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文化符码呈现
——以2018、2019年批评奖作品为例

2022-01-21◎雷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普利策符码卡洛斯

◎雷 昊

符码这一概念国外许多符号学家都有提及,但却莫衷一是。罗兰·巴尔特在其著作《S/Z》中提到了文本中存在的五种符码,分别是意素符码、阐释符码、布局符码、象征符码和文化符码。罗兰·巴尔特表示:“每个阅读单位,都可以在五种符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认为文化符码是意识形态的碎片,这些话语表述了普遍的意志和社会法则,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汇集。

英国学者斯图尔特·霍尔则在罗兰·巴特文化符码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文化表征”的概念。他认为符码是具有“阐释性”的,即文化表征实践所采用的价值或意识形态立场,他把这种文化符码称为“文化的深层语意符码”。文中所涉及文化符码的概念都上述两位学者所提到的概念为基准。

一、文本的选择及概述

专栏批评在美国一直以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透视美国本土文化立场的窗口。1970年,随着新闻业的发展,普利策评奖委员会有感于单一的社论奖无法涵盖报纸日益丰富的评论类型,于是增设了“评论奖”和“批评奖”两个奖项。

杰瑞·萨尔茨是该奖项2018年的获奖者,供职于《纽约》杂志,是一位资历丰富的批评家。其批评所涵盖范围甚广,涉及绘画、雕塑、艺术等门类,为广大读者解读了当代艺术的复杂性。普利策组委会称他“写作扎实,所包含的内容从个人到政治性的、纯粹的、世俗的,兼而有之。”而卡洛斯·洛萨达是来自《华盛顿邮报》的书评家,是普利策批评奖2019年的获奖者,他的文章语言犀利、针砭时弊。其批评不只对受众,对政府官员如何为政也有着指导意义。

本文拟翻译并筛选杰瑞·萨尔茨和卡洛斯·洛萨达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各选最具代表性的五篇批评组成文本库(表1-1所示),随后通过话语分析对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符码进行详尽梳理与描摹,最后以斯图尔特·霍尔的符码理论为延展,通过深入解析文本中文化符码编码和解码方式,进而得出结论。

近几十年来,在美国主导下世界局势一直暗流涌动,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此起彼伏,给这些国家的国民带来了巨大损失。不仅如此,美国国内不同文化群体也时刻处在文化碰撞的激流中,影响着美国的价值体系。杰瑞·萨尔茨和卡洛斯·洛萨达同为近年来普利策批评奖获奖者,选取美国他们的批评作为分析对象,能够洞察美国在其国内及国际上所引发文化冲突的本质,为我国如何应对文化冲突提供思考。(见下表)

?

二、普利策批评奖作品中的文化符码

通过对文本所包含的文化符码进行归纳并分析之后,得出三个出现频次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码,分别是艺术符码、种族心理学符码和身份认同符码。

首先是艺术符码。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化符码是对科学或智慧符码的引用,艺术作为由古至今人类各阶段皆存在的智慧产物,决定了其在文本的文化符码中占比最多。在采集到的普利策批评奖文本中,艺术符码更是频频出现。艺术符码的该频次引用是批评文体本质的体现,其所评艺术品的创作都根植于其所在的文化土壤。在杰瑞·萨尔茨的《我完败的艺术人生》中,作者描写了青年时期艺术觉醒和创作失败的经历以及人到中年后重拾艺术创作的激情,在叙述中作者穿插了大量艺术符码,用以阐释自己的艺术创作时的理念与世界观:

在我21岁的时候,我正在以《易经》为基础创作几何图形绘画。★艺术符码:艺术作品《易经》

这是因为我认为《神曲》是一个庞大且有组织的寓言系统。★艺术符码:艺术作品《神曲》

其次是种族心理学符码。杰瑞·萨尔茨作为美国本土公民,对黑人人权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五篇文本中的三篇中都提到了美国有色人种问题。而卡洛斯·洛萨达则对美国移民权益关注颇多,在《美国的移民之争已经超越了国界和围墙》和《请出示你的证件》中他都运用了大量的种族心理学符码来为墨西哥裔以及其他各族裔移民的权益论证:

他坚持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因为是黑人或者说话带拉丁美洲口音而被拒之门外。★黑人或拉丁人的口音会被拒绝

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时把墨西哥移民称为强奸犯和毒品贩子。★墨西哥移民被认为是强奸犯和毒品贩子

除此外还有身份认同符码。身份认同符码便是文本中所出现的作者亦或是所评艺术品创作者所表达的、对自己文化主体身份认同或是反抗的倾向。卡洛斯·洛萨达作为墨西哥裔的美国移民,在论证中运用了大量的身份认同符码,尤其是在《请出示你的证件》一文中,卡洛斯·洛萨达分别运用了天主教徒、移民、无党派人士等八个不同的符码来罗列自己身上的身份标签,借此来批判美国社会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成为美国合法永久居民近40年后,我于2014年末成为美国公民。★身份认同符码:美国公民

移民们明白,他们同时可以是许多存在,我们没有一个固定的、不可变的身份。★身份认同符码:移民的模糊身份

我是天主教徒,这日子很不好过。同时我是一个移民,虽然这不是我的选择。★身份认同符码:天主教徒和移民

艺术符码在宏观层面上搭建了批评背后的文化背景,种族心理学符码和身份认同符码则具体地反映出美国普遍存在的种族问题与移民问题。通过以上梳理展现了文本中的符码分布信息,但这些并不能直接说明批评作者本人的文化立场,因此还需进一步深挖文化符码中作者的态度立场。

三、普利策批评奖作品的解码路径

斯图尔特·霍尔则在罗兰·巴尔特符码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文化表征”的概念。他认为符码是具有“阐释性”的,即文化表征实践所采用的价值或意识形态立场,他把这种文化符码称为“文化的深层语意符码”。他还在《编码/解码》一文中提出了符码的解读理论,他将占据社会秩序、政治秩序主导地位的文化符码称为“主导文化符码”,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协商符码”和“对抗符码”。而在文本编码的过程中存在着使用不同符码进行生产的情况,使用主导符码进行编码的文本也可能被接受者使用对立符码来解码。

就一篇批评而言,通常都存在着二次“编码/解码”,第一层的解码是由读者解码批评,编码者为批评家。而第二层往往是批评家对艺术品的解码过程,编码者通常是艺术品的作者。批评家们会以其自己所认同的文化符码去对艺术品中所包含文化符码进行解读,在此过程中可以窥见批评家对于艺术作品或是艺术事件的情感倾向与认同态度,也能看到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本章拟各选择两位批评家解码立场不同的两篇批评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批评家对艺术作品的解码过程。

在《特朗普时代的摄影能从丹尼·里昂身上学到什么》一文中,杰瑞·萨尔茨所解码的对象是丹尼·里昂的摄影作品,属于对抗符码;而彼时在摄影艺术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流派则为现代摄影。杰瑞·萨尔茨在其批评中采用了对抗符码来进行解码,这和艺术作品所采用文化符码一致,他称丹尼·里昂的作品“很不可思议,很惊人”,而谈到现代摄影时,杰瑞·萨尔茨称其“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的,非常程式化……只是僵尸摄影而已”。

卡洛斯·洛萨达在《美国的移民之争已经超越了国界和围墙》中所解码的对象为《陌生人》、《梦的制造》和《线变成了河》三本为移民权益合法化发声的书,这三本书编码所使用的文化符码都为对抗符码——移民权益。而卡洛斯·洛萨达在解码时也使用了这一对抗符码,以反抗美国社会上大行其道的“移民原罪论”,在文中他写到,特朗普正“狡猾地试图从年轻移民手中夺走道德权威”。

杰瑞·萨尔茨和卡洛斯·洛萨达的批评大多采用如上文所示的对抗符码来解读艺术作品,在构成文本库的十篇文本中,九篇都采用了对抗符码进行编码。这种对主导文化符码的反击,彰显了批评本身所包含的特质,同时也体现了两位批评家对于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反思。

四、文化符码视野下国际传播对策的思考

第一,国际传播中传播的内容及方式应与受众群体本土文化认同相结合。文化认同来自于统一文化群体中的人们对共同历史的直觉和理解,反映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文化符号,在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之中则逐渐构建了文化形象。文化认同的分化正深刻影响着美国社会,我国在国际传播中应当重视到这种文化认同背后的力量,擅于用“外国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应善于通过持续不断观点表达构建国家正面形象。现代社会中,公众对于大众媒介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媒介报道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是决定着受众的判断与选择。批评作为评论文体的一种,其意见导向话语的表达往往都伴随着艺术品的呈现而吐露,这种表达方式更能够“浸润”受众,从而调和群体矛盾,促成局势稳定。国际传播的受众群体不同于国内,在西方媒体拟态环境的构建下,他们对中国存在一定刻板印象。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应合理运用这种“浸润”方法,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传播观点,在潜移默化中使其固有印象改观,实现文化之间的良性交流。

注释:

[1]罗兰·巴特:《S/Z》,屠友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陈龙:《媒介文化通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苏蕾:《批评奖:被忽视的普利策奖项》,《新闻实践》2008年第4期

[4]陈力丹、林羽丰:《继承与创新:研读斯图亚特·霍尔代表作〈编码/解码〉》,《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8期

[5]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猜你喜欢

普利策符码卡洛斯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西班牙前国王 流亡海外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谁的子弹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