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下水文与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的融合运用
——以统编版教材写作为例
2022-01-20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沈心怡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沈心怡
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块难啃的骨头。因为“难”,它常常让一线的语文老师们束手无策。即便教了,其效率之低也令人担忧。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下水文以及思维导图来突破学生写作的痛点和难点。
一、下水文对学生写作的促进作用
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启发最大的莫过于一篇文质兼美的范文。而语文教科书上一般没有现成的范文,教师课堂呈现的范文,大多来自网络或作文选,其质量良莠不齐。而教师自己动手写作的下水文相较于一般的范文更适合学生。教师下水文对于学生写作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具有向师性,当学生看到老师也在同题写作时,写作的主动性更容易被激发出来。教师下水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具有极强的“诱惑性”的,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每当向学生展示下水文时,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更容易树立写作的信心,为独立完成写作打下了基础。
二、思维导图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作用
如何运用好下水文来指导写作教学,我们首先要思考学生面对写作会有哪些痛点和难点。众所周知,写作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选材,其次是整个文章结构的构思,而这两点恰恰是学生在写作开始时就会遇到的难题。帮助学生梳理材料和结构时,巧妙地运用思维导图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立意,而且可以使他们知道素材与素材之间的关联,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线。除此之外,思维导图还可以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他们在发散思维的引导下寻找到更多写作的切入点,让写出的文章更生动,且富有感染力。
三、图文结合对学生思维的有效激发
如上所述,下水文指导和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中都是常见的,并且对写作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那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呢?我在教学时常常会在展示下水文后,通过思维导图来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打开他们自己的写作思维。下面我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习作5的教学为例,来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下水文与思维导图结合起来运用。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习作5的题目是《游______》,此篇作文属于游记,写作重点在于运用好方位词,有重点,有顺序地介绍自己的游览过程。游记的写作非常需要学生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此时运用思维导图再恰当不过了。教学过程中我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下水文《游艺圃》:
草长莺飞,春风拂面,不妨到艺圃游玩一下吧。
走进艺圃,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条细长的铺着青砖的小道。走上小道,仿佛一下子就拉你进入时光的隧道,一种岁月感扑面而来。在小道上慢慢走着,斑驳的墙壁将你包围,墙壁上布着星星点点的青苔,给这厚重的岁月感增添了不少的生机。再往深处走一点,你的目光一定会被两墙的蔷薇藤蔓所吸引。蔷薇扎根于墙角的泥土中,不算粗的虬枝沿着墙壁攀爬,直至墙顶。越往上绿叶越茂盛,而朵朵蔷薇花便盛开在这绿叶中,有粉的、玫红的、紫红的……似是这花与叶太重了,所以有的便从墙上垂挂了下来,像是一道艳丽多彩的瀑布。艺圃之美从这儿就可见一斑了。
走过小道,穿过一道小门,就会来到艺圃的中心位置。小门的正前方便是一个大大的水池,一个正正方方的小亭子坐落在水池旁,这就是乳鱼亭了。乳鱼亭是典型的园林景观,是一个飞檐四角亭。四个亭檐高高翘起,像是展翅高飞的雄鹰立在屋顶。屋顶上还有宝塔似的石块顶儿,使亭子看上去更可爱了一些。这儿可是观景与休憩的绝佳位置,人们在这儿或是凭栏而望,欣赏美景,或是与三五好友交谈,好不惬意。
绕过乳鱼亭,走过水池上的石板桥,就到了我心中艺圃的最美之地——园中园。园中园的观赏需站在拱门之外向里望。其实拱门外那满墙枯黄的爬山虎藤已足够吸引人了,这些藤蔓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已不再充满活力,但是却也给了人一种别样的美。而一个大大的拱门,便是打开这美妙景色的钥匙。透过拱门,你会看到一座石板桥,弯弯的溪水在桥下流淌着进入中心的水池。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小路延伸至溪中,一棵枝繁叶茂的枫树长在溪边,似是给小溪撑上了一把遮阳伞。目光所及之处,你还能看到一个小的圆形拱门。将两扇拱门都收入眼中,你一定能感受到苏州园林中那“一步一景”的意蕴。
欣赏完园中园的景色,穿过响月廊便来到了延光阁。延光阁建在水上,是一排低矮的房子,雕花的窗子显得分外古朴。如今此处已作茶馆之用,人们喜欢到此处点上一壶茶,一边听着评弹,一边品着茶香。若是临窗而坐,将窗户打开,再感受徐徐的清风,沉浸于此,时间仿佛也静止了。
离开艺圃,我仍沉浸于她的美中,细细回味,又是滋味无穷。
出示完下水文之后,我接着出示了一张空白的思维导图,如图所示:
这份思维导图包括了题目、游览地点的名称及特点以及行进方向。为何如此设计?是因为这三个问题包含了整篇文章编排的逻辑顺序,厘清了这个顺序,整个游览过程就会显得清晰明了。我要求学生根据我的下水文来找出我的构思顺序,也就是我的游览顺序,填写在思维导图中,并在重点描写的部分打上五角星。当学生完成此份思维导图之后,再配合对文本的分析,我与学生明确我的写作思路以及写作的重难点。紧随其后的是让学生自主思考,完成自己习作思维导图的填写。通过下水文的引领和思维导图的训练,学生能够较快地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以及思路。
同样的方法,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形形色色的人》时也进行了运用。我先展示自己的下水文,此后学生根据文章进行思维导图的填写,此时主要抓住的是我运用了哪些典型事例对人物的特点进行了刻画。之后再让学生自主完成思维导图的填写,仔细地确认自己所要描写对象的特点,以及辨别所选事例是否典型。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作文看,通过下水文的展示以及对下水文进行分析,整理出思维导图,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能做到结构清晰,逻辑流畅。
如何将下水文与思维导图融合运用,更好地指导写作教学,我想有以下几个注意点:
1.下水文要贴近学生生活。虽然学生对教师的下水文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只有当文章真正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才会产生仿照和学习的动力,若是文章过于高大上,或者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会产生太难了、学不来等情绪。
2.思维导图的运用要结合文本。不能空谈思维导图,而是要立足于下水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下水文带着学生理解老师的写作思路,除了能够让学生分析老师写作的思路外,更是让学生厘清自己的写作思路。写作语言的学习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这涉及词汇的积累以及对文字的敏感度,但是明白构思的程序,能让大部分学生很好地完成文章的基本框架。
下水文以及思维导图都是较为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指导的方法,不妨当把两者结合起来,或许能产生1+1>2的效果。
作前下水,精准定向策略
定向,是指教师利用“下水文”帮助学生学习写作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当然这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意义所在。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在习作这一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先进行引导性改正,然后总结习作各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将学生的问题引导好之后,把学生习作的过程引导到教学目标上。将“最明显的问题”和“最关键的学习和教学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在此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教学目标必须要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到有规律可循,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实践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中,“有独特感受”是关键目标,“有独特感受”就是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通过了解之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空有架构,一味注重辞藻堆砌,内容空泛,感情不足。因此,针对之一情况教师在通过下水文进行教学时应做到:下水文需要突出事物特点,具体描述,抒发作者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更加生动,让学生笔下的文字有温度,有情绪,有真情实感。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赵海燕)
教师“下水文”可以更好地把握作文教学的重难点,有的放矢
教师在写下水文的过程中,要审题,要整理思路,要搜集素材,要谋篇布局,要遣词造句,要把自己还原成学生去写作、去思考,在亲自写作中掌握文题的虚实、宽窄,才知道哪里不好动笔,哪里有感但难以表呢?我想主题总归应该是贴近孩子又积极向上的,所以我设想了这样一种情况:神笔马良与我一同来到学校,我本打算带他好好参观一下,不曾想学校里突发紧急状况,马良立刻拿出神笔和我一同应对,帮助学校顺利渡过难关。其实,故事究竟怎样发展,我也是一边写,一边构思出来的,写着写着,情节似乎就应该这样发展,不知不觉,就用一节课的时间大致完成了这样一篇不是很成熟的想象作文。但是,我再次回头去读时,发现情节真的很简单,可是字数却也已经到了800字,所以,想要用450字写出一篇这样的想象作文,其实难度还是蛮大的。结尾——“我感激地看向角落里的神笔马良,只见他打了一个响指,消失了……”其实我是借鉴了电影《复仇者联盟》里灭霸让人类消失的方式,但却意外地受到了学生高度的肯定,许多学生都在自己的作文中对于人物的消失方式加以了创新,出现了各种有新意的退场方式。教师在写“下水文”时可以更清楚地把握本次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对于学生在习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更为清楚,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更有针对性。
通过“下水文”预热之后的写作教学,必然会有的放矢。教师可以从容地带着学生绕开那些“暗礁”,涉过那些“险滩”,给学生以最得力的启发和指导。“下水文”是教学的试验田,是学情的瞭望台,利用好“下水文”能够为教学助力并添彩。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张 蒙)
写后下水,读评结合,解决难点
教师“下水文”除了在写前和写中可以发挥作用,在写后同样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作为习作讲评课的重要教学素材,写后下水必须在紧扣目标、突出重点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把握学生习作中需要克服的难点、痛点,在下水文中有针对性地体现出来。这是教学内容的准备。然后,教师需要在讲评过程中,将读“下水文”和评点“下水文”相结合,将教师评点与学生评点相结合。这样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看到,自己在习作中存在的困难,老师是如何解决的,自己可以如何去修改,真正做到写有所获。
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______即景》为例,书中的两点注意点——按顺序写和动态描写,其实正是学生写作中的难点。除此之外,笔者在批阅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习作干巴,没有写出景物的美。于是笔者便结合学生习作中的三个难点,针对性下水,写出了《树林即景》。
树林即景
清晨,我又来到了家门前的那片树林。
树林不大,稀稀疏疏十几株,以往天气晴好时,斑驳的树影杂着明亮的光斑,配合着风儿轻轻摇晃,不时发出“沙沙”的响声,使人的心情也如这景一般轻快而明媚。
不过今天的树林中,来了一位新客人——雾。
这晨雾应该刚来不久,仅仅如一层薄纱,披着淡银色的外衣,轻轻地笼着我眼前的一切事物。那草,那树,还有那树林外不远处的建筑,全部在雾中若隐若现。我感觉这雾也有野心,希望把这些平凡却又特别的风景完完全全遮起来,可惜能力不足,总是让我看到一些,反倒为我眼前的这片树林增添更多了新奇的趣味。整片树林,在雾的影响下仿佛都失去了重量,漂浮着,恍惚不定。但细细观察,却又感觉这些树全部都像定住了似的,树叶、树枝、树干,纷纷静滞着,让人想起学校的小池塘结冰时,树叶、泥沙冻在其中,动弹不得的样子。不过眼前的景比池塘结冰后的样子更鲜活些,因为在那稀疏的乳白色中,有些特殊的景色,正在向我招手。
初冬的树叶颜色不一,深褐、浅黄、嫩绿、深绿……不过整片树林在晨雾的“黏合”作用下,都变为一种轻盈的浅绿色调,连缀起来,晕染着眼前的雾,仿佛空气中都带上了这绿的颜色,为我展现出一幅绿色的画卷了。不过也有一些树不甘心就这样被雾遮蔽起来,争先恐后地想在我眼前展示自己的美。就在我眼前,那簇鹅黄色的树叶挺耀眼,那是一种很轻盈的黄色,会让人想到鹅黄色的睡莲,优美却又不带着一丝俏皮。怎么还有一团红色的“火焰”?定睛细看,原来是这片树林中唯一的一株枫树,正在舒展自己的枫叶,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初冬的红枫本就已经带上了一缕深沉,褐色开始变成枫叶的主色调,枫叶已不再绚丽灿烂,夺人眼球了。不过这雾的出现,反倒帮了枫叶的忙,将这颜色微微调淡了些,这颜色又鲜亮起来了。民间总是觉得红绿相配显得俗,不过今天有雾在“居中调停”,这棵红枫也非常适切地融在这满眼的绿中。原来雾也可以让原本耀眼的树“谦逊”起来,让本不和睦的颜色更加融洽,这“和事佬”真有一套!
不过这“和事佬”还是有点小气,见这些风景露在我眼前,便悄然使劲,让这片雾变得更浓,那黄叶、红枫便慢慢离我远去了。不过,地面上那紫红的花、墨绿的草,不远处的早点摊儿、匆匆穿过树林的行人,清晰了起来。
清晨,晓雾,平凡的树林,原来也能有这样美好的风景。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下水文”的分析应该做到点面结合,深入细致。先将下水文全面呈现,请几位学生朗读,让全体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邀请学生对文章进行评价,接着围绕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提问:老师这篇文章选取的写作素材是什么?这一写作素材你熟悉吗?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是否有动态描写,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习作来谈谈。接下来便可以根据学生的思考和一些学生提供的实例,来进行对比分析。“将具有对比意义的文章放在一起,往往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切实地理解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该这么写,不该那么写”。这样的习作呈现与分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为教师的“下水文”已经触及了学生写作时的困惑点,引发了学生的共鸣。此时学生会进行自我观照,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基于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发现,教师“下水文”的呈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全文“下水”,也可以主题“下水”,片段“下水”。但是教师若想让习作教学真正高效,则必须跟着学生一起亲历整个习作的过程。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王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