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医融合发展模式和推进策略研究
2022-01-20林剑峰
高 蕾,林剑峰
(厦门理工学院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
1 体医融合的释义
学界关于体医融合概念的释义众说纷纭,根据参与主体的主导性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体育主导类,二是医学主导类,三是协同主导论。尽管有多种分类,专家对体医融合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认为“体医融合是一种能够将体育锻炼与医学预防、临床诊疗以及康复结合,进而实现健康促进的健康服务手段和方式”[1]。在沈圳等人归纳和演绎的概念基础上,本研究将体医融合的概念界定为:以政府的政策为统领,以先进运动处方理论、强大的科研为基础,以卫生服务系统、街道的体医融合平台为依托,以运动处方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为纽带,形成集体质测试、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开具、科学健身指导、健康知识讲座、精准的服务标准为一体的运用于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以获得健康促进的服务模式。
2 体医融合的时代应然
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亚健康人数占70 %左右,因亚健康导致死亡的人口比例占总死亡人数的87 %,其中心脑血管病人数达2.9亿人,糖尿病患者有1.14亿人,高血压患者2.7亿人,血脂异常人数超过2亿人,脂肪肝和肥胖人数达到2亿多人。[2]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健康关口前移。[3]因此,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已成为当前健康中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体医融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如罗超等人在体医融合模式下对30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HIIT干预[4],闻剑飞等人对60名血压异常的女性患者进行为期60天的体医融合模式干预,[5]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各项生理指标都得到显著改善。
3 我国体医融合发展模式
3.1 我国体医融合平台案例
随着全国多地体医融合试点工作的推进,体医融合“工程”培养了一大批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人才,他们对健身指导、慢性病干预、治未病等发挥了良好的作用。本文选取了7家体医融合示范单位作为案例,不同体医融合平台的基本情况见表1。选择这些体医融合案例的原因:一方面他们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他们都具备制度规范化、管理程序化及模式标准化的特征。
表1 不同体医融合平台基本情况
以上7个体医融合平台案例的模式已形成规范的结构,不但满足了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健康、健身的需要,而且也保障了体医融合在多部门共同管理体系下的正常运行。
3.2 我国体医融合模式分类
通过分析7家体医融合示范单位案例及我国既有的其他体医融合模式,本研究将我国体医融合的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医院康复(体检)中心模式、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中心模式、体卫两局协同模式、第三方社会机构模式及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模式(图1)。
图1 我国体医融合模式
3.2.1 医院康复(体检)中心模式
医院康复(体检)中心模式是在医院建立康复或体检中心来进行体医融合的模式,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运动康复门诊部、苏州“运动云医院”。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运动康复门诊部的具体任务是保障国家队的医疗康复和组建高水平驻训国家队医务监督、伤病前检查预防、运动前体力提升、运动后体力迅速恢复、运动损伤防治,以及建立完善的运动员健康档案管理、运动员运动能力评估体系和群众健身科学指导和健康服务。苏州“运动云医院”的具体任务是以APP的形式在手机端为广大民众服务,客户平台提供咨询,专家平台提供专业服务,管理平台连接客户与专家有效互动,提供运动健康信息服务,帮助用户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专家围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线上医疗、康复、健身、营养等问题提供咨询、会诊、远程指导,此外还有线下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对象是专业运动员及全体市民。
3.2.2 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中心模式
体质监测服务中心模式是通过体质监测服务中心进行体医融合的模式。比如武汉市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中心,该中心由武汉体育局委托武汉市体育学院进行运营管理,其具体任务是负责武汉市人民群众体质健康的测试服务工作。中心配备了智能型国民体质11项检测仪、全自动血压计、亚健康测试仪、体成分分析仪、脊柱测试仪和动脉硬化检测仪等20种监测设备,对大众免费开放,力图为市民提供更优质更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体质监测服务中心的服务流程是:市民拿身份证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测试—测试结束提供一份体质评估报告—工作人员给出相应的“运动处方”。
3.2.3 体卫两局协同模式
体卫两局是指体育局与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卫两局协同模式是联合体育局与卫健委进行体医融合的模式,如江苏南京溧水区运动与健康促进平台、扬州市体医融合服务中心。江苏南京溧水区运动与健康促进平台的具体任务是基础医学检查和问卷调查,确定运动风险等级,根据测评智能出具个性化运动方案,给慢病人群出具个性化运动方案,并提供运动干预指导,为亚健康人群提供中医类养生健身处方。该平台上层有政府的决策和科研的支持,执行层有自己的运动健康促进平台。其中平台共分三级,第一级依托溧水区中医院、区国民体质检测站打造区级运动与健康促进中心和指导中心;第二级在各镇(街)文体中心、卫生院打造运动与健康指导分中心;第三级在各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打造运动干预服务站。同时利用智慧城市APP和微信小程序管理市民的健康档案,除了国民体质检测中心为市民提供健康监测外,还有精密的运动空间设计,如社会活动中心能提供专门的户外路径和户外健身设施。扬州市体医融合服务中心是扬州体育部门和卫健委部门联合,共同谋划打造的体医融合服务平台载体,已经形成全民健身指导站、全民健身益站、体医融合服务中心和体育康复医院四级体系,其具体任务是开具运动处方、参与体育赛事保障,并在大型赛事前对参赛者给予实质性防伤适能指导。
3.2.4 第三方社会机构模式
第三方社会机构模式一般是指通过政府委托的第三方社会机构进行体医融合的模式,如绍兴市上虞区运动康复指导中心。其具体任务是整合资源、做好全区国民体质抽样检测、推广运动康复项目,建设上虞区全民科学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上虞体育微信公众号,提供科学健身知识讲座、运动康复专家线上线下咨询指导、运动康复训练等服务。
3.2.5 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模式
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模式是社会组织或协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体医融合模式,如厦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驿站、扬州市全民健身驿站。厦门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驿站由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运动专家、体育协会、运动达人为市民提供体育公益指导,包括科学健身方法、健身知识讲座、提供部分便民体育器械、体育方面的咨询服务等,能够满足大部分市民对健康的需求。
五种模式因地点的不同,使得模式、参与人员不尽相同。无论哪种体医融合模式皆在构建运动促进健康的新模式,把体育运动与现代医学理念和医学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在医疗的各环节中科学地融入体育运动的元素,注重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了运动等非医疗手段的健康干预。在我国体医融合的试点阶段,以上五种模式均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得到了受众者的认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提升健康水平的需求,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学习和推广。
4 我国体医融合模式推进策略
为了进一步加快和完善体医融合的发展,可以在目前我国现有的模式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体医融合的推进策略。
4.1 宏观层面的推进策略
宏观层面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担当和科研支持。我国已出台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和《“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健康促进政策,虽然政府一再提出要加强对非医疗卫生行为的干预,但尚未通过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也并未给出科学可行的不同人群的体育活动指南,而体医融合模式需要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首先,要着力解决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健康促进问题,制定总体方案、具体实施细则、相关法律法规、不同人群体育活动指南,并监督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依托网络协同的创新模式,科研机构成为体医融合项目的重要支持和后盾;通过数据处理和数据共享等方式方法形成围绕依据数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其次,加大中央财政对体医融合促进健康模式的强有力投入;充分发挥财政对体育医疗一体化卫生服务体系的支持培育作用,设立体医融合的专项资金,合理增加地方政府对体育医疗一体化采购的财政支持,合理加大地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体医融合促进健康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
4.2 中观层面的推进策略
4.2.1 加强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体医融合专业技术人员中,参与最多的是运动处方师、社区指导员及医生。参加运动处方师培训的人员包括了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社会指导员、体育康复工作者等,组织者为他们提供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6]培训的内容科学系统,而且涵盖了体医融合中运动风险的评估、运动测试方法的运用、功能性的筛查、运动处方理论知识的运用等。运动处方师的大量增加也为体医融合架起了关键的桥梁,如“体医融合”协同创新实验室平台邀请了临床和影像专家、体育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基础医学专家、大数据工程师和人工智能专家,他们将整合全民健身数据、北京市所有健身场馆的数据,深入分析体育运动和健康之间的关系,构建科学选择运动与健康的评价方法。常州市每年有超过30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常年活跃在群众健身的一线,这批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是体医融合的骨干力量。
4.2.2 运动空间的精密布局
要满足居民健康和健身的需要,运动空间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体医融合的业务场景包含了居家锻炼业务场景、体检中心、慢病管理中心、内分泌科、治未病科、社区卫生站、家庭医生工作室、国民体质检测站、社区活动中心、户外路径、户外健身设施业务场景、三甲医院或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民体质检测中心业务场景,等等。运动空间的精密布局能够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居民在家可以自主练习,在外有专家指导练习,并营造出体医融合的良好氛围。运动空间布局应结合当地的区域空间特点,因为不同地区的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要不断探索各种模式和方法,利用当地的资源,把各种硬件和软件有效地整合起来,设计适合当地的体医融合模式运动空间。
4.2.3 管理系统数字化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渗入
建立个人健康数字化档案,根据诊疗记录和运动数据构建模型,通过人工智能运用,为市民开具运动、饮食、理疗等方面的健康方案,通过“联网+”手段形成完整的身体健康管理系统[7]。健康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是体医融合的纽带,是体医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亚健康、慢性病、治未病的早期干预源头[8],学校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儿童青少年,他们处在人生命全周期中最健康的时期,在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有的放矢地加入体医融合的内容,较早地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运动观,也是推动体医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4.3 微观层面的推进策略
4.3.1 医院康复、体检中心模式推进策略
目前,许多医生的诊断观念也以“医学补救”为主,他们以医学诊断与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及手段相对单一[9]。因此,医院推进体医融合,首先要改变医生的观念认知,强化“体医融合”的观念。要从医疗看体育运动,重新认识体育运动的功能价值。其次要加强医务人员的体医融合专业技术培训,促进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4.3.2 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中心模式推进策略
该模式过度依赖监测设备,监测设备的数量和种类限制了监测的内容,监测数据的成效也受监测方法的影响,最终“仅出具运动处方”的模式缺乏对运动处方的详细指导。因此,国民体质监测服务中心推进体医融合,一方面需加强监测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建立严格的测试流程和督导检查机制,另一方面应配备运动处方师。这样不仅能解决过度依赖监测设备的局限,也能科学有效地指导体医融合。
4.3.3 体卫两局协同模式推进策略
体医融合重点联合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要消除各部门之间的障碍,强化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系统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的加入,体育局、卫健委、各地三甲医院、体育科研单位、体育院校、医保局等共同参与体医融合的构建以及体医融合资源的合理分配及使用。同时还要建立高效的组织架构,划分精准的服务对象并制定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使“体医融合”的不同组织形式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及任务,以最大条件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健康需求。在划分精准的服务对象的问题上,应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设定不同的服务内容,并制定标准的完成目标;在制定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的问题上,应跨多个主题分担责任,这也是跨主体合作管理的应有之义,是有效实施合作管理的前提。分担责任时应公平合理地分配不同参与主体的责任,并通过评估、协调、管理等机制加以保障。
4.3.4 第三方社会机构模式推进策略
第三方社会机构的范围主要包括运动康复指导中心、健身房、中医推拿馆等。这些机构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较低,其体医融合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目前社会对此缺乏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因此,第三方社会机构为推进体医融合,应建立认证标准,规范第三方社会机构的准入程序和制度,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建立政府监督机制以加强政府的监管和约束,提升整体模式的服务水平。
4.3.5 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模式推进策略
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模式作为体医融合多元化的模式之一,以建立服务驿站、健身驿站的形式进行。这一模式主要存在服务人员不固定、服务缺乏长效机制等缺点。因此,针对该模式,政府应加强政策上的扶持,建立健全非营利性组织体医融合法规,提高组织的规范化程度,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公众的信任度。同时还要吸收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促进社会非营利性组织模式的长效发展。
5 结束语
体医融合已成为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为建设健康中国增添了新的活力。在体医融合的试点阶段,我国已形成了五种不同的体医融合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各具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多种推进策略,进一步推进体医融合的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医融合健身服务实体,即以政府的政策为统领,以先进运动处方理论、强大的科研为基础,以卫生服务系统、街道的体医融合平台为依托,以运动处方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数字化健康管理系统为纽带,集体质测试、运动风险评估、运动处方开具、科学健身指导、健康知识讲座、精准的服务标准为一体的体医融合健身服务实体。这一健身服务实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体医融合协同治理新局面,积极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