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难型典型报道如何见精神力量
——以《十堰晚报》系列典型报道为例

2022-01-21曹克斌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郧阳十堰晚报

◎曹克斌

《十堰晚报》曾在“十九助”资助贫困大学生中报道,因父亲去世、母亲双目失明、妹妹即将上学,高考时高分考生却无奈选择留在本地十堰,入读湖北医药学院麻醉学专业的“美德少年”、励志学子陈子琣荣获“湖北好人”,她同时也是湖北希望工程受助学子。

此前,2016年10月,陈子琣在郧阳区首届道德模范评选中,被授予“孝老爱亲模范”称号。2020年12月22日,在“大爱如歌”十堰市第七届道德模范暨“十堰好人”颁奖典礼上,她当选为十堰市2020年“十堰好人”,并入选同年11月“中国好人榜”。她在本地读大学既能照顾家中双目失明的母亲和上小学的妹妹,经过《十堰晚报》“十九助”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正能量宣传报道,也让其学费有了保障,圆了大学梦。这不能不说是因在苦难型典型报道的挖掘中,很好的温暖而又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弘扬和宣传的典型事例。

一、深挖背后故事是寻找精神力量的有效路径

2020年8月,家住郧阳区19岁的陈子琣以高考理科571分的成绩被湖北医药学院麻醉学专业录取。经郧阳区团委推荐,十堰市希望工程办走访核实,陈子琣成为“2020年湖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首批获得资助的大学新生。在《十堰晚报》开展的“十九助”“圆梦行动·我要上大学”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系列报道中,笔者在深入采访其在苦难的家庭环境中却又砺志求学的事迹后,以《父亲去世 为了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 “美德少年”选择留堰读大学》为题,在《十堰晚报》详细报道了陈子琣在父亲不幸去世后,她一边挑起家庭重担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和即将上小学的妹妹,一边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的感人事迹。

她的事迹一经报道,立刻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很多爱心人士被她的精神所感动,纷纷捐款希望能帮助她实现“长大后当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的梦想。经过《十堰晚报》的倾力温暖而极富正能量的宣传,在“2020年湖北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公益活动结束后,她一共收到20100元捐款,顺利进入湖北医药学院麻醉学专业就读,成为一名“准医生”。

就在《十堰晚报》“十九助”“圆梦行动·我要上大学”资助贫困大学生上大学系列报道中,笔者来到她入住的廉租房内经过深入实地的细致采访,获知她4岁时,母亲双目失明,9岁时,父亲双腿在河南被矿石砸成粉碎性骨折。因为要照顾妈妈,陈子琣没上过幼儿园,7岁才上一年级。陈子琣就读高二那年,父亲又因脑干出血永远离开了她们。看着双目失明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陈子琣别无选择,只能坚强面对。为了省钱,她常常吃最便宜的饭菜,穿亲戚给的旧衣服。

而笔者在更深入的采访中了解到,中考时,陈子琣考出优异成绩,可以到市内最好的高中上学,懂事的她却选择了离家较近的郧阳区一中。因表现优异,陈子琣进入励志班,获得每学期2000元的奖学金。高考时,陈子琣又考出571分的好成绩。为了照顾母亲和即将上小学的妹妹,她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大学——湖北医药学院。

诚然,在寻找新闻线索中,不要总是停留在面上,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苦难的家庭处处都有,但是如何报道好在苦难家庭中又苦不夺志、苦中励志、刻苦学习的典范,才是新闻报道的初衷和出发点,只有寻找到了这个苦难或典型报道中见精神、见力量中闪光的一面,那么就使得这则新闻得到升华,也更能让其苦难的一面更加受到社会关注,也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进而进行爱心捐助。

所以,在新闻报道中要努力寻找新闻线索中闪光的和不为人知的一面,从中挖掘出见精神、见力量的故事来,进而使这则新闻血肉丰满,采写出来的新闻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因此,深挖新闻背后的故事是寻找见精神见力量的有效路径。

二、践行“四力”是见精神见力量的根本方法

众所周知的传世文学经典著作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虽是文学作品,但作为新闻作品也可以借鉴这部作品在寻找和挖掘底层普通劳动者面对苦难坚强前行的精神力量和灯塔中,通过眼力、脚力、脑力用笔力来发现和挖掘,从中找到了见精神、见力量的精神内涵。

贯穿小说始终的昂扬奋斗精神与闪耀着温暖人性之光,为千万青年人打开了精神世界的大门,因此成为了底层普通劳动者面对苦难坚强前行的精神力量和灯塔,也由此传达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

笔者再以《十堰晚报》的一篇苦难报道为例,阐述寻找见精神、见力量的方法和路径。56岁的曾付学,家住郧阳区大柳乡黄龙庙村,2006年外出务工时意外受伤,导致高位截瘫,从此与轮椅为伴。在妻子的悉心照料和鼓励下,他逐渐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2012年,曾付学把目光投向了门前的荒山,打算实施“爬坡造地”——开垦荒山种药材。不顾周围反对质疑的目光,他全身心投入到计划中。九年里,除了雨雪天气,他都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把手当脚,常年的劳作使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遇到山路难爬,他就架梯子攀爬,最终靠着一双手一锤锤敲石头、一锄锄整土地,把坡地整成平地,把石块砌成石坎,把荒山变成了“聚宝盆”。

近年来,他虽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各种惠民政策,但他并没有因为残疾而产生等、靠、要思想,依然自立自强,身残志坚,9年来,用双手一锤锤敲石头,一锄锄整土地,坐着与天地斗争,爬坡造地,硬是把石头砌成石坎,以蚂蚁搬家的精神,从山下搬土上山,将门前70度的荒山石坡垒出4亩多“大寨田”,种上连翘、苍术等药材,既增加了收入,又绿化了荒山,把荒石山已变成了“花果山”,被当地人誉为“当代愚公”。

获知线索后,2019年夏天的一天中午,笔者和《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摄影总监张建波受采访中心安排赶赴现场,冒着烈日攀爬到黄龙庙村300多米高,倾斜度有70度左右的山坡上,真实地感受到了对于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来说,爬这座山之不易,亲眼看到了他是怎样放下轮椅一寸一寸地腾挪前行爬上这座山坡的,也亲身体验到他又是如何用了数年的时间用双手垒出的这4亩“大寨田”的。

2019年5月15日,《十堰晚报》用一个通版,图文井茂地报道了高位截瘫的“当代惠公”曾付学爬坡造地7年把荒山变梯田的感人事迹。报道发出后,广大爱心企业家被曾付学自立自强的精神所感动,众多企业家发起捐款,纷纷慷慨解囊,将曾付学家门前的路面硬化。这也是记者亲临现场,通过亲身体验、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进而写出了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身残志坚不言弃,双手作足金不换。曾付学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成为网络讨论热点人物,引发强烈反响。网友热情点赞“当代愚公”,称其点亮了脱贫希望之灯,是湖北乃至全国人民的脱贫典范。曾付学先后入选“感动郧阳·第四届最美郧阳人”、“郧阳区第三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年度“感动十堰”人物、湖北省自强模范等殊荣。

三、苦难典型报道具备见精神见力量是新闻的筋骨所在

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见精神、见力量?“正能量”就是拥有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与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新闻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关键。正能量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而新闻报道自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媒体发挥着媒体自身的作用,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正能量的宣传与传播,以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媒体的力量来促进社会和谐。

诚然,正能量传递的是积极的心态,荡涤存于心间的不良情绪,让生活更加充满阳光,充满快乐。让读者可以从中汲取见精神、见力量的内涵,人们需要正能量,需要精神和力量,社会更需要给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传递正能量和精神及力量。作为媒体,我们更有责任和义务,来弘扬和宣传这种正能量,弘扬宣传人间大爱。

弘扬社会正能量,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培养寻找见精神、见力量的眼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人物也可以有大情怀。陈子琣虽身处在苦难的家庭环境中,但她苦不夺志,化逆境为求学上进的动力。这一点,不正是我们从她苦难家庭的背后挖掘出来的暖新闻吗?在寻找苦难报道或典型报道中,将这一亮点抓住放大,努力从中寻找到见精神、见力量的方法和路径,进而体现出媒体在苦难报道和典型中弘扬正能量的宗旨和初衷,让人们看到了她坚强的一面和面对苦难试图改变但却又无奈,只好以刻苦学习来立志改变,化苦难为动力,这一点让好心人为自己选择资助她看到了亮点和希望,也最终达到了助其上大学的目的。

新闻传播职责众多,弘扬正能量是其重要职责,作为新闻工作者,当应肩负使命,坚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真实性中发现正能量,寻找到见精神、见力量的内涵,写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新闻作品,让无处不在的正能量遍地开花,引导社会风气持续向善向上。

猜你喜欢

郧阳十堰晚报
湖北十堰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全部完成
倾情水利作贡献 深耕水保为民生
——记郧阳区水土保持局局长郑全新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童迷黑白秀
水源汉江 石聚郧阳——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2017中国·郧阳南水北调奇石邀请展
关于在湖北十堰举办观赏石鉴评培训班的通知
十堰城郊辖区2013年农村低电压治理成效浅析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