较洞窗更有利建筑结构,可能也是选择漏窗类型的考虑因素。
2.3 同兴美岸湿地自然保护中心漏窗实践
为了让本研究的分析更好地用于现代设计实践,呼应研究目的,检验两侧漏窗的成景要因的合理性,结合本文对传统园林漏窗的一些知见,用花洞窗这种漏窗类型进行了创作实践。目前学术界对古典园林漏窗的修复实践以及创作实践相关的论文还较少,现有贺风春等在可园的修复工程中提出了漏窗的制作新工艺[20]。本研究实践场地选择重庆市北碚区童家溪镇同兴老街的美岸湿地自然保护中心,是一栋保留了传统木建筑构造的现代再生型建筑。建筑共两层,契合山地地形,二层一侧临巷道,一侧有室外观景走廊。因观景和空间分割、通透等需要,笔者在二层的隔断墙设置一个漏窗,使之两侧成景,一侧远眺南侧青龙嘴山景,另一侧可见老街巷道缩影(图4)。花洞窗的样式,一是可以增加边缘装饰,因景物类型以植物为主,没有较多的景观层次与类型;二是考虑了人在两侧空间停留时可作为窗框景的主体,形成以人为主体以绿植为背景的立体图画。在此漏窗制作过程中,融入了巴渝地区传统木匠的技艺。
图4 现代漏窗实践
3 结论
本研究梳理了窗之起源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阐释了景窗之关系以及景从窗成的意识发生。并对留园典型空间的漏窗进行分析,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漏窗以及其两侧空间情况的差异变换而呈现不同的成景效果。考察到洞窗、花洞窗、花窗及相应窗景的布置以及两侧空间的类型和特点。1)洞窗多设于两侧通达的空间,且有景空间面积较大,空间较为明亮,其对应景致的景物类型、景观层次较为丰富,多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布局,且视线范围中一般来说有一个主景作为焦点。2)花洞窗为较为封闭的单向型观赏空间,即有景空间不可达,尺度较小,景物类型精简如山石小景画,也需考虑窗框本身的装饰效果。3)花窗适于需通风透光以及墙壁和通道光影美化的情况,或通行运动中不便对焦观景,宜隔为主,以窗本身为景,窗后空间景物(植物软景为主)为衬托。3种漏窗都需要考虑排列时的观赏节奏。既具有建筑外立面的美化提升功能,也具有不同的建筑结构贡献。总的来说,漏窗的类型丰富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发展成熟,形成园林的丰富空间以及观景体验的必然结果。今后笔者对于古典园林的空间体验以及成景关系将进一步研究,阐明更多空间美学奥秘,为今人空间营造提供启示,以古呈新。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