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在我,明明德心
2022-01-20施金裕
施金裕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介入,曲艺的曝光度聚焦上升,最為典型便是某社的相声。因为“饭圈文化”和“粉丝经济”爆火,如今已是一票难求。翻开历史,不难发现在中国曲艺的发展道路上,“粉丝”从不缺席。像京韵大鼓国宝级大师骆玉笙先生、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先生,他们在表演时同样观者如山,座无虚席。从客观原因而言,同样一掷千金,同样票友众多,为何他们没有受“饭圈”毒害呢?也许是当时粉丝文化没有如今猖獗,也许当时舆论没有如今庞大,但究其根本是因为各位大家们德行配位。
侯宝林先生一生创作和表演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同时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原理、规律和艺术技巧进行了理论研究,撰写出《相声表演艺术》《曲艺概论》《相声溯源》《戏剧杂谈》等经典专著。骆玉笙先生为京韵大鼓奉献一生,因其低回婉转的腔调,创造了京韵大鼓的“骆派”,她的代表曲目《剑阁闻铃》《红梅阁》更是让人记忆犹新。他们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解“粉丝”票友们追捧的是什么,不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同时不会在鲜花和掌声中迷失自我。作为新时代的曲艺工作者,我们应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明明德心。
正其衣冠,心不两用,艰苦钻研。文艺工作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者,我们应当端正自己的态度,“吾日三省吾身”:我是否尊重舞台,我是否尊重观众,我是否尊重自己。所谓尊重舞台是尊重社会给予我们的平台,互联互通的当今,网络给予文艺工作者更为广阔的舞台,能够有机会面对更多观众,但也因为这样的机遇造就了一批“唯流量论”追崇者。其中一些人在利益和荣誉面前迷失了双眼,道德缺失,思想滑坡,假扮假唱、偷税漏税,更有甚者利用“饭圈文化”诱导未成年人犯罪。浮躁的内心使他们沾染上不正之风,无尊重舞台、尊重观众,又如何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从事的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艺术的敌人就是不学无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寂寞”“学艺先做人”,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时刻提醒我们,艺术是值得奉献一生的事业,艺海无涯,学无止境。
尊其瞻视,艺心向党,勇担使命。在传统相声的精髓未被充分汲取即被曲解,以及业内风气已经日趋庸俗的背景下,马三立老先生感喟再三:“几年以来,我在剧场、学校、机关、工厂、部队等处演出,都是通过咨询委员会领导下达的任务或义务演出,得到的礼品有相册、花瓶、镜子、钢笔架等。有的演出,什么也没有。北京笑星约我一星期,没经过组织联系,我婉言谢绝。打来长途,约我去中国香港、新加坡,吃住全管,报酬给港币,我回答暂时不去。”即便总是被掌声包围,他一次又一次地说:“我不是大师,不是艺术家,我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艺人,是个热爱相声、喜欢钻研相声的老艺人。”享年90岁的老人,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相声,奉献给了公益文化事业。不畏艰难困苦,不求金钱荣誉,一心钻进相声当中,为人民群众奉上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相声作品。
纵观近现代史,中国的文化从来都离不开人民。从毛泽东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立的“双百方针”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二为”方向再到现在的文化强国、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始终引领着我们走向人民,走近人民,深入人民。2021年9月9日,在上海全市文艺工作者艺风艺德专题座谈会中,91岁的作曲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老先生饱含深情地说:“我们要和祖国人民融合在一起,用真诚、热爱和智慧的劳动来回报党、回报祖国、回报人民和人民军队的养育之恩。我要将我生命的全部热忱交织在我的音乐作品中,来讴歌祖国和人民,来讴歌党和人民军队光荣的昨天、美好的今天和灿烂的未来,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作为曲艺工作者,我们应当坚定不移跟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群众,扎根群众,担当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谱写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始终饱含热忱地用曲艺弘扬正能量,艺心向党,勇担使命。
《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是成就“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道德是约束人的基本准则,法律是社会的底线。不偏不倚、不被诱惑,遵纪守法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再基础不过的要求。而作为曲艺文化工作者的我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遵纪守法,更应该不断锤炼艺术品格,追求崇高的品德价值。明明德心,找准定位,端正态度,弘扬传播高尚的道德品质,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