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常见差错表现

2022-01-21胡祥修

新闻前哨 2021年12期
关键词:政治性差错新闻报道

◎胡祥修

新闻宣传无小事。特别是党报,有着特殊的政治属性,发生见报差错轻则影响公信力,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政治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报上的差错会因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裂变式传播而放大不良影响。因此,党报工作者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防堵差错的重要性,采写、编审、校检各环节齐发力,力争实现“零差错”目标。笔者结合党报编辑工作实践,谈谈新闻报道常见差错表现。

1、导向偏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报道有思想,舆论有倾向。新闻舆论客观上具有倾向性、方向性、政治性。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讲导向是第一位的。

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导向偏差,是过度拔高及“低级红”。如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有些媒体刊发抗“疫”先进典型报道,写写怀孕九个月的医护人员上一线,写年轻护士流产后10天就上岗……如此“好人好事”引发一系列负面舆情。这些极端事例可能是真实的,但在官媒上报道宣传,会因为价值导向问题引发负面影响。

在脱贫攻坚新闻宣传中,有的稿件存在着政策偏差、价值观偏差。如报道某地开辟贫困户就医“绿色通道”,贫困户就医全免费,还不用排队。这种所谓的扶贫“创新”,会助长“贫困光荣”的扭曲思想。新闻报道要准确把握中央的扶贫政策,不能把一些地方拔高扶贫标准的做法当作先进典型宣传。

导向问题,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到每一条稿件中。在武汉抗“疫”斗争关键时期,政府要求所有市民出门戴口罩,但有的记者提供的先进人物新闻图片,出现了不戴口罩的镜头。这种图片如果见报,就属于导向偏差。有的记者写武汉某教授一家四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居家自治而愈,这种报道与当时省、市“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隔而隔”精神不符,也属于导向错误。

2、政治性差错

新闻报道中,对政治性概念、政治性词语的引用、使用,必须严谨、规范,如出错就属于政治性差错。

2019年,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疑是一个政治性非常强的概念,表述不容有一点错。但全国仍有多家报纸出错,如把中间的顿号错为逗号,把“初心”错为“实心”。更为严重的是,湖北有一家市级党报在重要版面,把“牢记”错为“忘记”,造成很恶劣的政治影响。

有的新闻稿件中,一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造成政治性差错。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

有些新闻稿件中还把“自治区”误称为“省市”,违反了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有些新闻稿件特定政治性词语使用不严谨。关于2020年抗“疫”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中有一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但有记者引用这句话时,把“人民战争”省略为“人民战”。关于“店小二”精神,湖北省委主要领导讲的是“有求必应、无事不扰”,但记者在报道中多次将“有求必应”错为“有呼必应”。此类政治性语句、政治性概念,须严格对标原话,不得自由发挥。

3、事实失真失准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事实性差错多发。有的是新闻事实整体失实。如某报2020年6月16日刊发的某央企“五年内在鄂新增投资两百亿元”报道,是记者根据方案写稿,没到现场,未曾料到原定的投资签约活动因故取消,新闻事实根本不成立。这则失实新闻损害了党报声誉。

新闻报道失实失真表现在很多方面。2018年6月13日某报刊发报道《同济医院器官移植手术突破6000例》,其中第二段中将首例捐献者“魏霞”错为“陈霞”,第四段将“肾脏移植手术”错为“器官移植手术”,这2处差错造成稿件细节失实。2020年10月1日,某媒体记者采写的“坐着高铁看中国”专题报道稿件,有“很快,列车进入孝感市孝昌县境内……”一段话,内容失实,京广高铁并不经过孝昌县。

新闻报道失真还表现在“浮夸”“吹牛”,动辄称“国内首创”“世界第一”,新闻内容与事实原貌不完全吻合或夸大事实。某报2019年4月23日刊发的通讯《20万亩山桐子“榨”京山百亿产业》,就存在事实不准确的问题。京山山桐子才刚刚种下几万亩,“百亿产业”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三年目标。把目标当事实报道,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该通讯中,“京山成为全国最大的山桐子种质资源库”“农户每亩收入可达2.5万元”等表述,也经不起推敲。

4、题文不符

标题中的新闻事实信息来自报道正文中,题文相符是最基本的新闻写作规范。但新闻标题常出现以偏概全或表述不准问题。

某报2020年10月27日一篇见报消息,标题为《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下月19日在汉开幕》,但消息导语中的相关表述为“大会将于11月19日至21日在武汉举办”,并没有说“19日在汉开幕”,题文不符。事实上,大会是20日开幕,并不是19日开幕。

标题是报道正文的提炼,标题事实信息不可大于正文中事实信息。有的稿件,标题中出现的新闻事实,文中忘了交待,造成题文不符。某报2020年6月18日一篇通讯的引题中有“湖北籍员工滞留66天返闽”,但文内并未交待“滞留66天”事实信息,夜班值班主任发现问题后联系记者核实,在正文中补上了相关内容。

5、数字、名称出错

新闻报道中,容易出现时间、数字、人名、地名、机构名等方面的差错。

报道中的时间与数字,是新闻事实要素之一,时间与数字出错不是一般性文字差错,而是事实性差错,并且这类差错有时还会闹笑话,构成政治性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时间差错。某报2019年1月16日一消息稿中“2108年,该市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253亿元,增长13.5%”,“2108年”为“2018年”之误。两者相隔多少年?

数字差错。如2017年9月11日某报拟刊发的省委巡视组进驻情况一览表中,被巡视单位某某县联系电话(手机)只有10位数,而正常的手机号码应为11位数。夜班校对人员发现并修改了这一原稿差错。若这一差错见报,将有损省委巡视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公信力。

单位名写错。机构改革后,一些单位名称变了,但记者仍写成原名称。如“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错写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机构改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简称“农业农村部”,但不少新闻报道中仍使用“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简称“生态环境部”,但不少报道中仍使用“环保部”。一些县改为“市”或“区”了,但记者仍用原行政单位名称。某报2020年6月12日题为《为湖北疫后重振贡献三峡力量》来稿中,将“当阳市”错为“当阳县”。当阳是宜昌代管县级市,1988年撤县建市,有30多年。

区域名称表述不规范。2018年8月5日某报一篇报道中的“区域优势明显,与武汉市阳逻区紧紧相邻……”一句,地名表述错误,会让人误认为阳逻是武汉一个行政区。正如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可简称为“东湖开发区”“东湖风景区”,但不能简称“武汉市东湖区”。阳逻经济开发区在阳逻街,行政区划上属于新洲区,可简称为“阳逻开发区”,但不能简称“阳逻区”。

6、技术性差错

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技术性错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错别字、标点不准以及掉字、掉段、多字等等。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如某报一篇来稿,文中引用的习近平总书记原话“正确处理好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错成了“护理好“。一篇记者写的经济报道中,将“人民币贬值”错为“人民贬值”。一字之差,如见报将造成不良政治影响。

语言文字、标点符号的差错,是稿件中最常见的差错之一。中国新闻奖及湖北新闻奖评选办法中规定,对存在差错的作品限制获奖等级。表述有错误的作品,或存在使用成语不规范、词语使用或搭配不当、缩略词语不当、生造词语、指代不统一、数量单位缺失、前后表述不一致等情况的作品,或广播作品现场音响和电视作品画面质量存在明显缺陷的作品,不得获一等奖。存在词序错乱、成分缺失、指代不明、语句杂糅、归类有误等语法错误的作品,不得获二等奖的作品。据了解,每年的湖北新闻奖参评作品中,有近半数的文字类作品因存在差错而评奖受限,殊为可惜。因此,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稿件差错问题,在采写、编审、校检各环节严密把关,扎起防堵差错的制度笼子,实现发布的新闻稿件“零差错”目标。

猜你喜欢

政治性差错新闻报道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翻译的政治性与有效性
网络政治参与与传统政治性理的转变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出版物中与港澳台相关的政治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