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导向的短视频创作教学模式探究
2022-01-19肖帅
肖帅
【摘 要】在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勃然兴起的短视频创作潮流,挑战着传统的视频创作理念,更考验着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面对教学手段固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性不高等问题,在教学中引入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以及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为高校短视频创作等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短视频创作;项目导向;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大学2020年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项目导向与任务驱动的短视频创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DXJJG2020-168)。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短视频创作已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新风口,且正以破竹之势颠覆着传统的视频传播方式和内容生产逻辑。如果说当下的短视频创作尚处于疯狂生长的初级阶段,创作上的非专业化还能被媒体和大众以较大的宽容度接受的话,未来短视频创作的健康发展必然需要专业化的引领和规范。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的学生是短视频创作的主力军和储备军,因此,如何调整短视频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变局,已成为传媒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引入短视频创作课程的价值
当前高校的视频创作教学,大多采用理论与实践简单相加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先进行理论讲授和案例演示,然后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堂或课下练习。这种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常规模式,对于学生快速掌握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然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此类“实践”主要停留在“动手实践”的层面,离真正的“社会实践”还有一定差距。而我们一直强调的实践能力,更应该指向学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能力。此时,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培养学生真正面向社会实践的可行方案。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发展于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史语境中,突出对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化生产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导向,“项目导向就是要以社会所需的真实项目(至少也应该是虚拟的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项目)为载体,通过循序渐进、台阶式的项目案例的学习与训练” [1]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鉴于此,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纪录片创作”等课程中引入的教学项目都力图做到与政产学研相结合,使其满足教学与社会实践的需求。比如与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杭州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河南鹰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多个政府机关合作的项目,都为学生短视频创作提供了真实的项目情境,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培养了学生面向受众、适应市场、与社会无缝对接的创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场景和社会需要。
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与运行机制
项目实施流程是教学各环节工作开展的依据,项目运行机制是围绕项目实施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体系化制度,清晰有序的实施流程和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是项目导向的短视频创作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一)实施流程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引入真实或者仿真项目,这一工作在正式行课前必须提前完成。2021年春季学期课程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该学期“纪录片创作”课程决定引入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的短视频创作項目,推出“致敬百年中原红色圣地系列纪录片”。考虑到选题的特殊性,课程组特向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提起项目申请,获得复函同意后再与河南鹰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进行沟通协商,展开纪录片创作上的具体合作,获取项目基金赞助和作品公开发行渠道。
项目引入后,接下来的一环是师生围绕项目展开充分研讨,真实项目时常还需要项目定制方/赞助方参与研讨,以确保项目在选题和论证阶段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问题。鉴于此次所引入项目是系列纪录片创作,所以课程组把全班同学分成了十五个子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根据自己的兴趣、资源优势等从总项目中选取题目进行申报,在资料搜集等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项目展开充分论证和阐述。在这一过程中,多位校内导师、校外业界导师和项目赞助公司负责人共同参与研讨,考查各团队对于项目目标描述是否清晰、项目任务是否明确以及执行计划是否可行等,并针对项目阐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修正与调整。
项目执行是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短视频创作的主体,自主完成材料收集、现场调研、组织拍摄和剪辑包装等项目任务,教师只起到一定的督导和辅助作用。项目执行是否顺利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客观因素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和项目本身的难度等,前者需要学生具备节目策划、文案写作、拍摄和剪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支撑,因而项目导向的课程应设置在相关基础专业课程都已修完的情况下;后者则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校的保障辅助能力相关。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团队是否有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来解决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状况和困难,在碰到问题时是因陋就简、敷衍了事,还是披荆斩棘、精益求精,而指导教师在此环节的适时鼓励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二)运行机制
基于项目导向的短视频创作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教学保障机制。健全的保障机制除了有助于具体项目的顺利完成外,还有助于将这种教学模式从试验性/偶然性的教学尝试,转变为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一种长效措施,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持续地、系统性地发挥积极作用。过去我们也曾对项目制的实践教学做过尝试,但多是“碰”机会拿到一些项目,让数量有限的同学参与其中。为了将这种教学模式固定下来,也为了让更多的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培养方案调整过程中,明确设置了两门以项目为导向的短视频创作课程《微电影创作》和《纪录片创作》,为该教学模式的执行提供了依据。除此之外,师资、硬件设施尤其是业界资源等也都是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保障,与媒体平台和业界专家进行深度合作,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引入项目和专家提供协助,为教学奠定扎实的行业基础。
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有效的督导机制。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师不再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成了项目的指导者和监督者,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获得了主体性的地位。但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毕竟仍属于一种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一样,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在“纪录片创作”课程所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作为课程牵头导师和项目总策划,与另外两位校内导师和一名业界导师共同组建成实践教学团队,在项目选题申报、汇报、修改、评价等环节采用集中指导的方式,在每个子项目具体创作的过程中则采用各导师分组指导的方式,无论集中指导还是分组指导,各项目组均需按照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执行模式和管理机制展开创作。
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需要引入全新的考核机制。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中,项目考核取代了考试和考查成了学生成绩的主要评判标准。传统的考试或考查形式通常由任课老师根据试卷或作业直接给出成绩,有时会参考平时表现适当给出平时成绩,在很多时候仍是应试教育在高校的延续,很难评判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在考核阶段,则是将项目交给项目出资方或赛事组委会乃至市场来评判,通过专业评委、市场考验,再结合网络播映、点评等多种评判因素,使作品得到更综合全面的考核,极大地突破了过去仅通过考试和平时表现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机制。当然,作为对这种近乎“功利性”的考核方式的补充,过程性考核也是必不可少的,即在建立了项目结果导向的前提下,在项目研讨、资料搜集、调研考察、拍摄制作、包装和推广等各个环节,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做出及时的阶段性考评,以便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成效分析
一种教学模式有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所收获、有何收获。“项目导向课程模式的实质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在合作中学习;并且其核心是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取知识和技能”,[2]因此,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和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的提升情况应该成为衡量该教学模式成效的重要参考标准。
(一)任务驱动下优质成果的输出
在真实或仿真的项目情境中,每个团队对其所承担的项目都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同时也必须相应地承担项目成败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如果一个项目能够顺利结项,获得赞助方的项目款/奖励性资助,或者在相关大赛中获得奖项,创作者在前期投入的时间、精力和资金等成本就得到了回报,反之,如果项目失败,则所有的前期付出都化成了泡影。所以,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自身便暗含了一种强有力的任务驱动机制,这个任务就是最终交出的项目成果。本次“纪录片创作”课程所引入的“致敬百年中原红色圣地系列纪录片”项目,采用了“先结项后资助”的项目资助方式,结项后根据成果水平评出等级,对不同等级的作品予以相应金额的奖励性资助。这种竞争机制对创作形成了有效的激励,使每个团队都鼓足干劲,克服一切困难发挥创作潜力。有了这种驱动力,本项目的十五个子项目最终都顺利通过了赞助方的考核,达到了预期目标。目前,结项作品已全部在央视频影视频道人文纪录片栏目和“学习强国”开封学习平台推出,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全班所有同学结课作品都能达到在国家主流视频平台播放的水平,这样的课程效果,在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下是很难实现的。
(二)合作学习中团队意识的培养
合作学习教学法指出,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为特征,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围绕共同目标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共同目标、合作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个体目标和群体目标的同一性。[3]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引入合作学习教学法,突出以项目为纽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选题论证到项目结项,在指导教师的全面协调与通力合作下,“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项目团队同学,学会了从团队合作的角度去营造良好的协商空間,学会了站在不同的立场分析问题利弊,尤其学会了从项目的整体目标出发、从社会与市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协商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意见“折中”的过程,更不是排除艺术创作个性的过程,一些真正好的创意即便在刚开始不被团队其他成员看好,但如果创意提出者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说服团队成员和老师,其创意还是会被采纳的,而这个沟通过程同样是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学习中创造能力的提升
探究学习的倡导者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4]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而不是被动听讲、按要求完成作业或参加考试的能力。在“纪录片创作”课程项目文献搜集、选题论证、前期调研、拍摄方案审定、制作包装等整个系统工程中,学生在每个工作环节都秉持着将项目作为科学研究来对待的态度。在项目资料收集和选题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作品与同类、同题材作品相比体现出独创性的价值,同学们都要全面搜集相关影视剧、纪录片、新闻报道和人物采访等视频资料反复观摩,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地方志、人物传记、纪念馆资料,采访革命英雄人物的后人、纪念馆工作人员等。然后综合整理所获取的资料,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从新资料和新角度出发,展现曾被历史封存且逐渐被当下人遗忘的革命英雄人物及其动人故事。将这种探究精神贯穿在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团队势必都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结语
基于项目导向的短视频创作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适应市场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等有着积极的价值,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定能在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中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导向只是一种实践手段,项目的市场效益也只是项目导向的一个参考指标,在项目引入和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短视频创作项目作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导向。不能为引入项目而俯就文化资本,甚至以猎奇、搏出位乃至审丑等不健康的手段换取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市场流量。因此,基于项目导向的短视频教学模式,需要将教学和育人结合起来,将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培养学生社会意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知识技能全面又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网络时代的视频创作人才。
注释:
[1]张学军,巩璐雲,董晓辉.能力本位与项目导向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以“网站设计与开发”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6(07):93-105
[2]程海燕,程勇兵.三维协同项目导向——“出版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5(11):91-94
[3][4]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2,194
(作者: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项贤勇