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台州地区博物馆为例

2022-01-21滕雪慧

上海视觉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馆文物保护文物

滕雪慧

(临海市博物馆,临海 317000)

我国国有基层博物馆数量众多,在整个博物馆体系中占比很大。虽然各地基层博物馆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基层博物馆人员编制普遍较少,业务水平偏低。随着人们对博物馆文化功能认识的提升,社会对博物馆各项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在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应该如何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为此,我们调查了台州地区各县市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情况,对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现状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濒临东海,属浙江省省辖地级市,下设椒江、黄岩、路桥3个市辖区,临海、温岭、玉环3个县级市及仙居、天台、三门3个县。至20世纪末,临海、黄岩、天台、三门设博物馆,温岭、仙居设文管办负责文物工作。随着21世纪国内博物馆建设浪潮的兴起,已有博物馆的地区积极建设新馆区,没有博物馆的地区纷纷设立并筹建新博物馆。目前,台州市本级与下辖各县市区均已设国有博物馆,其中台州、临海、黄岩、温岭四地于近年建成新馆并对外开放,仙居、玉环、路桥正在建设新博物馆的过程中,三门、天台两地暂时没有筹建新馆计划。

在建设新馆前,台州地区所有博物馆的老馆舍条件均十分有限,无论是库房还是展厅都只是具备基本的安防及消防条件,在环境控制措施方面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没有恒温恒湿设备(图1),有的库房有空调,在梅雨季节可以用来抽湿,但作用也不大。文物长期保存于自然状况下,这不仅是台州地区博物馆的情形,也是我国基层博物馆长期以来的普遍境况。

图1 临海市博物馆老馆展厅

台州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年内降水有两个明显的雨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历时1个多月的梅雨期,降水量300多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0%;8月上旬至9月中旬,历时1个多月,为台风雨期,降水量35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3%。[1]雨季降水集中,环境高温高湿,而全年湿度变化又较大,这些对于文物的保存是十分不利的。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台州地区各馆藏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尤其是对湿度要求较高的有机质文物。临海、黄岩、仙居、玉环博物馆很多古籍、书画等文物都出现了残缺、破损、皱缩、污渍、虫蛀、霉变等病害,有的极为严重(图2、图3)。这些状况还在延续中。

图2 临海市博物馆破损书画

图3 临海市博物馆破损古籍

已建成新馆的台州、临海、黄岩、温岭四地馆藏文物搬迁到新馆后文物保存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空间大大增加,基本能达到按藏品材质分库保存的要求,均设有恒温恒湿设备,为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文物修复场所的建设也开始兴起。临海市博物馆、黄岩博物馆新馆建设有书画修复室(图4),台州市博物馆也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场所预留了空间。

图4 临海市博物馆新馆书画修复室

从馆藏文物修复情况看,黄岩、玉环、椒江完成了少量书画的修复工作,临海市博物馆陆续完成300余件书画、拓片、铜器、瓷器文物的修复。总体来看,台州地区各馆文物修复尚处于起步阶段。

台州地区博物馆新馆建设是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缩影,文物保护修复情况也具有普遍性。长期保存于自然状况下的博物馆藏品本身对于保护修复有比较迫切的需求,新馆建设为文物保护修复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图5、图6),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在新起点上,任重而道远。

图5 临海市博物馆新馆古籍库房

图6 临海市博物馆新馆库房内小型恒湿典藏柜

二、文物保护与修复面临的困境

国有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日渐提上日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还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资金、人才、制度三个方面。

(一)资金紧缺

当前博物馆日益走进大众视野,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本着“别人有我也有”的想法,加入建设博物馆新馆的队伍,但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不少地方政府满足于博物馆富丽堂皇的外观,但对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不甚了解,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够重视。地方政府拨付博物馆的资金主要用于维持博物馆基础运行,在文物保护修复上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实际情况却是,文物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础,文物保护修复是博物馆存在的生命线,基层博物馆的文物保存状况不佳,需修复的文物数量较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虽然国家对上等级珍贵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项目和修复项目有资金支持,但除此外,博物馆还有大量未上等级的一般文物。这些文物也应尽最大可能进行保护修复。因为文物作为历史见证物只会越来越少,何况还存在一般文物价值未被全面认识的情况。以台州地区为例,各馆曾在1980年、1990年以及2010年前后进行过三次文物等级评定工作,当时文物修复工作基本没有展开,不少文物是因为保存情况不佳才未评上等级,加上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少一般文物在价值认定上也有新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文物保护和修复,许多文物的重要性就会凸显,文物的级别会有提高。因此基层博物馆大量一般文物保护修复的意义毋庸置疑,地方政府应提高对文物保护修复意义的认识,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二)馆内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短缺

国有基层博物馆编制较少,以台州地区博物馆为例,各馆编制大多在10个左右,其中临海市博物馆最多,也仅18个。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基层博物馆在藏品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安全防范等方面的工作一项不少。每个部门在编人员多不过两三人,少则仅一人。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除了本部门日常工作外,“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往往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而从事文物修复不仅需要专业的、系统性的学习,还需要不断实践练习。在上述人员配备情况下,基层博物馆内部培养专职文物修复人员极为困难。从吸引外部人才的角度看,也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博物馆作为事业单位编制,按照常规招考程序,考试内容并不涉及专业修复技能,而是综合常识、时政分析等,这对于专业性强的保护修复人员来说,无疑是南辕北辙,增加不必要的难度。另一方面,基层博物馆的总体条件和待遇并不高,又很难吸引高水平、高层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加入。

(三)文物修复行业现状不乐观

目前从事文物修复行业的人员分两类,一类是文博系统内的修复人员,集中于国家及各省级博物馆、图书馆等大馆,总体人数亦不多。另一类是民间修复人员,以个体户为主,业务市场主要是针对各类民间需求,对于保护博物馆文物藏品还有一定的风险。无论文博系统内部还是民间文物修复领域,从年轻人才培养的情况看,都不乐观。高水平文物修复人员总量不多,且年龄偏大。文物修复作为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目前被大家认可的主流学习途径还是师徒传带,从初学到出师,往往需要近十年的功夫,文物修复人员队伍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扩大;而且学艺的过程非常枯燥、辛苦,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花大量时间坐冷板凳学习文物修复手艺,导致了文物修复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

文物修复领域的人才现状也使国有基层博物馆在通过寻找第三方承担文物修复工作时,可选择的范围有限,尤其一些特殊文物修复难度较大,有些还是世界难题,很难找到合适的修复人员和团队。

(四)文物修复途径窄,风险大

根据《可移动文物修复管理办法》的规定,可移动文物修复应由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单位承担。这为文物修复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但也给需要在可选择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寻找第三方进行文物修复的基层博物馆带来了困难。首先,具备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文博系统内部大馆修复人员,面对动辄十几万的丰富馆藏,已显力量不足。而按照现有财务管理制度,修复人员对外修复所得费用需统一上交财政专户,修复人员个人不会有任何收入,反而要承担修复本身带来的风险。这些使得文博系统内大馆修复人员主要负责本馆藏品修复,而不承接其他基层博物馆的修复项目。其二,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文物修复资质的审批极为慎重,具有文物修复资质的民间公司较少。各省份审批情况也参差不齐,有的省份审批较为宽松,市场化运作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故有的省份审批极为严格。这使得一些修复水平较高的修复团队无法及时获得资质审批,不能正常开展修复业务。其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对团队的人员和资金要求比较高,使得一些高水平修复人员个人反而不具备馆藏文物的修复资格,限制了他们进入基层博物馆修复文物的机会。以上诸多原因使得国有基层博物馆在选择第三方进行文物修复时途径较窄,可选择的空间十分有限。

国有基层博物馆作为财政拨款单位,要按照财政制度实施资金项目。金额不大的项目可以由馆方考察决定,超过限额的要通过政府采购招标的方式进行。采购招标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一来源采购,一种是公开招标。越来越多的地区对单一来源采购的审批趋于严格。对于一些小众类别的比如金银器、漆木器等文物修复项目,可以通过专家论证,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招标。这在地方财政看来比较容易理解,理由较为充分。但对于书画、铜器这些其他馆有过公开招标案例的文物修复项目,就显得理由不足,在地方财政看来,还是需要通过公开招标进行。但在文物修复项目公开招标领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具备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公司存在借用修复人员资质的问题,虽然符合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审批条件,但实际却缺乏修复人员。在实际招标案例中,确实也出现了低价中标后却无实际修复人员,使得修复工作无法正常展开的情况。这些都使得招标结果存在较大的风险性。

三、对策与思考

尽管国有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上面临诸多困难,但基层博物馆、地方政府和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共同努力,想方设法突破困境。

(一)保证充足的文物保护修复经费

基层博物馆不要总是抱怨地方政府不重视,而是应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地方政府对文物修复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资金,为文物修复场所的建设、相关文物修复设备的添置、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以及文物本体修复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二)改善文物保存环境

文物修复的前提是要有合适的保存环境。对于已建新馆、具备恒温恒湿库房的博物馆来说,基本没什么问题。对于还没有筹建新馆计划的博物馆,可以通过购买小型恒湿典藏柜等方式,在局部范围内解决温湿度控制问题,使亟待修复的珍贵文物修复后具有合适的保存场所,避免进入原环境后再次损毁的风险。

(三)加强馆内文物修复室的建设

基层博物馆不可能像国家、省(市)级大馆那样建立多个种类文物的修复室,但可以根据自身馆藏情况和经费条件,针对最需要修复的文物种类建设小型修复室,配备符合要求的安防、消防设施。这种于馆内修复的方式既能在聘请第三方修复情况下保证文物的安全,对修复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又能为馆内相关人员进行文物维护和简单修复提供场地,为长远培养馆内修复人才提供条件,是基层博物馆开展文物修复工作的很好选择。以临海市博物馆为例,临海市博物馆根据馆藏书画损毁严重的情况决定建设书画修复室,根据需要,配备了裱画墙面、裱画桌和其他小型修复用具,安装了必需的消防、安防监控设备,总体费用在十万元左右。该书画修复室的建设花费不高,效果较好,证明了基层博物馆于馆内建设文物修复室的可行性。

(四)加大馆内人才培养力度

从基层博物馆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方面看,基层博物馆缺乏国家、省(市)级大馆那样专职的文物修复人员,虽不必以培养修复大师为己任,但为了使馆藏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应大力培养能做好相关文物维护与简单修复工作的人才。从台州地区博物馆调研情况看,各馆普遍反映需要各类文物修复的专业培训。据笔者了解,浙江省图书馆举办过多期面向全省的古籍培训班,馆藏古籍较多的博物馆人员也有参加。但由于基层博物馆人员较少,有的甚至没有专职的文物保管人员,各种杂务叠加,文物修复并不是工作重点,导致不少参加培训的人员返回单位后并没有坚持修复实践。从这个角度看,基层博物馆本身应调动文物修复积极性,努力抓住各种机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方式让文物修复工作得以长期开展。除此外,其他书画、铜器、陶瓷器等常见种类文物修复培训班确实还是比较少的,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培养文物修复人才的需求。上级主管部门应根据基层博物馆馆藏修复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多合适的培训机会,可以是集中培训,也可以到馆内予以指导,为基层博物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五)深化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

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原有的职称评审制度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完善文博人才评价机制、深化文博职称制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2019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于印发《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22号),提出要完善评价标准,将文博专业人员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四唯”倾向。目前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湖南等十多个省市出台了相关文博职称改革的实施方案。但还有很多省市尚未落实,以浙江省为例。目前在浙江省文博专业职称申报中,中级按2015年制定的《浙江省文物博物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条件(试行)》(浙人社部发[2015]157号)执行;高级按2018年制定的《浙江省文物博物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条件(试行)》(浙人社部发[2018]12号)执行,评定中实行“量化赋分评价”,其中专业学术成果和专业工作能力业绩计70分,占比70%,前者包括论文、专业著作、编撰专业图书目录、承担并完成课题,完全不涉及一线文物修复人员的实际修复成果;后者除了送审论文鉴定分外,“获得政府部门颁发的奖项”“专利”“入选专业人才工程、专家荣誉称号”为一线文物修复人员难以企及,仅10分的工作实绩中包含主持制定修复规划,审定技术方案,指导或独立完成一定数量上等级文物修复的实际工作。这样的职称评定标准无从衡量文物修复人员的实际修复水平,对文物修复人员来说是非常不客观、不公正的,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阻碍了文物修复事业的发展。各省市应真正落实《指导意见》,深化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破除“四唯”倾向,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同时拓展评价范围,畅通非国有文博机构、社会组织等单位的文博专业人员职称评价渠道,才能提高文物修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为文物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包括国有基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在内的文物事业健康发展。

(六)应对文物修复市场进行国家层面的规范管理

面对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市场招标中出现的问题,应从国家层面予以规范管理。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审批程序,使之更为公平合理,使确实具备高水平修复的团队能够取得修复资质,开展修复业务。其次,应规范具有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公司的市场竞标行为,杜绝有资质无人员情况的发生。第三,规范文物修复程序、使用材料,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物不同残损程度,制定出合理的文物修复价格范围。各位修复人员使用的修复材料不尽相同,修复程序也会有一定区别,价格上也会差异较大,使得基层博物馆在文物修复项目招标和引进修复人才入馆修复时缺乏价格参考依据。国家层面对文物修复程序、材料及价格的规范将会解决基层博物馆实施文物修复项目时所面临的财务程序上的困难。

(七)拓展馆藏文物修复途径

建议国家层面在出台文物修复师资质的等级评定办法基础上,制定有资质的文物修复人员可以入馆修复文物以及在馆内修复室实施数量较少的文物修复整体项目的条件,可以通过前期试修及中期跟审的方式对修复质量加以保障。这种专职修复师在馆内进行文物修复的方式,对于促进馆内修复人员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新馆文物保护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林城东路上的贵州省博物馆新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