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
2022-01-20万晓冉
本刊记者 万晓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乡村面貌既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直接体现,也是保留和传承区域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把提升村容村貌作为重点任务,经过三年努力,全国村庄环境基本实现了干净整洁有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目标: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环境整治 为乡村振兴擦亮底色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人民的期盼。只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了,农民幸福指数提升了,才能真正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以来,经过全面扎实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扭转了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局面,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2018年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8%以上,预计2021年超过70%。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
农村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从普遍脏乱差转变为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各地区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不同类型的美丽宜居村庄。
农民环境卫生观念显著提升,参与整治积极性逐步增强。通过政策宣讲、培训宣传等,农民群众认识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可以改善村庄环境,还有利于促进卫生健康。特别是各地通过村庄清洁行动、厕所改造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等,降低了疫病传播风险。
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乡村振兴了,环境变好了,乡村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发展,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新动能,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助力生态宜居 全国在行动
安徽宣城
乡村振兴首先要做到生态振兴。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生态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安徽宣城市绩溪县荆州乡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助力生态振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早日实现“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目标,下了三步棋。
一是“以点带面”营氛围。在全乡范围内通过“十星清洁户”“最美庭院”的评选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广大村民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进一步激发村民从自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提高大家讲卫生、讲文明的自觉性,营造以“最美庭院”为荣,每家每户争创“十星清洁户”的浓厚氛围。
二是“党干带群干”造热度。荆州乡经常性地组织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到各村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专项活动,重点对农房前后、道路两侧、河道水渠等易形成卫生死角的位置进行集中清理,有效治理垃圾乱堆乱放现象。在党员干部的影响和带动下,广大人民群众也主动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的行列中,荆州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出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尴尬境地。
三是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宣传监管齐发力。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深入开展,荆州乡组织志愿者开展宣传活动,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陕西铜川
冬日里,行走于宜君县哭泉镇淌泥河村,道路宽阔整洁,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行,文化墙绚丽多彩……一幅充满生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于眼前。休闲广场上,村民们围坐聊天,一派怡然自得的幸福景象。
淌泥河村的面貌只是宜君县的一个缩影。自从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宜君全县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92.3%;卫生厕所普及率88.38%;农村生活污水有效管控率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5.1%;全县117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八不八保”要求和干净整洁标准;累计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美丽宜居乡村5个,市级最美村3个、示范村22个、精品村49个……
2018年以来,宜君县持续开展“全民齐动手,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的垃圾清剿战。印制了30000余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工作手册》,刷写了1000余条固定性宣传标语,为5个乡镇28个村配备了142辆垃圾收集车、27辆转运车、116个垃圾转运箱及4026个垃圾桶。动员群众清理了850余吨生活垃圾,治理8966处“三堆六乱”,清除畜禽养殖废物等3000余吨农业生产废弃物。配发9000个厕所专用垃圾桶,印制2000个厕所专用门帘,配备63辆抽粪车,切实改善了农村“脏乱差”面貌。
3年来,宜君县财政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1.064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资金8.9亿元,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安全饮水、通村道路、20户以上通组路、村内巷道、村级卫生室、文化广场、自然村通动力电全覆盖。
如今,随着乡村面貌不断改善提升,行走在宜君县各个乡村,到处环境优美、清新如画,不仅让人们看到了近年来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从群众的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满满的获得感、稳稳的幸福感。
河南郑州
2021年以来,郑州市积极开展脱贫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善脱贫村群众居住环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181个脱贫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三清一改”(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基本完成,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基本普及。
结合农村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对脱贫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排查出的人居环境存在问题,逐村建立问题台账,逐村拟定整改方案,逐村落实整治责任,持续改变脱贫村人居环境面貌。按照农村垃圾处理“户投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郑州市制定、完善脱贫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的日常管理制度,构建督查、考核制度,形成长效环卫保洁机制,181个脱贫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保洁员占脱贫村人口比例4‰以上。
持续推进脱贫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科学选择经济有效的污水治理模式。181个脱贫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在70%以上,黑臭水体基本得到有效治理。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因地制宜,确定了以完整上下水道式水冲厕所为主,以户用化粪池式为辅的“厕污同治、全域推进”改厕思路。截至目前,脱贫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在90%以上。
去年以来,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郑州市将贫困村集中地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重点,重点打造沿黄组团、嵩山组团、伏羲山组团,计划用2年时间建成50个以上精品村、300个左右示范村,形成沿黄美丽乡村旅游示范带。目前,脱贫村列入全市美丽乡村精品村12个、示范村21个,已建成美丽乡村10个。
破解难题 大力补齐短板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虽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但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改善要求相比,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总体质量水平不高,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基本生活设施不完善、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差距。
《行动方案》在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方面更加强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干净整洁到美丽宜居,从全面推开到整体提升,从建立机制到长效深化。
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农村厕所革命与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根据《行动方案》部署,“十四五”时期,要切实提高农村新改建厕所质量实效,稳步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针对处理设施运维长效机制不健全、管护不到位等问题,《行动方案》提出,要强化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并重,明确设施产权归属,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确保设施发挥作用。利用好公益性岗位,合理设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队伍,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依法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以及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合理确定农户付费分担比例。
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指出,虽然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但总体来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薄弱、区域差异较大、治理任务艰巨,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十四五”期间,要分区分类推进治理,突出重点区域,优先治理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国家重要战略区域;重点整治水源保护区和城乡结合部、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加强技术帮扶,督促长效管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体净化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长效管控 建立常态化治理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更好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政府引导要与农民参与相结合。一方面,整治提升村容村貌特别是公共区域的环境整治,要依靠政府引导推动。基层政府要着力于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实施专项行动或建设项目加以解决。重点包括深入实施村庄绿化美化行动,以村落固有的生态田园、池塘水系为基础,梳理优化村庄植被,优先采用地方特色树木种类,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村庄建设微田园、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加快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做到“水清、岸绿、流畅”。加强电力线、通信线、广播电视线“三线”维护梳理。
另一方面,村庄是由一家一户组成的,只有每家每户的环境好了,村庄整体面貌才能更好。要注重对农民群众的规范引导,增强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观念,通过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自觉做好庭院内外清洁卫生,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利用农村的荒地、放弃地、边角地等自发开展村庄绿化,引导群众摈弃乱丢垃圾、乱倒污水、私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陋习。对破坏村庄环境的行为加强批评教育和约束管理,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此外,如果建而不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一样不会取得好的成效。要明确责任,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的责任,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的归属,合理确定管护主体。要完善制度,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开展地方立法,健全村庄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农村卫生厕所管理等制度,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管护机制。要保障经费,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农者,天下之本也。”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影响我国整体人居环境的水平,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健康福祉和社会文明和谐,更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大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成为充满魅力与希望的一方水土,不仅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最需久久为功,全力以赴。建设美丽乡村,追求的是时时事事,而不是一时一事。只有通过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农民素质“洗礼”打造美德乡村、农业产业“洗牌”打造生态乡村,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才能让广大农民养成美的德行、得到美的享受、过上美的生活,绘就多姿多彩的美丽乡村和气象万千的美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